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世界针联第四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综述

[复制链接]
查看5293 | 回复9 | 2007-11-24 10: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针联第四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综述

作 者: 麻 颖  刘炜宏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四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会员大会历时5天,于1996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落下帷幕。本届学术大会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240余人参加。大会征集针灸学术论文351篇,现场交流学术论文70余篇。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王雪苔、程莘农、辛育龄、胡翔龙、曹小定等人的专题学术报告,在大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充分显示了我国在世界针灸领域的学术水平和领先地位。

在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351篇学术论文中,论文数居前几位的是中国(包括台湾省和香港)135篇、美国58篇、日本49篇、意大利44篇。论文分临床研究与运用、实验研究、文献综述和针灸理论、针灸教育、针灸仪器发展、气功导引和按摩、中医基础理论等几个专题。论文内容突出了针灸临床新成果、针灸机理研究和针灸研究方法学等几个学术热点,基本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世界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

1重视临床疗效的研究

1.1涉及病种较广

论文中有近三分之二的文章属于临床治疗(包括仪器应用、气功按摩)内容,共涉及各科病症约80余种。病种分布为骨伤科疾病47篇、神经系统疾病32篇、针刺镇痛19篇、泌尿生殖系统14篇、心血管系统12篇、保健美容13篇、五官科9篇、精神心理疾病8篇、癌症8篇、消化系7篇、皮肤病7篇、戒烟戒毒7篇、儿科5篇、传染病5篇、内分泌4篇、呼吸系统2篇、艾滋病2篇。下面就各类病症中较有特点者择要加以介绍。

骨伤科疾病中报道最多的是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多为常规针刺,常结合多相健康仪、TDP、重力牵引、生物电神经阻滞、电子热透仪等辅助疗法,或用头针、温针、圆利针、眼针等。意大利CamilloSCHIANTARELLI等分组治疗骨关节痛,证实针刺结合药物的止痛疗效最好,药物用量大大减少,可明显降低药费开支。美国JamesR.TSAI等用五针深组织刺法治疗髋关节炎、滑囊炎和肌腱炎。美国Shu-guiCUI等治疗关节骨质增生,治愈率2.5%,有效率为87.5%,无效率为10%,并认为尽管症状有改善,但骨质增生情况却无变化。中国吕军取胫胖节肢部的肩穴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100%,轻者常可一次治愈。日本TomomiSKI等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根据疼痛记分判定疗效,认定针刺治疗该病有效。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葡萄牙MitsuharuTSUCHIYA用电针治疗33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5例(1.5%)显著改善,132例(39.8%)改善。还有报道治疗老年痴呆、老年舞蹈病、帕金森氏病、以及胸腔出口综合征。

在以疼痛为主题的14篇文章中,头痛有7篇,除取穴不同外,均用针刺或电针。意大利AldoLIGUORI等运用医学-社会参数分析120例无先兆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和支出/收益比值均以针刺组为好。因此,如果用针刺方法治疗该病,可节约大量卫生费用。俄罗斯AndrewV.MORENKOV提出,治疗疼痛要有穴位详细分类并建立疼痛等级模式和效果评估方法,以促进针刺镇痛疗效的提高。

针刺麻醉是我国学者的优势项目。我国曹小定总结介绍了中国针刺麻醉的近况,提出了平衡针刺麻醉之说;SinBao介绍了针麻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黄鹤年等介绍了针药结合麻醉下新喉再造术。意大利Ol-gaWANDERLINGH在拔牙及牙神经灭活中使用了针刺麻醉技术。

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有治疗不孕症、痛经、子宫肌瘤、阳萎、前列腺疾病、老年尿失禁、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报道。英国XiaoHuiGu报道用中药与针灸联合治愈了3例多囊性卵巢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的11篇文章涉及到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衰、心率异常等病症。高血压的治法多种多样,有用激光、有用磁极针刺激鼻穴、还有用气压仪刺激井穴来达到降压的目的。日本MasaakeSHINO-HARA研究发现针刺降低心率是通过减弱交感神经的活动实现的:针刺使R-P时间缩短,加快动脉血脉波的传播。

在美容保健中,国内的报道偏重于灸法与长寿关系的讨论,国外则偏重于减肥、针刺去皱及预防保健。在中国LanZhang的工作中探讨了灸法、移植法和灸法结合移植法的抗衰老作用比较,胸腺体积、淋巴细胞数、网状细胞数的变化表明,还是灸法结合移植法的效果最好。日本MinoruMAENO针刺足三里、大椎、风池预防消化不良及感冒;针刺内关、神门预防妇女更年期美尼尔氏征;针刺三阴交、关元、气海预防心血管、脑血管疾病。日本HajimeSATOH根据不同的症状,取督脉、任脉、背俞穴、募穴、原穴针刺或小艾炷直接灸,改善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称此种方法为“普通一般针刺法”。白俄罗斯AlexanderRAZNITSYN等通过观察认为,在比赛期间使用针刺对体育专业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官科疾病中,过敏性鼻炎报道较多,以针刺及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有2篇关于青光眼的报道,针刺结合中药、或西药治疗,疗效满意。中国王松荣等辨证取穴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用体针、梅花针、艾条温和灸,结果144只眼中痊愈4只眼(2.78%),显效41只(23.47%),好转84只(56.33%),无效15只眼(10.42%)。日本MasakoYOSHIKAWA等提出在眼科针灸治疗中采用鉴别分型治疗法并使之标准化的问题。他使用这种方法治疗了516例、近1000只眼睛的各类疾患,认为比一般方法更为有效。

在皮肤病治疗中,日本HiroeIINUMA在炎症区、皮炎好发区及穴位上轻刺,然后给予38℃以下的灸疗,治疗56例特异性反应性皮炎及其它过敏性疾病,收到良好效果。作者同时认为,尽管针灸在整体上控制了过敏,改善了体质,但过多地运用针灸可能会导致过敏性疾病的恶化。

