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十二式

[复制链接]
查看2610 | 回复3 | 2004-6-28 13: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筋经十二式
周潜川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东西,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些不同。我曾访问请教过一些前辈,皆无法鉴定其优劣,大体的评论,认为王氏这种选择是精美的。我根据前辈黄箴老的指导,也曾试练过易筋经的方法,运用起来,全身气脉流注合度,一直未发现过有迟速痞滞的偏倚迹象,证明前辈的批判是正确的。兹将得自黄箴老传授密义,分条介绍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
    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涵静”,“动静两赅”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如下: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到这项要求,必须先把“地盘”站好,解决脚下“立”的问题。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于一个脚的长度。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裆里,立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第二项操作,要把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颙穴”(即肩的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滋味。第三项操作,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项操作,两手顺应自然地下垂,轻贴着大腿的外侧。第五项操作,运动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掌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约一拳停止,把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有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了。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的口诀:
    足趾柱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紧接第一式姿式动作之后,一面把两掌交成“阴掌”(掌心向下),顺着左右的方向,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外开,与肩相平行,开成个一字形,这架子名字叫做“横担降魔杵”,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因为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似的,一面把后踵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脚大拇趾点地,其余四趾是凭空离地的,这种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的运行,上下同时动作,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当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了。
    第三式、掌托天门的口诀:
    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
    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这口诀的意风是说接连着“横担降魔杵”之后,顺着一字形的架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个圆周的动作,同时两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令两掌心朗天,两掌的中指微微接触,直对“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这时两个胳臂已变成平行笔直,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同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后踵且须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些,使“阴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运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属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繃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般的坚强,似树干一殷的牢植,尤其以两侧的胁、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感觉明显。
    其次,紧接着上述动作,把右左六个大牙齿微微咬着,缓缓咬紧运气。自觉咬紧牙关之后,耳根震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微接触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息调匀,调到细而且长,绵绵不断的标准。
再次,把掌托天门的两掌,就原势捏成拳头,仍分左右,依照原来上举时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挟腋下的东西,返还“横担降魔杵”的架子,同时双脚也一齐动作,上下配合,不可参差,缓缓落平后踵,还原站立着。
