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药王孙思邈

[复制链接]
查看2208 | 回复3 | 2003-2-22 22: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思邈(公元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经历隋、唐二代,是我国历史上不多的年逾百岁老人之一。
    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家中本来比较富裕,为筹汤药之款而荡尽家产,陷入贫困。他经常见到穷苦的老百姓生了病没有钱医治,只有悲惨地死去,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于是从小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医生,为天下的穷人看病救命。20岁时,孙思邈已能给亲朋邻里治病,他本人所患的疾病,也由自己治愈。这是他从10岁开始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刻苦攻读医书、钻研医学的结果。30岁时,他长途跋涉,隐居太白山,研究炼丹术,并成功地炼成了太一神精丹。这种丹药,是用雄黄、雌黄、曾青、慈石,经升华而得的,其色“皎洁如雪”,其实这就是氧化砷。孙思邈用砷剂治疗疟疾,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后来这种方法经阿拉伯西传,在欧洲曾有较大影响。40岁时,孙思邈在切脉诊候,采药制丹等方面医术日臻成熟,50岁前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相继婉辞了唐太宗、唐高宗两次召封,留在民间治病救人,著书立说。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前走,殷红的鲜血从棺材缝里滴下地来,后面跟了一个老婆婆,哭的死去活来。孙思邈上前探问,原来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孩子没有生下来,女儿的命却丢掉了。孙思邈看了看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的颜色,问明了这女子才死了没有几个时辰,于是要求老婆婆把棺材打开,他试着救救看。棺材打开后,孙思邈见那妇人脸白得象张纸,没有一点儿血色,他仔细摸了摸脉,感觉到还有一丝跳动。于是赶紧选好穴位,针刺起来,还用了特殊的捻针手法。不一会儿,妇人的胸部有了起伏,腹部也蠕动起来。“哇!──”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生了下来,产妇也睁开了双眼。孙思邈赶紧把随身带的药拿了出来,给产妇喂了下去。不一会儿产妇便完全苏醒过来。孙思邈一根针救活了母子两条性命,人们都称赞他是神。
    孙思邈擅长针灸,熟知药材,提倡综合治疗。他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知药知针,固是良医”。
    有一天,孙思邈替一个腿痛的人治病。他开了汤药,病人服后无效。他又配合做针刺疗法,扎了几次,病人还是喊痛。他想,除了书上讲的穴位外,难道没有别的新穴位?于是他一面用大拇指在病人腿上轻轻地掐,一面问病人:“是不是这儿痛?”掐着掐着,病人忽然叫了起来:“呵!──是,是这儿!”孙思邈就在这个部位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痛果然止住了。
    孙思邈想,书上没有这个穴位,取个什么名呢?噢,对了,病人说“呵!──是……”那就叫“阿是穴”好了。孙思邈所创用的以痛取位的“阿是”穴,是他对发展针灸学的一大贡献,已被千余年来无数针灸学者所验证肯定。
    积五十年医疗实践之经验,孙思邈70岁时编写了《千金要方》一书,共30卷,收医方四千多首。其书名取自“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之义。
    在《千金要方》之首,孙思邈以“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为题,论述了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和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就后者而论,必须要“大慈恻隐”、“誓愿普救”、“无欲无求”、“一心赴救”、“普同一等”、“精勤不倦”、“尊重同道”、“举止端庄”。这也是我们当今有修养的医生所必备的医德。又过了三十年,百岁老人孙思邈深感《千金要方》不足以全面反映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新获得的珍贵医药学知识,续撰《千金翼方》,共30卷,收医方两千多首。“翼”就是辅助的意思,用以补充前一部书的不足。
    《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医书,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可谓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它们在中国世代相传,千余年来重刻近百次。同时在国外也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以日本为例,千金方最迟在9世纪已传至日本,日本医药学名著《本草和名》和《医心方》也引用了千金方的内容。日本来自中国的这两部书的版本多达20种,日本翻刻本也有10种之多。
    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故乡附近有座他经常采药的山被叫做药王山,山上还建有药王庙。作为一代名医,人们将永远纪念他。
心斋 | 2003-2-22 22: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孙氏自幼聪颖好学,敏慧强记,他7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人称圣童。孙思邈的家乡在长安附近,长安为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当时也是东西魏之间战争的后方,当时的战乱对其历史文化的破坏不大。在这种条件下,孙思邈有机会从小就博览群书。因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资。因此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习岐黄之术。到20岁左右,他已对医学有一定造诣并小有名气,所以“京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疗。除医学书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无所不读。到青年时代,孙氏已是个知识渊博,尤其精通儒家、道家并兼通佛学思想的颇有功底的学者了。
    公元579年即孙氏大约37岁以后,他以聪慧敏锐的头脑和相当渊博的知识看透了当时的统治集团之间相互勾心斗争、彼此倾轧杀戮的本质,加之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他鄙弃仕途,离开家乡,先后到长安以西稍偏南距长安600余里的太白山和长安以南200余里的终南山过了数十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唐以前历代医家的著作,如《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及扁鹊、仲景、仓公、华佗、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家的《经方》,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表里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对药”等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也在当时盛行的“阴阳录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即预测祸福、卜筮吉凶、符录消灾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除了熟读经典探究医理,他还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条件,钻研并整理记载了大量药物识别、采集、炮制、贮存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长年为方圆数百里内平民百姓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他所学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融汇贯通,医疗技术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境地。孙氏治病针药并用,效若桴鼓。例如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他成功地治愈过上吐下泻的重症;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27年),他治愈过几乎不治的虚痨病;贞观九年(公元636年),他妙手回春,治愈了汉王的顽固性水肿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他用内服中药的方法治愈过顽症箭伤。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除此之外,在他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经治了600余名麻风病人,治愈率达10%,这在1300年前来讲,已经是一个奇迹。各种多方求治辗转数医而不效的疑难杂证,一经孙氏诊治多可手到病除。就这样,他的名气不仅声噪山林,而且已经誉满京师。
