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不采用量化标准的原因”讲经络测图的实用

[复制链接]
查看1304 | 回复3 | 2007-11-8 2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中医不采用量化标准的原因”讲经络测图的实用

2007-11-8 蔣新民
  此篇网文“中医不采用量化标准的原因”原创作者:容建平。吾讲之言用[ ]符号以标之以共勉:
  什么是量化标准?量化标准就是运用一套以数量值变化关系,来表示事物不同程度状态的标准,量化标准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能够实现精确认识,精确调控,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科研中,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量化标准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精细,用数字说话,也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口头禅,可以说,量化标准基本上成为了现代社会应用于管理和运用于指导实践的共识,成为体现具有现代科学气息的一种显示。[尤以不完全了解中医医理者、找中医毛病的多依此为“下手处”。]
  以西医为主体的现代医学,它的确诊依据就是各种量化标准的数据,让数据说话,就等于用事实说话,在化验和体检的所有量化数据面前,患者身体的各种生理指标和病理指标,都以量化数据的形式准确地表示出来,血压多少,体温多少,血糖多少,血脂多少,红血球多少,白血球多少,甚至细菌病毒的数量多少,在一系列数据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医生和病人都能够一目了然病情的状态,而医生则可以根据量化指标的数据,来确定疾病的现状,并以此来指导用药。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没有系列性的量化标准,而且一向都没有以各种量化数据来讲话的传统,由于这个原因,成为了有人批评中医不科学的证据之一,事实上,中医的诊断辩症虽然没有量化标准,但有一套症状标准,比如风、寒、湿、燥、火,阴虚、阳虚、血虚、气虚等基本性的症状,都有很细致的确认标准,只要翻开中医的基础知识教科书,都必然会看到有非常清晰的病理症状标准的详细解释。
  尽管中医有症状标准,并且运用症状标成功地指导实践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但没有量化数据的症状标准在当今社会中还是受到了质疑,重点在于质疑症状标准显得太过笼统和太过模糊,比如中医的阴虚,它只有一个概念性的表达,至于虚到什么程度,则没有数字化的详细数据,从现实上看,没有量化数据的支持,是中医诊断中的普遍性问题,以现代的思维眼光看,很显然,没有量化数据,根本就不能说已经确诊人体的病理变化状态,这明显是一种不够科学的行为。
  不论中医或者西医,都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手段,既然西医中的量化标准体现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中医不转向采用量化标准,而一定要坚持采用症状标准呢?难道用科学技术为现代医学建立起来的各种系列性的量化标准,还不能准确地真实地反映人们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吗?[为什么中医不转向采用量化标准,而一定要坚持采用症状标准呢?也有在无奈中检西医之检验来圆自家之辨证。其牵强害了中医、推介中医的《经络图示仪》的测图应用于临床,用“大道至简”之法,还原中医理法不是难事,使用经络测图之法则即重现中医之整体观、在经络状态的记录中取“臟象”之必然的归纳、从简从速决算出演绎。“方成无药、药成无方”若邯郸学步硬套西医化验等量化标准、只能不沦不类!祥情经络图示仪的测图应用讨论可登录:  www.jingluo.cn  网上有多文介绍。中医的症状标准只有用“经络臟象”的概念耒说明,而经络测图方式恰是最简而实用的工具,其望舌诊可以釆用数码照相来存储调用以诠译中医为佐症,(相比经络测图舌诊图的信息量仅是浓缩版的傍证、在质量上细化分析差、但它是中医治病过程的旁证对充实经络测图证据中有用。)这是因中医对舌诊有成套的中医解释理论很早就有量论标淮唯临证所用…。不论中医或者西医,都要有治疗疾病的方法手段。《经络测图》的随症存储的方便对研发利用延续中医是不可忽视的。西医以量化数据为诊断标准,已经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而中医以症状为诊断标准,也已经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双方的认识不同,理念不同,方法手段也不同,不能只断定西医的量化标准才是科学,也不能将此类的量化标准强行规范中医,中医必须走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是今天中医必须要面对的事实!]