    第四式、摘星换斗的口诀: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吸口呼频调息,两手轮回左右侔。
    这口诀的意思,是就连接着第三式的动作而说的,就横担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单掌缓缓向右上方举直,在上举的过程中,把掌向前方转变到左面而内向着头顶,仍旧保持阴掌(掌心仍向下)。同时掉头向右偏视、注视右手阴掌的掌心。在右掌运动的同时,左掌则相反地向下降落,—边下落,一边向背后转移,用手背贴着“腰眼”(在脊柱十四推的两旁,横开约三寸的宛宛中)。这时内里气机的吐纳,须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调匀。最吃紧的关键,是一面用眼注视掌心,一面则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贴着的腰眼,随着呼吸的吐纳,腰眼必会自然发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也随顺着它微微运动着。呼吸的次数可以随便,三次五次,不必拘执。
    其次,照着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举,掉头左视,右手下落,贴着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样地体会运动。这样地交替轮回操作三五次,但必须两手的次数相等。
    有些人练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劲”向外,是错误的,应该纠正过来。因为这种架子是掌托天门的方法,它是练三阴气脉外开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换斗的架子,是把三阴气脉收回内敛.变换成回阳的架子,去练三阳气脉的方法,所谓摘星换斗的含义,从外向内才谓之摘,等于说摘花摘叶。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状,形容比喻这个架子的精神。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的口诀:
    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
    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这口诀的意思,是接着摘星换斗而运动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条举如下:
    第一动作,就摘星换斗的架子,必须在左手向上,右手贴腰眼的姿势开始,顺着“左阴右阳”气脉的自然规律,以右手右腿领先,千万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从右腰眼离开,微向下垂,顺势向右前方变成阳掌,向前抄去,缓缓抄到与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时把掌变成阴掌的“擒拿手”(腕部与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拔,如鸡头形。气机集在掌心的劳宫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的滋味。
    第二动作,在右手运动的问时,右脚一齐开始,向右前方上进一步,把右腿变成弯弓的形式,而左脚则顺着右脚上步的姿势,伸成箭一般的笔直,这叫做前弓后箭。
    第三动作,在右手向前抄,变换“擒拿手”的同时,左手也须同时动作,就原势的阴掌顺势向下降落,一边下落,一边也同样变换成阳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后面抄去,与左脚的箭形成同方向的两条线,手比腿部约高十五度。
    第四动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心念集中在两掌,随着呼吸的吐纳,与小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着运动,在吸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右家向后拽,在呼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左掌,向前顺牵。两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随着倒拽和前牵的韵味,微微相应而战动着。
    把这四项动作,紧密地操作完毕,随即依照这种方法,变换成左脚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变成阴掌的擒拿手,右手则反向背后抄去,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右脚则变成右箭步。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左右仍要平均。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诀:
    挺身兼胬目,推宙望月来,
    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这口诀的意思,是连接第五式而来的,仍就前弓后箭的架子,倒拽顺牵的韵味,顺势变换成出爪亮翅。首先借着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后例拽的“内劲”势子,把后面的箭步随势前收,两脚看齐站立,后面的手同时也顺势抄向前面,与先在前面的掌看齐,两掌变成“排山掌”(掌指短立笔直,掌心向外),肘、臂与两肩等齐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开始前推,轻如推窗,继而前推到极点的时候,则重如排山。这时身架直立,两目张开,不可瞬动眨眼,平直地望着前面,集中心念,观看两掌的中间,“观想”明月的滋味(功夫深了,这种韵味,自然发现,不可追求)。其次,再把排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有如海水还潮,落汐归海的韵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内收,贴拢左右两侧胸胁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复来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气,决不可参前落后,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的口诀:
