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1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 112
/ 11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10-10 16: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在北中大论坛,我和tino争论的帖子里边,我刚刚回复了“不仅要多读经典,而且要多读好的经典——不是所有的古籍都是“经典”
显然,有些人给经典加了标点,实际上,就消磨了经典的味道。读古书,就是应该没有标点——学生先学会读书基本功,再去读书——交子鱼不如教子渔。
古文的过分“白话”法,正是害了古文!
这样读书,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0 21: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10 10:26pm 第 2 次编辑]
这样的情形,实在是太泛滥普遍了!
我问父母:「为何ㄧ般人看病,都首选西医?」父母说:「在ㄧ般人的观念上,西医是很科学,有超音波等等侧量仪!还有,西医擅长救急,如:中风了,要找西医将血块挖掉,车祸了、割伤了,要找西医挂急诊,癌症了,该找西医来割除!有了肾病,去洗肾中心,而中医是慢慢调,慢性病该去找中医!急性病,还是去找西医!」
去有机蔬菜店购物,看见两条中医新闻:【中药热兴起的注意事项】《1》黑心中药:中风中药百分之百含重金属,减肥中药,百分之八十三含西药:抑制食量剂,这些黑心中药的来源,第一:来自国术馆、地摊,第二:海峡对岸《2》中药为了保存久一点,就放了硫磺,吃多了会危害人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0-10 21: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呵呵,看来台湾的中医环境还不如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0 22: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请问您:中医是否只是会慢慢条?不太会救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0-10 22: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错了!
中医什么病都能治疗。
除非你不信中医,那就什么病都治不好,什么高明的医生都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0 22: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10 10:55pm 第 3 次编辑]
您还是去看看此文,但是,您还是不要,再上此网了!
《中医急诊,路在何方?》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诊疗系统中,中医急诊自古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学的渗透与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中医急诊学的阵地正在逐渐缩小。中医能否及时有效地治疗急症;面临现代科技的考验,她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维护人类生命健康中的作用?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清泉。
刘清泉主任早年受家人引导考取了医学院校,但高等医学院校的学术熏陶和多年的临床锻炼逐渐使他意识到祖国医学在治疗急症中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天的急症治疗中仍然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通过我辈从事中医急诊临床和理论研究的医务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才能使中医药的优势在今后的医疗临床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于是他潜心于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的研究中,多年来,他不仅在脓毒症/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临床疑难杂症等的中西医治疗研究中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也对中医急诊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记者:您从事了多年的急诊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您能否大致介绍一下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急诊学发展的源流和历史?
刘清泉:从中医学体系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中医最大的优势在于急症、危重症的治疗,这是因为从中医学几次大的飞跃和中医学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来看,都与中医药治疗急症、危重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整个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学派和众多的中医药学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东汉张仲景和他的《伤寒论》。《伤寒论》实际上论述的都是危重症的治疗。在伤寒论的序中,张仲景谈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说明当时流行的疾病之危重。在此基础上,《伤寒论》中谈到的所有的疾病都是危重症的内容。对于其中的一些杂病,也多数是一些疑难杂症,或是重病,如胸痹心痛等。从中医发展的历史上来看,《伤寒论》是一个创造性的飞跃,同时也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些中医治疗危重病的辨证思路和方法。《伤寒论》中提出的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对于危重病的一个辨证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民间的单方验方,葛洪巧妙地将这些内容组织形成了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它不仅便于携带,而且内容全面,包罗万象,危重症、急症的用药,处理的方法等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比如目前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名的青蒿素,其原创就是《肘后备急方》以鲜青蒿榨汁治疗疟疾。其后的金元四大家,事实上每一位都是以治疗危重症得名的。金元四大家虽然理论来源都是《黄帝内经》,但是由于其具体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环境不同、接触的病人不同,所以对疾病总结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在金元时期,中医的发展空前繁荣,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对于危重症的治疗。张从正《儒门事亲》中的“汗、吐、下”三法就是主要针对危重症的治疗的。书中谈到的很多病例都是当时的多数医生无法治疗的疾病,也就是难症,但经过他的“汗、吐、下”法都有所缓解或痊愈了。