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分享]《伤寒论》未病学术思想研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伤寒论》未病学术思想研究
[复制链接]
2568
|
5
|
2003-3-1 00: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论》虽未明确提出“未病”和“治未病”概念,然仲景十分重视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体现于《伤寒杂病论》一书之中,所论范围包括养生防病和已病早治两大方面。前者属于预防养生医学范畴,后者属于临床治疗医学范畴。究其理论渊源,大要有三:一者,导源于《内经》未病医学理论;二者,运思于整体恒动观念;三者,启迪于大量临床实践。就其指导意义而言,《伤寒论》之临床未病医学思想更为系统全面,因而倍受后人重视。
一.未病定义
未病一辞,首见于《内经》,而其涵义有二:一者,未病即谓无病,健康正常之义也,此时之言“治未病”,即为预防以养生;二者,未病即各种潜在病情及机理,病而未发之义也,有研究者将之称为“第三态”或“潜态”,与“常态”和“病态”相对应,此时之言“治未病”,即为有病而早治。
目前临床所言之未病,实与《内经》“未病”之第二义同,亦即《伤寒论》未病医学思想之主要内容。此类未病,视其新久及病势之不同,又可分为隐而未发和欲发未发两类。其隐而未发者,指内在病机相对稳定、惟因机体自身阴阳调节功能或曰自和力勉强维持而病情暂难发作、类于平人而又具发病之潜势者,临床每见于痼疾迁延日久而适值休停之期。此时若因劳作过度,或新感时邪,或不慎于食,则病情骤发,而进入已病状态。欲发未发者,指内在病机相对活跃、机体阴阳平衡泰否难定、病情随时欲发,或欲作未作而微露端倪者,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欲传未传之际,或新感引动而夙疾将发之时。
二.未病机理
就《伤寒论》所言之未病,有研究者认为,其形成机理大要不越于五:
其一,病机速变而证不及应。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是故内在病机与外部症状应趋于一致,此其常律也。然因体质阴阳强弱、病邪轻重性质之不同,临床亦可见病变涉及某处而症状尚未及反映之状况。这是在一种已病状态下,隐寓着另一种病变机括,多见于外感热病。其机变虽极微妙,难以肉眼察之,然可从动态分析或逻辑推理得之。
其二,此处罹病而彼处偏盛偏衰。其偏衰者,言其未传之时,脏气先虚,便是未病;其偏盛者,脏腑阴阳偏盛,若机体尚未受邪,则常藉人体自和力而暂且隐伏,一旦受邪,则隐者自显,伏者自出,而为实证,是其未显之时,亦属未病。
其三,新病既起而宿疾潜藏。体内素有宿疾留邪,易被新感诱发或相互搏结。倘若新邪不传,而宿疾终是隐患,需要提防;倘若传变,则宿疾之处最易受邪。故凡新邪秘感,即令宿疾未发,或未与新邪相合,仍当以未病观之。
其四,邪重病甚而真情掩匿。所谓真情,即病证之本质。一般而言,现象与本质有其一致性。然则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如危重证候),亦会出现与本质截然相背之症状,称之为假象。假象之存在,反致真情若隐若现,是真似假,是假似真,而危机早潜其中。此易假易惑之真情,仍可作未病(暂未垂绝)观。
其五,病证新瘥而余邪未尽或正匮未复。此种状况,对已病而言,当属顺象。然则顺逆之论,并非绝对之辞,故顺象之中,常有复发或复感新邪之机。盖病证新瘥,余邪未尽,有死灰复燃之潜势;或病邪虽去,而正匮未复,存新邪易侵之路由。凡此,皆为未病形成之条件。
三.未病诊断
纵观《伤寒论》诊断未病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根据疾病过去和现在状况,以其所处阶段、表现特点、病理规律、体质属性、宿疾兼夹、时间节律及疗护方法等因素,进行非量化分析,对病证的传变趋向和预后等作出预测。据此,有学者系统总结归纳为:
趋势外推法:所谓趋势外推法,即根据事物连续性原则,把病症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状况延伸到将来,并据此作出合理预测。《伤寒论》对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表现在据六经病证所处阶段或现有传变预兆进行预测。
五行推演法:所谓五行推演法,与系统论原理相合,运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解释脏腑之间的病理联系,并推演其病理趋向。《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即是其具体表述。
反馈预测法:与黑箱理论相类,根据输入信息质量和反馈信息质量,对疾病之发展趋向作出预测。外感热病有着明显的发展变化规律,若诊治正确而经久不愈,多属预后不良。
反象预测法:现象与本质一致性,决定了脉症外象与内在病机之统一。而在特殊状况下,脉症相背于病机。这种现象与本质之不一致性,潜含着某种危险的病理趋势。准确细致的临床观察,有助于洞悉其细微藏奸之处,则可正确判断其预后。
