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分享]《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
[复制链接]
2916
|
3
|
2003-2-28 23: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作为《伤寒论》的理论核心,六经辨证历来受到医家的高度重视。而对六经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六经辨证体系的具体阐释和应用。因此,现代医家亦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六经概念的现代认识,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六经经络说
早在宋时,朱肱明确指出伤寒六经即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六经病证即是由风寒邪气侵犯经脉所致。其后,从其说者,代不乏人。时至今日,治伤寒学者,亦十分重视经络在六经辨证体系中的地位,认为经络的联系、沟通、交流、转化和促进等种种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而经络学说的联系性,能够辩证反映出外感热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相互对立、依存及转化关系。因此,六经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分之为十二经脉,合之则为六经。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性医家有程门雪、刘渡舟教授等。
二.六经脏腑说
所谓六经脏腑说者,即认为六经实为相关脏腑之代称。其六经所指代之脏腑,并不一定是三阴三阳经脉所络属之脏腑,而是根据三阴三阳生理病理特点,进而推论其相关脏腑。如明·李时珍曰:“证虽属太阳,而肺实受邪也。”表明太阳所指代者,首先是肺脏,而并不以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为其重心。盖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正与太阳主表的生理特性相合。现代亦有研究者认为<①>,三阴三阳的病理变化分别以心、肺、胃、胆、脾、肾、肝为基础,除此之外的病变都是演伸的。
三.六经气化说
六经气化说以《内经》标本中气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关系,以整体恒动观为其基本特点。这一学说的代表性医家有张志聪、陈修园等。而现代医家对此学说,多置而不论。即若论及,也多强调脏腑功能,即认为伤寒六经,主要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所产生之气,是脏腑功能的概括。这种观点虽然将气化学说具体化,实际上也缩小了气化学说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亦有医家认为气化学说玄奥精深,充分反映了中医理论的整体恒动观念,于六经辨证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四.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
单纯以经络、脏腑或气化学说阐释六经,虽均能反映其部分本质,然毕竟有失全面。有鉴于此,多数医家主张将上述各种学说结合起来,以求全面系统阐论六经实质,即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其核心是以脏腑经络为六经之物质基础,以生理功能活动及其联系为其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学说倡导于明·万密斋,因其较能全面反映六经生理病理特点,得到现代多数医家之赞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即采纳之。万友生教授亦明确指出<②>,三阴三阳是在经络脏腑的物质上论证其气化活动(生理病理)的,而其气化活动则是以脏腑为动力根源,以经络为通道,故探讨三阴三阳的实质,必须把脏腑、经络、气化密切联系起来。
五.六经生理系统说
所谓生理系统学说,是有研究者认为<③>六经是对人体机能活动单位的分类,代表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六经病证则是这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邪气干扰下发生的病理反映。就其实际含义而言,这一学说仅是对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的一种概念转换。
六.六经证治纲领说
这一学说的基本内容,即伤寒六经是辨证纲领和论治纲领的高度统一,综合反映与提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对比和受邪的组织器官等具体情况,为决定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等,提供具体的指导<④>。
七.六经综合体说
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伤寒六经,是仲景融合了《内经》全部阴阳概念,包括了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邪正消长等诸多含义,因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高度综合体。六经即非单纯的地面和病程划分,更不是简单的症候群分类。
八.六经症候群说
《伤寒论》三阳三阴,作为一种症候分类方法,是仲景将外感病过程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和病性之不同,以及机体抗病力之强弱盛衰、病情之进退缓急等因素,进而划分为六大症候群,而非单纯指某一具体疾病的症候群。
九.六经病理层次说
另有研究者认为,六经是根据不同程度的阴阳量大小而划分为六个大的病理层次,其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较小的病理层次。而将具体的基本病理层次的反映及相关治疗方药结合,则构成《伤寒论》中的汤证体系。而对汤证作深入分析,可看出又兼有局部层次阴阳失调,或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阴阳失调。
十.六经病证虚实说
伤寒六经的内涵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萌芽,三阳病为实,三阴病为虚。六经并非六个独立的疾病或六个孤立的症候群,实为疾病变化过程中性质不同的六个环节,彼此有机联系,构成疾病由量变到质变、由开始到终结的全过程。
除上述内容外,另有学者引入应激学说、体质学说、巴甫洛夫学说、黑箱理论、模糊理论等,从不同角度探讨六经实质。
十一.结语
六经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六经与肠胃(脏腑)相对应,意指人体之经络;其后之《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论述三阳三阴经脉生理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时,均分别言及“三经”一词。综合分析可知,三阳之“三经”与三阴之“三经”,合则而为“六经”。是故六经一词,实为三阳三阴之总称,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最初用以指代人体之经络系统。然则三阳三阴概念,在《内经》中应用非常广泛,既用以说明人体脏腑与经络之联系,也用以阐释经络相互间的关系,更以之说明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相关性。脏腑经络学说、开阖枢理论、气化学说等,无不以之作为重要概念。
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一词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之时,殆始于宋金时期。朱肱《类证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可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成无己注解《伤寒例》篇之“两感于寒”者,谓“三日六经俱病”,以释原文之“三阴三阳、六脏六府皆受病”,承袭了《内经》六经之基本内涵,指代人体脏腑及其经络。其后,六经概念明确成为三阳三阴之代称,为历代医家所沿用,并据经义之理解不同和实践体会之异,而赋以不同的内涵,故而有六经脏腑说、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地面说、六经形层说、六经治法说、六经病程说、正邪相争说,以及现代医家的各种新观点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六经是仲景及历代伤寒学家在全面继承《内经》六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具体而言,六经应为人体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关系及人体与自然相应关系的高度概括,即脏腑、经络和气化的综合。在这一整体系统内,根据人体结构、功能、关系之不同特性,又划分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六经病则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所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损伤而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六经病证因六经生理的有机联系,自然构成病证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病理关系。六经辨证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
<①> 鲁福安 从六经主证的病理基础看六经与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河南中医 1981;(4)
<②> 万友生 伤寒知要 第1版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13
<③> 吴凤全等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内涵的研讨 中医药学报 1996;(2):3
<④> 董平 有关六经本质的几个问题 新中医 1983;(2)39 (作者:万晓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amtb
|
2003-5-1 10: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3>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往来寒热
|
2003-5-31 18: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妙手仁心
|
2006-6-17 16: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
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六经是仲景及历代伤寒学家在全面继承《内经》六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具体而言,六经应为人体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关系及人体与自然相应关系的高度概括,即脏腑、经络和气化的综合。在这一整体系统内,根据人体结构、功能、关系之不同特性,又划分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六经病则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所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损伤而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六经病证因六经生理的有机联系,自然构成病证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病理关系。六经辨证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资源
中医儿科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