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巧成本草业的唐慎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巧成本草业的唐慎微
[复制链接]
1755
|
0
|
2003-3-9 18: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巧成本草业的唐慎微
--------------------------------------------------------------------------------
北宋时,一位普通的民间医生唐慎微依靠个人的力量,独立完成了本草史上划时代的大业,留下了一段千秋佳话。
唐慎微,字审元,北宋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生于元祐年间(1086──1094)。他家世世代代以医为业,自己又精通经方,在当地很有名气。尽管如此,他仍然好学不倦,又拜李端伯为师,并因此从晋原迁到成都华阳。据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大臣宇文虚中回忆,他小的时候曾见过唐慎微。唐慎微貌不惊人,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从外表来看,他举止朴拙,且不善言词,但内心却极为明敏,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如果有人求他出诊,他决不会考虑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
说到医疗技术,唐慎微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据记载他治病是百不失一。宇文虚中的父亲曾患风毒之病,经唐慎微治疗后很快痊愈。但这种病不易断根,唐慎微就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给他,并在信封上注明某年某月某日。可以开封。到了这个日子,宇文虚中父亲的风毒之病果然再次发作。按唐慎微的嘱咐,患者打开了封存已久的留书,只见上面写着三个方子:第一个方治疗风毒再作,第二个方治疗风毒攻注作疮疡,第三个方治风毒上攻、气促欲作咳嗽。患者按方治疗,半个月即获痊愈。尽管唐慎微治病如神,但他平素从不炫耀自己的本事,仍是沉默寡言。他看病时谈证候总是寥寥数语,点到即止,决不哗众取宠。若有人反复问难,他就会一怒之下,不再答茬。就是这样一位地处西南一隅的民间医生,心中却有宏大的志愿,那就是完成本草学(中国传统药学)集大成的工作。为什么唐慎微要立下这一志愿呢?这必须简单地回顾一下本草发展的历史。
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医药书籍几乎全部靠手抄笔录或者口传心授保存下来。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本新的著作问世以后,若干年后,要么流失殆尽,要么经过反复传抄,错误百出。这种状况自然大大影响了医药发展的速度。直到北宋时期,印刷术盛行,许多医药书籍才得以刻版流传。北宋初开宝年间,由政府组织人员编写了《开宝本草》;嘉祐年间,又由政府组织儒臣医官分别编写了《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两本药书。这两次对本草学的整理,使许多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得以保存下来。但是,上述两次官修本草时,对古代的医药书籍只是有选择的采录,还有很多药学资料被遗弃了。如果不及时加以收集,这许多手抄的古代药学资料就面临着湮没的厄运。尽可能让前人所有的药学知识流传千古,就成了唐慎微的最大心愿。
但是,要收集众多的古代手抄药学资料谈何容易。北宋两次官修本草,动用了政府的力量,向全国征集图书资料。国家图书馆里收藏的图书秘籍,成为编写本草书籍的资料来源。官修本草的编写班子由饱学的儒臣领衔,有朝廷的医官参加,人员众多。可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医生,怎样才能实现这一宏愿呢?
有志者事竟成,唐慎微利用自身的优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他想,读书人接触的书多,让他们来帮着自己收集资料不是更好吗?为此,他定下一个规矩,凡是士人来找他看病,分文不取,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他们帮助收集名方秘录。这个新奇的办法深得读书人的欢迎。他们在看各种经史百家书时,只要发现一个药名、一条方论,赶紧记录下来告诉唐慎微。就这样,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唐慎微终于收集到了大量的医药资料。依靠这些资料,唐慎微编成了本草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全书约60万字,这在当时是空前的本草著作。该书将嘉祐年间的《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合为一书,其内容大大增多。《嘉祐本草》原有20卷,经唐慎微扩展后成为31卷。书中共记载药物1748种,其中有562种药物是唐慎微广搜博采得来的。这些药物大多是宋开宝、嘉祐年间两次筛选所遗弃的药品,他们是了解唐代和五代以前药物学发展的重要资料。此外由于唐慎微本人是一位临床医生,因此,他特别注意收集方剂,使得药书中的药物讨论紧密地结合临床用药。据不完全统计,《证类本草》中的医方达到4200多首。
唐慎微收集到许多极为珍贵的药学资料,其中有一些是朝廷图书馆也未能收藏的。例如《雷公炮炙论》,这是一本中药炮炙方面的名著。是唐慎微第一次几乎将其全书收入《证类本草》。《雷公炮炙论》被采编入综合性的《证类本草》中,这就为此后的本草学著作填补了一个空白。又如《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海药本草》、《食医心镜》等许多重要的前代本草著述,也都是有赖于唐慎微的努力才得以流传至今。因此,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唐慎微的业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
《证类本草》成书以后,由于唐慎微的经济条件所限,他无力刊行这样一部巨著。但是这部书的价值很快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大观二年(1108年),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艾晟受集贤孙公的委托,将《证类本草》校正刊行,这就是《大观本草》。《大观本草》问世以后,进一步得到政府的重视。政和六年(1116年),朝廷派遣医官曹孝忠等校正《大观本草》而成《政和本草》。唐慎微的毕生心血就这样通过两个校正本流传于世。
在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本草著作中,《证类本草》是年头最早的一本。该书几乎囊括了我国宋以前的本草精华,成为我国古代本草的渊薮。也就是说,经过唐慎微竭泽而渔式的广采博收,完成了我国宋以前本草集大成的工作。现在我们了解宋以前的本草发展状况,主要还是依靠《证类本草》。明代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其蓝本也是此书。《证类本草》使得本草学在宋代形成了一个高峰,此后的500年间该书一直雄踞于世,直到《本草纲目》问世以后它的作用才稍为减弱。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评价说:“十二、十三世纪的《大观经史证类本草》的某些版本,要比十五和十六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唐慎微凭借个人之力,终于圆了他自己的一个梦。他以自己的智慧克服了收集资料不易的困难,他用毕生心血凝成的《证类本草》一书,在本草发展的历程中树起一块丰碑。
(转载自《中华骄子-医圣药王》P71-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