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垣老人

[复制链接]
查看1853 | 回复1 | 2003-7-25 2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杲(西元一一八O年至一二五一年),
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金朝真定人,他富家出身,自幼好讀醫書,師於王從之學《論語》、《孟子》,從馮叔獻學《春秋》,曾擔任濟源鹽稅官,其為人樂善好施,重視忠信,謹慎交友,並於家中設書館,以接待士人;
二十多歲時,其母患病,遍延諸醫,雜藥亂投,至死仍不知為何症,李杲痛悔自己不識醫理,於是師從於易州人張元素,數年後,盡得其傳.當時正流行「疫癘」(即大頭傷寒),染病者會頭臉腫大,眼睛無法張開,舌乾口燥,大多無法救治,他特別研製一種藥方,命人刻於木板上,放在鄉人聚集的地方,人們以為是由神仙所傳的仙藥,便廣為流傳,罹患疾病者,服藥後均日漸痊癒,後來他繼承並發展「易水學派」,同時精通傷寒、針灸、癰疽及眼目等科;其主要著作有《內外傷辨惑論》三卷、《脾胃論》三卷、《蘭室秘藏》三卷、《用藥法象》一卷及《醫學發明》一卷等【1,2,4,9,13,21】。
李杲重視臟腑辨證,精於制方遣藥,尤其注重脾胃功能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他以張元素扶養胃氣思想為主旨,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元氣為健康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疾病因而產生,便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在治療上,他認為飲食不節制、勞役過度及精神刺激均是造成脾胃損傷的原因,便發揚了張元素臟腑辨證之長,區分外感與內傷,主張外感熱病可用劉完素寒涼之法治療,而內傷熱證則以甘溫除熱,扶正袪邪的方法治療,故創制「補中益氣湯」及「升陽散火湯」等方劑,藉其升舉清陽、溫補脾胃及潛降陰火的功效,來治療脾胃內傷諸疾,並形成一種具有獨創性的理論-「脾胃內傷學說」,因為在臨證上善用溫補脾胃之法,所以又被稱為「補土派」
都对 | 2003-7-31 15: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東垣老人

東垣老人的平胃散大有寓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