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分享]养生杂谈(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养生杂谈(2)
[复制链接]
1543
|
1
|
2006-3-20 16: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自《养生杂谈》
二、养生辨思
“补”不能滥
时下生活好了,吃补品补药的也多了,其目的是为了强壮身体、延年益寿。所以市场上各种补药补品也应运而生,其种类之多,销售之广,消耗量之大都是空前的。
不过进补一定要讲究科学,不能以补代食,以补伤身。中医认为病人和老人在保健运动和摄生养性的基础上,根据体质的不同和防治疾病的需要,适当地辅以滋补药物,对于治疗疾病、延缓衰老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药物终属补偏救弊之品,使用不当或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有辨证进补的问题。中国历代的养生学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了不少对抗老补虚有效的药物,它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补阳几个方面。病人或老人在用补药时,应根据病因而补。例如老人血气已衰,不适于大补蛮补,否则,适得其反。又如久服人参可出现腹胀纳少,烦躁失眠。久服银耳、大补阴丸,可出现呕吐、清涎、脘闷、食少。服用过量鹿茸、全鹿丸,有身热、鼻出血、胃灼痛、四肢颤抖等症状。因此,进补时要慎重,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不可自己滥用。
科学研究表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如果父母经常让他们服用蜂王浆、花粉食品、人参、虫草等补品、补药,容易导致假性性早熟。据上海市医学研究情况汇报,经常服用补品补药导致的假性性早熟,大约占假性性早熟者的25%。但是,这种现象至今未能引起更多家长的注意。许多家长由于爱子心切,常常买些补品补药,让孩子服用,希望孩子长得更健康和壮实一些,结果未必能够如愿。专家们指出:如果经常给孩子服用补品补药,即使孩子还是学龄前儿童,甚至是未满周岁的婴儿也可能会发生乳房突然增大,阴茎变粗,或阴道流出白带样的分泌物等。这样,反而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另外,补剂还有个缺陷,它只着重于补充机体组织所缺乏的各种营养成分,强调“缺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这样就忽略了对营养的消化、吸收、同化、代谢,忽略了合理营养的原则——全面、均衡、适量。因而它在功效,用途及适应性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事实证明:过量的维生素A、D及铁、锌均会引起中毒;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感冒、燥热的人不宜吃人参;过敏性体质的人不宜服用花粉;至于一些补品还含有激素成分,我们选择时更应慎重。我们中国人吃东西,除了为果腹、为解馋外,常常还会考虑到健身和除病一类目的,而这种饮食的保健又是以“补”为核心的。
南方女人坐月子,要吃桂圆、红枣、当归熬乌脚鸡;北方女人则吃红糖、小米、鸡蛋,风格虽大不相同,但都是为了“补”。纵观历史,补也有不同的层次。以汤色浓重的红糖水补血,以状似脑仁的核桃补脑,或是用猪腰子补肾,羊肚子补脾,都是低层次的进补,反映了一般百姓虽然不懂医道,补得不免朴拙幼稚,却也孜孜以求,用心良苦。中层次的补就要讲究温补、热补,补血、补气,补品还要分个君臣主辅。这个层次的补存医家眼中即是用药,只是这些药,单位通常都不给报销而已。还有最高一个层次的补,就是通过吃补品而成仙。炼丹服丹也许太不着边际,现在差不多绝迹了。在这方面下功夫的人也就不多了。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有过一个很有影响的中医学派叫作“补土派”。脾属土,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消化系统。这派医家把补脾胃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根本,自然是同当时民众中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有关。旧时的中国,大众营养不良的时候居多,所以补的观念就会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所以在补上减少盲目性,还要冲破传统观念,就目前而言,据说我国的平均营养摄入量已经超过了中等发展中国家水平,比古代当然不知要进步了多少倍。是不是还要像先前那样的补法,就值得商量了。
生于食死也于食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句至理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吃喝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医学专家认为,人的很多疾病固然跟遗传基因有关,但与进食关系也很大。生于食病也于食,死也于食。长期进食不合理、不科学,不仅会造成诸如:高血压、癌症、肥胖症、心脏病等许多难治之症,给自己增加痛苦,影响工作学习,而且会缩短寿命。因此,防止“病从口入”,注意进食合理、科学、卫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嘴馋是青少年们的通病。自然一些中老年人也有此种现象。为了解馋,他们常常大吃大喝,暴饮暴食。有的见到好吃的、对味的东西,就饱食一顿,有的见肉就馋,炖鸡可吃一只,炖肉能吃两斤。以自己有“海量”而自豪,即所谓的“福”。殊不知这样贪食,后患无穷。据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每天都吃牛、羊、猪肉,可能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这项研究是根据1980年至1986年间对全美8.9万女护士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的调查为基础的。长久以来,专家们一直怀疑牛、羊,猪肉所含的脂肪能诱发心脏病和癌症,但要确证牛、羊、猪肉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其中部分原因也包括缺乏大规模的调查。这项最新研究则提供了迄今以来最有力的证据,证明进食大量牛、羊、猪肉确实会助长至少一种癌症的滋生。研究人员发现,每天以牛、羊、猪肉为主菜的妇女,患结肠癌的可能比一个月只吃一次肉的妇女高2.5倍。举例说,每周吃一次牛、羊、猪肉的妇女,患结肠癌的可能比完全不吃牛、羊、猪肉者高40%,每周吃2—4次者高55%,每周吃5—6次者高80%。
医学家认为,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均可引起胰腺炎,进一步可并发腹膜炎,甚至会丧失性命。肥胖症自然也是贪吃贪喝所致。身体欠佳的人,暴饮暴食害处更大。如:溃疡病人,进食大多,往往引起旧疾疼痛加剧,由于胃扩张使胃壁变薄,更容易导致溃疡穿孔和胃出血;糖尿病人,可使血糖增高而促使病情恶化;冠心病患者,由于胃对心脏的压迫,很可能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如幼儿饮食过量,不但会猛增胃肠的负担,干扰心、肝、胃等正常功能,导致胃肠疾病,而且会出现部分食物不能完全消化的现象。不仅“积毒”难返,“积食”也难返。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滞留在胃肠中,容易造成腹胀、腹痛,还易被肠道细菌腐蚀而变质,产生一定的毒素,影响孩子胃肠粘膜以及肝肾的功能。家庭应很好地控制孩子的饮食量。由此可见贪吃贪喝,暴饮暴食,不论大人小孩都对身心健康无益,而且害处很大。现在世界上越来越重视对进食的有效控制。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出现了“控食警察”,对那些大腹便便的贪食者和肥胖者,进行监督。每顿食物都要经“警察”检查,限制食量,超过者立即调整,这些大腹便便者不仅要忍气吞声地服从,而且还付给工钱。可见,贪食成性者,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控食也是一条有效的办法。
