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原创]伤寒求本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伤寒求本
[复制链接]
2693
|
3
|
2003-5-8 18: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治病必求于本,伤寒论为古今方书之祖,试求其方论本意,求索为先,得与不得非所计也。讹误难免,还望识者正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求本:此句为太阳病提纲。脉浮者,经气不降也。头项强痛,降路受阻,经气壅滞于上也。强,凝滞之状,寒气封之也;痛,阳气不得降路,聚于首而发为胀痛也。恶寒,寒气入侵之故也。)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肺属金,司卫气主皮毛,金之气凉也,故主敛;肝属木,司营血合筋脉,木之气温也,故主散。温胜于凉,散过于敛,则卫气不收,营血不降,毛窍洞开,津液外泄。风兼寒客于卫,营不能散而郁于中,故发热。积热胜寒,则寒气随汗外散,毛窍不敛,故汗出恶风。脉缓者,弛纵不收之象也。寒不重则不能闭营血之外散,故曰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已发热者,营气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也。未发热者,营血温气不足则不能外达也。恶寒,寒气伤营也,体痛,寒气内侵,气血内郁,不通处则痛也。呕逆,卫气受伤,肺气不降,胃气上逆也。脉阴阳俱紧者,寒气客于营卫之象也。阴,营也;阳,卫也;紧,寒气收引之象也。寒气伤于营血,故曰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静则停于太阳,不传阳明。欲吐、烦躁、脉数急者,胃气上逆,燥气欲动,将入阳明之兆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不传内则终在太阳,不可以日拘之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营胜卫,燥胜湿者,为寒气激发,温燥无制,故发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而兼温,即非伤寒,温主升散,卫为风温所伤而不能敛,故阴阳俱浮,自汗出。气血耗散,故身重。心液为汗,心声为言,心阴伤则神昏,故多睡眠,语言难出。鼻息必鼾,肺气壅滞不能收敛也。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复伤其下焦之阴也。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阴伤阳亢之象也。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临证可不谨慎哉。后世温病家所论皆不出此条。)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恶寒,寒伤太阳也;无热恶寒,寒伤少阴也。以太阳底面即是少阴,首位相连之故也。发于阳者,六日传经已遍,故第七日解。发于阴者,一日即入少阴,故六日再传太阳而解。然亦有误药不解,深入骨髓者,今之所谓血液病是也。医者慎之。)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传经一遍,不入则出,针之使不能入也。)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经气即将入足太阳之时也。)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行经二过方解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阴厥阳厥之状,寒热真伪,圣人早为道破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者,卫气不敛也,阴弱者,营血不温也,故热发而汗出,此寒气之弱者客于太阳之表也。啬啬恶寒,寒气未散也,淅淅恶风,毛窍洞开也,鼻鸣干呕,肺气壅滞也。)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汤为协和营卫第一方,协和之意,使营散卫敛,气降血升也。桂枝升散其营也,芍药降敛其卫也。生姜助桂枝散其寒也,大枣助芍药敛其阴也。炙甘草,调和诸药燮理阴阳也。)
右五味,呋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浙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啜粥以助药力,阴阳两补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者,气阴两伤,邪必乘虚而入也。)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有是证则用是方,示人以法也。解如上。)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而兼阳明经证也,葛根阳明经之药也)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在表而反下之,伤其中气,浊阴上逆,与奔豚相类,桂枝汤内有降浊之功也。)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误治不可但与桂枝汤解之也,当随证变通,不可拘泥。桂枝本为散营敛卫,使肌表协和,脉浮紧而发热汗不出,营温不足以胜客寒也,宜麻黄汤散之。有汗无汗,断其寒温胜败之关键也,不可有误。)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有是证则用是药,亦不可一概而论。)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气上逆也。厚朴、杏仁,利肺降逆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或是麻黄证而误用桂枝,不能开其腠理,而反助其内热,灼伤肺脏所致。)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漏汗不止,毛窍洞开,故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寒气拘之,阴气不化也,故加附子散其内寒。)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反下之,伤其阳而阴气上逆,故桂枝汤去芍药以降之也。恶寒者寒气偏盛,故加附子温之也。)
22、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八九日寒热往来如疟,有自愈者,有不自愈者。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暂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微发其汗乃解。)
2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邪气凝聚头项,桂枝之力不足以胜之,不能外发反内郁,故烦。刺二穴俾邪不能聚,再与之则散矣。)
24、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是伤阴也,似当于桂枝汤内倍芍药。如疟者随经气内行也,桂二麻一由营达卫,故汗出必解。)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原本阴虚,今大汗复伤其阴,阳热郁蒸。与人参白虎滋阴清热,救火之道也。)
26、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此无阳也,不可更汗,此二句来历不明,疑为错简。焉有云不可汗,反用汗剂之理?)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此方适用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证。)
27、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表证未解反下之,使邪气内陷,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里证也。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者,欲从小便解之也。然表证仍在,似不去桂枝为宜。)
28、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此内证已作,仍发其表,遂令所伤之阴阳更受其伤,此数方者,因其逆之不同而救之也。)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右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下焦原有寒也。得桂枝汤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发汗复伤其阳,扰动元阳外越也。与甘草干姜汤收摄其阳,镇摄其阴也。)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厥愈、足温,阳气已回,复以芍药甘草滋阴收敛阳气也。)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胃气不和,谵语者,是原本阳明多燥,今发汗伤阴,令燥者愈燥,故以调胃承气泻燥济阴也。)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内原有寒,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令阳气大伤,故以四逆汤扶阳散寒也。)
29、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先以甘草干姜救其阳,再以芍药甘草救其阴,复以调胃承气济其燥。此中机关深不可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0、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由阳明达于太阳之药也,太阳病项背几几而无汗恶风,是表寒扩散即将深入之征,故以桂枝汤内加葛根阻其入路,外加麻黄开其出途也。)
3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此太阳与阳明经合病,寒气缘经络入于阳明之腑,寒气得以深入,以其胃中必有素寒故也,寒气内陷于大肠故下利。表证仍在者主以葛根汤,欲使深入之邪从来路复出也。)
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掰)半夏半斤(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寒气缘太阳阳明入于阳明之腑,胃中原有积热,寒热相隔,寒气不能下趋故不下利,反逆于咽喉,发为呕。葛根汤使邪气由来路复出,半夏降其上逆之寒也。)
3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黄芩二两 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证而下之,使邪气深陷胃肠,故下利不止,反伤其阴,脉促而喘汗出,伤阴之象也,葛根散其外邪,甘草、黄连、黄芩,滋阴清其内热也。)
34、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凝格热之象也。发热恶风,无汗而喘,寒闭气机升降也。故与麻黄汤开其闭降其逆也。)
35、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本宜葛根汤,今与麻黄汤者,欲其从太阴达于太阳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三七生
|
2003-5-12 11: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伤寒求本
请五积散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pinpinheiful
|
2003-8-10 18: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伤寒求本
此论显三七能为,我看过三七兄案,大家手笔,然几点不若李克绍老人家妙,李老解发热一证,甚得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張機
|
2005-7-30 04: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伤寒求本
26、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此无阳也,不可更汗,此二句来历不明,疑为错简。焉有云不可汗,反用汗剂之理?)
關鍵是否應為一 更 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资源
三七生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