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转帖]中医儿科史话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中医儿科史话
[复制链接]
1450
|
0
|
2003-6-21 09: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儿科史话
几千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祖国传统医药学也在不断进步,中医儿科学就是随着整个医学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战国时期,我国已有小儿医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内经》中有关于婴儿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秦汉以前的古代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亦有“婴儿病痫”的记载。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小儿健康的重视,同时也孕育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从秦到西汉时代,儿科虽尚未形成专业,但对于小儿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已有医案记载。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三国志·华佗传》载有东汉名医华佗以“四物女宛丸”治两岁小儿下利病。更为突出的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对儿科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指导意义。师仲景法,用仲景方治疗小儿肺炎咳嗽、水肿、痢疾、小儿暑温等多种疾病,疗效卓越。东汉之后两晋南北朝时,《隋书·经籍志》所载南朝医药书中有小儿科,妇女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等。
隋唐时代,太医署内专设少小科,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阐述较详。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共分九门小儿病,专篇加以叙述。王寿的《外台秘要》载儿科用方400首左右。
宋代,四大发明推动了医学进步。当时,太医局以小儿科为独立分科之一,中医儿科学专著也有了较大发展。相传《胪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对中医儿科学关于小儿生理特点方面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钱乙是北宋时最享盛名的小儿医,学术造诣精湛。他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至今仍为儿科医家所重视。该书所载六味地黄丸一直沿用到现在,仍被临床广泛应用。由于钱乙对儿科贡献很大,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金元时代,名医辈出,各家均有所长,促进了临床各科的独立发展。明清时代的儿科成就,较前又有发展。李时珍巨著《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儿科疾病的防治药物,对小儿初生诸病、痘疹、斑疹、诸热、哮喘、吐泻等三百多种小儿常见病证的防治,提供了广阔视野。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辑明以前小儿诸家验方,各证齐备,叙述详明。宛平的《全幼心鉴》也是明初最完备的著名儿科全书。
明代名望很高的儿科世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等,对后世影响很大。万氏提出的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明代最大的方书《普济方》中有“婴孩”部一个分册,共五十一卷。清代的《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总结,内容丰富。
明清时期的儿科疾病,以痧(麻疹)、痘(天花)两种发疹性传染病最为猖獗,所以这一时期的痘疹专书很多,如胡瞡的《秘传痘疹寿婴集》、万全的《痘疹世医心法》、翁仲仁的《麻诊心法》等等,对痘疹的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有数百年之久,世界免疫学的发展,是由我国古代儿科医学发明人痘接种为开端的。
十七世纪以前,我国是世界上医药学较先进的国家。至解放以前,中医中药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中医儿科与其他各科一样,有了迅速发展。如今,中医儿科学术交流越来越活跃,在小儿保健、预防和医疗方面的宝贵经验,将为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卓越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火龙山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