在传染病的治疗中,日本JiaXiangLiu报告采取针刺的Kibari技术治疗1例肺结核。加拿大的ZhaoqiGuo报道了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情况。根据症状选穴,采用或补或泻的手法,6位病人在3周内全部治愈。

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主要有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一般采用电针治疗。经过观察,美国FrankA.YURASEK认为无创伤性电刺激手穴和耳穴可降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值,也可能会降低对胰岛素的依赖性。

巴西YsaoYamamura对新生儿高发传染性肺炎采取针刺治疗,并与同样状况的其它婴儿比较,发现针灸是治疗高危新生儿肺部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精神心理疾病的报道集中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和抑郁症上。加拿大CedricK.T.CHEUNG报道了针刺治疗2例自戕行为者,1例改善明显,1例无作用。在肿瘤的治疗中,中国辛育龄采取电针直接插入瘤体的方法,8年间共治疗各种肿瘤957例,其中871例为恶性肿瘤,收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意大利DomenicoL.CAMPANEL-LA认为,体针和耳针戒毒的疗效可以和西药相媲美。对于艾滋病,美国林肯医院使用体针和中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另一美国医生取身柱、委中治疗一女性患者,一个月后各种临床症状消失。

中国的黄羡明总结了近5年中国针灸临床研究的进展,认为具有3个特点:①针灸适应症有所拓宽;②灸法得到更多的重视;③平衡针刺麻醉的应用提高了针麻效果。但在研究方法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此言不乏中肯。

1.2治疗方法多样

在此次会议上反映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如中国ZiweiCAI等提出的新头皮针——百会头皮针法;韩国JungE.KIM的“三焦调节法”;中国张贵发提出的“还精补脑针刺法”治疗脑髓病;印度的“能量中心针刺法”(CHAKRA针刺);韩国的手足针法;中国的眼针疗法;中国朱弈群等的经络全息诊疗法;经络平衡及导平治疗;以及督脉穴刺法、贺氏三通法等。新加坡陈水兴介绍了他运用桡侧第2掌骨微针灸系统的经验。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的作者讨论了他们运用子午流注法的经验。另外,美国WanMeiWOO认为,在针灸治疗中根据“标本”理论取穴是十分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有些人相当重视气功与针刺相结合,他们在治疗中采取针刺与医者发气、或患者修炼气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疗效。加拿大TimH.TANAKA等对比在病人呼气时针刺和常规针刺的疗效,结果表明两者有明显不同,因此提出针刺作用不仅仅来自辨证取穴,而且还要考虑在刺激时病人的呼吸状态。中国YuanyuanKONG根据“直接消散传导”规律,建立了系列导气操作法,以激活经络感传,提高疗效。中国夏景清将穴位电导疗法与针刺做对比,两者疗效间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了以电代针的无创针灸是完全可行的。日本ToshikatsuKIGADE等用氙灯照射加低频电刺激以补经络之虚,认为此法对经络系统有轻度镇静作用。

2机理探讨的逐步深入

2.1各种物理刺激的研究

针灸治病的特点就是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给予一定刺激,这个刺激的性质和量,以及是否能避免创伤,一直是近年来人们所讨论的课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针灸仪器的研制与发展。电针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日本KeisouISHIMARU等探讨了不同电针频率对局部血流的影响,发现2Hz和100Hz可促进血流增加,而20Hz则没有明显的结果。中国刘乡等通过研究认为,低强度电针(2V)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只对穴区附近的病痛有镇痛作用;高强度电针(18V)有广泛的镇痛作用而无特异性,适用于针麻手术和痛症。中国香港TroyW.SING等在兔身上观察到电针和激光的镇痛作用具有不同的途径:前者可被纳络酮等药物拮抗,而后者则不能,说明了激光镇痛是非内啡肽性的。中国ZhiyuWANG研制的电针补泻仪,使电针具有了补、泻的不同功能。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光辐射疗法,有人认为是将一种能量输送到人体内部;也有人认为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可作为艾灸的替代物。但不管怎样,这种光辐射有助于提高痛阈和增加局部血流、皮肤温度。白俄罗斯某InstituteofDoctorTraining对聚焦超声波(FU)的研究表明,FU照射可使穴位区的氧分压显著增加,改善微循环;高强度的FU会抑制神经电位的频率和幅度,弱强度则反之;并认为FU照射对腰骶部脊神经根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2疗效机理的探讨

针灸对人体作用机制是针灸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者们从生理、生化、形态各个方面来探讨针灸作用的途径,从中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在生理研究方面,日本KenjiKAWAKITA等证实传入细纤维参与内源性疼痛抑制;而韩国HyeJungLEE等认为针刺足三里抑制了中枢对尾部伤害性刺激的代谢反应。日本ToshiakiSUZUKI等在健康人身上观察到针刺列缺能改变脊髓运动神经的兴奋性。美国KathleenK.S.HUI等应用磁回声影像技术观察到针刺在人脑内产生了大范围的效应。另外,针刺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诸如血管舒缩、汗腺分泌等的研究也有报道。在针刺镇痛机理研究中,有人报告了血管紧张肽2及阿片肽的作用。

关于针刺对免疫、内分泌系统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有了许多进展。报道表明,无论是针刺,还是电针、灸法、激光,均能双向调整人体免疫机能,使疾病向愈。针灸既能影响细胞免疫,也能影响体液免疫和巨嗜细胞吞噬系统。这个结论不仅在动物模型,而且在病人、甚至健康人群中均得到了证实。韩国Sung-WoonKIM在研究中认为,直接对免疫系统起作用的是艾燃烧的热量和释放出的焦油。他认为,一定浓度的焦油可以刺激细胞(免疫)增殖,但并不涉及IGF─1系统。日本Kan-shoYAMAKA等的工作表明,神经肽的释放可影响免疫功能,其中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可引起血管扩张、抑制免疫功能,而P物质(SP)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免疫功能。日本SacgujiNAKAI等的工作表明,灸法可保护糖尿病大鼠胰腺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对STZ(佐链脲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有治疗作用。美国KarlC.H.TAI报告了头针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头针有助于降低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但对去甲肾上腺素基本上没有影响,提示了头针作用的某些机理。关于多巴胺系统与行为活动的关系,以及针灸如何影响这一关系,Wen-ChiangPAI等做了有趣的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阻断剂pimozide和针刺百会均能影响禁水大鼠的舔水行为:单纯给予针刺,压抑舔水行为;但如果在给予pimozide之后再给予针刺,则针刺会翻转pimozide的舔水抑制效应。