  其实中医不采用量化标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医采用症状标准,已经完全能够满足辩症论治的需要,而量化标准对于指导中医的治疗用药方面,却没有重大的和必要性的特别意义,另外,过分地强调量化标准,反而有违背中医简单化和能够普及化的初衷。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不是有违科学吗?其实不是,这是中西医各自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必然走向。
  西医对疾病的治疗,是以具体的细菌病毒为目标,而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则是以具体的人为目标,这是两种医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它反映在治疗上各具特色,对中医来说,西医的那一系列的量化标准,基本不适用于中医的辩症论治,尽管西医的量化标准可以确诊病人中细菌病毒的具体数据和生理变化数据,但中医却没有相对应的,以具体个性的细菌病毒为目标的针对性药物,对于西医量化标准中的血压、血糖、尿蛋白等具体数据,中医也没有针对性的具体治疗药物,如果用西医的一系列量化标准确诊依据,中医将面临着没有相应针对性治疗方法的无所适从尴尬局面。
  正是中医面对着西医的量化标准无所适从,不能依照量化标准的数据采取针对性的医疗药物,又不能从实验室内证明中药能够有消灭细菌病毒的作用,更没有有证据证明中药能够怎样降血脂降血糖的科学原理,等等,在没有一致共识的情况下,如果强行要中医采用西医的量化标准为依据的话,无所适从的中医面对着量化标准这些现代科学,只有被挂上伪科学照牌的份。[例如:中医讲的手少阳三焦经、经络测图的手8井穴测点、此点古经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是经少血多气。在经络测查技术中对手8的左右值和状态:§.∑±,∪、∩、∠,∧、∨。的超前的趋势的组合归类言判。才能理解上述经文而在该经区及扩展测点区,依据左测区显示功能波动,右测区多涉及为影响血分以“所生”的程度,“是动”阶段是由量变渐进质变的过程,理能“左气升右气降”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右气降”的重要性。所以“决渎之官”非指泌尿,所以将此列在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来重视以及涉及到机体淋巴系统是符合“经文”的。许多“上焦有火”的症侯时、其手8测点∑∨∠若同手6膈井测点互映出现穴质反应测是郁滞热于该经,属凉血消郁化瘀为主。在手三焦经的中渚穴区(手背)当发生肠热症(即肛门处感粘湿润似没擦拭净肛门、纸擦后有黄粘湿没擦尽大便状,常有肛门处不净湿粘感、即:中医俗称大肠热)会在该区出现穴质反应。Kcf 调刺该点以至数次后该区穴质反应点减弱至无,将是整个机体改善之时,“下焦如渎”即指此类症候,(这对防治控制肠癌和痔疮痬肉等所有易产生内毒素不容易代谢的“不起眼的病”的初期的最佳防治期、釆用k c f 方法针对其手背“肠热点”的多次调刺,所产生的后效对机体维持常态功不可沒。)“上焦如雾”多为上火、如肝胆肾胃的逆上之火的头晕状。“中焦如沤”谷物消化依靠所谓元阳之气,手8在测查时⊥、∧、≮测说明三焦“火衰”故有脾虚阳弱饮食“完谷不化”之说…。可见强行要中医采用西医的量化标准为依据的话,无所适从的中医面对着西医的量化标准这些“现代科学”,只有被挂上“伪科学”就是由于对中医的一知半解产生的结果。因而弄清楚中医对“症”的抽象认识普及是非常重要的、若连个“上火了”的症候都不理解那你怎么能认识牛黄上清丸,怎么认识含有砷成分的中药“硃砂”等的适用和其安全性的先绝条件呢!无知产生的 “笑柄”也提示中医需要“科普”]
  将西医的量化标准强加于中医是行不通的,那将会引导中医走向一条自取灭亡的死路,在西医量化标准的规范下,先废医存药,后再医药全废将是中医要走的一条必然之路。
  由于西医的量化标准不能如实地表达中医的症状特点,因此对中医的辩症论治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重大作用,比如说发烧,病人发烧的体温是38度,或者是39度,这对中医的诊断都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中医要判断的是这发烧属于什么症状而起,重点在于查明是属于风寒症的问题,或是风热症的问题,又或者是什么症中的问题,如果属于风寒症,就采用疏散风寒的药方,如果属于风热症,就采用疏散风热的药方,至于体温为多少度,对治疗上的用药基本上起不到特别的指导意义。[廿多年前在北京协和医院有个低烧住院查治近一月未果、该青年情急试查经络测图,从该 c f x 网上的手4测点∑y、≌、∨。为主上分析为冲脉失和上亢,按西医植物神经斈乱(当然这也有生往上靠的无奈之嫌…)建议服常规剂量的“谷维素”药片…、服后竟不发烧了便自个出院了,这个事使我认识中医讲的气血失和虚热上扰的“症”表现在用c f x 网测来分析手4  冲脉测井的认识、中医古籍沒骗我!]