    孙思邈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请其为官,他均托病辞而不受。自85岁以后,他时而居京师,时而居山林,以行医为主要社会活动。
    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孙思邈132岁左右,他大约和朝廷有某种联系,受到某种约束,因此他上表高宗皇帝,借口身体不佳申请离京返回山林,高宗未予批准,而特赐其良马,并把当时闲置不用的原鄱阳公主的府第送给他居住。在此期间,孙氏在上流社会颇受尊重,当时的东台详正学士宋含文、名士孟诜和唐初四杰“王杨卢骆”之一的卢照邻等均以“师资之礼”对待他。
    孙思邈到了晚年,对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学问无不精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和洞察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东台侍郎孙处约带着五个儿子孙健、孙儆、孙俊、孙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氏见了他们之后说,孙俊会先发财,孙佑的事业成功将较晚,孙佺在几个兄弟中将会名气最大,但其不幸在于带兵。以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孙氏所料。还有,太子詹事卢齐卿幼年时曾遇到过孙思邈,孙氏说,“你五十年以后将为官,我的孙子将成为你的部下”。以后卢齐卿果然当了徐州刺史,而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当了徐州萧县的县丞。孙思邈和卢齐卿讲话时孙溥尚未出生。
    孙思邈晚年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据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的《避暑录话》所说,孙氏在一百多岁才开始着手写《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他又集最后30年之经验,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遗。同年,寿至140岁左右的一代名医孙思邈在长安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嘱咐家人对他的葬礼要从简,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杀牲畜祭奠。据《旧唐书》记载,他死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这可能和他长期练气功并服用某些药物,使其机体代谢发生了某些特殊的变化所致。对此不应轻易视为无稽之说或封建迷信,有待今后深入发掘加以研究。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转辗于五台山、太白山、终南山、峨嵋山等地,采集药材、炮制药物,提炼丹药,深究药性。他对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过许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这不仅使他成为唐代名极一时的医学大师,而且使他一变羸弱之体,至百岁而视听不衰。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600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宋·林亿赞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九个方面。第一、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改六经辩证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相结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使理论更切合实际。第二、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收载医方6500多个,无论是经方、古方、俗说单方均系统整理,大多注以出处。第三、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乱、附骨疽、恶疾大风、雀目、瘿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疗上。第四、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如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术、葱叶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等。第五、在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并在药物七品分类基础上按药物功用分为65章,以总摄众病,便于医生处方用药。第六、重视妇幼保健,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第七、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提倡吐故纳新,动静结合,并辅以食治、劳动,使养生学和老年病防治相结合。第八、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九、在炼丹生涯中,记录了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早期火药配方,在火药发明上有突出贡献。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大多已散佚无存。
    由于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及其崇高的医德医风,使之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影响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千百年来,用来纪念他的庙宇遍布各地,尤其是在他的家乡耀县,早在唐朝后期就在城东药王山为他立祠。此后宋、金、元、明、清各代在那里陆续增建了药王庙,并建有碑亭、石刻等。现在明朝建的药王庙保存完好,庙内有“孙真人”居住过的石室太玄洞,洞外亭内有明刻《千金宝要》、《海上方》石碑。相传当年孙思邈洗药用的洗药池和他亲手种植的柏树还完好无损。这些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珍爱。每年二月,人们都在药王庙举行仪式,隆重纪念和缅怀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医药学家。
bmcdliang | 2005-7-9 19: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药王孙思邈

顶礼!
胡来元 | 2007-10-21 14: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bmcdliang 的帖子

孙思邀先生,精通中医时间医学,临床针药并用。灵活应用病机分折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