    侧首屈肱,抱头拔耳,
    右腋开阳,左阴闭死,
    右撼昆仑,左贴胛膂,
    左右抡回,直身攀举。
    这口诀的意思.是接连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练功架子.在剑术里面与拔剑式是相同的。兹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第一种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举提,朝脑后作圆周运动,一面作圆,一面随着作圆周向后的进度,把掌变成半阴半阳掌(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一直向后进行,直抵后脑,用掌心抱着“玉枕关”,用手指轻轻拉着左耳朵的“天城穴”(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轮折卷,有骑缝处)。
    第二种操作,在右手作圆的同时,整个头和颈项,随同动作,掉头扭项,面颊向左正方旋转,后脑转向右方,迎接右家相抱。
    第三种操作,右掌已经把头抱着,把耳攀着,这时的右肩与臂、臑,必须相平,右腋张开,不可倾倚收闭。
    第四种操作,右掌抱头攀耳之后,微微拔牵,头颈同时与掌相应着运动。这时心念随着气脉的运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这样一拔一攀,头肘张弛相应,运动三五次。
    第五种操作,左掌在右手运动的同时,配合运动,不可落后参前,先就原来排山家的架子,顺式向下降落,由阴掌变为半阴半阳掌,反手向背后作圆周的运动。在下降到与左腿平行相对的时候,即当再变为阳掌,掌心正向背后,于是用手背循着左腿,偎傍着髀枢、从盆骨向上,反掌贴着背心,掌背贴在两个胛骨的中间,约当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间。隐约仿佛有被背心吸着的韵味,把左腋下牢牢闭着,同时与右手抱头、拨耳的运动,顺应它激微响应着。另外在头手的运动中,身子既要放松而又要笔直,不能随着动摇。
    第六种操作,把呼吸配合着上述五项运动,从第一种动作开始,即须“气沉丹田”,不可升、降气机,微微略带闭气的意思,轻轻呼吸。头、颈、胸、肩才能特别放松,全身才能笔直,气机也才能沉静下来。
    第八式、三盘落地的口诀:
    上腭抵尖舌,张眸又咬牙,
    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
    两掌翻阳起,千斤仿佛加,
    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
    这口诀的意思,是连接第七式而练上盘、中盘、下盘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盘落地。把它分析成几个动作,条述如下:
    一、先就九鬼拔马刀的姿势,身子笔直地立着不动,两手分别从后脑和背心,各顺左右的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两手,与肩相平,成为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次在两手平伸之后,随即把左脚顺着左侧的正方向,分开胯裆,两脚的距离,大约以二尺五寸为标准,但高长的人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总以不大不小,两腿不觉蹩扭为原则。
    三、两腿下弯,变做“骑马裆”,骑马裆的标准,以大腿缓缓下弯,其弯的程度与膝膑骨成水平线为度。同时腰背脊柱,不能弯腰驼背,须求笔直,与大腿的骑马裆成九十度的角。
    四、在两腿下弯,变化骑马裆的同时,上面的两掌也一同动作,配合两腿下弯的速度,不可参前落后,都用阴掌(掌心向下),缓缓往下按,好象按压一种东西似的,绵绵不断往下沉压按去。两掌下按的程度,以掌与膝膑骨相平为标准,即当停止下按的势子。以待变化第五项动作。
    五、将下按的双掌,一齐翻转,变成阳掌(掌心向上),仿佛两掌心里拿着很重的东西一样。
    六、变好阳掌,双双如象拿东西的姿势之后,随即两腿上升,慢慢还原成站立的姿势,而两掌也一齐随着上升,这时觉着掌中很沉重。上升的标准,以双腿立起竖直,双掌上拿与胸部相平为度。这时左脚仍沿外开的动作,向内收回,与右脚看齐,两脚相距一尺二三寸平直站立,两掌保持上拿的姿势,不予变动。
    第九式、青龙探爪的口诀: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左掌纠行,蜷傍胁部,
    右爪乘风,云门左露,
    气周肩背,扭腰转腹,
    调息微嘘,龙降虎伏。
    这口诀的作用,是专练肺脏、肝脏、胆脏和带脉的方法,所谓降龙伏虎的动功。兹分析操作次第如下:
    一、先就第九式两掌上拿的姿势,把左手阳掌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五个手指半伸半屈,把五指分散开,各约三四分的距离,掌心里空而又圆,可以容纳一枚鸡蛋,气脉集中在掌心,这叫做龙探爪)。顺势向左侧面的胁肋部位收缩回去。在收缩的时候,运动左肘尖领先,向后倒退,肩、臂、腕、掌随着它运动,一齐向左后方缩去,不能紧张。
    二、在左掌变化运动的同时,右掌也一样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借着左掌向左后方缩去的势子,顶着势子伸右掌,如乘风浪一般地动,似波浪相连,相应地朝左侧面“探爪”抓去。注意要把左边的“期门穴”、“云门穴”张开,右边的“期门穴”、 “云门穴”闭著。
    三、在左拿后缩,右掌左探的同时,腰部和腹部随着肩、臂的势子,相应地向左扭转,同时要把腰部和腹部放得很以才能把束在腰间的“带脉”锻炼得柔韧如丝,松紧合度。
    四、在一二三项操作中,呼吸的运用,用“撮口音”发出“嘘”字的音调,右掌向左面伸,而又探爪向前一抓的同时,即当撮唇发音。微微探爪,如象波浪一个接着一个地向左探爪,同时微微发出“嘘”音相应着。有些象唱戏曲运用花腔似的。
    五、头颈也跟着向左侧方转天与掌、肘、肩、臂、腰、腹相应。
    六、以上五项动作都操作完毕,再照这种次第,反缩右掌,探深左掌,向右侧方抓去,照左边远动的要领一样,与右边交替转番练二三次。
 

