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复制链接]
查看1359 | 回复8 | 2004-10-11 13: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来自:大众医药网
  由千年古方到精确到分子、原子的现代制药,由辨证论治到辨病给药,用只占总销售额5%的国际市场来改变95%的国内市场……中药由传统到现代化的嬗变,注定要历经艰难。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超过50%的人治病时服用中药;患病就医时,首选中药治疗者占24%;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使用过中药。然而我国中药产品仅占全球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160亿美元的3%~5%,有的年份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出口额。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巡视员骆诗文介绍,我国中药出口最高值曾达到年创汇7亿美元,但从1996年开始,总体上逐年下降趋势相当明显。2002年,我国6.2亿美元中药出口中,中药中间体等提取物占1.64亿美元,并被境外用作生产洋中成药的原料,销回我国。
  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我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我国。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我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洋中药”的长驱直入,在业内引起强烈震动。一时间,中药现代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了业内最时髦的话题,古老的中药配方也成了许多商家甚至国际医药巨头竞相追逐的目标。
  “现代化”是拯救中药的良方吗
  我国拥有1万多种可药用的植物,有系统的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浩瀚的医籍文献资源,在民间还有大量的单方、验方,而这些依靠经验摸索出来的药方,却往往很难说清楚确切疗效。加之,目前中药面临的中医人才队伍质量严重下降趋势、中西医学不同等地位、中医药发展中“废医存药”失误和中医西化等问题,用中药现代化拯救中药似乎是唯一选择。
  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教授邹健强说,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应用,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
  中药现代化涉及诸多问题:如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药材原料的规范化种植(GAP);规范化提取制备工艺(GMP);药效物质基础的认识,质量标准化,实验室管理规范(GLP);规范化临床试验管理(GCP);制剂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生物利用度等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要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生产出疗效确切、有效成分清楚、作用明确、毒副作用较小的高质量药品。简言之,就是要研制出“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中成药品。
  中科院院士孙汉董说,走向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趋势,要从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疗效、改良剂型等入手,在尽可能保持中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
  针对中药现代化,业内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骆诗文说,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外国人不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药至今尚未被国外接受,服用中药的外国人仍然是极少数。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按西方的标准和要求研究中药,以此来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中药国内销售占总销售额的95%,研究和发展中医药一定要立足国内。
  中药现代化要过三道“坎”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中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但一些专家认为,中药走向现代化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除文化差异外,中药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中药创新能力弱。中药走向现代化最大的障碍在于标准化,为了搞清楚中药药理、作用、临床功效等科学数据以及标准化生产工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纷纷在中药研发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而我国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药企业,多数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资产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较差,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标准的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中药资源日益匮乏。我国中药的出口多以原料药材廉价卖出,附加值低,成药比例不足30%,而占世界中草药市场份额90%的日本和韩国,其所用的中药原材料80%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由于过度采挖,以及放牧、大面积砍伐森林、城市化加速等原因,我国中草药资源正在大幅度减少。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我国许多中药企业不注重中药商标的注册,名牌流失严重,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药品通用名称与商标混淆等问题普遍存在。据调查,我国平均40家企业才有一家企业注册商标,一些企业商标过期后不续,致使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后再花高价将商标购回的教训屡见不鲜。
  中科院院士孙汉董说,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与我们的文化、经济和目前我国中医药企业的现状密切相关,中药走向现代化不能要求太急。
平凡一生 | 2004-10-11 13: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中医药产学研:北大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成立
  北方网消息:2004年9月6日,北京大学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学术报告会暨揭牌庆典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柯杨教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教授、日本微循环学会石井裕正理事长,天士力董事长闫希军博士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共一百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会。