古语说:“纵口欲而百病生。”古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言道:“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为口伤身,滔滔皆是,人有此身,饥渴洧兴,乃作饮食,以遂其生。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显然,过量的饮食首先要产生营养过剩,会引起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次,过量的饮食还会破坏胃、肠、胰、胆等消化器官的正常功能,会造成急性胃肠炎,急件胃扩张、急性胰腺炎、诱发心脏病等,由此可见“饮食之欲,于身尤切”。可是,人们往往忽视吃也能带来灾祸。正如明代御医龚延贤在他的《寿世保元》中指出的“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如果一味让滋味煎其腑脏,醴醪鬻其肠胃,恣意纵口欲,陷溺于大吃大喝,那么,肠胃必将遭受一场大劫难,于身于心,皆不利。有一些人一听说某种食物有益,就不分青红皂白,无所顾忌地拼命摄取。其结果,不仅没给身体带来好处,反而造成危害,甚至连皮肤也随之改变了颜色。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过多地食用胡萝卜、柑橘、笋爪、菠菜、黄玉米、豆类、奶油、鸡蛋、芜菁、甘蓝、南瓜、黄萝卜、红薯和木瓜会发生皮肤变黄,颜色在掌部、鼻唇沟、鼻孔缘、前额、下巴、耳后以及指节处最为明显。
番前红素系红色的胡萝卜素样色素,见于番茄、甜菜、辣椒和各种水果及浆果内。过多食用这些食物,可导致皮肤谈红色色沉和肝功能异常。
国际有一皮肤病学名著描述了两个有趣的病例,一男一女,全身皮肤显示橘黄——青铜色,尤其掌部。这两人有进食大量胡萝卜、番茄和番茄汁的历史。停用黄色或红色食物,半年以后颜色恢复正常。
如果皮肤一旦变了颜色,则显示你的身体可能发生了变化,除了恢复饮食的均衡外,还应该及早去医院诊治。因此,你不妨重新审查一下你的食谱,删减多余的菜肴。千万“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内贼”。
睡不可缺也不可贪
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害,不仅影响工作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引发各种疾病。但同样睡眠过多也有害。俗话说:“抠成的疮,睡成的病。”睡眠过多,身体各样机能呆滞、久之必致病。可见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贪。美国心脏病学会研究员韩明发现,每晚睡眠10小时的人比仅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1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则高出3倍半,这说明睡得大多并不好。韩明从1966年开始进行这项调查,当时他针对40至80岁的男女,发出80万份调查表。事隔两年,韩明分析这群人原先所填的调查表,并且与他们的现况相比较,发现睡眠太长会造成心脏病突发或中风,可能是因为睡眠时血液循环缓慢,会有增加心脏和脑内血凝块的危险,睡眠太久可能是动脉硬化的征兆。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市,有一家医院被称为不睡觉的医院,因为它在24小时内从不停止工作,特别是夜间更为繁忙上(婴儿除外)或小于4个小时,那意味着身体某个器官孕育着某种疾病,一个人身体不舒服,往往总是先反应在睡眠上,这一点应当引起注意。
有的人爱睡懒觉,尤其是在春季,早晨舍不得离开那暖烘烘的被窝。殊不知,睡懒觉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易引起惰性。早晨恋床不起的人,“觉”是睡不好的,往往躺在床上东想西猜,忧心忡忡。从生理上来看,肌体经过一夜的时间,基础代射率处于最低水平。若早晨恋床,此时脑组织要消耗大量的氧、葡萄糖、氨基酸等大脑能源物质。这样会引起大脑营养不足、乏力、精神萎靡等等,久之使人懒散,产生惰性。
对呼吸系统不利。由于夜间睡觉关闭门窗,早晨卧室内空气混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粉尘微粒等有害物质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增加。此时若闭门窗贪睡,无疑会受污浊空气的影响,对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患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影响免疫功能。人体免疫功能动则盛,情则衰。即使是罹患某些疾病的人,勤于锻炼(尤其是晨练),亦可使免疫功能得以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进而有助于康复。而有睡懒觉习惯的人,机体往往得不到锻练,久而久之会使免疫功能下降。
搞乱生物钟。饮食起居有规律,讲究生活节奏的人,体内多种激素、酶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量协调而相对均衡,具有一定的节律性,有利于健康。
而起居不规则、经常睡懒觉的人,会使这种节律性发生紊乱,从而影响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工作。
运动“三异”
运动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已被大多数人所认识,现代人的锻炼意识也普遍提高。但如何运动对身体有效,却很少有人研究。盲目的运动,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可能起反作用。例如做气功,方法对头者,可以治很多慢性病,不对头,就可能走火入魔,损害身心健康。运动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项目的选择,因人因时而宜,不能强求一律,例如60岁的人和40岁的入,体质强和体质弱的人,吃一碗饭和半碗饭的人,运动和运动方式就不能一样。目前,国外十分流行根据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即按锻炼者的年龄、性别、心肺和运动器官的功能,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实践证明,科学安排运动是发挥体育健身作用的重要环节。安排运动处方,首先要确定体育锻炼的项目。被选择的项目要有助于提高全身耐力,其强度要达到一定水平,并且还要能持续地进行一段时间。一般健身或改善心血管及代谢功能,预防冠心病,肥胖病等,可练习耐力性(有氧训练)项目,如:走、慢跑、自行车、打球、游泳、爬山及原地跑、跳绳、上下楼梯等;改善心情;消除身体疲劳,或防治高血压病和神经衰弱等,可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放松性练习,如气功、太极拳、散步、放松操或保健按摩等;针对某些疾病进行专门性治疗,必须选择有关疾病的医疗体操,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应作专问的呼吸体操,内脏下垂者应作腹肌锻炼;背柱畸形,扁平足者应作矫正体操等。
其次是确定运动频率(次数)。实践证明,要想达到健身和治病的目的不能少于每周一次锻炼,其锻炼效果与每桩锻炼次数成正比。最标准的运动处方的理想频率则是每天进行三次锻炼。每天何时锻炼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在早晨、下午或晚上,但安徘在睡前不宜。
最后是确定锻炼的时间和强度。科学证明:制定运动处方,每次的运动时间不能少于5分钟,最长1个小时也够了。在这个范围内运动强度与时间配合得好,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同样运动量时,年轻和体质好的宜选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练习:中老年及体弱者宜选择强度小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
