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推荐]中医预防学的体系与特色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中医预防学的体系与特色
[复制链接]
1444
|
1
|
2003-4-27 10: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预防学的体系与特色
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在中医学里,预防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不仅注重未病先防,而且强调已病的及时处理,防微杜渐及疾病初愈后的将息调养,防其复发。
一、中医预防学的体系
中医预防学确立了“三级分层预防法”的学术体系,在未病、既病、病后三个阶段均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一)未病先防 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的养生保健措施。其目的在于固护正气,增强体制,避开各种病邪的侵害。它是中医预防学的基本思想,强调“预防第一”的观点,具体措施如清心养性、节欲保精、顺应四时、饮食有节、安定居处、导引吐纳、婚育优生等。
(二)既病防变 是指疾病已发生后,通过采取措施以防变促愈的方法。它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有病早治。即疾病发生后,要及早诊治,防止表病传里、轻病转重。此正所谓“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这是因为病邪初犯,机体正气尚盛,此时着手治疗,不仅易于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要阻止传变。疾病的发生大抵初病在皮毛,渐次入肌肉、筋脉、骨髓。疾病在进程中,每至一个阶段,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种使邪由里出表、阻止传变的方法即谓之“截断法”,在预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要预防伤残。有些疾病,由于其邪势鸱张,内犯脏腑或经络,或骤遇创伤,均可致机体伤残,如中风后的瘫痪、骨折后的功能障碍等。医者应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或预防这些疾病所可能导致的伤残。
(三)病后防复 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此时不可掉以轻心,应谨防疾病反复。对此,中医预防学提出了祛邪务尽、防劳复、防食复、防房复等具体措施。祛邪务尽,是指疾病初愈,正气渐复,残留的邪气易稽而不去,呈正虚邪恋状态,应在积极扶持正气的同时,继续清除余邪,使邪尽正复,防死灰复燃。防劳复,是指大病初愈之际,不应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以免影响康复。病后初愈者应视病情适度劳作,保持精神恬愉。防食复,是指疾病初愈,食欲乍复,但胃气尚薄,纳化能力还处在恢复之中,因而饮食当有节度,逐渐加量,宜进食一些易消化的精软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若病后无所顾忌,急于进食辛辣厚味,极易造成脾胃呆滞,既影响元气恢复,又易致疾病反复。防房复,是指大病之后,元气未复,若房室不节,肾精走失易致精血亏损,进而引发病复,成为沉疴痼疾,甚则危及生命。因而,病后暂禁房欲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医预防学的特色
(一)天人相应预防观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所以人们一方面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和顺从自然界的变化,另一方面,还要主动运用智慧和实践去改造自然,使其为我所用,如此才能预防疾病,安然生息。正如《吕氏春秋》所言:“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自然界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贼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晨暮昼夜 对人体气血阴阳的运行也有影响。一般而言,早晨阳气初生,日中阳气至盛,日西阳气渐衰,夜半阴尽阳生。人们应该据此作出调整。医家还发生了疾病的昼夜变化规律,即“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此外,养生学家对饮食的要求是早晨宜饱,夜暮宜少。
(二)形神合一预防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故一要调养心神,二要调摄精、气、神。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预防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
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精是构成形体的物质基础,人体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均赖精所化生的气而发挥能动作用,故常精气并称。精气充足则能生神,而神又可反过来统帅精气,以维系人体生理活动与精神心理的统一。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节欲保精,填精补气,达到精气神的的协调统一。
(三)动态平衡预防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预防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脏腑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预防疾病的前提。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脏腑平衡 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即会影响其它脏腑及相关联的体、窍。因此,保持脏腑间的平衡状态,不仅是保健养生的需要,而且也是治病防变的基本思路。
结语
中医预防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是这 一学术体系中的精华,即“三级分层预防法”。它将预防思想贯穿于疾病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使之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都得以充分体现。就实现情况而言,对于健康人群,未病先防的“预防第一”思想较易接受,而对于病态人群,预防观念还显得比较薄弱。中医预防学恰在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且大都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加强中医预防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很有必要。同时应该看到,中医预防学的许多宝贵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提高,民间流传的许多保健方法还有待挖掘、整理,个别方面还显得过于古朴。当前,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预防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对中医预防学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研究,使之简明可行、系统完善,使其成为养生保健方法的主流而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朱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梦溪笔谈
|
2003-4-27 23: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中医预防学的体系与特色
这些文章很不错,可以多转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