在形态学上,中国台北Dou-MongHAU等观察到艾灸对小鼠植入性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温度越高、灸时越长,抑制越明显。根据有人提出的“针刺作用是对人体伤害性刺激的结果”一说,日本SakaeYONEYAMA等在6位志愿者的血海穴打孔活检,确实观察到针孔周围组织中有明显的微细孔隙及轻度炎症反应,并在24小时后所取样本中观察到了CD阳性细胞,但他认为这种组织损伤对人体是相当安全的。日本的KenjiKAWAKITA等认为在针灸作用于皮肤时,存在着多型感受器诱发肌肉、神经反应。日本YorikoNIINA等认为,经皮电刺激比电针更有助于移植肌皮瓣的存活,也就是说面刺激可能要优于点刺激,高频率优于低频率。对小鼠行为的研究亦证实了电针抗焦虑作用。

3有关经络、腧穴研究   

在19篇有关经络研究的文章中,中国占有13篇,显示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其它国家还难与中国相伯仲。中国的胡翔龙以中国经络研究新进展为题做了专题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在循经感传、经脉线循行的客观检测及显示、经脉脏腑相关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此次会议的论文中,中国胡翔龙等报道了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进一步研究。中国Yi-KuanXIE等的工作显示经络现象可能是特殊的传入─传出─传入回路形式出现在脊神经中的一种功能活动。而中国的Jing-yiZHANG等认为,由于皮肤表层切口能切断针刺信息通道,因此经络线上皮肤的连续是针刺信息传递的前提。中国G.HsiYOUNG在研究经络生物电现象时发现,经络皮肤电阻抗随着子午流注的变化而变化。日本YuliS.SASAKI认为,在12经脉系统中,手臂上三条阴经有“泵”的作用,构成了经脉的心肺机制,并且太渊、少海、鱼际、中冲、间使五个热穴在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张维波等通过实验证实同一条经脉线的经穴之间血流量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日本的MasaakiJIN等从健康人合谷穴进针,在商阳穴处测得生物光子的发射,这种生物光发射可因人体身体状况不佳而消失。在循经感传的研究上,中国吴宝华等观察循经感传过程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试图解释循经感传发生的机理。美国DavidP.J.HUNG调查了178,533人循经感传出现情况,比较各人种间、各国籍间、各种人群间的循经感传出现的差异,认为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循经感传。日本SiYU等用肌电图和超声波技术研究得气的客观指标,认为针感的物质基础之一可能是肌间组织即肌膜。还有一些作者讨论了经络的起源与发展、经络与气的关系、经络与神经的关系、经络与基因的关系等等。中国胡卫国则认为,研究经络不应该忽视它产生时的特定文化背景。关于经络与全息针灸系统的关系,俄罗斯TamaraA.PETRAKOVA认为人体存在着对应均匀全息系统。中国的蔡明华认为,十二经分布的全息现象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特征,掌握这一特征可推出经穴的特效功能,并根据需要找出经验穴。

穴位功能特异性仍然是腧穴研究的重点。如外关对脑血液循环的影响、内关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穴位和非穴位刺激对输尿管功能的影响、以及足三里对胃活动能力和食道回流作用的影响。中国严洁等比较了针刺足阳明胃经不同腧穴对人体胃窦容积变化的影响,认为胃经穴有此特异性,且胃经的穴中也存在着作用的差异。在运用腧穴诊断上,英国的BisongGuo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中阴阳平衡严重混乱,导致心经受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青灵穴上表现出强阳性反应。日本ShojiKOBAYASHI通过检查志室穴判断患者是否气失衡,并在施治之后再检查志室穴的反应来判断疗效。

关于腧穴针刺的深度,日本TomofumiOZAKI等在尸体上观察肾俞、志室两穴的针刺安全深度,提出刺肾俞要小于40mm,刺志室要小于30mm,刺命门要小于25mm。中国台北Jung-GengLIN等研究了穴位安全深度和针刺得气深度,认为这两者均与身体胖瘦程度有关;同身寸取穴法适用于成年人而不适用于儿童。美国YongMingLI等提出借助新近开发的透视人系统进行穴位三维结构解剖学研究的可能性。德国Long-YuZhu认为穴位与神经有密切关系。他将四白等15个穴位与神经相对应,运用于临床治疗中。日本YoshioIKAI等十分重视口腔穴位的研究,他认为这些位于口腔内部的穴位与全身经脉密切相连,在诊断、治疗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4针灸研究方法学的提出

随着针灸文献报道量的急剧增加,及各病种疗效的不断提高,如何准确地评价针灸疗效、正确地分析针灸治疗结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RichardHAMMERSCHLAG等认为,当前的临床研究应改进试验设计和写作方法。以色列ShuZHANG等认为,在镇痛效果的评定中应尽量采取“患者单盲法”,以证明针灸确有其效,而不是安慰作用。意大利AlfioBAN-GRAZI认为,在治疗方法和科研中应该考虑社会伦理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意大利MauroAngeloCODIFAVA等主张把数理模式引进针灸临床研究中来,建立针灸临床计量学,从而更精确地表达针灸疗效。澳大利亚BarryNESTER则认为中医传统针灸不同于生物医学,它的发展还是应该建立在定性研究基础之上。意大利FilomenaPETTI认为必须加强针灸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制定统一规范、设立专项议题、建立相应组织、筹措资金,来推动针灸科学的发展。法国JeanG.M.BOSSY认为,针灸研究有3种途径:一是动物实验,二是临床验证,三是社会评估。临床验证要在严格的方法学指导下进行,排除任何主观因素,以随机化和设立对照组进行可比性对照为条件而实现。