强度的大小一般用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来衡量,在实际运动中可用心率指标代替。最简单的方法是180减去锻炼者的年龄数作为运动时每分钟的平均脉搏数。如:某人年龄45岁,那么,锻炼时脉搏数应为180-45=135(次/分)。此脉搏数为锻炼者运动半小时的标准脉搏数,应减5至10次。增加或减少几次以及最后确定运动时的脉搏数,应以自己感觉舒服,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准。
实践证明,运动方式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因时而异
自然界的草木都因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身体也因季节的变化而肖所变化。所以选择运动项目和方式应因时而异。例如夏天气温高,湿度大,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因而,这时的健身应以避暑热而以清爽为主。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上的自我宁静,便是炎夏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宋代大养生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阐述了许多消署健身法,如小劳(汲山泉、拴松枝)、郊游(步山径、抚松竹)、戏水(弄流泉、漱齿濯足)、读书学习。当然,我们不一定完全模仿古人,但其中的旅游、避暑、游泳等诸项活动内容,早已为实践证明是暑天健身的有益活动,这些活动的好处在于:置身于自然之中,精神轻松愉快,既能避暑消夏,又可锻炼身体,确实是盛夏时节有益的健身活动。
根据中医养生学(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体育活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而出汗过多,不仅伤阴、也可亡阳。因此,夏季体育锻炼的形式,最好是散步,一般以早晚为好,散步时间以半小时为好,速度不必拘泥,可因人而异。
人们在秋天运动的时候,已不会像夏天时那么容易出汗,体能消耗也不如夏天大。所以,秋天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为抵御冬天的严寒准备好结实的身体。秋天的锻炼项目,平时以长跑、打球、打拳等活动为主,节假日可去郊游、登山、骑自行车等等。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去旅游,那样,你不仅可以饱览各地的名胜古迹、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田野、森林、山间、海边的清新空气,还能使你摆脱空气污染的有害影响,消除紧张、易疲倦、失眠等现象。旅游还是一种体力活动,帮助你强壮肌肉、减少脂肪、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血管弹性。
从一天来看,专家们认为黄昏时锻炼比早炼好。
最近,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健康中心的一位医学保健专家研究指出,黄昏是最适宜从事体育运动的时间。资料显示,在早上进行体育运动,血压及心率上升以及加速度均较大,对很多人来说,都会产生超负荷情况,直接影响运动的成果及身体的健康。而在黄昏这段时间,体力和肢体反应的敏感度及适应能力均达到最高峰。同时,心跳频率以此段时间为最平稳及偏低。此时从事各类运动所引致的心跳速度及血压上升的幅度较低,这对健康是有利的。生物钟控制人体的各种活动,在一天24小时中,体力的最高点与最低点,有一定规律性的升降。在下午接近黄昏的时候,体力、肢体反应敏感度及适应能力,都达到最高峰,这时从事各类运动是有利的,可防止由运动所导致的心跳过速及血压上升的弊病。而且睡前活动身体能使人体处于较好的充氧状态,不仅睡得香,消除白天疲劳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
许多人习惯在清晨慢跑,但这个习惯可能会要人的命。
日本山口大学的体育生理学助教盐田认为,清晨慢跑会对心脏造成不当的压力,因为一大早,心脏通常还未能完全的运作。慢跑会激发体内分泌荷尔蒙增加,使心跳速度加快。
盐田对5名日本女大学生所做的实验结果显示,早晨跑步会使人体的荷尔蒙分泌量比午后或傍晚慢跑激发的荷尔蒙分泌量高2至4倍,盐田让5名受试者在室内跑步机上跑步,速度是每小时约6至8公里,1天跑3次,分别在上午8时,下午2时和傍晚6时半,每次30分钟。每次跑完,他立刻为受试者测量正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的分泌量,结果发现,在清晨运动后的两个小时,人体内的正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114%,而肾上腺的分泌量则增加125%。
盐田说,当这两种荷尔蒙的分泌量增加时,心脏被迫加速跳动,心脏承受的压力便会增加,而在清晨心脏还未能发挥正常的运作。他因此警告说:“清晨运动会干扰交感神经的平衡,使运动者的心脏可能出现不规则的跳动而致猝死。”
2、因年龄而异
俗话说:“年龄不饶人”。不同年龄的人,选择运动方式,运动量和运动项目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慢跑是体育锻炼方式,但老年男性就不宜慢跑。
这是由男性的生理衰老顺序所决定的。因为男性的衰老感觉从腿部开始。同时,男性的肺部老化先于其它内脏器官。排汗能力下降则是肾功能老化的外在表现。因而男性进入65岁之后,时常会感到双腿乏力,步幅减小,肺部不适增加,排汗不畅。慢跑,要加剧腿部活动;肺部呼吸量增大;慢跑后浑身发热,排汗加剧。这对老年男性来说,没有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恰好相反。
体育锻炼,特别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一定要找到最合适于自己体质的、适于自身老化顺序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体育锻炼最合适老年男性呢?第一种是游泳。游泳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吞吐自如的呼吸对肺部也大有裨益,对老年男性的皮肤亦有“改良”作用。不过,老年男性的游泳决不能是竞技型的,而应属于保健的范畴,以水温适中,悠然自得为好。第二种是打牌。
打牌可以锻炼人的大脑。这种娱乐型的活动,最适于老年人。第三种打台球。
台球可以锻炼老年男性心与手的协调力。从目测到击球——既增加了大脑的感应力,又活动了上肢。台球是非常适合于老年男性的体育形式。除了游泳、打牌、打台球外,太极拳、练气功、下棋……也比较适合于老年男性,总之,体育锻炼一定要注重自我感觉,切勿随波逐流。
专家们还认为老年人应多做“脑力操”。因为老年人离、退休后,离开了自己常期工作的岗位,费心思,用脑子的事情少了,大脑容易产生“废用型萎缩”。大脑细胞的萎缩、老化,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尤为明显的是导致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衰退。
有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即让受试者仰面平卧在一个大型平板天平上,然后请他做一道数学题,结果发现天平秤很快地沉向头部的一端。这个实验表明,当人们在思索、用脑时可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使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增加。再从人的大脑精神细胞的再生规律来看,一个人从40岁开始,到70岁为止,这30年之间,脑细胞的数量会减少20—30%左右。
那么,老年人怎样才能防止脑细胞的衰老和减少脑细胞的死亡呢?
