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 对中医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 对中医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
[复制链接]
1768
|
7
|
2004-11-11 17: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对中医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
中医的发展不自觉的运用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法的思想,由于当时的解剖和科学的发展局限,必然应用了中国的传统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来阐释疾病,并且创造性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比传统的思想更俱科学性,注重整体观和实践观,所以至今仍能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学习中医就要理解中医传统理论,找准切入点才能很好的学习和临床应用。中医对一个症状的理解不单纯看人本身,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任何不正常的外在表现都是内在整体的失衡的体现,但是解剖发展的局限不能完全解释,但是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那么通过自然界的一些表现来反应内在的人体功能就是中医的独特理论(天人合一)。比如天气炎热,下雨后天气就会凉爽,那么人要是高热就用有白虎称号的生石膏退热(西方为白虎,中国的冷空气都来自西方);天气冷,人自然会发热,不能汗出,无汗的高热就要用发散的药物使不能正常从毛孔发散出来的能量物质(阳气)发散出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取得很好的退热作用。当然从现代的医学角度,这种方法是可笑的,但是中医用药也是运用这种理论(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中药对中医本身帮助不大),由于临床疗效的可靠,中医药只能说是独特的医学,不能说不科学的。用药上中药也讲究天人合一,比如防风无风而动,有风则不动的特性就可以驱风等等,通过不断的实践,中药产生了性味的学说,这才是中药的应用标准,每味药的功效也是性味的反应。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有整体观和实践观的特性,不能割裂的看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它和周易的预测不同,虽然中医也有运气学说,但是是对外感邪气的的变化规律的总结,可以指导临床,不代表阴阳五行的根本。也不能盲目的过于看重天人合一的理论,因为中医的最终落脚点是人,要以人的生理病理为根本。由于中医和中国传统思想是不能割裂的,中医发展各个阶段都受当时思想的影响,有些理论是错误的,封建的,庸俗的,学习中医就要做到去伪存真,才能少走弯路。
以下是我对中医学习上的一些见解,希望可以使热爱中医的人们更好的学习中医,欢迎大家探讨.
1.理论学习:学好中医最主要的是把中医的生理病理搞清楚,用阴阳五行解释要落脚到人,具体的就是藏象了。脏腑学说又叫藏象,就是藏于内的脏腑功能已经病变要通过外在的征象来表现出来。所以外在的征象就是中医诊断的标准,能够很好的把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脏腑生理病理联系起来,才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比如用的很多的就是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排泄,搞明白了像消渴,水肿很多疾病都很容易解释的。学习脏腑有个难点,心肾,这两个藏,内藏有火,这个火是人生命的根本,不要认为火就是邪,很大一部分都是正常生理之火的异常,这个需要时间琢磨一下了,特别是二火和生命和生殖,和其他脏器的关系上着手。还有中医治病的中药和脏腑关系密切,学好脏腑对未来的中药学习使用帮助很大。再有就是中医的病因要学好,中医发展过程中很少产生微生物的观点,主要通过外在的异常气候(六淫)和内在人的不正常的方应(饮食,劳逸,情志等)和因此产生的病理产物(食积,淤血,痰饮等)来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
2.中药学习上,不要认为把药的功效记住了,就可以了,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使用,这里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取类比相,内经讲,天赐人五气,地赐人五味,五气和五味和人都是相通的,用药要顺应疾病的特点和脏腑的特点的。比如从颜色上红色对应心,朱砂可以安神,白色对应肺石膏可以清肺........蝉蜕是皮可以止痒治疗水肿等等。取类比相最后发展就是四气五味,所有四气五味很重要,古人就是按照四气五味来应用药物的,至于功效,那是后人总结的而且不断的增加中。
3.方剂和经典的学习,经典对方剂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单纯学习方剂不看经典是不能很好的提高的。学习方剂要知道那是医家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方法的总结。后人学习习惯君臣佐使,往往陷入很多困惑,其实掌握了这二个方法,临床只要把方意用好就可以了,学习方剂背诵是必需的,但是掌握了这二个方法就可以忘记了,因为拘泥于方子会束手束脚,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只是继承不发展对中医是没有好处的。《伤寒论》被称为方书之祖,里面记载的方剂临床疗效可靠,而且组方用意深刻,研究《伤寒论》是中医临床提高的的一个方法。
4.最后就是临床阶段,临床一定要掌握诊法,特别是中医的切诊和望诊,因为虽然我们强调四诊合参,但是老百姓还是要考你的,切诊和望诊(包括望舌)联合,大部分疾病可以掌握70-80%的症状,把你知道的告诉病人病人就会从心里相信你,对治疗是有好处的,所以大家还是多在切诊上下点功夫吧。很多人对脉诊认识不够,其实脉诊也是人生理病理的外在反应,寸候上焦,上焦心肺的功能外在反应明显(阳气显于外)所以寸就很容易摸到(偏浮);尺候下焦的肾,肾主闭藏,对人的作用主要是阳气蒸腾,所以脉就要用力才能摸到(偏沉);关候中焦脾胃和下焦的肝,力度正好介于二者之间。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对脉讲解的很明白,大家可以参考。
最后对几个情况阐明我的观点:1 学习上要充分尊重后人的经验,大医就那么几个,但是众多的小医^_^或者普通的医生对中医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的,学习上不但要注重经典的学习还有对后人的经验,加以重视,一味药,一个方剂的心得可能都对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2 不要盲目的否定其他的说法,中医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所以争议是必然的,一定要深深的研究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当然可能有些观点,你从来没听说过,那么可能自身的知识不够,那么多学习,多看书吧,很可能你现在嗤之以鼻的东西,过几年就是你最推崇的。看看现在的那些老前辈的做法吧,刘渡舟,李培生注解语译伤寒论从不把自己的主观意思加进去,那是对后人付责任的表现。学术的争论对中医发展是很有帮助的。3。 我认为中医不要把它当作一门技术学习,还是把它当作艺术学习好一点。
以上是本人10余年教学和临床的经验总结,欢迎大家探讨,准备日后发表,请大家注意知识产权.本文曾经在中国中医药论坛用冷酷到底的ID发布过,就是本人,现整理重新贴出来。至于具体的药物和方剂的应用现在正在搞.............考研以后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蒙古大夫
|
2004-11-12 20: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对中医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
中医理论是多种总结方法,但没有哪一种是完善的,阴阳五行也好,六经八纲也好,都只是一种说明方法,而实践才是中医的根之所在,因而不能过度推理,这也是西人与初学者不易理解的地方。这是我的一点想法,聊做附骥,当不辱于木木先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妙手回春
|
2004-11-18 2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对中医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
楼上高!!!
说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郭跃辉
|
2004-11-25 22: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对中医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
我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5 22: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对中医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5 10:26pm 第 1 次编辑]
请问当今中医学生,医德怎样?此帖少了,最重要的一点:存救苦之心,为医之意也!如果没有此点,中医医论再怎样好,老师再怎样会教导学生,学生医学素养再好,都是病人的悲哀!名副其实的人之大害:含灵巨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朝业宇公
|
2014-5-2 05: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说的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dj1qc9zw
|
2014-5-2 05: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TMD好玩,因为生活老TMD玩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illquisk
|
2014-5-2 05: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又是你啊,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木木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