5结语

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十年来,世界针灸学术有了长足进步:一是传播迅速,使用针灸的国家和地区已从80年代的120多个,发展到140多个;二是学术研究呈多学科、多视角、多方位的全面发展趋势;三是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人才在国际交流中频频亮相,引起世界针灸学界的关注。在世界针灸领域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如何继续保持学术领先地位?著名针灸学家、世界针联前主席王雪苔教授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思路,值得我们思考。通过分析这次会议论文情况,不但看到我国的明显优势,还从中发现了不足。譬如,与临床治疗和机理研究相比,我们在如何准确评价针灸疗效、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客观检测手段、以及表述疗效的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5年就已经颁布了《针灸临床研究规范》,说明对针灸研究方法学的讨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再如,意大利学者关于针灸疗效的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国开展公费医疗体制改革和创建医疗保险制度之际,我们研究、比较针灸同其它医疗手段经济支出情况,进而分析针灸疗效的社会经济效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我们应该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寻找我们的空白和薄弱点,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加以弥补,这样才能做好“人有我全”的文章,以确保我国在世界针灸学界的学术领先地位。

(《中国针灸》1997)  

-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例改善明显,1例无作用。在肿瘤的治疗中,中国辛育龄采取电针直接插入瘤体的方法,8年间共治疗各种肿瘤957例,其中871例为恶性肿瘤,收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意大利DomenicoL.CAMPANEL-LA认为,体针和耳针戒毒的疗效可以和西药相媲美。对于艾滋病,美国林肯医院使用体针和中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另一美国医生取身柱、委中治疗一女性患者,一个月后各种临床症状消失。

中国的黄羡明总结了近5年中国针灸临床研究的进展,认为具有3个特点:①针灸适应症有所拓宽;②灸法得到更多的重视;③平衡针刺麻醉的应用提高了针麻效果。但在研究方法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此言不乏中肯。

1.2治疗方法多样

在此次会议上反映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如中国ZiweiCAI等提出的新头皮针——百会头皮针法;韩国JungE.KIM的“三焦调节法”;中国张贵发提出的“还精补脑针刺法”治疗脑髓病;印度的“能量中心针刺法”(CHAKRA针刺);韩国的手足针法;中国的眼针疗法;中国朱弈群等的经络全息诊疗法;经络平衡及导平治疗;以及督脉穴刺法、贺氏三通法等。新加坡陈水兴介绍了他运用桡侧第2掌骨微针灸系统的经验。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的作者讨论了他们运用子午流注法的经验。另外,美国WanMeiWOO认为,在针灸治疗中根据“标本”理论取穴是十分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有些人相当重视气功与针刺相结合,他们在治疗中采取针刺与医者发气、或患者修炼气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疗效。加拿大TimH.TANAKA等对比在病人呼气时针刺和常规针刺的疗效,结果表明两者有明显不同,因此提出针刺作用不仅仅来自辨证取穴,而且还要考虑在刺激时病人的呼吸状态。中国YuanyuanKONG根据“直接消散传导”规律,建立了系列导气操作法,以激活经络感传,提高疗效。中国夏景清将穴位电导疗法与针刺做对比,两者疗效间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了以电代针的无创针灸是完全可行的。日本ToshikatsuKIGADE等用氙灯照射加低频电刺激以补经络之虚,认为此法对经络系统有轻度镇静作用。

2机理探讨的逐步深入

2.1各种物理刺激的研究

针灸治病的特点就是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给予一定刺激,这个刺激的性质和量,以及是否能避免创伤,一直是近年来人们所讨论的课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针灸仪器的研制与发展。电针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日本KeisouISHIMARU等探讨了不同电针频率对局部血流的影响,发现2Hz和100Hz可促进血流增加,而20Hz则没有明显的结果。中国刘乡等通过研究认为,低强度电针(2V)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只对穴区附近的病痛有镇痛作用;高强度电针(18V)有广泛的镇痛作用而无特异性,适用于针麻手术和痛症。中国香港TroyW.SING等在兔身上观察到电针和激光的镇痛作用具有不同的途径:前者可被纳络酮等药物拮抗,而后者则不能,说明了激光镇痛是非内啡肽性的。中国ZhiyuWANG研制的电针补泻仪,使电针具有了补、泻的不同功能。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光辐射疗法,有人认为是将一种能量输送到人体内部;也有人认为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可作为艾灸的替代物。但不管怎样,这种光辐射有助于提高痛阈和增加局部血流、皮肤温度。白俄罗斯某InstituteofDoctorTraining对聚焦超声波(FU)的研究表明,FU照射可使穴位区的氧分压显著增加,改善微循环;高强度的FU会抑制神经电位的频率和幅度,弱强度则反之;并认为FU照射对腰骶部脊神经根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2疗效机理的探讨

针灸对人体作用机制是针灸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者们从生理、生化、形态各个方面来探讨针灸作用的途径,从中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在生理研究方面,日本KenjiKAWAKITA等证实传入细纤维参与内源性疼痛抑制;而韩国HyeJungLEE等认为针刺足三里抑制了中枢对尾部伤害性刺激的代谢反应。日本ToshiakiSUZUKI等在健康人身上观察到针刺列缺能改变脊髓运动神经的兴奋性。美国KathleenK.S.HUI等应用磁回声影像技术观察到针刺在人脑内产生了大范围的效应。另外,针刺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诸如血管舒缩、汗腺分泌等的研究也有报道。在针刺镇痛机理研究中,有人报告了血管紧张肽2及阿片肽的作用。

