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再转:关于科学与中医药学的几个问题,出处同“中药..不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再转:关于科学与中医药学的几个问题,出处同“中药..不良”文
[复制链接]
861
|
3
|
2004-8-20 15: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关于科学与中医药学的几个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吾敬东
吾敬东 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成果有:《影响古代中国发生期科学技术的若干因素》,《中国社会科学》1990,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思维形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中华书局200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关于科学
1.关于科学语词
英文中科学语词用science,但也注明同古代knowledge,即更为宽泛的知识。在汉英词典中的科学词条下,既有science,也有knowledge。因此我主张在作科学或文化史考察或思考的时候,以使用更为古典和更为宽泛的knowledge,即知识更为合适。关于科学和科学史的定义与这一看法可以吻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科学条是这样的:“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给科学史下定义:“科学史一直是关于知识不断积累以及科学战胜无知和迷信的成功历程的记述”。总之,其所涉及的是这样一个领域,人类所面对的对象是自然与日用知识。
2.关于科学界说与科学史界说之间的歧义问题
从目前的一般认识来看,科学界说与科学史界说之间并不是重合的。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关于科学活动的起点,必须也只能从远古时期即人类的童年开始。因为既然是自然与日用知识,那么,肯定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就已经面对和关心了。《大英百科全书》的科学史条目专门考察了早期知识发生的意义:“正如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任何科学史都必须从叙述科学的启蒙期开始。研究人员面临着许多问题:早期的人们是怎样发明和制作工具的?他们是如何驯化动物和学会耕作的?他们是怎么获得算术、几何与天文的基本原理的?他们是怎样发现有助于健康的食物和治疗疾病的药物的?他们是如何学会水中航行、打猎、捕鱼、抬高和搬运重石、开采与冶炼矿石、制造铜器和后来的铁器的?……”
3.关于科学活动的内容
科学活动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技术、自然、理论、方法。
技术:这是科学活动中最原始、最漫长(处于起点、历史悠久),同时又是最现实、最广泛(位于底层、普遍掌握)、最活跃(创新)、最基本的方面。技术这一内容决定了科学活动中的发明与创造的特征与性质。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技术比欧洲先进得多,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项伟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说,在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时空范围内,技术类知识一直是整个科学知识的主流内容。
自然:这也是科学活动中最原始、最漫长的方面。自然这一内容决定了科学活动中的观察与发现特征与性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科学条是这样的:“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这里所说的观察与发现是指仔细地观察以自然为主的现象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其中包括相当部分的数学知识。就欧洲或西方而言,这一内容主要是从近代或培根起成为科学的主要内容的,与之相对应的有观察、归纳等方法。
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199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均有科学理论的条目,它是这样的:“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既可以是所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的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1999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作“合理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从古代希腊开始,理论很重要的一条获得途径与演绎和直觉方法相关。
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的科学条是这样的:“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比照中国(包括人类其他文明),我们可以看到在技术、自然、方法三方面都有过大量出色的成就,仅在理论方面有较大的缺陷。
4.中国的科学
我们今天所说或所使用的科学这一概念是以17~20世纪西方的知识活动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在现实中对于科学的理解已经存在着一定有时甚至是相当严重的偏差(尽管这种偏差原是以巨大的合理性作为其平台的),这就是把近代西方(包括古代希腊)的科学活动看成是惟一合法的形式,或以为科学乃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漠视和贬低其他的种种科学实践。将科学史视作仅仅或基本是西方的历史,很少甚至几乎不给非西方或外西方的知识活动留有地位。其直接结果便是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知识活动被屏蔽或排除在科学之外。
中国古代的知识活动是否能被叫做科学?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在此问题上向来存在着十分尖锐的对立。其实,在解决了科学和科学史结构的认识以及做了相关的文化人类学思考之后,对于中国古代的知识活动能否被称之为科学史或者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一问题的解答应当不再困难。