实践表明,经常有意识地做“脑力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谓:“脑力操”就是指经常开动脑筋,思考一些有益的问题。譬如,读书,阅报、写字、绘画、吟诗、集邮、下棋和欣赏音乐等等。最近几年来,我国各地“老年大学”层出不穷,为老年人开设了许多适合老年人学习的专业,这是老年人进行“脑力操”的最好场所,也是防止脑细胞衰老和死亡的有效措施。世界勺许多国家都创办了老年大学。
当然,老年人也应当讲究科学用脑,要多想一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要防止老是沉洒于对往事的回忆,回首前情,不胜依依,倘若这样,往往会使老年人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而增加“老境凄凉”之感或自认老朽。为此,老年人应多朝前看,多想未来美好的生活,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晚年为四化贡献力量,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凌云壮志。同时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社会活动,这样,对欢度晚年,延年益寿是颇有裨益的。
(三)固体质而异人的体质千差万别,不仅因年龄不同而体质不同,就是同样年龄的人,体质差别也是很大的,所以运动一定要根据自己体质去进行,不能教条地照搬别人的运动方式或运动项目,不能超过自己体质所能承受的限度。美国有关专家提出:不明显增加脉搏的“最轻微运动”,也能达到奇迹般的健身作用。美国有人对13000名体质强弱不等的健身者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证实,长寿者大多数并非是常年累月热衷于剧烈运动者,相反都是经常参加“最轻微运动”的人。最近国外有人研究表明,每天工作之余抽出半小时集中锻炼的人,与每天分3次运动,每次仅锻炼10分钟的入,其健身效果基本相同。
也有一些体育运动爱好者,在尝到运动的甜头后,锻炼的劲头越来越大,乃至超过自己身体所能负荷的界限,酿成悲剧。为此,运动医学家提出:体育运动爱好者慎“越”。
美国《跑步全书》作者费克斯在跑步时,突然猝死在跑道上,使美国的跑步热骤然降温。随之“轻体育”逐渐兴起,运动者可以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运动。跑步也可以随心所欲、慢慢地跑,绝不“劳其筋骨”,气喘吁吁。
运动越限可能带来麻烦,除了对肌肉、肌腱、关节和内脏造成损伤外,更主要的是可能使肌体内分泌系统发生连锁的不良反应。运动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苛求运动量越大越好的人,运动之后,体内某些激素的分泌量随之下降,会“株连”免疫系统,导致“负性”反应。造成在运动后的一、二小时内,血清里的某些免疫球蛋白会突然消失,这时运动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每当运动时会产生一种“欣快”感,是运动时大脑分泌的一种能使人“愉快”的生化物质所“酿造”的。一旦终止运动两天,这种使人“愉快”的生化物质便会骤然减少,于是运动者就可能产生内疚、抑郁、易激动和焦虑不安等症状。而运动一旦成瘾,就会迷于某项运动,久而久之,运动爱好者便会自食超越运动负荷的苦果。
所以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应当“循序渐进”、“量力而为”不要常做超负荷的运动,以免“越”出麻烦,给健康带来危害。
又如练气功是一件好事,但有些人就不宜练气功。因练气功而诱发精神障碍的病人有增多趋势。自1986年以来,仅北京安定医院己收治这类住院病人200多人次。精神病专家呼吁:练气功要慎重!
应该说,大部分人练气功不会发生精神障碍,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练气功,癔症患者、本来就有精神病或潜在精神病的人和焦虑症患者,练气功容易诱发精神障碍,不宜练气功。在对很多住院病人观察治疗后,专家们进一步证实,癔症患者接受心理暗示性的程度较高。这些人很容易接受气功师的暗示,在练功初期往往自我感觉很好,但是有的人不久便“走火入魔”,出现极度兴奋躁动,哭笑打闹,声称神灵附体,能与“上帝”、“玉皇大帝”
谈话等幻听、幻视、妄想和被控制感,不仅自己不能收功,气功师亦束手无策,成为精神病人。专家们认为,气功不是万能的,在气功问题上要加强科普宣传,坚持科学态度。
再如妇女产后需要进行适当运动,但由于体质弱,怕吹风所以选择运动方式应在室内,或原地活动一下腿脚、或在室内稍事散步。
用脑即护脑有人说,脑力劳动者衰老得快,也有的老年人认为用脑就是费心,会促进衰老,乐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以求长寿。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
这样不但不会长寿,而且容易患老年痴呆症。而老年痴呆症患者,比脑力充沛的老人更加容易衰老。脑专家们研究指出,抗衰老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经常用脑。老年人通过用脑不仅能推迟脑神经的老化,使人长寿,而且能使人更有意义地生活,使人的长寿更有价值。自然用脑也不能过度,过度了不仅会引起头痛,而且还会患神经衰弱症和其他一些并发症。对身心健康不利。所以在用脑之中还要护脑。这才是积极的正确的用脑方法。
从某种意义来说,用脑也是护脑。据美国《发现》杂志报道。最近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进行的研究显示,证明积极思维能帮助大脑产生称为神经肽的更高级化学物质,能使称为巨噬细胞的抗病细胞增强,从而增加免疫力和抗病力,该院科学家对该杂志记者说,他们的新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表现积极的人更易康复。实践证明,杰出的科学家平均寿命比普通人要高十几岁。古今中外,从事高度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发明家、作家等,年高寿长者却不乏其人。我国古代科学家孙思邈享年101岁;大药学家李时珍享年75岁;大诗人白居易享年74岁。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享年93岁;中国科学院前院长郭沫若享年86岁;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享年82岁;世界大科学家牛顿享年85岁;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享年84岁;科学家爱因斯坦享年76岁;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享年73岁。
对于“用脑与寿命”的研究,国外有个学者曾做过一次有趣的统计。他挑选了在欧美出现的400名杰出人物,按其从事的不同职业分类进行统计。
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为66至67岁,其中寿命最长者是大量用脑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作家等,平均年龄为79岁。由此可见,爱用脑子是无碍寿命的,他们的高寿无一不与其智力不衰紧密相关。当然用脑也要辅之以科学的养生,如胸襟开阔,起居有律,科学饮食,适当运动等。据日本一位医学教授调查,日本最长寿的职业排行榜前5名分别是:1、宗教界人士,平均寿命为75.6岁。2、实业家,平均寿命为73.2岁。3、政治家,平均寿命为72.8岁。4、医师,平均寿命为71.5岁。5、大学教授,平均寿命为67.7岁。一位名叫森的教授表示,宗教界人士常处在较稳定的精神生活之中,所以能长寿,政治家则已不把压力视为压力,故能长寿。
为了取得用脑和幢康的数据,美国科学家做过一项试验,将73位老年人(平均年龄81岁)分成三组,天生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受人监督组。