    第十式、卧虎扑食的口诀:
    两足分蹲身似倾,左弓右箭腿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翘尾朝天掉换行,
    呼吸调匀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
    还将腰背偃低下,顺式收身复立平。
    这口诀的作用,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来锻炼经络的,在武功的运动方面,又可以变化成各式“地支”的架子,少林派《击技谱》所载的“地趟招”,十八变化,是有名的拳技杀手,都从此演绎而出。兹将本式的操作次序,分条列后,
    一、先就青龙探爪的架子,顺着右掌左探,左掌内缩的姿势,随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跨进一步,把有腿弯曲,左腿伸直,变成右弓左箭的“弓箭裆”。同时把胸、腰、臀顺势前倾。
    二、顺着两腿变化弓箭裆,身子前倾矮下的同时,把右掌顺势借劲,从“左探爪”的姿势,向右前方变成阴掌,斜行削擘,以正对右腿膝膑骨的前面为度。
    三、左掌也随顺着右掌的运动,直接从左边胁肋下面.变成阴掌,朝着左前方以四十五度的角度,斜行下扑,象老虎扑食的样子。适与右掌平整看齐。
    四、两腿两手运动,合了一二三项的要求,随即双掌下扑,把双掌的掌心贴着地面,以支持前半身,再把右腿弯缩一些,左腿伸直一些,以支持后半身,同时把头昂起,两眼注视前方,又把腰部放松,脊柱凹平,千万不可强硬,或者凸起。
    五、随即把双掌掌心凹起,另用五个指头尖,分散成象伞网似的,点柱在地上,支持体重。同时两只脚的后踵也离地升起,只用足大趾尖点住地,配合双手指尖,支持体重。
    六、再就第五项姿势,单独把双手的肘关节缓缓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时把胸部向前缓缓前进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来回运动三五次。
    七、在双手肘关节屈、伸、进、退的同时,把伸直的左腿,用膝关节向上翘起,只翘起下半段的小船。这个姿势,叫做“虎尾腿”。翘起的程度,以脚心朝天,小腿与大腿成九十度的角为标准。
    八、左腿上翘,配合两手、右脚如法运动二三次之后,随即放下还原,顺势收缩弯曲,变成左弓步,同时掉换右腿,再把右腿翘起,照前述动作,继续运动二三次。如果在换左弓步翘右虎尾腿的时候,手足指尖支力疲乏,可以放平掌心和足心,松口气再升起来。
    九、这时内里的呼吸,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双手肘关节一屈一伸、胸部一进的时候,当同时呼气,而在一沉一起胸部一退的时候,当同时吸气。
    第十一式、打躬击鼓的口诀:
    两掌持后脑,躬腰至膝前,
    头垂探胯下,口紧咬牙关,
    舌尖微抵腭,两肘对平弯,
    掩耳鸣天鼓,八音奏管弦。
    这口诀的操作,是连接着卧虎扑食的架子,而锻炼腰腿的。兹分条叙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一、就卧虎扑食的架子,把右足虎尾腿练过之后,随即把虎尾腿放下,还原成右箭步,同时再把手指尖、足趾尖,完全放平。掌心、足心接触地面。
    二、随即缩右腿与左腿相平看齐变成蹲着的姿势,同时把腰竖起,又把两掌离地,反掌把后脑的“玉枕关”贴着,贴的姿式,掌心把两耳孔塞闭着,两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头都站着“玉枕关”两肘弯曲,向头相对,肘与肩要成平行。
    三、贴好“玉枕关”之后,随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松而须要笔直。立直之后,开始用中指、食指、无名指、轻轻敲击后脑的“玉枕关”。左右两手交互着动,频频敲击,这种动作名叫“鸣天鼓”而敲击的音调节奏,照规定应该用“渔阳三挝”。分二四边音与中音的击鼓法。再用“幽冥钟”一百零八杵的撞钟法。在音符的理论,叫做“黄钟”、“大吕”合奏,始为“鸣天鼓”。初学的人,不必这般细致讲究,只运用指头轻敲,发出鼓声就可以了。
    四、鸣天鼓做完之后,继续就原姿势双掌抱着后脑,慢慢俯身弯腰,腰胯放松,将头向两膝的空裆中间弯垂下去,向胯下弯垂,以不能再垂再弯为度,但不可硬作强求,能弯垂多少算多少,同时双腿要挺直,不能弯曲的。与打躬的样子相似。
    五、弯腰与垂头之后,随即慢慢直立起来,还原全身笔直的架子。再度鸣天鼓一次。
    六、在弯腰与垂头的动作中,牙关微微咬紧,同时呼吸大半闭着,只可很微细地用“鼻呼鼻吸”功夫深了,可以完全把气闭着。直立起来之后,则照普通呼吸。
    第十二式、掉尾摇头的口诀:
    膝直膀伸,推手及地,
    瞪目摇头,凝神一志,
    直起顿足,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功课完毕,
    祛病廷年,无上三昧。
    这口诀是易筋经的最后一个,也是结束练功的一种方法。看来简单,实则这方法能使全身二十部常经奇经的气脉,通通调和,使全身气血因各别锻炼之后,统一松散开来,会全身在练功之后,觉得轻松舒适。兹分述操作次序如下:
    一、就打躬击鼓的架子,把两掌从后脑向正前方推去,使两只胳膊伸直与肩相平行。
    二、把两掌十指交叉,轻轻扣着,掌心向地,再向胸前收拢,约距胸两拳远近,随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时腰部放松,随着双掌下推之势,一齐下弯。但,双腿须要笔直。
    三、双掌推到地上,将头部四面微微摇转。
    四、随即缓缓伸腰,两掌同时上提。不可参前落后,恢复原来直立的姿势。
    五、双掌松开,向左右各挥动七次,两足各顿地七次。
    六、这个架子的呼吸,完全用普通的自由呼吸。
    七、虽然不用特别的呼吸,但要把意识集中两个地方。在直立的时候,集中在鼻尖上。在推掌及地的时候,则集中在掌心里。因为这样意识集中,呼吸放松了,是接着去练“静功”的准备阶段,也是“由动入静”的联系办法。
 
