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复制链接]
2580
|
23
|
2004-10-31 13: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基础
近来 我在应付考试,美其名曰【闭关】。好久不见,很想念大家。昨日出关,神清气爽,恰逢学医七月期满,略有感慨。现在复论中医基础,吐血自荐!
我已经在 《儒释道学医》《大医国手》以及诸多和网友的交流帖中,透露了一点——中医需要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支持,就像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大家都知道国粹是京剧,实际上,关联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并非京剧而是中医!中医才是真正的国粹。中医人,就是国粹人!愿意为之奋斗一身者,必须以弘扬国粹为己任,需以传统文化之精髓为基石。
中医从巫术起家,从心理安慰起家,到心理治疗,到身心治疗——这些都是上古中古时代个别人的本领。直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彰其道,(佛学是外来的东西,那时候还没有,是纯粹的传统文化)中医才有了“主心骨”,才大发展起来。有一种说法,《神农本草经》得以流传是因为始皇帝陛下对然焚书坑儒,但是“医、易之书不废,故《易经》《本经》得以流传”
前汉,治国思想就是“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于是《黄帝内经》这个超级经典就有了土壤。从君王到黎民,大家的思想都很统一,《内经》的思想才得以“贯彻”,或者说中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起来的。医学成了独立的学科,也有了自己的纲领。
后汉三国,战乱分起,有了理论支持的中医得到了临床实践的大舞台,扁鹊仲景之后。理法方药俱全,而望闻问切详备。但是这时候的中医,个人都有师承,医术都是靠师徒相授,口口相传,故而望闻问切的顺序是这样的(《伤寒论》中往往脉诊在最后,而望闻之诊在前)
从两晋到唐朝,由于“科技”的发展,至少在造纸术的发展下,医术有了新的载体,也就是书籍——容易携带,便于流传的“纸媒”。这也就是在晋后唐前的战乱中,中医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同时在唐朝的时候,释家(佛家)开始对朝廷有影响,进而对医学有影响,中医的多元化进程开始了——易医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书籍的普及,使得儒生们能够阅读到大量的“子曰诗云”之外的东西,包括医学书籍。唐朝的儒家,佛家之鼎盛,使得医学更加昌明(儒医 易医 佛医)。
宋朝,尤其是北宋,道家的风气又上涨了——前朝的唐人喜欢佛,推翻唐的宋人喜欢道,这个似乎并不难理解。于是,儒释道三家在宋朝的时候平衡发展,而医学也成为了一门成熟的学问比如说《局方》,就是政府行为,就像是建立了“卫生部”一样,医学形成了真正的体系。
提到金元,大家都会想到四大家,为什么呢?因为当从南宋开始,时局就越发混乱,即便到了元朝,也就是昙花一现90年,也就是祖孙三代人的时间。中医的继承,受到了破坏,或者说 像《局方》那样的“政府工程”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派的精彩分成。
明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当时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渐渐开始融合,中医的舞台更加宽广。特别是政府部门注重对于前人知识经验的总结,使得医家对几大经典的注解,达到了一个高峰!不过社会稳定了,崇尚武力的兵家,崇尚变革的道家,都要让位于相对保守的佛家和儒家,这是明朝衰败的原因,也是医学【守成过多,创新不够】的原因
清朝,虽然是满人的天下,但是清初战乱不久,对社会的破坏性不大,而且满人皇帝也愿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那么像《康熙字典》,《四库全书》这样“集成学问”的政府行为,有了经济基础,也有通行的必要——收天下士子之心,就是让知识分子有充分的舞台。这也就是清朝名医辈出的原因
到了我们熟悉的民国——或者说近代中国。战乱,是使得医学没落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方文化的引入,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于是在此基础上,中医也就岌岌可危,天灾人祸横行无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新中国诞生后,一些看似平常的政府行为,实际上是使得中医重整旗鼓的关键——普通话,简化字。就像是有了书本而代替了竹简一样,使得更多的人 接触更多的知识。都说建国初期中医的环境好,我那时候还没有出生,不过我知道只有文化昌明了,医学才发达。
十年浩劫,我也未曾经历,只是知道那些年头,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中医骗子大概就是因为没有基础,而虚无飘渺的假中医吧。
呵呵,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我吹到了这个世界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于是,西方的科技,大彰其道。科教兴国,让我们充分接触了西方的科技,而中西医结合,也就是大势所趋。
有人说中医没落了,我看未必,难道结合就没落了?易医和儒医佛医结合,易医是没落了,可是中医有了新成员,反而更加壮大。《三个代表》有三个部分:“生产力”“文化”“人民利益”,看来中医的春天就要真正到来了
西方的科技,也就是所谓的第一生产力,和东方的科技是不同的。东方的科技,是要以雄厚的东方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的科技才不同。中医是传统文化下的国粹,怎能简单地和西方的科技发展下的西医相结合?
可以说 中医是一门哲学,一个文化,而西医不是,永远不是。
拿一个高层的哲学文化,去结合一个所谓的科学和技术,那不是舍本求末吗?
