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脉管炎的中医治疗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脉管炎的中医治疗
[复制链接]
1195
|
5
|
2007-11-10 23: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1 概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
2 中国历代医学家对脱疽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并创立四妙勇安汤。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
清代邹五峰所创的顾步汤,对后世研究治疗脱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代祁广生《外科大成·脱疽》载“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节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这些手术方法对清除坏死组织仍有参考价值。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脏不调之所致,阴滞于阳则生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重庆等地成立脉管炎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
(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4)霉菌感染。
另外,我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我的认识
如任老言“痰饮的停留壅塞的病理,与血栓形成,颇有类似之处”(《任应秋论医集》)。脉管炎因其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风邪、痰浊、瘀血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4 症状
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变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发展成双侧,甚至累及上肢。根据病变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发凉、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轻度酸痛。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会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发作,即“间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患足皮肤轻度苍白,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冰凉,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剧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弯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缓解。患肢皮肤苍白,或出现潮红、青紫及紫斑。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脆裂。小腿肌肉萎缩。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患肢疼痛更加剧烈。趾(指)端发黑、干性坏疽、溃疡形成,并逐渐向全趾(指)蔓延,甚至延及足踝。如并发感染,变为湿性坏疽,疼痛更加剧烈,患肢出现肿胀。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中医辨证
实证
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
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潮红或暗红肿胀,触之灼热。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虚证
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
阳虚型:患肢疼痛,冰凉,得温稍舒,触之冰凉。肢端暗黑,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口淡不思饮食,面色暗淡,舌质淡或淡紫,少苔,脉沉细无力。
脾虚湿困痰阻型:患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缩或肿胀。肢端可有溃疡,久不愈合。伴疲乏懒言,恶心,不思饮食,或见头昏,舌质淡,苔白滑或腻。
阴血两虚型:患肢疼痛,干瘦,肢端暗红,可见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头晕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舌尖暗红,脉细数。
上述证型是我多年理论探讨和对大量病人的详细观察总结的。但具体面对病人时,各型界限不一定清楚,有时几个证型相互夹杂。因此临证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详细辩证,灵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5 中医治疗
据有关书籍和杂志根等资料整理出传统治法如下:
寒湿型:宜温阳散寒除湿,寒甚用阳和汤加减,湿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风痰郁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半夏白术天麻加减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热毒型:宜清热解毒,用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尚无资料记载,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有效。
阳虚型:宜温肾助阳,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加减。
脾虚湿困痰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六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有效。
阴血两虚型:宜滋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另外,溃疡面可外敷祛腐生肌膏,坏死组织用蚕食疗法清除。
6 保健
由于脉管炎多于潮湿、受冻、创伤及吸烟等因素有关,所以患者应时刻注意防潮、防冻、防创伤,戒烟酒。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和仁堂
|
2007-11-10 23: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历 1, 王某某,男,29岁,2007年3月2日因右足疼痛,以趾为甚,且趾缝溃烂1年余就诊。
患者右足曾有外伤史。近3年来右小腿肚时有酸痛感, 1 年多来右小腿肚酸痛逐渐加重,且伴右足趾疼痛,疼痛逐渐加重,并延及全足,伴患足冰凉,第1,2趾趾缝逐渐溃烂。先后在几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无效,病情不断加重来我所就诊。自述右足持续性剧烈疼痛,以足趾为甚,遇冷加重,夜间痛甚,难以入睡。
查:右足紫暗,肿胀,皮薄,趾甲厚而脆。第1,2趾趾缝溃烂。右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舌青紫,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选溶栓通脉散2号200g、4号4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4月5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紫暗肿胀基本消退,溃烂面缩小。原方继服。
2007年5月18日三诊,右足转温,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时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烂面愈合。 改服溶栓通脉散5号,早晚各10g。
连服近两月,患足色泽恢复正常,疼痛完全消失而痊愈。
病历2 ,姜某某,男,38岁,2007年3月23日就诊。
患者近6年来渐觉右下肢疼痛,曾在多家医院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时轻时重,去年冬天复发,病情不断加重,且大趾内侧逐渐溃烂,今来我所就诊。自述右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以足为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难以入睡。伴疲乏。
查:右小腿轻度青紫,汗毛脱落,右足紫暗,趾甲粗糙而脆,大趾内侧溃烂约1.0×1.0cm。患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紫,苔薄,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气虚血瘀证。
治宜补气行血,化瘀通络。
方选溶栓通脉散4号200g,5号4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4月23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溃疡缩小变浅,原方继服。
2007年5月25日三诊,右小腿转温,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汗毛渐长。右足疼痛基本消失,遇冷或活动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疡继续缩小变浅,周围结痂。
原方继服近两月,患足色泽恢复正常,溃疡愈合,疼痛完全消失而痊愈.