    1. 颙:yong
    2. 骽:通腿tui
    3. 臑nao:中医指人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人的上肢。亦指臂之羊矢穴 蹼臑,臂羊矢也。——《说文》按,臂上也。羊豕曰臑,在人曰肱。肩臂臑。《仪礼·少牢馈食礼》。注:“肱骨”折肩肋肺臑。——《仪礼·乡射礼记》
    4. 擘bo:擗 <动> 分开,剖裂。乃擘青天而飞去。——唐·李朝威《柳毅传》。又如:擘开(裂开,切开);擘窠书(大字的通称曰擘窠,原指篆刻印章时加以分格,以便匀排);擘析(分析,剖析)拨弹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称擘,引申为弹奏,若论弹琴擘阮 , 前后绝伦。——董解元《西厢记》。又如:擘阮(谓弹琴)砍,劈击。如:擘面(扑面,迎面);擘头子(劈头)擗。
    5. 挝zhua:wo撾 <动> 敲打,击。令鼓吏挝鼓。——《三国演义》。又如:挝打(殴打);挝捶(鞭打);挝挞(鞭挞);挝筑(鞭打);挝鼓(击鼓);挝阖(敲门)。抓。如:挝子儿(手中抓物让人猜的游戏)挝乖(抓窍门);挝挠(抓破,殴打)。贴靠。一个死人身上,也没个忌讳,就脸挝着脸儿哭。倘或口里恶气扑着你怎的!——《金瓶梅词话》。摘。那分府看见他戴了方巾,说道:“衙门寻商,从来没有生监充当的,你怎么戴这个帽子!左右的!挝去了!一条链子锁起来!——《儒林外史》。另见起。
三天不见 | 2004-6-28 13: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筋经十二式