试验的结果是勤于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和寿命都达到最佳指标。人们多思索,能给大脑以刺激,使头脑经常保持良好的血液流通状态,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相反,懒于思索,整日无所事事,对大脑是最有害的。自然用脑也要合理科学,过度用脑也不利于健康。用脑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和下午为好。因为脑的工作效率,每天上午达到顶峰,中午一度下降,下午再稍上升,午夜时降至最低点。掌握脑运动规律,正确用脑,对促进健康长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以荤素论寿命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不言而喻,没有食物充饥,人就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不能维持生命,就不能生长发育,更谈不上延年益寿。食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可以说妇孺皆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摄取食物是人生的本能所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但是怎么吃,吃什么对健康长寿有益?对这个问题,世说纷坛,有的主张“杂食”,有的主张素食。我国农村有句俗话,叫“吃荤吃荤,吃得胖胖蹬蹬;吃素吃素,吃得面黄肌瘦”。荤菜营养丰富,吃了能强壮身体。但吃荤过量又容易患肥胖症和其他心血管病。但吃素又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笔者个人认为还是荤素搭配为好。吃素的未必长寿,吃肉的也未必短命。关键要科学地选择膳食结构。如果不讲膳食科学,盲目进食,或者食物结构不合理,不仅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而且会对健康与寿命有直接影响。科学家认为:膳食中的营养不良或热量过高(脂肪、糖、蛋白质等),维生素过量,均能使寿命缩短。因为过量摄入脂肪、热量,营养过剩与失衡,其结果是肥胖症多发,各种富贵病——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日趋提前。同时,国内外很多科学家也认为:食物和饮食习惯与人体许多癌症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在全美因患癌症而死亡者当中,35%因饮食发病。在德国,1/3的癌症死亡病例是消化器官肿瘤。很显然,饮食对此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健康长寿,世界各国营养学家、医学家都在着力探索人们合理食物结构问题,开列了一系列最佳食谱。
最近美国布鲁斯。詹纳博士指出的十大营养食物,轰动了西方。他认为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推荐食谱,泛滥成灾,这些食谱有的明智达理,有的荒谬可笑,针对这种情况,他指出日常若以下列十大食物为基础,那么人们在保健强身方面将有颇多受益。1.鸡,2.比目鱼,3.脱脂牛奶,4.蘑菇,5.花椰菜,6.马铃薯,7.糖松糕,8.干面食,9.香蕉,10.柑橘。他认为这是最佳食物结构。还有英国营养学家米里亚姆。波留宁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提出了12种“超级”食品,认为它们价格便宜,味道鲜美,食用方便,能供应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保证身体的健康。这些食品是:干杏、燕麦、罐装沙丁鱼、胡桃、豌豆(小扁豆);花茎甘蓝、胡萝卜、甘橘、全营养面粉、动物肝脏(肝脏酱)、低脂牛奶(酸乳酶)和橄榄油。波留宁博士解释说,她之所以挑选这12种食品,并冠以“超级”的美称,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各种维生素、纤维质和脂肪酸。在一般情况下,能有规律地用上述食品或其中的一些,就能保证身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使体内各个系统达到最佳的“运转水平”。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选择食物的标准,应以“胃喜为准”,适合自己的口味的食物,就有养生祛病的功能,就可以择而食之。胃以喜为补,曾是清代杏林巨匠叶天上传世名言,他曾治一病人,其形色衰夺,已成劳怯之候,先生阅前医治法,遍选补药,丝毫不见奏功,反饮食不思,病势日趋沉重。
他诊得脉后对病家道:“求医无益,食物自适,胃以喜为补,若不明胃喜知味,实难拟法,暂不投药。”嘱日以湘莲、芡实、香糯、南枣、百合、燕窝、鸽蛋煮粥服之,病人竟日好一日,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叶天翁又云:“药不在贵,对症则灵;食不在补,适口为珍。”这些警句,对老年人的养生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饮食务求适宜、适量、适口,否则就不能吸收精微,反遗后患。
我国古代《内经》就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泛指谷物、豆类,为养生之本。如米、麦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人体所需要的有80%左右的热能和50%左右的蛋白质中粮食提供,同时它们也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五畜”系指动物性食品,是人体脂肪的主要来源,而动物性蛋白质量较高,又补充了谷类蛋白的不足。中医一直认为。
“血肉有情之品”,对机体补益作用要比草木之品强。如猪肉,黄宫绣说是“丰肌体,泽皮肤,补肉补形的要味。”据《名医类案》记载:“一人因中暑;热邪熏灼后津血已枯,形肉尽脱,用草疑难复,而”饮猪肉粳米粥后,三日即见转,满月而康复。“另外,肉类也是铁、铜、硫、磷等多种无机盐和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
杂粗偏精之间
偏食是针对杂食而言的。所谓偏食,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只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或者只吃精食,不吃粗食。儿童的偏食比一些成年人明显,比如有的孩子不爱吃肉,不爱喝牛奶,或者不爱吃饭。而成年人总是劝导儿童要吃这些东西,以使身体获得全面的营养。不论儿童偏食或成年人偏食,其偏食表现不同,但都是有害的。例如:偏爱吃糖危害就不浅。