自李约瑟明确提出“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概念也即正式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成果以来,使用“中国科学”这一概念或术语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但也有相当多的学者持反对意见,其中尤以受过严格的西方科学训练的学者为甚。持反对意见者们认为:古代中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科学,换言之,古代中国有的是经验技术,但却普遍缺乏科学理论,这样一种意见当然也是有其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因为在这部分学者看来,以17~20世纪西方知识活动为背景生发出来的科学概念有其非常明确的涵义,其与包括古代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古代文明(古代希腊除外)的知识活动迥然不同,如果随意地使用科学这一概念来解释以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知识活动及其历史,那么这不但会导致本质迥然不同的知识活动之间的混淆,势必还会造成科学这一概念本身涵义的混乱,以及造成科学这一概念固有涵义的削弱或流失。
对“中国科学史”这一用法持反对意见的学者极力主张以“中国技术史”这样一个概念来概括古代中国的知识活动,然而这将使得古代中国在知识方面的丰富活动仅仅变成了一个技术或技术史的问题,从而甚至无法在知识的叙述中给予天、算、农、医这四大传统学科以确切的位置;尤其是它无法解释和说明那些技术之外的本应当属于科学史的内容,例如,谁能够断然否定古代中国的墨子、张衡、刘徽、祖冲之、一行、沈括、郭守敬、朱载堉、李时珍、宋应星等人工作的科学性质,谁又能够断然否定古代中 宋元时期数学、金元时期医学的科学性质。我们甚至还可以这样来设问:如果他们并不是生活在古代而是生活在近代,也并不是生活在中国而是生活在欧洲,他们的活动能不能被视作是科学?他们能不能被视作是科学家?回答无疑是肯定的:他们的活动就是科学!而他们就是科学家,有些甚至还是大家!
如果我们最终还原到中国古代的知识活动能否被称之为科学史或者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一问题上来,我的看法如下:第一,就国际科学史界通用的科学史包含有技术的内容来说,中国古代的知识活动能够被称之为科学史;第二,即使以一般的科学与科学理论的定义或概念作为标准,中国古代的知识活动中同样有相关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技术史中无法得到叙述。第三,如果采用技术史而非科学史的概念,那么中国古代知识结构中相当部分的内容便会被悬搁在一个“即非科学、亦非技术”的地带,这不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而且还会增加一个更为复杂的新问题;第四,不能因为古代中国的技术非常突出从而遮蔽甚至否认科学;第五,当我们在将古代中国的知识活动与近代西方的知识活动做比较时,也应当将古代中国的知识活动与其它文明的知识活动做比较,如此我们会发现,古代中国的不少知识活动与这些文明中被公认为科学的活动具有相同的性质。
关于中医药学
1.中医药学的应用价值
首先,与所有其他 中国古代知识相比,中国古代医学直到现在仍具有应用价值。今天依然有用就足以证明其所具有的生命力。这生命力在何处可以认真研究。我以为中医与西医相比较,其价值可能主要表现在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方面。
2.中医药学的理论价值
中医学理论主要有:(1)阴阳及平衡理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指出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2)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以为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有相互配合的关系,如脾配合胃,肝配合胆。又认为存在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周达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脏腑学说与经络学说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观念。(3)藏象及辨证理论。以为人体脏器组织的状况会在体表有所反映,而通过对这些人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可以得知人的健康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主的辨证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与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辨证理论在以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学说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辨证论治学说的发展又体现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方法的独特理解。(4)此外,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又是与养生学说紧密结合的,养生思想在先秦时期已广为流行,于《内经》中也多有论述。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有源于先秦时期的《导引图》,后东汉华佗在此基础上又作五禽之戏。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与实践在生命问题上体现出更为积极的理解。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同样应当被视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以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来思考医理甚至是生命问题,在整个人类理性地越来越认识到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某种严重弊端的今天,一旦能够融入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相互对话,它的内在价值也应当会凸现出来。
3.策略
继承中国医学的传统,克服古代知识的弱点,补上近代科学的课程,瞄准现代社会的病痛,利用后现代批评的话语,开启中国文化的未来。B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8-20 16: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关于科学与中医药学的几个问题,出处同“中药..不良”文
一般 在头部冠以某某教授“丰功伟绩”的帖子,我是只看最后一段的,免得遭受视觉污染。
[B]【3.策略
继承中国医学的传统,克服古代知识的弱点,补上近代科学的课程,瞄准现代社会的病痛,利用后现代批评的话语,开启中国文化的未来。】[/B]
晕倒,原来此文最后一段是口号呀!难道是视觉听觉双污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极度深蓝
|
2004-8-21 0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关于科学与中医药学的几个问题,出处同“中药..不良”文
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iwfuj
|
2014-4-23 23: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极度深蓝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