易 筋 经

    易筋经健身疗法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有变易的意思,“筋”指筋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吸,外动以易筋壮骨。
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根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撰成。

【基本内容】
易筋经健身法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助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采用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式,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工尾式等。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练功,《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之功,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于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49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经之法也。”

    一、易筋经内功
1.预备姿势
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颌微向内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龙微曲,中指贴近裤缝;两脚伸直,足尖并拢;口微开,舌抵上颚,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韦驮献杵(第1势到第3势)
第1势
(1)左足向左平开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
(2)双手徐徐向前提起,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向内微曲,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环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一平面上。
第2势
    两足分开,其距离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升,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目前视。
第3式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颚,鼻息调匀。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从上往下收到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的同时,足跟随势缓缓落下,两拳到腰时,两足跟恰好到地。
3.摘星换斗势
(1)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与左足弓相对,相距约一拳),随势身向左微转。
    (2)屈膝,提右足跟,身体向下沉成右虚步;两上肢同时动作:左手握空拳放在腰后,右手握入钩状下垂于裆前。
(3)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于上臂近乎垂直,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
(4)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颚,含胸拔背,
  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退实中带虚。左右两侧交替练习,要求相同。
4.倒拽九牛尾势
(1)右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离较两肩为宽),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画弧线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
(2)两拳上提到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松肩肘屈,肘略地于肩;头端平,目前视。
(3)旋动两前臂,使掌心个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用劲徐徐向左右平推到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体向右转侧,成右弓左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相对,双目观拳,拳高约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左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相同。
5.  出抓亮翅势
    (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悬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左与右)相接;仰头,目观中指,、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屈,腰直,膝不得屈。
     (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并举(掌心向下),随势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不得屈。
6.九鬼拔马刀势
(1)足尖相衔、足跟分开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内凹,虎口向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
     (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颈项,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在生理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向上。
(4)用力上抬,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力下按,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到踵。鼻息调匀,目微左视。
7.三盘落地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距离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目前视。
       (2)两手由后向前包抄,十指相对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松肩;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画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胸腹之前徐徐运动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悬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
8.青龙探爪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间距离约与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探出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不得屈曲。右掌仍作仰拳护腰,两足塌实勿移。
       (3)由上势,右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到地。腰直,足跟部离地,昂首,目前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到腰,成两仰掌护腰,如本势(1)。左右交换,要领相同。
9.卧虎扑食势
   (1)右推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右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到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指端相前,两掌之距离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底不得离地,昂首,目前视。
(4)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不可直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体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的往返进行,犹如饿虎扑食。左右交替,要领同左侧。
10.打躬势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离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掌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腹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量向胯下,两膝不得弯曲,足跟勿离地。
11.工尾势
(1)两手仰掌徐徐由胸前上举过目,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悬腕翻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身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到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离地。
二、易筋经外功
练功时,早晨面向东二立,消除杂念,聚精会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气”贯于两手。边作边默念数字。练熟一式后再作下一式,熟悉后连贯练习。各式锻炼方法如下:
第1式:两脚分开,距离同肩宽;两眼向前看,两肘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数一字手指向上一翘,手掌向下一按;一翘一按为一次,共默数49次。
第2式:两手放在大腿的前面,握拳,拇指伸直,两拇指相对;每默数一字,拇指向上一翘,四指一紧,一翘一紧,共默数49次。
第3式:两手拇指先曲于掌内,然后四指握拳;两臂垂于体侧,拳孔向前;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4式:两臂从下向前缓缓举起,高与肩平,两肘稍曲,拳心相对(1尺左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5式:两臂缓缓向上举,拳心相对,两臂稍曲;两臂不可紧靠头部,上举时两脚跟提起;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两脚跟一起一落,默数49次。
第6式;两臂左右平举,屈肘,两拳对两耳(距离1寸),虎口对两肩;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一次,默数49次。
第7式:两臂左右侧平举,高与肩平,虎口向上,两肩至向后仰,胸部略向前,两臂上举同时脚趾离地,脚掌着地;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1次,默数49次。
第8式: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平,两肘不屈,两拳距离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9式:两臂左右分开,屈肘至胸部,然后翻两拳向外至鼻前,两拳距离约2寸,拳心向外;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0式:两上臂左右平举,两前臂向上直竖,虎口对两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1式:两臂落下,两拳翻转至脐下两旁,两拇指离脐1—2分;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2式:两手松开,两臂下垂,然后两臂前平举,手心向上,脚跟同时提起,脚跟落下时,两手还原,重复3次。

【临床应用】
易筋经内功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也较高,一般全套锻炼只适用体力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可显著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易筋经外功因其主要运动指掌及上肢,可普遍的运用于个年龄的慢性病患者,通过上肢的运动而运气壮力、活血通络,影响全身。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者慎用内功练法,特别是其中的“卧虎扑食势”,运动量及难度都较大,心脏病及哮喘发作期禁用。上述患者采用外功练法时,亦宜减少每次操作次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按语】
本疗法注重动静结合,一方面是在练功方式上强调动功与静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腰“动中静”,即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全神贯注,呼吸自然;练静功时要“静中动”,即在形体外表安静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运动的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炼精化气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

    易筋经内功是近人根据易筋经十二势而改编的,因其有显著的强身壮力之效,所以现代普遍的采用并作为推拿医生的基本功训练

paradise | 2004-8-28 07: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筋经十二式

要是有图片动作演示就好了。。。光看文字比较辛苦。
owrfbk[k]9] | 2014-4-21 05: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比以前少很多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