关于针刺对免疫、内分泌系统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有了许多进展。报道表明,无论是针刺,还是电针、灸法、激光,均能双向调整人体免疫机能,使疾病向愈。针灸既能影响细胞免疫,也能影响体液免疫和巨嗜细胞吞噬系统。这个结论不仅在动物模型,而且在病人、甚至健康人群中均得到了证实。韩国Sung-WoonKIM在研究中认为,直接对免疫系统起作用的是艾燃烧的热量和释放出的焦油。他认为,一定浓度的焦油可以刺激细胞(免疫)增殖,但并不涉及IGF─1系统。日本Kan-shoYAMAKA等的工作表明,神经肽的释放可影响免疫功能,其中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可引起血管扩张、抑制免疫功能,而P物质(SP)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免疫功能。日本SacgujiNAKAI等的工作表明,灸法可保护糖尿病大鼠胰腺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对STZ(佐链脲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有治疗作用。美国KarlC.H.TAI报告了头针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头针有助于降低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但对去甲肾上腺素基本上没有影响,提示了头针作用的某些机理。关于多巴胺系统与行为活动的关系,以及针灸如何影响这一关系,Wen-ChiangPAI等做了有趣的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阻断剂pimozide和针刺百会均能影响禁水大鼠的舔水行为:单纯给予针刺,压抑舔水行为;但如果在给予pimozide之后再给予针刺,则针刺会翻转pimozide的舔水抑制效应。

在形态学上,中国台北Dou-MongHAU等观察到艾灸对小鼠植入性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温度越高、灸时越长,抑制越明显。根据有人提出的“针刺作用是对人体伤害性刺激的结果”一说,日本SakaeYONEYAMA等在6位志愿者的血海穴打孔活检,确实观察到针孔周围组织中有明显的微细孔隙及轻度炎症反应,并在24小时后所取样本中观察到了CD阳性细胞,但他认为这种组织损伤对人体是相当安全的。日本的KenjiKAWAKITA等认为在针灸作用于皮肤时,存在着多型感受器诱发肌肉、神经反应。日本YorikoNIINA等认为,经皮电刺激比电针更有助于移植肌皮瓣的存活,也就是说面刺激可能要优于点刺激,高频率优于低频率。对小鼠行为的研究亦证实了电针抗焦虑作用。

3有关经络、腧穴研究   

在19篇有关经络研究的文章中,中国占有13篇,显示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其它国家还难与中国相伯仲。中国的胡翔龙以中国经络研究新进展为题做了专题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在循经感传、经脉线循行的客观检测及显示、经脉脏腑相关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此次会议的论文中,中国胡翔龙等报道了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进一步研究。中国Yi-KuanXIE等的工作显示经络现象可能是特殊的传入─传出─传入回路形式出现在脊神经中的一种功能活动。而中国的Jing-yiZHANG等认为,由于皮肤表层切口能切断针刺信息通道,因此经络线上皮肤的连续是针刺信息传递的前提。中国G.HsiYOUNG在研究经络生物电现象时发现,经络皮肤电阻抗随着子午流注的变化而变化。日本YuliS.SASAKI认为,在12经脉系统中,手臂上三条阴经有“泵”的作用,构成了经脉的心肺机制,并且太渊、少海、鱼际、中冲、间使五个热穴在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张维波等通过实验证实同一条经脉线的经穴之间血流量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日本的MasaakiJIN等从健康人合谷穴进针,在商阳穴处测得生物光子的发射,这种生物光发射可因人体身体状况不佳而消失。在循经感传的研究上,中国吴宝华等观察循经感传过程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试图解释循经感传发生的机理。美国DavidP.J.HUNG调查了178,533人循经感传出现情况,比较各人种间、各国籍间、各种人群间的循经感传出现的差异,认为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循经感传。日本SiYU等用肌电图和超声波技术研究得气的客观指标,认为针感的物质基础之一可能是肌间组织即肌膜。还有一些作者讨论了经络的起源与发展、经络与气的关系、经络与神经的关系、经络与基因的关系等等。中国胡卫国则认为,研究经络不应该忽视它产生时的特定文化背景。关于经络与全息针灸系统的关系,俄罗斯TamaraA.PETRAKOVA认为人体存在着对应均匀全息系统。中国的蔡明华认为,十二经分布的全息现象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特征,掌握这一特征可推出经穴的特效功能,并根据需要找出经验穴。

穴位功能特异性仍然是腧穴研究的重点。如外关对脑血液循环的影响、内关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穴位和非穴位刺激对输尿管功能的影响、以及足三里对胃活动能力和食道回流作用的影响。中国严洁等比较了针刺足阳明胃经不同腧穴对人体胃窦容积变化的影响,认为胃经穴有此特异性,且胃经的穴中也存在着作用的差异。在运用腧穴诊断上,英国的BisongGuo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中阴阳平衡严重混乱,导致心经受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青灵穴上表现出强阳性反应。日本ShojiKOBAYASHI通过检查志室穴判断患者是否气失衡,并在施治之后再检查志室穴的反应来判断疗效。

关于腧穴针刺的深度,日本TomofumiOZAKI等在尸体上观察肾俞、志室两穴的针刺安全深度,提出刺肾俞要小于40mm,刺志室要小于30mm,刺命门要小于25mm。中国台北Jung-GengLIN等研究了穴位安全深度和针刺得气深度,认为这两者均与身体胖瘦程度有关;同身寸取穴法适用于成年人而不适用于儿童。美国YongMingLI等提出借助新近开发的透视人系统进行穴位三维结构解剖学研究的可能性。德国Long-YuZhu认为穴位与神经有密切关系。他将四白等15个穴位与神经相对应,运用于临床治疗中。日本YoshioIKAI等十分重视口腔穴位的研究,他认为这些位于口腔内部的穴位与全身经脉密切相连,在诊断、治疗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4针灸研究方法学的提出