研究表明,食糖过多会导致体肉维生素B1的缺乏。这是由于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丙酮酸等中间产物要靠含有维生素B1的酶——脱羧辅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继之把它们排出体外。而体内的维生素B1一旦缺乏,则影响乳酸和丙酮酸等代谢产物的分解,这些物质若在体内蓄积,尤其是在脑组织中蓄积过多,则会干忧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严重的可使人产生精神障碍。儿童长期摄入过量的高糖食物,其危害更是不可低估。近年来研究发现,过量食糖除引起儿童情绪改变之外,还会殃及视力。儿童体内的血糖升高后,使得有关渗透压降低,可累及眼球内的房水代谢,引起晶状体改变,进而可造成弱视或近视。一个人长期过量食糖,即使他一直注意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和高纤维素食物,血液胆固醇增加亦是不可避免的。科学家基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过量食糖有关,一个人在膳食中每天食糖若超过110克,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要比每天吃糖少于60克的人高5倍以上。据对20个国家的糖消耗量与乳腺癌发病率关系的调查,发现耗糖量多的同家中,妇女患乳腺癌者亦多。专家们认为,女性的乳房组织能高度吸收利用胰岛素,长期摄入高糖饮食,可使血中胰岛素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早期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恰恰需要大量胰岛素,此时胰岛素就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糖属于酸性食物,长期过量食糖会加速细胞老化。正常人体内环境呈弱碱性,高糖饮食会使机体的酸碱度发生中性偏移或弱性改变,从而促使细胞衰老,使人出现适应能力差、皮肤易皱、头发变黄或发白等。且大量吃糖,会过多消耗体内的碱性物质——钙,影响骨骼的代谢和发育。当然,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关键是要用之得当。科学家指出:在现代生活条件下,食糖量每日不应超过10克。
营养学家认为,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其中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这些营养素来源于各种各样的食物,如果长期偏食或食物过于单一,就会患某一种或几种营养缺乏症,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小儿健康;所以必须预防和及早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例如:有的只吃肉不吃蔬菜,长期下去,常可发生维生素及无机盐缺乏,诸如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鼻出血、齿龈出血等现象;铁元素缺乏,可患缺铁性贫血;维生素E及钙缺乏可患佝偻病,等等;有的只吃主食,不吃肉、蛋及其他辅食,因而可造成蛋白质缺乏,导致生长障碍,抵抗力下降等;有的只吃一种或几种蔬菜,其他品种拒食,因而得不到全面的营养素;还有的只吃甜食如蛋糕、巧克力、甜饮料等,而不按时进餐,以致胃口不好,消化功能紊乱,产生厌食、偏食,其危害之大,举不胜举。
我国饮食指南中有这样几句歌诀是不无道理的,即:食物多样化,宜杂不宜偏;三餐讲平衡,精粗搭配全;脂肪勿过量,少糖莫贪甜;常吃绿叶菜,适当少用盐。人们每天要通过各种食物,从外界摄入几十种营养素。由于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素的构成、比重各异,因此所吃食物的品种越多、越杂,就越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从小就要防止偏食,养成杂食的习惯。古人说:“烹龙爆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我国饮食习惯中的“杂合面”“腊八粥”、“八宝饭”、“大杂烩”、“什锦”、“杂拌”、“拼盘”等等,都是杂食的典范。
孔子曰:“食不厌精”,爱吃精食也许是人之本能,但是“精米精面”
与粗粮杂粮相比,虽然某些营养成分高,而且可口,但是也有缺陷。一般来说,粮食加工的精度越高,营养损失得越多,营养价值越低。例如,富强粉营养就没有标准粉高,这是因为小麦加工成富强粉,除了淀粉百分比略有增加外,蛋白状、尼克酸等营养大大减少,维生素B1、B2及钙、铁、纤维素等几乎全部损失。大米也是如此。其次就是粗粮杂粮的品种多、营养全,有许多独特食用和医疗价值。具体表现在:一是营养成分高。例如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略低于面粉,维生素A的含量高于稻米和小麦,玉米含的热量高于大米和面粉。又如每500克小米脂肪含量比大米高3.5—6克,莜麦面的蛋白质、脂肪和赖氨酸含量以及释放的热量都比大米、面粉高。二是含有多量的粗纤维。这是“精米精面”不可比拟的。譬如糙米、玉米等粗粮中粗纤维含量比“精米精面”高4—10倍。这种纤维素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但它能增进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质和肠粘膜接触的时间,有利于预防便秘、静脉曲张、肥胖、冠心病、结肠疾病等等。三是具有药用价值。
祖国医学文献记载中认为,许多杂粮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例如,赤小豆有除热毒、消肿胀、利小便等作用;绿豆能清热解毒,常食用有助于降低血压、减轻症状;小米性甘,微寒,有健脾、除湿和助安眠的作用;莜麦面含糖分少,含蛋白质多,还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所以,还是吃些杂粮好。
“包封”也有弊
时下在我国一些城镇的居民楼中兴起了“封闭阳台热”,阳台要不要封,封与不封有哪些利弊,认识尚不一致。一些封了自家阳台的居民认为,封闭阳台可以防止外界噪音干扰,夏天隔热冬天挡风,解决了居室狭小的矛盾,可以阻挡灰沙进入室内,可以当作杂物储藏室又无碍观瞻,可以防盗。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从长远来看,从主人身心健康来看,从阳台原有功能来看,这种说法就有些急功近利之举。虽对住宅主人有利可得,但这种做法却不大科学,综合权衡,弊多利少。
首先,阳台应是人们直接承受阳光的场所。人们在阳台上可进行日光浴、晾衣物……通过阳光照射,可增加人体内的维生素D,有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防止婴幼儿患软骨病。紫外线还能将衣物、被褥里的各种细菌(包括破伤风、肺炎、痢疾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病菌)杀死。若是用窗户将阳台包封起来,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就失去了阳台的使用功能和设置的意义。第二,阳台封闭后,会造成室内通风不畅,导致和加剧房间内的空气污染。第三,阳台犹如镶嵌在住宅大厦立面上的工艺品,是美化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均以自己的意愿将阳台包封,外观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不仅破坏了建筑造型和风格,而且有碍市容观瞻。第四,阳台垂直绿化是城市立体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封闭后的阳台,会大大地影响城市绿化质量和减少城市绿化面积。第五,很多家庭还不够了解,阳台与房屋本身结构受力不同,目前大多数阳台均采用悬臂结构(外挑式),设计时未考虑其它特殊荷载的影响,承载力有限,如若将其封闭后当房间使用,放上重物,很容易发生意外。
因此,现代城市居民要有城市环境意识,不要随意包封阳台。
在我国南方有的城市居民还有用钢筋铁条把阳台围得严严实实,形状有盆子型、菱型、榄核型等等,五花八门。这些网罩都是使用钢筋、铁条作材料烧焊而成,人们称之曰“老虎笼”。“老虎笼”的大量涌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不安。“老虎笼”奇形怪状,大小不等,有损观瞻,不利于美化阳台和环境。有些“老虎笼”已属违章建筑,楼房的外观线条受到破坏,建筑师的设计意念也就荡然无存。阳台装上“老虎笼”潜在的消极作用更使有关部门忧虑。一位有20多年的消防经验的公安干警指出,滥建“老虎笼”给城市消防带未潜在的危险。楼房倘若发生火灾,阳台是最理想的救生出口,无奈建造“老虎笼”的人,却把救生的出口堵死了,这无异于“自寻死路”。
自然,“包封”也有好处,如安全、保暖,利用面积大。大凡事物都是有利也有弊,不过要权衡利弊谁大谁小问题,这里不去细细考究。不过,我相信人们一定能解决阳台“包封”的弊端,不仅使其功能加多,而且美观宜人,更有益于房主人的身心健康。