但是很可惜,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很多现在已经失传了,没有被继承下来。之后,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是在明清时期,其学术上最为重大的发展是温病学说的兴起。实际上,当时的温病主要是指各种烈性的传染病,当然也属于危重病的范畴。所以,从六经辨证的形成到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的发展一直到温病学派中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学说的创立,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辨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危急重症的治疗。因此从历史的渊源上来看,中医本身就是治疗急症、危重症的。至于谈到慢性病的调理,应当说中医在慢性病的治疗上并不是十分擅长,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涌入,从事中医急症的人相对而言越来越少了,很多中医药的学者也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慢性病的防治上了,但是经过近百年,尤其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整个中医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疗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的研究对象搞错了,重点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疗上,却忽略了中医真正的优势———急性病。甚至是一个医生的学术地位高还是低,研究成果大还是小,也决定于这个医生是否能治疗危重病。所谓的名医一般都是在治疗某种危重病上很有经验的,用一句俗话说就是曾经“起死回生”过。一个医生如果不能“起死回生”,那么他是不会被称为“名医”的。历代的“名医”都是如此。所以我个人认为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是与急症、危重症的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之所以会有所退步,正是由于她脱离了危重症的研究。
记者:既然中医药在治疗急症上有这么多的优势,那么对于从事中医急症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我们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哪里?
刘清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专门成立了十个危重症的研究协作组,进行了如多脏衰的研究、胸痹的研究、血证的研究、厥脱证的研究和急性热病的研究、急性脑病的研究等。经过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有基于急性热病、急性中风研究的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基于厥脱证的参附注射液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等。目前国家对于我们这个专业的投入逐年扩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十个不同的医院成立了中医急症中心,目的就是要拓展中医急症的应用。而且也把中医急诊的专业委员会列为二级学会,以推动中医急诊的发展。还有一点就是从中医教育上来说,已经把中医急诊学作为一门很重要的中医临床专业课进行教授,并且规范、统一了教材。这些方面都说明政府还是很重视中医急诊的发展的。目前很多中医界的前辈也在呼吁中医在急症方面是大有潜力的。关键就是很多中青年学者对于中医急诊的自信心不足,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中医急诊的研究和应用思路的偏差。实际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有一些医学上的有识之士也已经把研究的注意力转移到危重症上来了,而不是仅专注于慢性疾病的防治。慢性病症的防治当然也应当研究,但这并不是中医学要立足于医学之林,让老百姓信服的根本所在。即使在中西医结合这一领域中,在国际上能够立足的仍然是危重症的治疗。如中西医结合对于多脏衰的研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等。在整个中医学体系中,治疗危重症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也非常可惜,很多经验已经丢失了,甚至已经失传了,需要现代的中医急诊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加以研究和发掘。目前许多学者也开始尝试将中医学体系中的一些经验用于本专业的一些危重症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苗头,也是非常有前景的一个研究方向。如由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危重病医学科王宝恩教授、张淑文教授牵头的“十五”重大攻关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降低病死率的研究”,全国有六十家医院参加,这一研究成果可望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诊疗指南。
记者:据了解,中医急诊在诊疗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并不算多,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
刘清泉:目前中医急诊在诊疗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从药物的使用上来看占有一定的比例,包括许多西医院也在使用中药制剂。所以会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很多从事中医急症研究的医务工作者自信心不足,他不知道自己使用中药能否把病人治好,因为在临床中中西药混用,中药和西药都在起作用,到头来就不知道是中药起效还是西药起效,这其中还包括一些不良反应的评判。这个现状不但体现出中医临床工作者的自信心不足,更深层次上也说明他们在临床中并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医在治疗危重症上的优势和确切的疗效。很多西医院也在用中药类的制剂,但是对中药的使用多数都没有考虑到辨证施治,也不了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和宜忌。此外,许多中药制剂的研制和开发沿袭了西医的方法,因此偏离了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以及辨证体系,这使得中药类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步入了一个误区。如丹参注射液属中医活血化瘀类药,在临床上一提到活血化瘀类的药物许多人就会想到抗凝、扩张动脉等,但是中医的活血化瘀并不是抗凝和扩张血管就能够概括的。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物的使用范围。丹参注射液在临床上一般用于中医认为是实证的治疗,那么用于虚证的治疗就没有效或还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一些人因此认为这个药效果不好,实际上是由于没有对疾病做到辨证用药,没有对证,效果当然就不会好。