  北京大学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韩晶岩教授做了题为《现代疾病的防治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的主题报告。在气氛热烈的学术交流会上,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顾问霍玉书教授、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张均田教授、日本医科大学雨谷荣教授等分别就各自在微循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天士力合作共同创建。中心由微循环、细胞生物、形态学三个研究室组成,配置了可视化微循环研究设备,包括国内第一台医用每秒可摄1万次的超速摄像机,该系统可以连续地观察和记录血液中各种血球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此外中心还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国际先进的研究仪器,为更深层次地开展微循环领域的下游课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心汇聚了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等众多微循环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将对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的病变过程和中医药预防、治疗微循环障碍的原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揭示其作用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参加学术交流的学者一致认为,本次学术交流会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日本、美国等国际间的学术合作,对于提高国内药物开发的科研实力,揭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理,加快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天士力与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创建微循环研究中心是在探索中医药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上的又一次积极的尝试,通过引进国际优势资源加快我国创新中药研发的进程,推动中国中医药科研的进步,让现代中药为全人类大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背景资料】中国知名制药企业天士力以“推倒围墙搞科研”的方式建立了天士力研究院,并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澳洲Baker实验室、全球最大植物药公司Numico Ltd.的研发部门、大型制药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的研发部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还正在与英国阿斯顿大学合作研发抗肿瘤新药,并在芬兰建立了天士力欧亚植物药研究所……展开了系统的全球科研。
平凡一生 | 2004-10-11 13: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洋中药”已占领中国五分之一的中药市场
作者: 刘璐璐
  在对人类以现代身心疾病为主的多数疾病的治疗中,化学药物越来越表现得无能为力,特别是在慢性病治疗中,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和抗药性日趋严重,而此时中医药的比较优势却越来越明显。然而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各种品质的“洋中药”竟然占领五分之一的国内市场,我国中医药企业的现代化迫在眉睫。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产品占1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7%,我国仅占5%左右,约5.8亿美元。在极为有限的出口额中,绝大多数还是原料初级品,中成药仅占1.26亿美元,且多以食品添加剂的形式出口。这与我国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国内市场方面,我国每年从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进口“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
  湖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湖南省医学研究院院长蔡光先深表忧虑地说,我国是一个中药资源大国,有近5000家中药企业,但在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越来越多中国人却开始吃“洋中药”,这不能不令人警醒。在国内市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集团正以其工艺先进,质量可控、剂型适宜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侵占中药市场,而且随着关税的降低,中药产品的国内市场将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挤压,加之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不健全,以及长期以来保护意识的淡漠,导致中药的宝贵财富在流失,因而,加快中医药产业化进程刻不容缓。
  “传统的中医药是我们的宝库,但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导刘耕陶说,中医药企业的现代化之路关键是提高科技含量。一是要注重临床疗效;二是保证产品的质量,使其能够稳定生产;三是中草药应具有安全性,明确毒副反映,减少药材中重金属、农药的含量,以免其对肝脏、肾脏、心脏的影响。
2004.08.05
平凡一生 | 2004-10-11 13: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中药全球化联盟成立
  香港大学联同海外十五间院校及研究机构昨日签署成立“中药全球化联盟”,冀推动中医药在治疗上的国际认受性,及促进中医药全球化的步伐。
  联盟主席暨美国耶鲁大学药理系讲座教授郑永齐称,联盟现时的成员主要是全球最顶尖的十六间中医药研究学术机构,但相信不断会有其它中医药研究机构加入。
  据悉,昨日签署的《中药全球化联盟合作备忘录》包括以下内容:
  (一)举行联合研究活动,包括组织跨学院/机构研究人员的交流活动;
  (二)筹办短期学院/机构人员及研究员交换训练计划;
  (三)交换有关中医药的学术刊物;
  (四)举办联合座谈会、研讨会及学术会议等。
  订国际中药质量标准
  他又称,联盟的总部设在香港,并在北京、上海及台北设有常设办公室。现时,联盟设有四个工作小组,负责推动以下四项工作:
  (一)建立国际中药质量标准;
  (二)建立全球共享的中药数据库;
  (三)研究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四)建立中药临床实验中心,其研究结果可获世界认可。
  建中药数据库共享研究平台
  他强调,联盟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研究的平台,让各研究机构利用有关平台进行各自有优势的研究。目前,全世界面临人口老化等问题,药物需求不再只限于治疗药物,预防类药物、保健品都有很大需求,中医药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故充满发展机遇;加上现时科研水平不断进步,令中药研究技术大幅提升。然而,由于以往中医药留停在经验医学的层面,缺乏国际标准,未被主流医学所认同,因此联盟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协助中医药从实验层面走向实证,促进中医药全球化的步伐。
  他续称,现时联盟未有研究资金,主要是依靠各学院的研究基金,故希望将来能获得私人机构捐助或政府资助。  “中药全球化联盟”的创办成员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国家卫生研究院、北京大学、PhytoCeutica公司、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及耶鲁大学。
2003.12.16
大公网
溪流 | 2004-10-11 15: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国外的中医药阔步前进,我们的在忙着捆本国中医的手脚,国殇。
军民软件 | 2004-10-12 00: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中医药的发展应该有个长远的规划,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疲于应付
今天来了洋中药,我们就多建几个药厂,出台几个标准;明天来了洋中医,我们又忙着多建几个中医专家门诊,出台几个职称考试;这样下去,最后只能是一事无成。
平凡一生 | 2004-10-12 09: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要占领市场,要想走出去,要想被别人接受
就要变革
但是变革不是“卖国”不是“数典忘宗”
变革也不是迎合逢迎他人
变革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的要求
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变革就要付出代价
变革会关系到某些人的利益和思想观念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
中医也要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发展
平凡一生 | 2004-10-19 16: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中医药发展是应当有个长期的规划
政府只会开会
只会叫好
仿佛中医形势天下一片大好
但是看看现在的中医药几乎都快没了
中医要发展自己的优势
争取夺取大份额市场
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
phenix | 2004-10-20 18: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洋中药”惊醒沉睡古方

没有中医的指导,中药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宋代就已经走过这条路了,事实证明脱离了中医的辨证施治,中药就失去了相应的疗效。宋代的和剂局就是例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