随着针灸文献报道量的急剧增加,及各病种疗效的不断提高,如何准确地评价针灸疗效、正确地分析针灸治疗结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RichardHAMMERSCHLAG等认为,当前的临床研究应改进试验设计和写作方法。以色列ShuZHANG等认为,在镇痛效果的评定中应尽量采取“患者单盲法”,以证明针灸确有其效,而不是安慰作用。意大利AlfioBAN-GRAZI认为,在治疗方法和科研中应该考虑社会伦理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意大利MauroAngeloCODIFAVA等主张把数理模式引进针灸临床研究中来,建立针灸临床计量学,从而更精确地表达针灸疗效。澳大利亚BarryNESTER则认为中医传统针灸不同于生物医学,它的发展还是应该建立在定性研究基础之上。意大利FilomenaPETTI认为必须加强针灸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制定统一规范、设立专项议题、建立相应组织、筹措资金,来推动针灸科学的发展。法国JeanG.M.BOSSY认为,针灸研究有3种途径:一是动物实验,二是临床验证,三是社会评估。临床验证要在严格的方法学指导下进行,排除任何主观因素,以随机化和设立对照组进行可比性对照为条件而实现。

5结语

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十年来,世界针灸学术有了长足进步:一是传播迅速,使用针灸的国家和地区已从80年代的120多个,发展到140多个;二是学术研究呈多学科、多视角、多方位的全面发展趋势;三是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人才在国际交流中频频亮相,引起世界针灸学界的关注。在世界针灸领域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如何继续保持学术领先地位?著名针灸学家、世界针联前主席王雪苔教授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思路,值得我们思考。通过分析这次会议论文情况,不但看到我国的明显优势,还从中发现了不足。譬如,与临床治疗和机理研究相比,我们在如何准确评价针灸疗效、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客观检测手段、以及表述疗效的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5年就已经颁布了《针灸临床研究规范》,说明对针灸研究方法学的讨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再如,意大利学者关于针灸疗效的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国开展公费医疗体制改革和创建医疗保险制度之际,我们研究、比较针灸同其它医疗手段经济支出情况,进而分析针灸疗效的社会经济效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我们应该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寻找我们的空白和薄弱点,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加以弥补,这样才能做好“人有我全”的文章,以确保我国在世界针灸学界的学术领先地位。

(《中国针灸》1997)  

-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例改善明显,1例无作用。在肿瘤的治疗中,中国辛育龄采取电针直接插入瘤体的方法,8年间共治疗各种肿瘤957例,其中871例为恶性肿瘤,收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意大利DomenicoL.CAMPANEL-LA认为,体针和耳针戒毒的疗效可以和西药相媲美。对于艾滋病,美国林肯医院使用体针和中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另一美国医生取身柱、委中治疗一女性患者,一个月后各种临床症状消失。

中国的黄羡明总结了近5年中国针灸临床研究的进展,认为具有3个特点:①针灸适应症有所拓宽;②灸法得到更多的重视;③平衡针刺麻醉的应用提高了针麻效果。但在研究方法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此言不乏中肯。

1.2治疗方法多样

在此次会议上反映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如中国ZiweiCAI等提出的新头皮针——百会头皮针法;韩国JungE.KIM的“三焦调节法”;中国张贵发提出的“还精补脑针刺法”治疗脑髓病;印度的“能量中心针刺法”(CHAKRA针刺);韩国的手足针法;中国的眼针疗法;中国朱弈群等的经络全息诊疗法;经络平衡及导平治疗;以及督脉穴刺法、贺氏三通法等。新加坡陈水兴介绍了他运用桡侧第2掌骨微针灸系统的经验。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的作者讨论了他们运用子午流注法的经验。另外,美国WanMeiWOO认为,在针灸治疗中根据“标本”理论取穴是十分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有些人相当重视气功与针刺相结合,他们在治疗中采取针刺与医者发气、或患者修炼气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疗效。加拿大TimH.TANAKA等对比在病人呼气时针刺和常规针刺的疗效,结果表明两者有明显不同,因此提出针刺作用不仅仅来自辨证取穴,而且还要考虑在刺激时病人的呼吸状态。中国YuanyuanKONG根据“直接消散传导”规律,建立了系列导气操作法,以激活经络感传,提高疗效。中国夏景清将穴位电导疗法与针刺做对比,两者疗效间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了以电代针的无创针灸是完全可行的。日本ToshikatsuKIGADE等用氙灯照射加低频电刺激以补经络之虚,认为此法对经络系统有轻度镇静作用。

2机理探讨的逐步深入

2.1各种物理刺激的研究

针灸治病的特点就是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给予一定刺激,这个刺激的性质和量,以及是否能避免创伤,一直是近年来人们所讨论的课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针灸仪器的研制与发展。电针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日本KeisouISHIMARU等探讨了不同电针频率对局部血流的影响,发现2Hz和100Hz可促进血流增加,而20Hz则没有明显的结果。中国刘乡等通过研究认为,低强度电针(2V)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只对穴区附近的病痛有镇痛作用;高强度电针(18V)有广泛的镇痛作用而无特异性,适用于针麻手术和痛症。中国香港TroyW.SING等在兔身上观察到电针和激光的镇痛作用具有不同的途径:前者可被纳络酮等药物拮抗,而后者则不能,说明了激光镇痛是非内啡肽性的。中国ZhiyuWANG研制的电针补泻仪,使电针具有了补、泻的不同功能。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光辐射疗法,有人认为是将一种能量输送到人体内部;也有人认为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可作为艾灸的替代物。但不管怎样,这种光辐射有助于提高痛阈和增加局部血流、皮肤温度。白俄罗斯某InstituteofDoctorTraining对聚焦超声波(FU)的研究表明,FU照射可使穴位区的氧分压显著增加,改善微循环;高强度的FU会抑制神经电位的频率和幅度,弱强度则反之;并认为FU照射对腰骶部脊神经根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2疗效机理的探讨