以慢治慢
我是1980年3月患脑震荡后遗症的。当时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造成尿后晕厥,摔在凹凸不平的水泥地上,头部摔破了三处。事后出现胸部难受、脑发热、睡眠不好等症。先后三次住院治疗,吃了两年零一个月的药物,结果仍没有治好,体质反而越来越弱,新病越发增多,如耳鸣心虚、眼睛怕光、走路摇晃、头痛头昏等。严重时,不能走路,不能吃饭,只好靠服安定片维持睡眠。
后来,一位老中医劝我少服药,多运动。于是我断然减少药物治疗,开始参加体育活动,起初体质弱,我就练简单的气功。体质稍强后,就进行一天慢走几公里的锻炼。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锻炼,身体渐渐好起来,体重由125斤上升到139斤。
俗话说:“得病如墙倒,治病如吐丝”,冶慢性病,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毅力。慢性病人,体质一般都较差,不仅“积毒难返”,“积食”也难返,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的体育锻炼就可以把所有的病症都去掉,只有坚持慢慢锻炼,不怕反复,持之以恒,才能逐渐克服。
如我的眼睛怕光,最厉害的时候,戴上墨镜都不行。经过锻炼,怕光状况逐渐好转。但后来又出现怕光现象,尤其是看书写字久了,或者睡眠不好时,怕光更甚。后来,我一查原因,才发觉不是运动无效,而是我的活动量超过了眼力的负担。以后,我在进行锻炼时,既保证锻炼时间、强度,又注意不超过一定的限度。经过反复后,我的眼力越来越好,不仅像一般人那样看书写字。而且还可以穿针、缝补东西等。实践证明,体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加强。
人到中年以后,或多或少地总有点慢性病,如何治疗,这是人所关心的。
我体会到,以慢治慢,确实是一条好办法,这就是以慢慢锻炼,慢慢调养的方法,来治慢性病。看起来这似乎是一条漫长的路,实际上却是一条捷径,是一条治慢性病的必由之路。
张弛要有度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工作劳动过于紧张容易影响人体的健康,甚至出现“过劳症”;但是,休息不讲科学、过于懒散,也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闲出病来。所以张驰都要有度。
常言说:“会休息,才会工作”。为了消除疲劳,需要休息,这里人人懂的常识。但生活中到处都有不会休息的人,不会休息又很大程度上与对休息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不能掌握休息的科学,归纳起来,对休息有以下几种误解:多躺就是休息:有人认为(尤其是老年人)多躺多卧就是休息。这样的认识不妥。如果夜间已经睡足了,饭后可以侧身躺卧10分钟,既是休息也有利于消化。如果每天多躺或躺的时间过长,不但影响消化,降低血压,长此下去腿脚笨重迟钝,促进老化。
合眼就是休息:有人说疲劳后即便不睡,合眼闭目就是休息,这种说法也欠全面。就算你闭目合眼,但思想不规,神不守舍,私心杂念乱神,会更加疲劳。但心宽身自舒,无私神自安,思想向上、坦然,精神愉快、身体轻松疲劳即解,实际上这就是休息。
娱乐就是休息:适当的娱乐,可使身心舒松,当然是一种较好的休息。
但如果娱乐不当,狂欢无度、或勉强、甚至带赌博性的娱乐及玩耍不但不是休息,反而对身体有害。
多睡就是休息,常说骑马坐轿不如躺下睡觉。是的,适度的睡眠,的确能尽快恢复生机,对身体有益。但多睡不但降低新陈代谢,由于卧室空气不好,导致大脑缺氧。中青年会头脑昏昏、老年人会诱发心、脑血管病,铸成大害。
休息越多越好:休息是身心脑的休整,时间的长短或多少应该根据疲劳程度而定。对于成年人来说,白天工作、学习或劳动了8小时,晚上睡8小时就足够了,如果休息时间过长,体力活动就必然减少,须知多静少动并非是好事,从而使机体逐渐减弱,免疫系统功能也随之下降,长此下去疾病纷至。
一位美国医学专家基甫洛夫倡导一分钟休息法,就既简便又科学,而且很适用。他说:“只需花60秒钟锻炼一下,你就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而且还能清除体内导致衰老的废物。”这套锻炼方法它能使你肌体充分吸入氧气,改善血液循环,让你感到青春的愉快。基甫洛夫说:“几乎你马上可以觉得精力充沛。”他的锻炼方法非常简单,差不多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1.全身放松,站稳,两臂自然下垂,两拳松开,放松时、膝等所有关节。
2.尽量使全身肌肉紧张,呼吸照常,默数至6.然后,挨次单独紧张某一组肌肉群——双臂、双腿、胸、腹、脸,接着再紧张全部肌肉。
3.放松几秒钟。
4.重复上述过程二至三次。
基甫洛夫介绍说,这套锻炼方法每天至少做三次,例如在早晨、中午、晚上各做一次。基甫洛夫虽已年过七甸,但由于坚持这样锻炼,面容和感觉部非常年轻。他说:“设计这套锻炼方法是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使之早日康复,并令健康人也受益无穷。”没有充分的休息,就不可能有充沛精力去工作学习,但休息方法的选择,休息时间的利用,都要讲科学,否则不仅达不到休息效果,而且带来有害身心健康的作用。
新欢忌贪欢
刚刚结婚的青年男性,正是生机勃勃之时,体力、精力及激素分泌都非常旺盛。但如果只图一时欢乐,性生活过于频繁,往往会给身体带来损害。
新欢应尽情地享有,去珍视,但要忌贪欢,这对新婚夫妇来说应是一句警言。
祖国医学认为,肾是生命之根本,精生于肾,而房劳耗肾精,生命之根受损,则精疲力竭,“命同朝露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男子性功能的发动与控制,与大脑皮层的神经“司令部”有关。若十分纵欲就会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随即可发生衰竭性的疲乏,甚至还会使性功能降低,继而出现阳痿。从生理功能讲,精液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说,是分泌物,射精不过是损失一点蛋白质而已。其实,精液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精液包括精囊液,前列腺液和精子,过频射精必然会增加睾丸的负担,并可因“反馈作用”抑制脑垂体前叶的分泌,导致睾丸萎缩,从而加快衰老。同时,还会损失大量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人体细胞功能的局部调节者,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生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胃肠道正常机能有着广泛的影响。前列腺素不足,就会使上述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另外,精液中还含有0.2%的锌元素。锌是构成人体蛋白质所必需的,过频射精必然造成锌元素的大量遗失,时间一长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心慌气短、失眠健忘等症,以致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招致疾病袭身。因此,新婚男性节制房事是至关重要的。最和谐、最适宜、最科学的性生活,是以保持次日良好的心理、精神状态为宜,切莫只图一时之快而影响身体健康。
性生活是组织家庭的感情支柱。性生活美满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幸福,也关系到人的健康长寿。性生活不当和染上性病,将严重摧残人的健康。
在对长寿的科学研究中,国外已有许多实验证实:“性青春”的延长可以使人长寿。经调查证明,许多长寿老人往往较普通人有更长的生育周期。
