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八十一难经》全文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八十一难经》全文
[复制链接]
2687
|
6
|
2006-9-28 14: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出自:http://kangning.70bb.com/viewthread.php?tid=163067&extra=page%3D1
八十一难经
论脉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1)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也。故曰轻重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耶?
然:皆王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己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2)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3)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4)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著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5)。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6)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如有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微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7),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8)。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口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喜恐、欠。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 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谓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其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则在左,右得之病则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论经络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溉灌,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经曰: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加重〕,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9),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即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10),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11)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蹻之络也;阴络者,阴蹻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12)。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13),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论脏腑
三十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14)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一本曰冲)。
三十二难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何也?故知辛当归庚,乙当归甲也。
三十四难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不?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府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然: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14)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又诸腑者,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腑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腑也;胆者,清净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犹无两名,故知非也。
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胃者,脾之腑;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
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所治也。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七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15)。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营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
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三十九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四十难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四十一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16)。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当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论病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人脾为涎〔17〕,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得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竞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
五十四难曰:脏病难治,府病易治,何谓也?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脏同法也。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皖,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积,名曰息賁,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此五泄要之法也。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撅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论穴道
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蜎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阳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18〕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谿,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荣,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其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论针法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
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
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八十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人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19〕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
[1]浮:原作沉,据《古本难经阐注》、《难经疏证》等改。
[2]儒:原作“涩”,据《古本难经阐注》等改。
[3]至:原作“死”,据《难经疏证》等改。
[4]至于收病:《难经本义》滑注“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
[5]再吸一至:原作“呼吸再至”,据《难经疏证》改。
[6]譬如:明本《难经》此二字在“树之有根”之前。
[7]啄:原无,据《难经疏证》补。
[8]筋:原作“节”,据《古本难经阐注》改。
[9]肉满:《灵枢•经脉篇》作“人中满”
[10]黧:原作“梨”,据《古本难经阐注》改。
[11]三阴:《灵枢•经脉篇》作“五阴”。
[12]虞:原作“然”,据《脉经》改。
[13]盛:原作“圣”,据《难经疏证》改。
[14]在:原作“有”,据上下文义改。
[15]当上关于九窍也:《灵枢•脉度篇》作“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16]魄:原作“魂”,据《难经疏证》改。
[17]涎:原作“液”,据《难经疏证》改。
[18]大:原作“太”,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清风流云
|
2012-9-15 19: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经典,有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葬花2012
|
2012-12-21 12: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葬花2000
|
2012-12-24 11: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暖气片十大品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qazxswabc
|
2013-1-6 13: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hero2000
|
2013-1-10 1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hrsq
|
2014-4-27 11: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俩农夫吹牛--“俺们农场的鸡,吃的都是茶叶,下的全是茶叶蛋”“有嘛啊,咱农场给鸡吃钱包,让它下荷包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资源
czphx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