  由于中医和西医对疾病有着各自不同认识观点,有着各自的指导理论,在西医的量化标准中,根本就没有中医必须要明确的阴虚、阳虚、气滞、寒热、燥湿、风,等等症状的概念,而中医偏偏就需要这些症状标准来辩症,需要梳理清楚以引发这些症的原因来用药,中药的主要治疗对象是症状,事实证明,中医决不能盲从地照搬西医的量化标准来规范自己,辩症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症状标准来辩症就已经足够,西医的量化标准数据对中医的辩症论治没有重大的意义。
  如果说西医的量化标准不适用于中医,对中医的辩症论治起不到什么特别作用的话,那么以中医的症状为基础,为各种基本性的症状建立起一系列的量化标准,总该有现实意义了吧,这样做,将是中医迈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一步。[ 不可武断讲西医的量化标准不适用于中医,对中医的辩症论治起不到什么特别作用,我在研究《经络图示仪》的测图案例上发现如西医化验出“血脂高”的结果时、c f x 测图则以整体网络∑y±、并会在手足7上和手5,手4的测点上出现y值±,≌,∪…。因此对西诊的量化指标数据的异常结果,结合经络测图来综合对提高中药的筛选配方形成规律有益。]
  中医治疗针对的是症状,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于是有其症就用其药,以达到消灭症状为治疗目的,因此,中医为诊断而建立的症状标准,和中医以消灭症状为目的的治疗标准,已经形成一种系统性的配套,而在现有的症状标准基础上再建立量化标准,是否对辩症能起到一种促进作用呢?[中医为诊断而建立的症状标准,和中医以消灭症状为目的的治疗标准釆用其它仿效西医也建立化验室则大可不必,经络测图方式也是把其症用测图方式以存储以利从症分析出理法达到“大道至简”以“仁术救生”为旨。我不解释那些人体器官的移植或换血或终生不离维持药的发展过程或闪光处如何,我总认为让“金钱”维持生存不是我们时代的追求!因此防病于未然,“经络现象”的捕捉利用是最省钱的也是有效的。每每读报读到某某大学花季青年就诊时竞病入膏盲需要配型“换肝、换肾”需捐肝…、捐肾…、再捐钱因医院也得用钱来维持…。我就纳闷这么要命的病,早就不觉得吗?早干什么去了。又能愿那些弱者吗!我的眼有泪心流血,不愿意看这些、无奈啊!]
  从实际情况上来看,为中医的症状标准建立起量化数据,对中医的辩症论治也起不到什么重大的作用,比如治疗阴虚,病人只要出现阴虚症状,中医就必然要采用滋阴生水的药物来治理,不论阴虚发生到什么程度,用药都一样,只要症状不变,用药就基本不变,如果症状发生变化,则要随症变通用药,对阳虚、血虚也一样,只看症状,不看程度,虚的程度对指导用药没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
如果对症状标准也进行量化的话,这种精确的量化标准虽然时髦新潮,有时代的风尚,但这时髦和时尚不但对治疗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产生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推广。[讲得中肯!]
  问题之一:中医如果要推行量化标准,就必须对中医确定的症状建立起系列性的标准数据,这个工作量计算起来非常庞大,比如要建立一个阳虚的数据标准,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全身阳虚的标准数据系统,其次要为五脏建立起一个各自独立的具有各脏特色的阳虚标准数据系统,为了建立这些标准系统模式,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设备为检测手段,要为所有的症状都建立详细的量化标准,就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这样做的话,老实说,要让一个中医医生既要检测数据工作,又要进行辩症论治,这不仅仅是增加工件量的问题,而是难以胜任的问题。
 
 
蒋新民 | 2007-11-8 20: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建立起的这套量化标准体系对治疗没有重大意义的话,又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去建立这用不上的标准呢?[这也是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为何冒此风险在开拓“经络现象”而为中医自身服务之根本。让一个中医医生既要检测数据工作,又要进行辩症论治,这不仅仅是增加工件量的问题,而是难以胜任的问题。因此经络测图方式应顺应中医的特点,并有利使用学者的技术研究提高才有存在可能,因此经络图示仪只产生形式规则的“棋盘棋子”而不充当“下棋”者、便会产生“病与治的博奕”的研究发展]
