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中医发展的硬道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中医发展的硬道理
[复制链接]
799
|
3
|
2004-9-30 11: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看了近几期专家们对中医学发展的探讨,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鉴于中医的特点,邀请哲学界、自然科学界人士参与中医发展的讨论,吸取他们宝贵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以下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中医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是临床疗效。
我们知道,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有存在的价值,它才有生命力,才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医学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是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学也不例外。如果中医的临床疗效越来越差,以致于人们有病都不愿意再找中医诊治了,那就真正到了中医的末日。
就目前现状而言,中医师们的临床疗效如何?我认为,从总体上来看,是下降的。早就有人提出,中医现在不是乏人而是乏术,目前中医临床疗效的下降,直接危及到中医的生存。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病人要自己拿钱看病,他们当然希望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疗效。在这方面,中医能竞争得过西医么?现实明确告诉我们,中医的病人越来越少,中医的临床阵地越来越萎缩。在农村,看中医吃中药治病的人已明显减少。在城市,不少综合医院的中医科面临病员数下降的现实,有的综合医院从经济效益出发,撤消了中医科。再这样下去,中医连生存下去都成问题,谈何发展?
面对这一严重的情况,我们不禁要问,中医临床疗效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中医药报也登载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有领导重视的问题, 有管理的问题,有经济投入的问题,有药品质量的问题等等。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医的整体治疗水平下降,是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严重滑坡。西医讲辨病,一个病辨错了,其治疗效果可想而知。同样, 中医讲辨证,证辨错了,其疗效必然不会好。日本人将小柴胡汤治成颗粒剂,不予辨证即给病人服用。结果不仅疗效不好,而且增加了副作用。由于中药的特点,必须辨证用药,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现在,市面上中成药越来越多,但仍不可能代替医生针对病人开方辨证用药。同一个中成药,有人用了说疗效好,有人用了说疗效不好,并不是这个药本身有什么质量问题,疗效不好,多半就是不对“证”。这就是中成药的致命缺点。
那又是什么导致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滑坡呢?我认为:
其一,是最近几十年来进入中医临床工作领域的中青年中医师之中,不少人的“中医味”越来越少了。现今的中医,已非过去的老中医,他们一般都具有现代医学知识,这是过去名老中医们所不及的。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他们的中医治疗特色和独特技巧也大大丧失。像东汉张仲景、宋代钱乙、元代李东垣、明代张景岳、清代叶天士,乃至于现代中医名家如蒲辅周、丁甘仁、秦伯未等深得中医精华和奥秘者,现在已是凤毛麟角。虽然这些名医大家不知西方医学或不熟悉西方医学,但他们将中医理论和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而现今的一些中青年中医们,自己都对中医缺乏信心,或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在临床上大量使用西药而不是中药,即使用中药治疗,也是用西医理论指导中药的运用,如见发炎就用清热解毒药,见呕吐就用半夏,见感冒就用板兰根、银花。中医辨证施治组方用药的诀窍全然不知。他们组成的方剂,其效果最多只能达到1+1=2,而达不到一个优秀中医师所能达到的1+1﹥2。这样当然不会有好的疗效,而疗效下降,又使得他们更加丧失了用中药治病的信心,最终使他们放弃中药而改用西药。
其二,青年中医对西方医学的形式逻辑思维更容易接受,而非逻辑思维的能力则十分欠缺。非逻辑思维本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但在形式逻辑统治人们头脑的今天,诸如心法、顿悟等一些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却被认为是唯心的而加以排斥。实际上,非逻辑思维是与逻辑思维是并存于人脑内的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各的作用,二者不可替代。在远古时代,人们没有文字,甚至没有语言,那时的人们应付各种危险用的就是直觉这样的非逻辑思维方式。随着人类的进步,语言的出现,文字的产生,逻辑思维方式就成了人类思维的主要方式,特别是西方文化更是以逻辑思维为主。久而久之,人们反到对原来十分熟悉的非逻辑思维方式生疏了,甚至认为心法、顿悟、直觉这类非逻辑思维是唯心的。西方医学在西方的文化环境下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而中医在中国文化环境下,主要采用的是非逻辑思维。因此,培养中医师们的非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其中医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三,中国文化传统在年轻一代中正在丢失。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水浒》、《古文观止》、《红楼梦》?更不用说《周易》、《老子》、《尚书》这一类中国古代经典。失去了传统文化作背景的中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还能生存多久?有人反对中医学习《周易》,认为《周易》根本不能指导中医治病。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曾在《中医教育》上发表一篇文章,提出应将《周易》作为中医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是因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泉。诚然,《周易》不能直接指导中医治疗疾病,但它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如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象数思维等等,无不渗透到中医经典之中,程钟龄的书名称为《医学心悟》,“心悟”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这些认知方法是极有助于中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的。而只有有了这些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深刻理解中医并进而掌握中医学。
