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推荐]从《本草纲目》探讨中医成才的内在因素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从《本草纲目》探讨中医成才的内在因素
[复制链接]
1707
|
0
|
2003-2-22 22: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当我们重温李时珍的《李草纲目》,赞叹其博学鸿才之时,常思考其成才之道,从李时珍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热爱专业锲而不舍
李时珍出生于世代行医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民间医生,其父李言闻更是当地一个名医,著有《人参传》、《蕲艾传》等书。李时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小爱好中医药学,喜读各种医药书籍,有时还随父兄外出治病或采集中草药,学到了不少医药知识。其“幼多羸疾”,且科举失利,遂立志医学,为民解除疾苦。思贵专一,学贵有恒,李时珍专于医学,目标明确,意志坚定,“长耽典籍,若啖蔗饴”,“渔猎群书,搜罗百氏”,苦心钻研,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种求索精神堪称国内外科学史上的典范。
二、最佳时期刻苦自砺
一些调查资料表明,科学家创造力的最佳年龄大多在27~45岁之间,中医成才的最佳年龄在什么时候呢?笔者初查了宋、元、明、清百余个有据可查的医家,发现30~60岁是多数医家最成熟的时期,这时取得的成果也比较多。如李濂27岁写《医史》,唐容川33岁著《血证论》,吴鞠通40岁撰《温病条辨》,陈自明47岁编《妇人大全良方》。《本草纲目》成书时,李时珍虽已年近花甲,但实际上他30岁时就开始编写,至60岁时已三易其稿。李氏一生所以卓有成效,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不无关系,因此中青年人应该珍惜自己创造发明的黄金时期,刻苦磨砺攻关夺隘的本领。
李时珍“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隐幽”。为著《本草纲目》他除了撷取历代四十种本草专书的精华之外,还参阅了古今医药书目360多种,并能取长补短。例如关于远志的特征,历来记载不同,《本草经集注》说远志叶小,而《开宝本草》则说远志叶大。李时珍通过实地调查观察,发现“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陶宏景所说者,小叶也。马志所说者,大叶也,大叶者花红”。集了诸家之长,补了各说不足,可称善学前人,又超越前人。
人类的知识在积累中增长,在承传中创新。李氏除了精研医药书籍之外,还细读了经、史、子、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内容,为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有成就的科学家,其知识结构均能和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相适应,既要有医药知识,又要对经史文哲等学科有较深的造诣,其它诸如天文、地学、气象、农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也应有所涉猎。总之,只有取百家之长,才能走创新之路。
三、医药结合注重实践
综观古今医药大家,不仅精通医理,而且熟谙药理。张洁古精研药性,李东垣受业于张洁古门下,“尽得其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李时珍汲取了前人医药结合的经验,对本草学细加研究,认识到只有谙熟药理,用药才能切中病情。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丰富的医疗实践是历代医家的成功之本,因此研究中医药就不能离开医疗实践和科学实验。李氏不仅“考古证今,奋发编摩”,更勤于实践,实地考察。李氏还极力反对“臆度疑似,殊无实见”的不良学风,对每样药物的产地、别名、伪劣鉴别、炮制要点都详加叙述,对许多药物的功用主治,进行了实践验证。如《神农本草经》谓生姜:“久服去实气,通神明”,唐宋以来均以此为准,惟陶宏景、孙思邈持异议,李氏就亲自服姜试验,果然也得了眼疾。因此,他主张生姜不能长服,若“食姜久,积热患目”。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以证实,人的创造性活动才能有新的发展。
四、扬长避短求实创新
李氏在科举路上屡遭挫折,但在中医药上却成就裴然,这就是扬长克短。李时珍25岁时进入太医院,虽然诊疗实践的机会少了,但他有条件研读了大量平时难于查找的书籍,拓宽了知识面。可见,只要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奋力进取,就会有所建树。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中医药的发展也在于创新。李氏厘正了旧本草的许多谬误,如南星、虎掌本是一物,而《开宝本草》却误分为二;泽漆、大戟原是二物,不少本草却合而为一。李氏还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功能、新特点,如曼陀罗花用于麻醉,半边莲治蛇咬,土茯苓疗梅毒,延胡治心痛,银花可退热等,均颇具创见。他敢于探索变革、开拓进取,既继承了古代的医药和文化遗产,又荟萃了当时新发现、新理论,还参考采纳了《通鉴纲目》的编写方法,“采其精粹,正其谬误”,经过27年艰苦努力,终于著成了闻名国内外的药物学巨作——《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纠正了“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褚虫鳞介不别”等情况,采用了新的科学分类方法。特别是他按自然生态习性,把草分为山草、湿草、水草、石草四类,把一些茎中含有白色乳汁的大戟科植物,如大戟、甘遂、泽漆等归纳在一起论述,这种归类方法,确是相当先进的,国外要到1753年才开始运用这种植物分类方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时珍能做到这些,确是难能可贵。
《本草纲目》新增药物374种,书中还保存了许多早已失传的医药及文物资料,如《人参传》、《何首乌传》、《字说》等珍贵书籍,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贡献。李时珍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为中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草纲目》刊行不久,即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10多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李时珍不仅为我们创造了极其宝贵的医药财富,而且也为研究中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医药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尽快地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中医药人才是当务之急,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医药的辉煌做出贡献。 (作者:黄永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社区管理
古今医案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