节律预测法:依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理病理存在着严格的时间节律性。《伤寒论》充分发挥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优势,用以帮助判断病证之欲传、转盛等变化之时间和程度。
体质宿疾预测法:体有阴阳虚实,病有宿疾留邪,这些因素常决定着机体反应状态和病证传变趋向,是《伤寒论》借以诊察未病之一个重要依据。
结构预测法: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相连,经脉相贯,彼此联系,互为影响。是故相邻或经脉络属之脏腑组织,是病邪赖以传变之重要途径。因此,根据机体系统结构,结合相关因素分析判断病证之传变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有关未病诊断思维方法的探讨,而理解和掌握已病与未病的相互关系,亦诊断和治疗之重要环节。已病与未病,实乃相对之概念。已病者,即具有明显之临床表现,且易于被四诊方法所发现之病变也;未病者,乃临床表现不明显或微有所显,用四诊方法难于发现、而又可据各种因素得以预测之病变也。大要而言,已病是未病之延续,未病乃已病之初萌,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而又据一定条件而相互转化。就其临床所见,则二者之关系,具体可分为同体递进相关型和异体交互相关型两种。
所谓同体递进相关型,是指已病与未病,属同一疾病范畴,在整个病理过程中始终相互制约。这种关系受疾病自身演化规律的制约,即在此疾病发展过程中,已病必发于未病之后,而未病可孕于已病之中,已病未病之间,彼此承继,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故可于已病之中,见未病之萌动;而于未病之中,察已病之进退。
所谓异体交互相关型,乃指已病与未病,分属不同的疾病范畴,每在某一特定的病理阶段交互影响。甲乙两种疾病,各有其自身之已病未病关系,而甲乙两病之已病未病又可能交互影响,故甲病之已病与乙病之未病(反之亦然),就可能存在交互相关性。在此情形下,甲病之已病可影响乙病自身已、未病之转化,或甲病之未病可制约乙病自身已、未病的联系。这种交互制约关系,与同体递进相关型比较而言,其密切程度偏低,多在特定条件下得以呈现。
四.未病治疗
就临床而言,所谓治未病,即是治疗未显之证。治未病原则要求在对已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促进已病向愈,防止未病显露。疾病传变是通过证候来体现,故我们认识已病、未病便是以证的显露或潜伏为依据。然则已病未病又是辩证的统一体,有时疗已病而寓治未病之旨,有时治未病有促进已病速愈之意,是故未雨绸缪、寓防于治,是《伤寒论》治未病之基本原则。
已病防传:本经已病,防传他经,此脏已病,防传彼脏,杜绝传变,即为治未病之意。病在太阳,须防内传,故有白虎、四逆、柴胡诸法见于太阳篇;太阴为病,其脏有寒,“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则是治太阴之已病,而预为少阴设防之举。是以六经辨证中,无不寓含已病防传之旨。
未盛防盛:未盛者,已成之病;盛者,将显之证。所谓未盛防盛,是在病证急剧发展、危象即将显露的情况下,为防止病情转剧而采用的防治措施。防其转盛者,即治其未病也。阳明篇之“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即言腑实已成,而微露津伤之象,若不乘此急下,势必燥热燔灼而燎原莫制。故急下之证固多凶险,而急下之法则不必待病情凶险而后用之。
已盛防逆:此盛者,已发之重证;逆者,将显之危象。所谓已盛防逆,是针对疾病危重期,为防止病情逆转、危及生命而采用的防治措施。如三阴虚寒,阳衰阴盛之象毕露,病情极易突变而陷入阳亡阴竭之险境,故此时防逆,虽属治未病范畴,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瘥防复:新瘥者,已存之病理状态;复发者,可能之病理趋向。所谓新瘥防复,是针对疾病恢复期,为促进康复、防止复发而采取之防治措施。大病新瘥,气血尚虚,阴阳未平或余邪未尽,若调养不慎,易致病复,因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以资预防,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亦属治未病之具体途径。
是以治未病,从某种意义来讲,实即寓防于治。而早治已成之病、先安未受邪之地、先时而治、慎治防变、设法御变等基本思路,是《伤寒论》治未病原则具体应用之指导思想。
若就未病与已病关系而论,则临床治疗,又当据病势的进退缓急和已病未病之标本主从,或从已病而治未病,或从未病而治已病,或已病未病须并重。
(一)不治已病治未病
此谓以治未病为先,而非完全置已病于不顾也。其已病状态了然于医者胸中,惟从治未病入手,或治未病而已病自消,或先绝其未病之患以孤立其已病,进而相机除之,此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由也。