蒋新民 | 2007-11-8 20: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建立起的这套量化标准体系对治疗没有重大意义的话,又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去建立这用不上的标准呢?[这也是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为何冒此风险在开拓“经络现象”而为中医自身服务之根本。让一个中医医生既要检测数据工作,又要进行辩症论治,这不仅仅是增加工件量的问题,而是难以胜任的问题。因此经络测图方式应顺应中医的特点,并有利使用学者的技术研究提高才有存在可能,因此经络图示仪只产生形式规则的“棋盘棋子”而不充当“下棋”者、便会产生“病与治的博奕”的研究发展]
  问题之二:现代医学的实践告诉人们,对量化标准的测验,已经是一种独立于治疗之外的专业知识,是一个治疗专业医生不能兼顾的工作范围,于是,治疗是一种专业,检测则又成为另一种专业,各不相干,如果中医要实行量化标准,就要大量增加检测方面的人材,现代化医院中从事各种检测专业的医生队伍不断庞大就是最也的例子,这样一来,中医的医生在诊断上就要对检验数据产生严重的依赖性,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从此,中医简便的优势将荡然无存,中医的普及化就会成为过去。
  应用症状标准的最大优点,是每一个中医医生都能够独立地把握它,能够直接从病人身上发现症状,无需依赖它人的帮助,也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设备的配合。而应用量化标准的最大缺点,就是治疗的医生不能独立地把握它,不能直接地从病人身上判断出量化数据,必须要依靠专业的检测人材和专门的检测设备来帮助,才能得到所需的量化数据。
  其实中医有一些病症,只有具体的症状表现,而根本上是无法建立起量化数据标准的,比如痰,中医有广义的痰和狭义的痰,狭义的痰就是从人口中吐出来的有形有质的粘液,而广义的痰却没有特别的形质,它就是人体中的津液,当人体内流动的津液出现停滞,而这种停滞又妨碍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需要后,就成为广义的痰,停滞的津液成为痰后,会从症状上表现出来,但这种广义痰的本质为正常的体液,根本就无法用具体痰的量化数据来体现。
  又比如瘀,瘀也有广义的瘀和狭义的瘀,狭义的瘀就是由内伤或者外伤引起的血液积聚,而广义的瘀则是有形的人体肉质,中医对不正常地存在的肉质都定为瘀,这个不正常地存在肉质包括性质变异的肉质和不应该生长出来的正常肉质,如宫外孕的胎儿,中医就定它为瘀积,这宫外孕的瘀根本没有办法用瘀的量化数据来体现,从现实来看,这宫外孕的胎儿也是正常生长的生命体,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瘀的数据存在,但中医认为它是不正常地存在的肉质,它的存在就是瘀积。[ “瘀”也有广义的瘀和狭义的瘀,狭义的瘀就是由内伤或者外伤引起的血液积聚,而广义的瘀则是有形的人体肉质,中医对不正常地存在的肉质都定为瘀。此论很正确!在经络测图的c f x 网上它将以“穴质反映的程度来区分”病瘀的经络臟象范围。“瘀、郁、滞”在表示上反应其 “量”的动态、因而在c f x 网络测图的时间段叠加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瘀”的形成过程的c f x网络证据。]
  从原理上分析,症状其实就是病人体内各种量化数据的综合体现,量化数据不同状态的综合性外在形式就体现症状的变化,量化标准虽然能够为医生和病人提供病症的程度,但对中医的辩症论治没有特别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量化数据带有严重的依赖性这一点,不符合中医方便、简单、有效,便于普及的原则,这一切,就是中医不采用量化标准的原因。
  既然简单的症状标准已经满足治疗上的需要,为什么一定要采用复杂而又依赖性强的量化标准呢?相比之下,容易把握的症状标准比不容易把握的量化标准显得更加先进,更加科学。[应用症状标准的最大优点,是每一个中医医生都能够独立地把握它,能够直接从病人身上发现症状,无需依赖它人的帮助,也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设备的配合。而应用量化标准的最大缺点,就是治疗的医生不能独立地把握它,不能直接地从病人身上判断出量化数据,必须要依靠专业的检测人材和专门的检测设备来帮助,才能得到所需的量化数据。经络测图的使用与接受也是个循进过程,它更需要重温中医古籍的精典品悟,更需要c f x 网络测图的各案的积存与参照,这个归纳过程需要高于“电脑”的居高临下的个人心灵总结或挖掘,她将比我们发明生产《经络图示仪》者会产生更大的用途,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那种想省力的逐如什么全自动专家系统、自动经络诊断系统、或那些自动开方治病等等…均会因僵化、在仅存的“口吐莲花”现象的不实用中、不好用中萎缩。经络图示仪仅起到“工具”作用,完善中医应用中医还是以实效简结省钱才行,让《经络图示仪》成为利器有用才值,不符合中医方便、简单、有效,便于普及的原则不行!]
Infuscups | 2015-4-23 01: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 goo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