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转贴)

[复制链接]
思考中医 | 2004-8-6 10: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转贴)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成果权力的“误解”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7:54:23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知识产权 自主知识产权
  二十世纪末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人创造的知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转变为知识的竞争,因此人们对知识有了一个空前的全新认识,同时也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什么是知识产权呢?
  知识产权指知识创造者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力,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三大类。这种权力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必须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和在其保护范围之内,并且须事先经过一定的程序被认定和授权。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智力劳动创造出的成果都能被保护,要想得到保护就得“依法”行事。
  我国是一个传统医药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形成了系统的传统医药学理论体系,总结出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留传和积累下了数以千计的医药文献和至少数十万个记载完整的中药方剂。由此有人就以为我们已享有所有这些中医药成果的“主权”,并以此提出我国独具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这种说法现在早已充斥各种媒体,成为大家引以为自豪的“骄傲”,甚至已经把它作为了我国入世后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的“秘密武器”。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并不能因为中医药是我们祖先“自己”为“主”研究出来的知识成果,就以为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因为它缺乏一个“依法”这个重要的必需条件。如果说某一个产品是由某人自主研制并已取得了专利证书,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人拥有了这个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由于他是“依法”获得的,也就能受到保护。
  我们祖先虽然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知识财富,而且这些智力劳动成果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医疗实践并以千千万万个生命的代价换回来的,确实弥足珍贵。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尊重祖先的智力成果,也有义务去爱惜它、保护它,但在法律上却不能感情用事,必须依法行事。我们应理智地面对现代的法律制度,比如我们现行的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期只截至作者死后的50年,因此并不支持对古代医药学文献内容进行版权保护。再如我们虽然有数十万个留传下来的中药方剂,但它们并没有向专利局申请专利,因此也不可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即使有人要去申请,也并不是一提出申请就授予专利权,还必须经过对其技术的新颖性、先进性、独特性进行审核。况且世界上主流的专利制度(涉及医药部分)是由发达国家针对化学药品而建立的,本身就缺乏对中草药的认识,因而也没有太多对传统医药技术和产品有效的操作方法。
  启  示
  我们不应轻率地没有法律依据地宣称中医药最具“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有可能成为一个大笑话,而且确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没有法律依据,也就不可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思考中医 | 2004-8-6 10: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转贴)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学科形态的“移位”
作者:毛嘉陵 编辑:professional 来源:http://www.chinaherb.org/ 日期:2003-4-12 17:52:45
关键词: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中医药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智慧财富,国家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予以重视和保护,这在无意之中使本属于自然科技范畴的传统医药,“移位”到政治和狭义的文化领域之中。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也曾重视过中医药,在历史上还进行过数次由官方主持编纂整理医药图书文献的活动,但他们更多的是看重自身的健康和长命百岁,整个中医药行业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清朝中晚期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外来文明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开始滋生,祖国传统文化受到轻视,以至在二十世纪初曾经出现过几次“废去中医,不用中药”、“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事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大力的支持,中医药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我国多年来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虽然大家都知道中医药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但当中医药被贴上“文化”、“政治”标签后,又有谁还敢去指出这个“伟大宝库”存在的问题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从科学学的角度发表了对中医药学科性质的看法,尽管这些言论并没有谩骂中医药,但也分明不是一首业内权威喜欢听的“赞歌”,因此很快就遭到了强力“反击”和“痛骂式的大批判”。著名科学家要对中医药发表一些不同意见尚且如此,而一般普通的研究人员就更难作为“百家”去“争鸣”了。因此在我们的报刊媒体上充满了颂扬的言论和满怀激情的展望,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虚浮的“莺歌燕舞”局面,对学术的发展到底带来了多少好处呢?中医药学术是否在一片“欢乐颂”的乐曲声中就能“突飞猛进”呢?
  在中医药这门古老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学科形态,逐渐异化成为文化、政治与技术的杂合体后,中医药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发展条件,如增加事业发展经费、扩建机构,但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好学术的发展问题,这除了其自身的学科局限性的原因外,还与其学科形态的“漂移”不无关系。我们必须承认中医药是一门科学技术,是技术当然就不要怕别人来“挑刺”,因为只有发现了技术的缺陷,才可能去改进技术、创新技术、提高技术。
  邓小平同志有一个著名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说明了只要是科学技术,就要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创造出生产力的价值。中医药作为一门科学技术,不管它是“古老的”还是“现代化了的”,其体现价值的惟一方式就是疗效,没有疗效何来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将它从作为文化政治形态的观赏保护中剥离出来,努力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去发展它、利用它,否则如长期陶醉于被特别的“关爱”之中,其前景将更加令人担忧。
  在过去的年代中,国家曾提出要振兴中医药,为何要“振兴”?就因为中医药已濒临衰亡的境地,需要将其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这在当时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拯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药必将失去这种带有政治文化色彩的“保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不是纯粹的“文物”,因而它不具有观赏性。中医药仅仅只是一门防治疾病的技术,因此它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其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这就是它自身的技术价值和以此表现出来的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