治未病而已病自除:这一原则每每适用于同体递进相关型,且未病处于欲发未发之状态。在同体递进相关型中,未病是已病之继续,未病病机是已病病机之深化。二者通常具有共同之病理性质,仅病理程度有轻重之别,病理位置有浅深之异。是以治未病之法,必具治已病之效。临证思路虽是从治未病角度出发,而实则毕其功于一役。
先治未病后治已病:在同体递进相关型中,有已病状态发生逆转者,其欲传未传之际,未病病机与已病病机寒热异性,虚实相悖,且未病至危至急,性命攸关。当此之时,治未病事关生死,宜乎从急;而治已病虽为图本,可以从缓。此时治未病之法,于已病状态难收寸功,甚或有资寇揖盗之嫌,然事急从权,不得以而为之。是以治未病之后,必以治已病之法随之。而在异体交互相关型中,甲病之已病状态与乙病之未病状态并存,乙病欲发未发或隐而未发,但甲病之治疗受乙病之未病状态制约,此时常规的甲病治法不惟无效,且常会诱发乙病,导致病情逆转而更趋复杂化。故将未病消弥于萌动之际,是此时治疗之关键,必宜乎先;而对已病之处置,不过权衡机宜而已,当宜乎后。
(二)不治未病治已病
此谓医者暂置未病于不顾,成竹在胸但引而不发,惟从治已病入手,或治已病而斩其未病之根,则未病潜消;或先治已病而消其相互影响,则未病自然孤而易除,此不治未病治已病之由也。
治已病而未病自消:此一原则亦多适用于同体递进相关型,惟未病轻而已病重。其寒热属性或同或异,然病理程度以已病为重,未病为轻。即已病是此时病机之关键,未病状态受已病病机之制约,如此可于治已病之时,以治已病之法,顺而潜消其未病状态,所谓因势利导是也。
先治已病后治未病:在异体交互相关型中,有甲病之已病状态较为明显而属病机之主导、而乙病之未病状态不明显且较稳定(隐而未发)者,若此时治已病之法对未病状态无明显不良影响、甚或有助于未病之消除者,可先治其已病,后乃治其未病。
(三)已病未病须兼顾
是故无论已病之表里寒热虚实属性如何,大凡未病已有显露之兆、且预测其发展迅速、病势危重者,多宜先治;反之,若未病伏而未显、对已病暂无影响者,可酌情缓图。然有已病未病均属危重、或病理属性两相妨碍者,则须二者兼顾。即如上述之先后诸法,临床亦每取兼顾之法替代之,以为稳妥之策,此已病未病须兼顾之由也。
侧重已病兼顾未病:对已病状态明显而未病状态相对较轻者,可从先治已病后调未病之法。然临床亦可在治疗已病之同时,对未病兼予防范,此即侧重已病兼顾未病之意也。
侧重未病兼顾已病:未病病机深重而病情欲发未发者,虽兼明显之已病,治之宜乎先治未病,然亦可同时兼顾其已病,此即侧重未病兼顾已病之意也。
已病未病两相权宜:上述已、未病兼顾之法,因其病理程度轻重不同,而治有主从之别。倘若二者相对均衡,其治则亦应相对均衡,而无主从轻重之异,此即已病未病两相权宜之意也。
概而言之,不论已病未病,若病势急重者,多宜先救;难于取舍者,则可并治,此其一般规律也。而临证之际,又当细审慎思,予以灵活运用。尤须申言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保胃气、顾肾元、扶阳气、存阴液等思想,往往贯穿于始终,此亦治未病之重要环节。如此则可认为,治未病与治已病形影相随,难分须臾。
以上就未病之定义、机理、诊断、治疗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伤寒论》未病学术思想,于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不无裨益。 (作者:万晓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日升东方
|
2003-3-1 12: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论》未病学术思想研究
不治已病,治未病,大医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匿名
|
2003-3-1 20:40:14
[分享]《伤寒论》未病学术思想研究
日出东方??嘿嘿,唯我不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日升东方
|
2003-3-1 22: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伤寒论》未病学术思想研究
日出东方,天地之理,万古不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匿名
|
2003-3-1 22:49:59
[分享]《伤寒论》未病学术思想研究
东方不败。
尊驾是黑木崖的?
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amtb
|
2003-5-1 10: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六经辨证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3>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