针灸对人体作用机制是针灸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者们从生理、生化、形态各个方面来探讨针灸作用的途径,从中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在生理研究方面,日本KenjiKAWAKITA等证实传入细纤维参与内源性疼痛抑制;而韩国HyeJungLEE等认为针刺足三里抑制了中枢对尾部伤害性刺激的代谢反应。日本ToshiakiSUZUKI等在健康人身上观察到针刺列缺能改变脊髓运动神经的兴奋性。美国KathleenK.S.HUI等应用磁回声影像技术观察到针刺在人脑内产生了大范围的效应。另外,针刺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诸如血管舒缩、汗腺分泌等的研究也有报道。在针刺镇痛机理研究中,有人报告了血管紧张肽2及阿片肽的作用。

关于针刺对免疫、内分泌系统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有了许多进展。报道表明,无论是针刺,还是电针、灸法、激光,均能双向调整人体免疫机能,使疾病向愈。针灸既能影响细胞免疫,也能影响体液免疫和巨嗜细胞吞噬系统。这个结论不仅在动物模型,而且在病人、甚至健康人群中均得到了证实。韩国Sung-WoonKIM在研究中认为,直接对免疫系统起作用的是艾燃烧的热量和释放出的焦油。他认为,一定浓度的焦油可以刺激细胞(免疫)增殖,但并不涉及IGF─1系统。日本Kan-shoYAMAKA等的工作表明,神经肽的释放可影响免疫功能,其中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可引起血管扩张、抑制免疫功能,而P物质(SP)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免疫功能。日本SacgujiNAKAI等的工作表明,灸法可保护糖尿病大鼠胰腺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对STZ(佐链脲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有治疗作用。美国KarlC.H.TAI报告了头针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头针有助于降低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但对去甲肾上腺素基本上没有影响,提示了头针作用的某些机理。关于多巴胺系统与行为活动的关系,以及针灸如何影响这一关系,Wen-ChiangPAI等做了有趣的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阻断剂pimozide和针刺百会均能影响禁水大鼠的舔水行为:单纯给予针刺,压抑舔水行为;但如果在给予pimozide之后再给予针刺,则针刺会翻转pimozide的舔水抑制效应。

在形态学上,中国台北Dou-MongHAU等观察到艾灸对小鼠植入性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温度越高、灸时越长,抑制越明显。根据有人提出的“针刺作用是对人体伤害性刺激的结果”一说,日本SakaeYONEYAMA等在6位志愿者的血海穴打孔活检,确实观察到针孔周围组织中有明显的微细孔隙及轻度炎症反应,并在24小时后所取样本中观察到了CD阳性细胞,但他认为这种组织损伤对人体是相当安全的。日本的KenjiKAWAKITA等认为在针灸作用于皮肤时,存在着多型感受器诱发肌肉、神经反应。日本YorikoNIINA等认为,经皮电刺激比电针更有助于移植肌皮瓣的存活,也就是说面刺激可能要优于点刺激,高频率优于低频率。对小鼠行为的研究亦证实了电针抗焦虑作用。

3有关经络、腧穴研究   

在19篇有关经络研究的文章中,中国占有13篇,显示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其它国家还难与中国相伯仲。中国的胡翔龙以中国经络研究新进展为题做了专题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在循经感传、经脉线循行的客观检测及显示、经脉脏腑相关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此次会议的论文中,中国胡翔龙等报道了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进一步研究。中国Yi-KuanXIE等的工作显示经络现象可能是特殊的传入─传出─传入回路形式出现在脊神经中的一种功能活动。而中国的Jing-yiZHANG等认为,由于皮肤表层切口能切断针刺信息通道,因此经络线上皮肤的连续是针刺信息传递的前提。中国G.HsiYOUNG在研究经络生物电现象时发现,经络皮肤电阻抗随着子午流注的变化而变化。日本YuliS.SASAKI认为,在12经脉系统中,手臂上三条阴经有“泵”的作用,构成了经脉的心肺机制,并且太渊、少海、鱼际、中冲、间使五个热穴在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张维波等通过实验证实同一条经脉线的经穴之间血流量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日本的MasaakiJIN等从健康人合谷穴进针,在商阳穴处测得生物光子的发射,这种生物光发射可因人体身体状况不佳而消失。在循经感传的研究上,中国吴宝华等观察循经感传过程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试图解释循经感传发生的机理。美国DavidP.J.HUNG调查了178,533人循经感传出现情况,比较各人种间、各国籍间、各种人群间的循经感传出现的差异,认为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循经感传。日本SiYU等用肌电图和超声波技术研究得气的客观指标,认为针感的物质基础之一可能是肌间组织即肌膜。还有一些作者讨论了经络的起源与发展、经络与气的关系、经络与神经的关系、经络与基因的关系等等。中国胡卫国则认为,研究经络不应该忽视它产生时的特定文化背景。关于经络与全息针灸系统的关系,俄罗斯TamaraA.PETRAKOVA认为人体存在着对应均匀全息系统。中国的蔡明华认为,十二经分布的全息现象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特征,掌握这一特征可推出经穴的特效功能,并根据需要找出经验穴。

穴位功能特异性仍然是腧穴研究的重点。如外关对脑血液循环的影响、内关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穴位和非穴位刺激对输尿管功能的影响、以及足三里对胃活动能力和食道回流作用的影响。中国严洁等比较了针刺足阳明胃经不同腧穴对人体胃窦容积变化的影响,认为胃经穴有此特异性,且胃经的穴中也存在着作用的差异。在运用腧穴诊断上,英国的BisongGuo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中阴阳平衡严重混乱,导致心经受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青灵穴上表现出强阳性反应。日本ShojiKOBAYASHI通过检查志室穴判断患者是否气失衡,并在施治之后再检查志室穴的反应来判断疗效。

