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李东垣生平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李东垣生平
[复制链接]
1827
|
2
|
2003-8-6 15: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定(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
李杲出身于一个富豪家族。他的父辈好读书,招待宾客,常有名士拜访他家,他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但聪明好学,异于群童,长大后为人忠厚,品行端庄,尊长爱幼,虽有万贯家资,却很少外出交游,从不涉足声色游乐场所。一些富家子弟对他的高尚品格颇为嫉妒,事先设下圈套,请李杲赴宴,席间使妓女轻浮亲昵地挑逗他,李杲为之大怒,痛斥妓女并把被其拉过的外衣当场脱下烧掉,愤然离去。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为探讨学问,他在自家宅院的空地上建起书院,专门邀请和接待来访的儒士,其中有生活拮据者,他均予以周济。在金章宗泰和年间,李杲20多岁时,他家乡一带闹饥荒,灾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他慷慨解囊,设粥赈灾,使好多百姓免于非命。
此后不久,李杲的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当时易水(今河北易县)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其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因李杲家资“富厚”,回乡后并未作专职医生,人们也不敢叫他李医生。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会情况,一个富豪阔公子的社会地位要比一个专职医生的社会地位高得多。上流社会的人虽知李杲深通医理,但碍于其家境富有且性情清高,没有危重之疾不敢轻易求其诊治。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据《元史》记载,北京(今河北大名)人王善甫,是当时的京兆酒官,病患小便不利,眼球突出,腹胀如鼓,膝上肿硬“欲裂”,饮食不下,诸医用茯苓、泽泻、琥珀、灯心草、通草、车前子、木通、瞿麦、萹蓄等甘淡渗利之药均不获效。李杲诊后说,此人病已深重。《内经》说:“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现用渗利之药而病情反加剧,是因为气化不利。王冰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都是阳药,是有阳而无阴,想让其气化能达到目的吗?次日予以群阴之剂,一剂则病愈。还有,李杲的老师冯叔献之姪冯栎15岁时患外感,目赤、烦渴、脉疾。请一医生诊治,认为是阳明腑实证,拟以承气汤攻其里热。正是煎药时李杲赶到,冯对他说了病情,李杲切脉后大惊说,险些误治致死。《内经》说:“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现在患者的脉每息八九至,是热极之象。但《会要大论》说:“病有脉从而病反者”,此患正是如此。其脉虽数但按之无力。是阳证转阴而寒极生热之危象。如服承气,必死无疑。于是急令取附子、干姜之类,取热因热用之反治法。药还没煎好,息者已爪甲变青,四肢逆冷,寒象毕露。药煎好后,令其一次服下,则汗出而愈。此外,裴择之妻患病发热恶寒,经闭数年,喘促咳嗽,诸医生均用蛤蚧、桂附之类温热药治疗,李杲见之说,这样不对。虽病证似阴,但其病机乃阳气怫郁不能外达所致,用温热剂治疗无非火上加油,如果治以清热凉血之剂,则可使其经行。按李杲的意见予以治疗,果然药后经行。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大约在30多岁时,李杲按照金朝的制度向官府交钱买了个官位,做了临原(今河南境内)的税务官。在此期间,流行一种俗称“大头天行”的疾病,即一种以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为主症的传染病。当时的医生查遍医书也找不到古人对此病的论述,多用泻剂治疗但均不获效,而一泻再泻往往使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尽管这样,医生并不认为是误治之过,病人家属对此也无异议。唯有李杲觉得病人死得冤枉,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本病,从症状到病因反复探讨,终于研制出普济消毒饮一方,用于病人,屡验屡效。为救治更多病人,李杲不图利,不留名,他命人把药方刻于木板立在人多醒目的地方。凡照此方治疗的病人无不获效,当时百姓以为此方为仙人所传,把它刻于石碑之上。
此后不久,李杲为躲避元军侵扰弃官迁居汴梁(今开封)。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元兵南下,围困京都近半月,解围后,民众因劳倦、饮食不节、惊恐等致疫证流行,城内病者甚众,但很多医生未得明辨,使死者日以万计。李杲目睹此惨状,感触极深。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李杲颇为自己的医术后继无人而担忧。他与友人周德文说,我老人,想把医术传给后人,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怎么办呢?周德文说,罗天益性情纯朴宽厚,认为自己医术尚不精,很想拜师深造,你若收徒,此人为最佳人选。过些天,周经李杲同意把罗天益带来拜见李杲。一见面李便问罗,你学医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传医道?罗回答,为传医道。于是,李杲欣然收其为徒,学习期间,其日用饮食皆由李杲负责。罗从李学医三年,从无倦意。为奖励其学习刻苦,有一天李把罗叫到身边说,我知你家境不宽裕,担心你会因之动摇半途而废。但你三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实为可贵。今送你白银二十两,你把这些钱交给妻子作为日常生活费用吧。罗一再推辞,拒而不受。李说,再多的钱我都不在意,何况这么一点点呢?你不要再推辞了。由此不难看出李罗的师生之情及李对罗所寄的厚望。临终前李把罗叫到身边,把一生所写的书稿整理分类放在桌上,郑重地说,这些书稿交给你,并不是为了李杲,也不是为了罗天益,而是为后世天下之人,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要推广传播下去。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伟大医学家一生的追求和志向。公元1251年农历2月25日,李杲在自己的出生地真定与世长辞。
李杲留给后人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药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入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我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景仰、研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片面强调脾胃未免有些偏颇,但李杲学说在我国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十字花科
|
2003-8-9 14: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东垣生平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都对
|
2003-8-9 15: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东垣生平
一代大师,仰慕无限。平胃散大有寓意焉。供奉鲜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郑钦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