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1
2
3
4
5
6
/ 6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复制链接]
9201
|
30
|
2007-10-20 2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太阳病:发病原因为外感风寒。1:太阳表气受风寒而致营卫失调。病邪引起:恶寒,头痛、然发热脉浮是正气抗邪的病理反映。若病邪不涉及太阳经络,则无项强症状。外受风寒,病位在表,里未化热,故宜辛温解表法。2:体质强弱:表虚即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自汗出,脉浮而缓宜桂枝汤调和营卫。表实即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郁,以汗不得出、脉浮兼紧宜麻黄汤发汗解表。3:表实发病过程中之复杂病情变化。如因汗不得出,阳热不能外越而郁于胸中兼见烦躁者,为外寒里热。若里热转盛,肺受热迫,外寒未解,症见气喘的,治则应以清热宣肺定喘为主,并通过宣肺以解未尽之外邪,宜麻杏石甘汤。又如寒邪太盛入侵,引动原水饮而见喘咳,心下满闷者,为表寒兼里饮,治则以驱逐里饮为主,宜小青龙汤,里饮清除,邪无所恋,表邪亦随之外透而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21 09: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
4:太阳表气抗病能力不足,外邪便会乘虚入侵。而外邪郁于经输,影响经络津气之流通,便出现项背强直挛急的经络症状。治法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加葛根,以鼓动津气上升来解除项背的孪急,方即桂枝加葛根汤。若无汗加麻黄,方即葛根汤。若外邪循经,影响气化,出现小便不利之膀胱畜水证,称太阳腑证。虽表证未解,但畜水巳成为病机重点,宜通阳解表法,方五苓散。若下焦畜血,性质巳由气分转入血分,由寒变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21 11: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病之病机
一般由太阳病误治伤津化热传变而成。胃津受伤、邪热偏盛,为阳明病的主要病机。病之性质属里实热证。因病位在胃,故胃家实为辨证提纲。1:热发于外者,称阳明经证。热结于里者,称阳明腑证。邪热偏盛,热自内发,津液受邪热所迫而外泄,故见身壮热且恶热,虽汗大出,而热不稍减。心烦口渴为热灼胃津,心神受忧所致。脉洪大为邪热内盛之征。宜白虎汤清泄里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21 14: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病之病机
热结于里,是胃热炽盛,使津液进一步受伤。以腹胀痛、大便秘结为其主证。可分二种类型:一:热结在胃,胃燥乏津下濡于肠。热结在胃,逼津外泄,、、、、肠乏津而燥热迫,故见欲便而不得便。治则润燥泄热通便,宜调胃承气汤。二:津伤热伏,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热不甚宜小承气汤。实热津伤宜救津液可大承气汤。2:胃影响脾,使水湿运化失职,影响三焦气化致水道不能通调,便会出现阳明胃热与水湿互滞黄疽证。治则通胃肠气机,宜茵陈篙汤清热利湿。津液由胃腑所生而由膀胱气化调节。阳明热伤津液,可影响膀胱气化而使下焦停水,水热互结下焦,治宜育阴清热利水,宜猪苓汤。此外,阳明邪热,若郁于经洛,便会出现鼻燥咽干衄血、口渴不欲饮等阳明经络症状宜清热凉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22 12: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之病机
发病原因有两方面:一:由太阳病误治传变;二:由外感风寒直接诱发。胆为少阳腑。胆气内郁和三焦失枢是少阳病的主要病机。由太阳病传变,或风寒直接诱发之少阳病,均可使胆气郁结、胆火上炎。临床症状为口苦、咽干、目眩等是本病辨证提纲。1:太阳误治内传少阳病,是因胃气骤虚,而表邪乘虚内陷,使三焦失司,导致胆气郁结。因胃虚与三焦失司直接影响体内抗病能力,出现正邪相争、寒热往来之病情。三焦失枢,胆火郁于胸胁,故见胸胁烦满;胆火内扰,胃虚上逆,故喜沤不欲食,若正胜则邪从外解,正不胜则邪陷阴经,为半表半里治为转枢和胃、扶正祛邪宜小柴胡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22 13: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病之病机
