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排石汤的疗效各有差异,临床分型有:
(1)气滞型:病情一般较轻,常以胆道排石汤1号(枳壳9g,木香6g,黄芩9g,银花15g,茵陈30g,大黄9g,芒硝9g)为主,服药后可减轻和消除症状,排出结石多半为泥沙状。排出后症状缓解,但因胆管内有残余结石,易复发,不易彻底治愈,需长期服药。
(2)湿热型:病情较急重,治疗时要配合输液及抗生素。常以胆道排石汤2号(枳壳9g,木香6g,黄芩9g,黄连3g,大黄6g)、3号(枳壳9g,木香9g,青皮9g,黄芩9g,柴胡6g,茵陈30g,陈皮6g,白术12g)为主。服药后一般1~5天内可排出结石,且数量较多,体积较大,症状消除,效果较满意。
(3)中毒型:病情重,感染重,有脱水或休克等情况。需要先纠正休克、控制感染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常以胆道排石汤2号为主。如结石排出后,中毒情况较快改善,还可与西药结合总攻。
胆道排石汤服用后需注意哪几点?
(1)注意腹痛。一般右上腹阵发性痛比前加重,系排石预兆。若腹痛加重,病情恶化要考虑手术。
(2)观察大便。一天2~3次,呈粘稠状为正常,如次数过多,可减少大黄量,每次大便要找寻结石。
(3)排石汤的药物煎煮应以武火为好。不宜久煎,煎好后立即倒出。
(4)胆道排石汤均为苦寒药组成,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胃肠道,故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可间断服药或适当减量。
中医如何辨证分型治疗胆石症?
根据胆石症的病变机理及临床特点,中医将其分为肝郁气滞、胆火炽盛、湿热内蕴3种证候进行辩证论治。
1 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选方用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5g,香附15g,元胡15g,川楝子15g,郁金15g,甘草10g。
该证多见于无明显感染的胆石症,临床以胀痛等气滞症状为特点,故选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配香附、枳壳、川楝子以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加元胡以增理气止痛之力,合郁金行气活血止痛有助化石。若伴有热象者,可酌加金钱草、栀子以增清热排石之力。伴有胁肋刺痛、舌紫暗等瘀血症状者,可加丹参、三棱、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鸡内金、威灵仙有良好的化石功能,对各类型胆石症均可酌情选用。
2 胆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选方用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枳实15g,黄芩15g,半夏10g,白芍20g,元胡15g,大黄7.5g,郁金10g,内金10g,金钱草30g,甘草10g。
该证多见于胆石症继发感染而急性发作者。方中用柴胡、枳实、郁金疏肝理气,黄芩清热利胆,半夏燥湿,白芍柔肝止痛,金钱草、大黄、内金清热利胆排石,加元胡以增止痛之力,甘草调和诸药。毒热盛者,可加败酱草、公英,以清热解毒。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胆排石退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