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讨论]《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讨论]《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研究
[复制链接]
2210
|
1
|
2003-3-1 00: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所谓《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仲景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首创理法方药一体化诊疗模式,奠定了中医临证医学不朽之基。这一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备受后世医家重视,并为之付出大量心血,加以整理研究。由于对原著的理解领悟及临床实践认识之不同,历代医家的研究角度和重点各异,其研究成果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伤寒论》原著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质,更从多个方面深化和完善了这一诊疗模式。因此,现行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当是历代伤寒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应仅仅归功于某一医家。回顾和总结有关这一体系的发展历程,无疑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更便于运用于临床实践。
一.治法分类体系
以治法分类方法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之肇始者,当属魏晋时期之太医令王叔和。《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因乱世而散佚,得王叔和收集整理而传世。王氏在整理《伤寒论》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增“辨可汗不可汗”、“辨可下不可下”等七篇,开以治法归类方法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之先河。其后,从其说者代不乏人,而以清时之尤在泾、钱天来最具代表性。钱氏曰: “大约六经证治中,无非是法,无一字一句非法也。其有方者未尝无法,而法中亦未尝无方。故以方推之,则方中自有法;以法论之,则法内自有方。”继承明代方有执及清初喻嘉言的学术思想,认为立法施治是六经辨证之根本。
尤在泾虽宗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研究思路,然较之前人,能别出心裁,另辟新径。跳出具体治法之窠臼,从临证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归纳《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将各经病变诊治内容分门别类,归于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和类病法五类,条理分明,纲目有序,简切明快,切于实用。
要之,这种研究方法是以治法为纲,分经类证,以法相贯,进而构建治法类证的辨证论治体系。其成就最突出者,当属尤在泾,将此类研究提至哲学思辨的层次,其指导意义更具普遍性。
二.方证分类体系
自王叔和整理研究《伤寒论》之后,其书再次散佚,辗转传抄于民间。及至唐初孙思邈著《千金翼》,始窥全貌。并首次采用方证同条研究方法,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这种“以方统证,比类相附”诊治体系,简明易从,临床实用价值甚大,因而后世医家从之者众。
清代著名伤寒学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出六经经界说的同时,明确主张有是证即用是方,不必凿分风寒营卫,亦不拘其外感内伤。是故以六经经界为纲,汇集诸证,以方名证,方随证附,部别类归,条理明晰,实为方证分类研究之杰出医家。同期之另一医家徐灵胎著《伤寒论类方》,观其书名,即知其意,亦为方证相附之类。然其分类不拘六经,完全以方统证,与柯氏研究同中有异,各有所长。
此种分类体系,直至现代仍有很大影响,甚至有医家认为,以方统证,不必分经,亦不必审因辨机,临床依据相应脉症而选用相应方剂,简单实用,可名之为汤方辨证。
三.因机分类体系
孙思邈曰:“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言之意,大要为伤寒初起,多有三种类型,即表虚、表实和表寒里热三证,宜分别采用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治疗。其理论根源于《辨脉法》“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之语,认为伤寒初起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其基本病因病机,并以之作为太阳病篇之总纲,统领诸证,并进而推演及于其他各经病证。这种分类研究方法被后世称为“三纲鼎立”学说,尤以明末清初医家方有执、喻嘉言为其力倡者。因其纲目条理化、说理性较强,且重视病因病机分析,在特定时期对伤寒学研究具有促进作用,亦得到部分医家认同,如程郊倩、沈明宗等,皆从其说而演绎之。
然则这种以病因病机为纲、三纲鼎立、不离六经的理论框架的确立,过分强调病因的重要性,将中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辨证论治思想僵硬化、机械化,则未免失之偏颇。因而,也遭到诸多非议。柯韵伯即明确反对“三纲”说,主张据证选方。
四.病症分类体系
所谓病症分类体系,是指以证候、脉症分类及鉴别为基本研究方法而重新构建的《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其先驱者,应是宋代庞安时,其《伤寒总病论》,在六经分证基础上,对有关病症,予以分类,再立章节,标明其症候治法及相应方药,开后世《伤寒论》研究以证归类之先河。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以症类证,承继于后。而金时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以证名篇,诠释伤寒;分形析证,辨别异同。全书对恶寒、发热等常见50症加以类从归纳,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这种分类研究方法着重于临床脉证辨析,并进而与治法方药相联系,构建成一种完整的临床诊治体系。因其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而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明·张介宾著《伤寒典》,以症归类,重编伤寒。强调证辨阴阳,治分寒温;伤寒传经,不拘日数。并以论为据,诠解六经。清·沈金鳌之《伤寒论纲目》按证归类,博采群书,以目释纲。强调六经传变,注重辨证;立法用方,灵活变通。近期由台湾富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之《张仲景症状学》,集此类研究之大成,以症分篇,列<定义>、<分类>、<补充>等条目,据仲景原著,采诸家之说,分述其临床特征、鉴别方法、病因病机和处理方法等内容,系统全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五.阴阳分类体系
以阴阳之基本属性作为归类标准,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从《伤寒论》研究之始,这种方法即已贯穿于长达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而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倡之尤力者,当以现代部分学者为代表。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教授认为,《伤寒论》统括了《内经》全部阴阳体系,虽分三阴三阳,实则一阴一阳为其总纲,而以阴阳为其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以《伤寒论》之六经,赅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精气,以及邪正消长诸方面。其理论根源于《内经》,而以三阴三阳部别类从之,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辨证论治体系。
姜氏就六经概念之起源,结合《伤寒论》原著分析,认为《伤寒论》并未明确提出六经概念,而因条文中有“过经不解”、“行其经尽”等相关语句,故一般习惯将其三阴三阳称为六经。然其内涵与《素问·热论》六经名同实异。
与上述观点相类而显激进者,是有研究者认为三阴三阳仅是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病理变化、体质因素及发展规律的总体概括,与脏腑经络等内容并不相涉。因此,六经实为六病,六经辨证实为六病辨证。这种辨证论治体系,是以三阴三阳为纲,按病分类,因证立方,汤证一体,其三阴三阳概念与《内经》三阴三阳概念并不相同,而是仲景专借以对外感病证进行归类的概念。
六.六经分类体系
所谓六经分类体系,是以六经为核心,与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密切相关,创造性发展《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一种辨证论治体系。这一体系之理论核心,在于六经概念之实质。
考六经一词,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而另见于《素问》及《灵枢》者三,其意多指经络。借以解释《伤寒论》三阴三阳者,殆始于金·成无己,而赋予其脏腑经络之内涵。此后,历代医家仁智互见,多有发挥,故而有关六经实质之论争,百花齐放,诸子争鸣,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脏腑说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理论。
在这场持续数百年的争论中,六经分类方法自然融入《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研究之中,朱肱之六经经络分证、柯琴之六经经界分证、二张之六经气化分证等等,各具特色,而不无所短。而明·万密斋之六经脏腑经络气化综合说,高度概括了《内经》三阴三阳(六经)概念之基本内涵,与中医整体观念之基本精神相契合,尤为现代医家重视。在全国医药院校中医药教材《伤寒论选读》或《伤寒论讲义》第四、五、六版中,均继承并发挥了这一学说。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在其主编的全国统编第五版《伤寒论讲义》中指出,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指导相应方药的具体选用。而第六版《伤寒论选读》则明确认为,伤寒六经辨证以六经病为纲,以汤方证为目,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综上所述,《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经历代医家之发掘整理,补充发挥,在理论上已渐臻完善,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万晓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amtb
|
2003-5-1 10: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伤寒论》源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3>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