由风寒直接诱发的少阳病,是因风寒入侵触动胆火,外寒随即化热,造成胆热内盛,热邪由里出表,初起即现头痛、发热不恶寒、脉不浮大而弦细,并有胸满、心烦、口苦等症。宜黄芩汤加柴胡以直清里热和枢转少阳之气。若邪热郁于经输者,见目赤、耳聋、和颈项强等症状。为沌里热宜温病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22 13: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阴病之病机
本病多由太阳病误治传变,也可由风寒直接诱发。脾失健运,寒湿停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误治传太阴,主症有:时腹自痛、呕吐、纳呆和下利等。腹满是脾不运化所致,为辨证关健症状。时腹自痛为寒湿停滞,呕吐、纳呆为脾病及胃、下利为脾阳不升、寒湿下注。为太阴寒湿里症,治宜温运中阳,方理中或四逆。1:由风寒直接诱发的太阴病,一般恶寒为感受外邪。太阴气机活动于里、正气抗邪、热不外发,故身不发热、脾主四肢故手足自觉有发热之感觉、腹满为寒邪入侵,脾失健运。脉浮为邪在外之征,脉缓或弱,正气虚。此为太阴外受风寒之表证,治则为调和脾胃,扶正祛邪宜桂枝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22 15: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阴病之病机
2:阳明胃与太阴脾的关系极其密切。其生理一升一降,互相协调,以完成消化吸收排废摄精的任务。然阳明病属燥热,太阴病为寒湿。在一定条件卞。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胃气受伤,可以转为太阴寒湿;由风寒诱发的太阴病,当阳气恢复时,也可转变阳明燥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22 2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之病机
心肾两虚,而以肾阳虚为本病之病机。肾主藏精化气。精气不足,神失所养,故以但欲寐的症状作为辨证提纲。阳虚则脉微,阴虚则脉细。1:恶寒为阳气不足,肢厥、下利是脾肾两虚。脉微弱是为阳气不振之征。治则温里回阳,宜四逆汤。若下利不止,则气液不断随之下泄,导致正不胜邪,使虚阳被迫外露,造成气随液脱的亡阳证。亡阳主要症状:在里寒厥利的基础上,再见身热头汗出。宜重用姜附以回阳止利。若无下利,附子人参同用。2:里寒证的另一病理变化为阳虚水停。主要症状为小便不利,有不同程度水肿和头晕心悸,脉多见沉紧等。小便不利为肾不主水,浮肿为寒水泛滥,头晕心悸是心肾两虚。治则温阳利水,宜真武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22 21: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病之病机
3:阴虚为少阴病之变局。可再寒证发展过程中,由阴阳转化而成,也可在热证伤阴时出现。可分二型:一是心火偏盛,常见心烦不得卧,面红和脉细数等症状。治则育阴清热安神,宜黄连阿胶汤。二是阴虚停水,症见小便不利,咳呕和心烦不得眠。小便下利,咳呕为下焦停水,水热上扰肺胃所致。心烦是热扰心神。治则育阴清热利水宜猪苓汤。4:少阴经络症状,如咽痛和声音嘶哑等。是邪热或风寒邪于少阴经输所致。邪热上郁,可用甘桔汤宜透郁热;风寒闭塞可用苦酒或半夏散。5:风寒诱发,因病者之心肾阳气巳虚,复感外寒所致。症见恶寒,身不发热而心烦、头不痛,脉不浮而见沉微。阳虚阴必缺,故无汗。治则温阳解表,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扶正祛邪法与桂枝汤相对应。桂技汤是在加强中焦气液的基础上达到解表目的,适应表阳虚。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振奋肾中元阳的基础上,使寒邪外解,适应里阳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5
6
/ 6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古今医案
医理探源
中医资源
胡来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