科学家们已在逆转生殖过程的研究中发现,20至30月龄的老年大鼠可以用人为的方法促使其恢复排卵。恢复发情周期,有助于对抗全身机体的衰老过程。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多数雌性动物会释放出一种叫“信息素”的气味,以引发雄性动物的性兴奋。国外已有报告证实在成年女性的阴道分泌物中,发现有一“丁酸”的物质与猕猴的“信息素”十分相似。而在更年期后的妇女阴道分泌物中这种“丁酸”物质却显著减少。科学家说,假如科学能证实人类的女性也能分泌“信息素”的结构,就有望进行人口合成,这样就可以用它来增强和延长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性青春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国外学者最近研究证实健康的性生活能提高女性的细胞免疫功能。
1984年两位荷兰的皮肤学专家在3组妇女中进行调查发现,性关系发展良好的一组中,皮肤显得润滑细腻,头发浓黑发亮,眉毛清秀。哈佛大学皮肤部的调查还发现,性行为和谐者指甲发亮,富有弹性皱纹较少。1985年3月发表的研究成果,更震动了整个西方美容界:荷兰研究者曾花费1000天时间对272位女性追踪调查,发现35岁以上单身者66%的皮肤有欠缺,50岁左右的人80%皮肤显然粗糙,白头发或皱纹明显增多。研究认为,女性的皮肤衰老过程,严格地受着性激素的控制的影响。美国纽约大学治疗中心的皮肤专业部专家哈姆特斯指出,白头发、神经衰弱、烦恼及皱纹、头晕等就消除紧张治疗而言,有规律地过好性生活,是一种较理想的好方法。最近,皮肤专家潜心观察处于恋爱中的男女情人的皮肤情况,其中包括干、油性皮肤,他(她)们在恋爱高峰期间均奇迹般地变得正常。干枯的指甲变得发亮并且有弹性,头发也由此变得浓密油亮。相反,当一个人失恋时,不但会变得忧郁寡欢,心闷难熬,导致健康状况大大下降,使病毒和细菌乘虚而入。此时若不能从这种心境中摆脱出来,那么他或她便会从此一蹶不振。因为爱情具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延缓细胞衰老的功效。处于恋爱中的男女心情舒畅而两眼有神,血液循环加快,肌肉细胞更新代谢明显加快。此时如有一方患病,康复很快。
在性咨询门诊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性交次数多少才算合适呢?
而这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这不能机械地规定与限制,而应根据夫妻双方性交后的自觉感受判断,如性交后不感到疲劳,而是精神饱满身心愉快、精力充沛、活泼轻松,这是适度的表现。倘若性交后出现精神不振、周身倦怠不适、心神恍惚、头重腿酸、头痛心慌气短、心悸、食欲不佳等现象,甚至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与学习,则说明性交过频,性生活过度,应加以节制。古人认为有控制地进行性生活,有益健康,如清人褚人获说:“……能补阳和血,美颜色,悦精神,节而行之,能成地仙”。《千金要方》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思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久而不泄,致生痈疽”。有少数夫妇婚后一直性交次数较频,但双方精神愉快,身心倦怠,也应该认为是适度的。适度并且和谐的性生活可使夫妻感情更融洽,促进双方的健康、工作和生活,但性生活绝对不可犹如脱缰之马任其奔驰而不加约束,如纵欲过度,不仅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头晕眼花,全身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日久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及身体衰弱,有损健康;而且性交次数过度还可能引起射精过早、射精过晚、射精困难或阳屡、遗精等性功能障碍,特别是以往身体不好或患过慢性疾病(如结核病、肝、肾疾病等)的人,会因房事过度而促使旧病复发或恶化。新婚期间,性的要求比较迫切,性交次数也较多些。但蜜月后大多数夫妻性交次数会逐渐减少,每周三四次,然后大致维持每周一两次,再逐渐到每一两周一次,普通壮年的健康夫妻,每周有一二次性生活不能算为过度,但身体较差的人,则间隔时间必须延长。
“宠物”勿过宠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猫、狗、鸟、虫、鱼……正作为一种特殊“家庭成员”,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家庭生活。“家庭宠物”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亦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前几年,北京时兴一股养狗热,有的养一只两只,为了调节家庭空气、活跃气氛,倒也说得过去,有的却养了一窝,为了进入市场去赚钱,狗越养越多,越养越凶,这样越来越成为公害了,不仅防阻交通,作恶伤人,而且还带来一些传染疾病,于家于人都有害。所以北京市才作了限制养犬的决定,这是完全正确的。“宠物”过宠了,就会走向反面,变有益为有害。李仁惠教授对家养宠物会给人带来多种传染病作过科学和详尽的论述,这里列举两例:第一、“猫抓热”人们爱养猫,却不知道猫是某些寄生虫的大本营,还能传染给人。“猫抓热”就是猫传染给人的一种疾病,多发生在春、夏两季,是病毒引起的,以儿童居多。这种病人有与猫接触史和被猫抓伤史,使病毒从皮肤的破损处进入,局部可能出现疱疹、脓包、结痂和小的溃疡;全身出现低烧,疲乏无力,恶心等症状。猫还是人畜共患的弓形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其病原体是一种球虫——弓形体,只有在猫的肠道内形成的囊合子才具有感染性。囊合子通过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使人感染发病,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有些人还可能发生心肌炎、脑膜炎等,孕妇患此病,还可能造成早产和胎儿畸形。据美国报道,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大约有3千名婴儿有先天弓形体病,造成先天畸形、智力缺陷。孕妇患此病与人猫同卧,猫舔孕妇手、脸受到感染有关。
第二、“狂犬病”狂犬病是被狂犬咬伤,感染狂犬病毒所引起的。狂犬病人恐水,怕风,对声,光、风、痛极为敏感,稍受刺激便会发生咽喉部肌肉痉挛,常表现出高度的兴奋和激动,严重时可发生进行性的肢体瘫痪和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据专家在湖北省老河口市的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狗还传播一种结膜吸吮线虫病,仅该市就发生了32例,而且多见于小孩。虫体可寄生在人体眼结膜穹隆深处,轻者引起眼睛发痒、流泪、结膜和角膜发炎,重者还可发生结膜混浊而影响视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眼寄生虫病。另外,我国山区黑热病犬的感染率很高,是人类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人若得了此病不仅经常发热,而且皮肤黯黑,故又称“黑热病”。此外,狗还能传播人体曼氏裂头蚴病、华枝睾吸虫病和肺吸虫病等。
由此可见养宠物可以,但不能过宠、过多,物极必反,结果给自己带来灾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pletchernhf
|
2014-4-23 17: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决定不会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优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精彩绝伦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jywz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