现在对于证效关系的研究极少,其原因主要是这方面的研究难度太大,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但是尽管难,我们也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如果长期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将会导致废医存药情况的发生。还以丹参注射液为例,丹参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是丹参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是据研究丹参注射液还具有抗炎、杀菌的作用,可以用于一些肺炎的病人,这就是用“抗凝、扩张血管”解释不清的问题了,但反过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来看,这个病人虽然属肺炎,但其临床表现可能就是一个中医的瘀血证,那么用丹参注射液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临床上许多用西医理论解释起来很复杂的现象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很多的表述都是这样,虽然看起来很朴实,但是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许多人都“丧失”了辨证的能力,只会辨病了,如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扩张动脉的药,肺炎用清热解毒、杀灭细菌的药,这种用药的方法与中医讲的辨证论治的方法相差很远。这也是我们临床中医急症用药多、疗效差的原因之一。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急症临床中的应用。
记者:现在人们普遍了解了中医在治疗脑血管病上的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中医在急症中可以针对哪些疾病进行治疗呢?我们应当如何扩大中医药在这些疾病中的应用呢?
刘清泉:实际上中医在急症中治疗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在临床上将疾病的程度分为几个等级,即急症:疾病发生发展比较紧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重症:这类疾病比急症带给病人的痛苦要重,而且病情严重,并且很可能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危症:这类疾病一旦发生,病人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这三类疾病中中医比较擅长的是对于急症和重症的治疗。如脑血管病,应当说中医对于脑血管病的治疗是非常有优势的,但是目前来说疗效并不是非常好,这主要是因为治疗比较混乱。对于急性热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上也有优势。在抗生素出现以前,一直是中医药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但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否则自古以来不会有众多的医家对于热病进行不懈的研究。随着上一个世纪抗生素的问世,感染性疾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是尽管如此中医在感染性疾病中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发挥。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现代医学暂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正是中医值得花大力气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中医药的介入和应用,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很快地就能够得到改善,甚至对于耐药菌群都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有赖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的出血效果非常好,目前中药的使用比较普遍,如消化道出血中特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药的使用可以很快止血。另外,重症哮喘治疗过程中有许多环节是需要中医药参与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的。通过中西医的结合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和效果,可缩短疗程。目前治疗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出现的急性发作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方法。呼吸衰竭如果危及到病人的生命,我们可以首先考虑进行机械通气,上呼吸机,但是上机,就出现了其它的问题,如脱机的问题、感染的问题、营养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机械通气不能解决的,也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病人死亡。针对这些,正确使用中医药可以减少上机的比例、缩短上机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中还有一项重大的成果———急腹症(包括肠梗阻、阑尾炎等)的治疗。心血管方面的急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等,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中医不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有确切的疗效。最近刚刚获得全国科学大奖的活血化瘀成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对于心血管疾病这一领域的治疗。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在急症治疗的各个领域都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确切的疗效,因此需要我们大家去积极地思考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长处和不足,中医急诊的最大不足就是急救技术的落后,治疗的手段和药物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怎样找出一个面,一个着眼点去具体操作。目前一提到中医治疗急症想到中医治疗中风,实际上并不是中医只能治疗中风,而是因为中医在这一领域研究得比较多、比较透,而在其它领域中大家研究和思考得相对少一些而已。对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思考得相对也比较少,就显得无从下手。我个人认为在现代危重病领域中医急诊的就要由点到面,刚开始是通过治疗一个危重症救治过程中的一个点,逐步找到一个面,在危重症治疗过程中,如果没有中医的参与,其死亡率会明显增加,中医的合理参与使治疗的成功率和成活率明显提高,使中医在危重症的治疗中“不再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记者:您进行了多年的中医急症临床和教学工作,您认为对于中医急诊后继人员的培养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呢?