中医是站在高层的,直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并以之为基础的。而西医,只是在西方科技推动下的“小把戏”
东方也有科技,这个科技的结晶是四大发明,而东方的医学是和科技并列的,直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西医是以西方科技为基础,这个,也就是我说中西医结合是舍本求末的原因
难道中西医结合都是错误的?我看未必。有人用西医来衡量中医,那才是舍本求末。如果用中医来衡量西医呢?那才是正道呀!
我再说一遍,中医比西医高级,两者的基础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发扬传统,用于创新,不正是江主席在新世纪对大家(尤其是青年同志)的要求吗?
西医领导中医的时代,似乎需要变革一下了!
什么是优秀的西医?我看倒是可以用中医来衡量——好中医讲究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西医所谓的亚健康,不就是“未病”吗?一个六十岁的人,却是90岁的样子,那能算健康吗?不能吧!哪个西医能让他回复青春呢?西医有这个能耐吗?归根到底,不还是要靠中医?
谁指挥谁?
大家学中医的,千万不要忙着结合,先吧中医基础——传统文化搞好吧!
甲申年 九月十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31 14: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31 02:14pm 第 3 次编辑]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百花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开始学医
|
2004-10-31 22: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我认为,学习中医,重点还是要放在用上,实践最重要。儒释道过分的夸大了学习传统文化对学习中医的重
要性,我认为是有些不恰当的。儒释道的心气太高,只想着超人一等,成为一代大医,他所说的或许是成为
一代精诚大医的成功之道。从治病救人的角度来讲,我们不需要学那么那么多与医学无关的东西,譬如tomi
的爸爸,40而学中医,犹可治病救人无数。我觉着,多读几本书,倒不如多生几次病。 久病为良医,自己
的身体,自己的症状,自己的病因,比从病人口里得来的都要明白得多得多。
如果我们相信钱学森的话,那么,中医就是一门医学经验的总结概括,那么,中医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使这
些经验上升到一个科学的层次。
我认为中医也和科学是一样的。科学是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中医也是寻求人体运行的规律的。搞科学理
论研究的人,喜欢建立一个一个的模型,然后用这些模型推导,计算,将结果与实验来对比,如果与试验成
功,则认为理论模型是成立的,反之推翻了这个模型。 当然,有很多情况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巧合,模型
根本就是与实际的事物规律相去万里。 中医的经络学说、藏象理论、阴阳五行理论都是我们的老祖宗为寻
求人体平衡状态和正常运行而设立的模型,这些东西,有很多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成功之处。《中医基
础理论》书上在阳五行理论这一章,有一段话:
阴阳五行学说,是属我国古代的辩证唯物观,但不能否认还受到社会历史的限制,而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不能停留于阴阳或五行的抽象概念;必须从实际
出发,认真研究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才能更实际、更具体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为保卫人类健康作
出贡献。
阴阳五行学说不成立的地方,为什么不建立一个六行、七行学说呢?当然,也许是另外一个全新的学说,只
要能在临床上取得成功,都是可以的。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正常的平衡是有诸多器官和功能共同来维持
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是古人从他们对世界的一种很纯朴的认识发展而来,现在,我们当然不会认为组
成世界的元素是金木水火土,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世界上的物质,有100多种元素,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而且,我们还知道,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不是原子,还有夸克,电子等等,我们
还知道,人的遗传信息,都是写在基因里面的,由一个细胞,就可以造出一个人来。我们比古人相比,知道
的东西这么多,为什么不能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再去建立一个新的学说,来描述人体这种微妙的平衡呢?
不能盲目迷信,也不能全盘推倒。检验中医的最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临床。
我们的中医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中医在这几千年里积累起来的东西,应该是受到了无数次临床的检验和推
动。
我认为一个人对中医的推进都不会特别大,中医是一个时间和实践积累起来的,是一代一代人积累起来的。
我们学中医,应该做的是把历代的经验学习过来,总结,归纳,在实践中检验,最后将他弄成一门上升到科
学理论高度的东西。 应该让他变得简单易学,而又十分灵验的东西。
现在,我们学习中医,难就难在,要学习很多很多前人的经验,然后才能在临床中取得成功。这么多的经验
,一本一本的医案,是需要很多时间来消化的。
学习中医,正如裘沛然老先生所说,要读书跟临床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这里头应该有一个认识-〉实
践->认识的反复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phenix
|
2004-11-1 12: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没有不读书的大医
“白天看病,晚上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1-1 13: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谢谢楼上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tomi
|
2004-11-1 14: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我父可是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且他的知识面很广,人也很钻,那个时代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多。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染,我父也不可能学成中医的。
我认为,学习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培养与中医一脉的传统哲学思维,提高理解接受能力。传统文化修养越高,你对中医的悟性也就越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1-2 11: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紧紧握住楼上的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开始学医
|
2004-11-2 13: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医术不是拿来争强好胜的,不是来争谁强谁厉害!不管中医还是西医。
关键要治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1-2 13: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关键是 中医的重点 应该在【气】 而西医的重点在【形】
中医以【气】为主,而西医只见【形】而不见【气】,两者结合,本该是【形气】同参,怎奈现在的所谓结合,把中医的优势抹杀了,还要搞什么 【急救,美容】,追求【形质】的完美,而忽略了【气机】
亚健康的人会越来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tomi
|
2004-11-2 15: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我认为,如果对中医没有虔诚之心,持怀疑态度,就不要学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儒释道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