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胸部X线检查异常

[复制链接]
查看4778 | 回复4 | 2007-10-8 23: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床常见胸部X线检查异常                                                                                                                                                                                                                                                                                                                                                                             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时,不论病原和积液的性质如何,可有下列表现:
1.积液在300ml以下者,心影形态和大小可无明显变化。中等量积液时,后前位可见心缘正常弧段消失,心影向两侧普遍扩大,呈烧瓶状或球形。

2.由于体静脉向右心房的回流受阻,上腔静脉增宽。

3.由于心包在心底部的附着处高于心与大血管的交界处,心影的增大可向上越过心与大血管交界水平,使主动脉影缩短。

4.心缘搏动减弱或消失,而心包外的主动脉搏动正常。

5.右心房、右心室学量的减少使肺纹理减少或不显。如合并左心衰竭,可有肺静脉压力升高表现。

房室肥大 (一)左心室增大

1.心尖向下向左延伸。

2.相反搏动点上移。

3.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左扩展。

4.左前斜60°时,左心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向前下移位。

5.左侧位,心后下缘膈上食管前间隙消失,心后膈上脊柱前间隙变窄甚至消失。

    左心室增大的常见原因为高血压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等。

(二)右心室增大

1.右心缘下段向右膨突,最凸点偏下,心尖圆隆上翘。

2.肺动脉段膨凸,相反搏动点下移。

3.右前斜位心前缘下段膨隆,心前间隙变窄。

4.左前斜位心室膈段增大,室间沟向后上移位。

    右心室增大的常见原因是二尖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内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等。

(三)左心房增大

1.食管中段受压向后移位。

2.心右缘出现增大的左心房右缘形成的弧影,心底部双房影。

3.心左缘可见左心耳形成的第三弓影。

4.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左心房增大的常见原因为二尖瓣病变、左心室衰竭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

(四)右心房增大

1.左前斜位右心房段延长超过心前缘长度的一半以上,膨隆并与心室段成角。

2.后前位心右缘下段向右扩展、膨隆,最突点位置偏高。

    右心房增大常见于右心衰竭、房间隔缺损、三尖瓣病变、肺静脉异位引流和心房粘液瘤。

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X线表现:大叶性肺炎充血期,X线检查可无阳性发现,或只表现纹理增多,透明度略低。至实变期(包括红色肝样变及灰色肝样变期),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如病变仅累及肺叶的一部分则边缘模糊。由于实变的肺组织与含气的支气管相衬托,在实变区中可见透明的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炎症累及肺段表现为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如累及整个肺叶,则呈以叶间裂为界的大片致密阴影。消散期时实变区密度逐渐减低,由于病变的消散不均,多表现为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此时易误诊为肺结核,应予注意。炎症最终可完全吸收,或只留少量索条状阴影。病变多在两周内吸收,少数可延缓吸收达1~2个月,偶可机化演变为机化性肺炎。

(二)支气管肺炎    X线表现:病变多在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沿肺纹理分布有斑片状模糊致密影,密度不均。密集的病变可融合成较大的片状。可伴有局限性肺过度充气。

肺结核 (一)原发性肺结核    原发性肺结核(I型)(primary tuberculosis)为初次感染而发生的结核,多见于儿童,也可见于成人。一般症状轻微,婴幼儿发病较急,可有高热。
     x线表现:原发性肺结核的X线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初染结核菌后多在肺的中部近胸膜处发生急性渗出性病灶,为原发灶。其周围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灶周围炎。病变沿淋巴管引流,可引起淋巴管炎及相应的淋巴结炎。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组成典型的原发综合征。x线表现为肺内云絮状阴影,可大可小,,大者可为肺段或肺叶分布。病变与肺门间有淋巴管炎形成的条索状阴影,病灶较大时,可被掩盖而不能显示。肺和
纵隔增大的淋巴结表现为肿块影,多出现于右侧气管旁及气管支气管淋巴群,表现为内缘与纵隔相连外缘突出的肿块影,边缘清楚,伴有淋巴结周围炎时,可边缘模糊。增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支气管引起相应肺叶的不张。原发病灶经治疗后易于吸收,但淋巴结炎常伴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愈合较慢。当原发病灶吸收后,原发性肺结核即表现为胸内淋巴结结核。少数原发病灶可以干酪样变,形成空洞,可通过支气管或血流形成支气管播散或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线表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系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期内多次进人血流,播散至肺部所致。粟粒型肺结核病灶小如粟粒,透视下常难以辨认。胸片可见肺野均匀分布的1.5~2mm大小,密度相同的粟粒状病灶,正常肺纹理常不能显示。适当治疗后,病灶可在数月内逐渐吸收,偶尔以纤维化或钙化而愈合。病变发展时可以发生病灶融合成小片或大片状阴影,并可形成空洞。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系少数结核菌在较长时间内多次进入血流播散至肺部所致。x线表现为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的多种性质的病灶。小者如粟粒,大者可为较大的结节,主要分布在两肺上、中野,下野较少。早期播散的病灶可能已经钙化,而近期播散的病灶仍为增殖性。经治疗后新病灶可以吸收,陈旧病灶多以纤维钙化而愈合。
     (三)继发性肺结核 X线表现:多种多样,一般为陈旧性病灶周围炎,多在锁骨上、下区,表现为中心密度较高而边缘模糊的致密影,也可为新出现的渗出性病灶,表现为小片云絮状阴影,也可呈肺段或肺叶分布的渗出性病变。经治疗可以完全吸收,大多数呈时好时坏的慢性过程,故肺部病变常为渗出、增殖、播散、纤维化和空洞等多种性质病变的同时存在。肺段或大叶性渗出性病变,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发生干酪样坏死而形成大叶性干酪性肺炎。表现为一个肺段或肺叶呈致密性实变,密度较大叶肺炎高,高千伏摄片时可见大片实变中有多处虫蚀样空洞影。肺结核空洞或干酪样变的淋巴结可通过引流支气管或破入支气管而发生支气管播散,形成小叶性干酪性肺炎。表现为肺内分散的小叶性实变影。肺内干酪性病变被纤维组织包绕可形成结核球,表现为圆或椭圆形的球形病变,偶有分叶。多在肺的上野,一般密度均匀,轮廓光滑,但其内近心侧可有小空洞存在,结核球内可出现层状、环状或斑点状钙化。周围常有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为卫星灶。继发性肺结核的晚期由于多种性质病变的发展、好转与稳定交替发展,可形成有纤维厚壁空洞、广泛的纤维性变以及支气管播散病灶混合存在的情况。广泛的纤维组织增生可引起代偿性肺过度充气、支气管扩张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尹强柱2011 | 2011-3-19 06: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papertiger | 2011-5-4 03: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顶贴是一种好习惯~~~~




































.
yuleshi8 | 2011-5-20 11: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ziqjyhSTR | 2015-8-6 13: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下的接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