刘清泉:我认为应当侧重于临床技能的培养。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到中医治疗各种危重病的疗效。其次要具有非常扎实的中医基本功知识,也就是对于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瘟疫论》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因为这些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中医治疗急症的丰富内容,如果不去继承,只想到要创造出新的方法,这不仅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是困难的。除此之外,还要有扎实的现代医学的急救知识。从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掌握了现代医学的急救知识就可以弥补中医在急救技术上的不足。虽然早在汉朝的华佗时期就非常细致地描述过呼吸骤停的人工呼吸抢救法,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谈到了上吊、自溺的急救方法。但是这类方法毕竟很传统、很古老,与现代医学的气管插管、呼吸机等的治疗水平和效果都是有显著的差异的。作为技术而言,并没有中西医之别,应用现代技术制造的先进设备为中医诊疗服务,更好地扶危济困,济世活人是医学的最大目的。
另外从传统上来说,并不存在中医急诊学这一个学科,但是中医体系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中医急诊学的内容,中医急诊学是利用中医的理论研究危重病的一门学科。从大的方面来说,它也属于现代危重病急救医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想要让这一个分支不断地壮大只有通过从事中医急诊学的学者从不一的角度、不一的领域中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它的点越来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大,最终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目前来说,中医急诊学这一学科体系正在逐渐有了,但要将中医体系中所有这一学科的内容逐渐理清,在新世纪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还需要我辈。
http://www.eshu.org/bbs/ShowPost.asp?id=6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0-11 11: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其实这是一个老帖子了
主持“中医急救”的,原来是广中大的邓铁涛。其实这是以中医之短,攻西医之长。
中医有治疗急病的方法,但是属于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法”。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只有真正精于医道,才能搞急救。而真正精通的人,实在很少。
西医为什么快呢?因为他们靠的是电器,是现代化的仪器,是电脑。
设想,如果没有电,西医还能干什么?量血压,听诊器,测体温而已。没有现代化的电器设备,西医寸步难行。
难道中国古代就没有治疗急诊的案例吗?不是的!
中医有急诊,而且案例很多,都很精彩。只是掌握的人太少——中医的发达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西医靠的是迅猛的科技。
所以论速度,中医比不上西医。论人才,中医的人才没有西医的机器多。
和西医比急诊,是用中医的短处,比西医的长处。
只有多多培养人才,多些“巧能生精”的医生, 才是中医急救的正道,而不是盲目地和西医比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1 11: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怎会真正精于中医的人很少?掌握的人太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0-11 1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真正掌握中医的人 需要
1
相信中医
2
刻苦
3
拜师
4
于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5
加上熟读古籍,亲自接触药物(采药)
6
这些都是那些学院的学生无法得到的“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0-11 11: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学院里边为了考试,复习,考纲,教材都是统一的
好多人不相信中医
有些人学了四五年中医,都没有看过一遍四大经典
学院里边的四大经典没有《神农本草经》,他们学的所谓经典乃是《温病条辨》
学了四年五年,四大经典一本都没有好好看
学校不学《神农本草经》,就更不用说其他的《本草》书籍了——只闻其名未见其书
谁会上山采药?恐怕没有这个机会吧!更没有遍访名师的机会。解释药理,都是用西医的方式——君臣佐使,性味归经的真意,是一概不知。
所以他们上了临床,理法方药不全,永远不能在疗效上超过西医——只是卖卖中药而已。
上次已经说了针灸更难学,为什么?因为针灸本源流就是整部《内经》,只有吃透整部《内经》,才能理解后世各家各派的针法!
中医门派很多
但是各家各派的共同点就是四大经典《内经》《本经》《伤寒》《金匮》
不学四大经典的就不是中医
《本经》成了《温病》,《伤寒》只是从“太阳病,脉浮”开始,前边的总纲一律不重视,所以,四大经典,学院的学生只学了两本半。还学不好
他们是中医的祸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 112
/ 11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