续
病历1 ,常某,男,42岁,2007年4月13日就诊。
患者3年前渐觉右下肢疼痛,继而双下肢出现游走性条索,发红疼痛,曾在几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时有好转,自去年8月霖雨后右下肢疼痛不断加重,多方治疗无效,今来我所就诊。自述右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以足为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难以入睡。伴疲乏。
查:右小腿轻度青紫,右足紫暗,趾甲变薄粗糙而脆,患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紫,苔薄,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湿阻血瘀证。
治宜除湿化瘀通络。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4号各3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5月15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色泽好转,原方连服2月。
2007年7月22日三诊,患肢转温,小腿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患足疼痛基本消失,夜可安睡,遇冷或活动时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原方继服一月后痊愈。
病历 2, 刘某,女,38岁,2007年5月15日就诊。
患者近3 年来,渐觉双腿困重无力,走路时左小腿后抽痛,近4月来渐觉左足大趾发凉、疼痛。在几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无效,疼痛逐渐加重来诊。自述左足冰凉、疼痛,大趾为甚,夜间更痛,剧烈疼痛,难以入睡。伴四肢沉重无力,食欲不佳。
查:左足皮肤潮红,大趾轻度青紫。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未触及。
舌质淡而紫,苔腻,脉濡。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证。
治宜温阳除湿。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6月15日二诊,患足疼痛减轻。食纳较前好转。原方再服一月。
2007年7月22日三诊,患足转温,色泽基本恢复正常,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仍觉大趾疼痛。
原方再服一月后痊愈。
病历3, 邓某,女,48岁,2007年5月21日就诊。
患者双下肢患静脉曲张近20年,今年年初由于受潮受凉后病情逐渐加重,并渐觉两小腿抽痛、沉重,肿胀。
查 :两小腿内后侧静脉曲张呈蚯蚓状,有团快,有少许硬块和硬条,触痛,两小腿轻度发紫肿胀,足踝部肿甚。
伴疲乏,饮食不佳,舌略紫,苔腻,脉涩。
诊断:双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炎。
辨证:寒湿郁阻,血运不畅。
治宜祛湿散寒通脉。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 g,早晚各10g,济生肾气丸早晚各1丸,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1疗程。
嘱:穿长筒弹力袜,防潮湿,多抬高下肢平卧,戒生冷刺激性饮食。
连服1月后,患肢疼痛基本消失。再服一疗程后,双下肢疼痛肿胀消失,色泽恢复正常,硬块、硬条基本消失,静脉曲张减轻,团块变小,精神食纳转佳。
病历4,王某,男,61岁,2007年6月9日就诊。
患者双下肢患静脉曲张近30年,病情反复不愈。今年病情逐渐加重,渐觉两小腿胀痛,逐渐发紫,皮肤变粗,起小疹,瘙痒难忍。
查 :两小腿内后侧静脉曲张呈蚯蚓状,有包快,可触及硬块和硬条,触痛。两小腿轻度发紫肿胀,皮肤粗糙,并有米粒大小丘疹及少量渗液和抓痕。
舌淡略紫,苔薄白,脉细涩。
诊断:双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炎合并湿疹。
辨证:湿阻血瘀。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300g,4号3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1疗程。
另处方:
升麻6g 葛根10g 白芍8g 赤勺8g 生地25g
荆芥8g 防风8g 白藓皮8g 地肤子8g 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嘱:穿长筒弹力袜,防潮湿,多抬高下肢平卧,戒生冷刺激性饮食,尽量避免挠抓患肢。
20天后双下肢瘙痒消失,丘疹消退,停服汤剂,继服溶栓通脉散1、4号如前法。
2007年7月10日二诊,双下肢疼痛大减,肿胀减轻。
继原方一月后患肢疼痛肿胀消失,皮肤色泽基本恢复正常,硬块、硬条基本消失,静脉曲张减轻。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vxdo
|
2014-9-24 12: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爱生命,果断回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Infuscups
|
2015-7-21 18: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 go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ritabttrzun
|
2016-3-28 01: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手一抖,钱钱到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ysuxj
|
2017-2-9 17: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你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和仁堂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