其四,对中医现代化进程需要的时间估计不足。不少人希望用现代最新科学理论和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知识来促进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这当然是必然的途径,笔者十分赞同。我曾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用现代医学知识认证了中医一些十分抽象的概念如“三焦”、“命门”、“卫气”等,并深切感到中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一片空白,是中医理论中的致命弱点。但中医理论中的无数奥秘,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而在还没有一个能行之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出现时,一些人就急急忙忙想丢掉原有的传统理论,造成了“邯郸学步”的困境。例如,不少中医院校在专业课的设置中,删去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不适当地增加西医学课时以及中医实验课,使中医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更加薄弱,对中医独特的认知方式更加淡漠。在中医现代化这个问题上,是绝不能急于求成的。中医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如果再有一、二百年能够在中医理论上有一个根本性的突破,就十分不错了。在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时,要深刻认识到中医现代化任重道远,不能急于速成,不能犯“左”的思想错误。我们知道,在研究古代文献中,对于一个目前尚无法解释的词语,专家们一般都是采取存疑的方法,而不是随意否定和加以删除。因为或许在若干年后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同样,如果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不负责地随意丢掉目前尚不能解释的东西,则很有可能丢掉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
其五,对中医经典文献的认识偏差。不少人认为,中医四大经典是两千年前的老古董,早就该丢弃。须知,深刻理解中医四大经典是先贤们学习中医的最成功的途径。在当前,要想尽快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应当用什么方法?我认为,不是通过科研途径,通过科研去发现新的理论,再用新的理论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这些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目前要尽快提高临床疗效,这样做则嫌太慢,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还是学习古人的经验,还是首先继承。四大经典以及其它中医文献中的有些具体论述可能已经过时,但其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认识论方法都是直接从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得出的,是不会过时的,因为这是一种没有经过动物实验而直接从人体获取的终极真理,虽然这种终极真理还显得那么朦胧。但对我们后人的启发是极其重要的。何况,医学文献中还有大量的医案、医话等历代前贤的宝贵经验能够直接指导临床工作。目前我们要学习四大经典中体现出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认知方法——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认知方法。要从整体上掌握四大经典所阐述的思想体系,而不是纠缠其中某一句话的错误。有人说,用现代语言将四大经典的思想理论总结出来让后人学习不就可以了吗?笔者的体会是,只有读原文,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才更深刻。另外,还应当学习大量古代医家的医话、医案。
当然,从长远来看,中医要发展,必须用现代科学的一些先进理论和技术来武装,必须进行科学实验。《黄帝内经》的成书,就是借助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中医发展至今,更必须借助当今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如系统理论,分子生物技术等来武装自己。一个脱离了当代科学技术支撑的中医,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而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笔者认为,当前中医的问题主要在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的下降与中医特色的丢失密切相关。外国人欣赏中医什么?不就是他们所没有的中医的特色和神奇疗效吗?如果将中医用现代还原论加以改造,进行全盘西化,使中医不再姓中,那么,西方人还会欣赏一个没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么?中医还能走出国门么?
[转自中国中医药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4-9-30 17: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中医发展的硬道理
陈词滥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10-1 21: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中医发展的硬道理
我也认为提高中医的疗效是发展中医的必要的前提,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医生的经验很难传递给另外一个人,要靠“心悟”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100个人会悟出100个结果出来。所以解决中医疗效瓶颈的关键,是必须放弃“心悟”这种学习方法,才能使中医不走样地继承下去,才能让大家共享别的中医生的经验,提高一般中医生的临床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illquisk
|
2014-4-27 11: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又是你啊,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溪流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