关于腧穴针刺的深度,日本TomofumiOZAKI等在尸体上观察肾俞、志室两穴的针刺安全深度,提出刺肾俞要小于40mm,刺志室要小于30mm,刺命门要小于25mm。中国台北Jung-GengLIN等研究了穴位安全深度和针刺得气深度,认为这两者均与身体胖瘦程度有关;同身寸取穴法适用于成年人而不适用于儿童。美国YongMingLI等提出借助新近开发的透视人系统进行穴位三维结构解剖学研究的可能性。德国Long-YuZhu认为穴位与神经有密切关系。他将四白等15个穴位与神经相对应,运用于临床治疗中。日本YoshioIKAI等十分重视口腔穴位的研究,他认为这些位于口腔内部的穴位与全身经脉密切相连,在诊断、治疗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4针灸研究方法学的提出

随着针灸文献报道量的急剧增加,及各病种疗效的不断提高,如何准确地评价针灸疗效、正确地分析针灸治疗结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RichardHAMMERSCHLAG等认为,当前的临床研究应改进试验设计和写作方法。以色列ShuZHANG等认为,在镇痛效果的评定中应尽量采取“患者单盲法”,以证明针灸确有其效,而不是安慰作用。意大利AlfioBAN-GRAZI认为,在治疗方法和科研中应该考虑社会伦理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意大利MauroAngeloCODIFAVA等主张把数理模式引进针灸临床研究中来,建立针灸临床计量学,从而更精确地表达针灸疗效。澳大利亚BarryNESTER则认为中医传统针灸不同于生物医学,它的发展还是应该建立在定性研究基础之上。意大利FilomenaPETTI认为必须加强针灸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制定统一规范、设立专项议题、建立相应组织、筹措资金,来推动针灸科学的发展。法国JeanG.M.BOSSY认为,针灸研究有3种途径:一是动物实验,二是临床验证,三是社会评估。临床验证要在严格的方法学指导下进行,排除任何主观因素,以随机化和设立对照组进行可比性对照为条件而实现。

5结语

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十年来,世界针灸学术有了长足进步:一是传播迅速,使用针灸的国家和地区已从80年代的120多个,发展到140多个;二是学术研究呈多学科、多视角、多方位的全面发展趋势;三是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人才在国际交流中频频亮相,引起世界针灸学界的关注。在世界针灸领域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如何继续保持学术领先地位?著名针灸学家、世界针联前主席王雪苔教授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思路,值得我们思考。通过分析这次会议论文情况,不但看到我国的明显优势,还从中发现了不足。譬如,与临床治疗和机理研究相比,我们在如何准确评价针灸疗效、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客观检测手段、以及表述疗效的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5年就已经颁布了《针灸临床研究规范》,说明对针灸研究方法学的讨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再如,意大利学者关于针灸疗效的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国开展公费医疗体制改革和创建医疗保险制度之际,我们研究、比较针灸同其它医疗手段经济支出情况,进而分析针灸疗效的社会经济效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我们应该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寻找我们的空白和薄弱点,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加以弥补,这样才能做好“人有我全”的文章,以确保我国在世界针灸学界的学术领先地位。

(《中国针灸》1997)  

-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例改善明显,1例无作用。在肿瘤的治疗中,中国辛育龄采取电针直接插入瘤体的方法,8年间共治疗各种肿瘤957例,其中871例为恶性肿瘤,收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意大利DomenicoL.CAMPANEL-LA认为,体针和耳针戒毒的疗效可以和西药相媲美。对于艾滋病,美国林肯医院使用体针和中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另一美国医生取身柱、委中治疗一女性患者,一个月后各种临床症状消失。

中国的黄羡明总结了近5年中国针灸临床研究的进展,认为具有3个特点:①针灸适应症有所拓宽;②灸法得到更多的重视;③平衡针刺麻醉的应用提高了针麻效果。但在研究方法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此言不乏中肯。

1.2治疗方法多样

在此次会议上反映了一些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如中国ZiweiCAI等提出的新头皮针——百会头皮针法;韩国JungE.KIM的“三焦调节法”;中国张贵发提出的“还精补脑针刺法”治疗脑髓病;印度的“能量中心针刺法”(CHAKRA针刺);韩国的手足针法;中国的眼针疗法;中国朱弈群等的经络全息诊疗法;经络平衡及导平治疗;以及督脉穴刺法、贺氏三通法等。新加坡陈水兴介绍了他运用桡侧第2掌骨微针灸系统的经验。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的作者讨论了他们运用子午流注法的经验。另外,美国WanMeiWOO认为,在针灸治疗中根据“标本”理论取穴是十分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有些人相当重视气功与针刺相结合,他们在治疗中采取针刺与医者发气、或患者修炼气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疗效。加拿大TimH.TANAKA等对比在病人呼气时针刺和常规针刺的疗效,结果表明两者有明显不同,因此提出针刺作用不仅仅来自辨证取穴,而且还要考虑在刺激时病人的呼吸状态。中国YuanyuanKONG根据“直接消散传导”规律,建立了系列导气操作法,以激活经络感传,提高疗效。中国夏景清将穴位电导疗法与针刺做对比,两者疗效间无明显差异(P>0.05),证明了以电代针的无创针灸是完全可行的。日本ToshikatsuKIGADE等用氙灯照射加低频电刺激以补经络之虚,认为此法对经络系统有轻度镇静作用。

2机理探讨的逐步深入

2.1各种物理刺激的研究

针灸治病的特点就是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给予一定刺激,这个刺激的性质和量,以及是否能避免创伤,一直是近年来人们所讨论的课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针灸仪器的研制与发展。电针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日本KeisouISHIMARU等探讨了不同电针频率对局部血流的影响,发现2Hz和100Hz可促进血流增加,而20Hz则没有明显的结果。中国刘乡等通过研究认为,低强度电针(2V)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只对穴区附近的病痛有镇痛作用;高强度电针(18V)有广泛的镇痛作用而无特异性,适用于针麻手术和痛症。中国香港TroyW.SING等在兔身上观察到电针和激光的镇痛作用具有不同的途径:前者可被纳络酮等药物拮抗,而后者则不能,说明了激光镇痛是非内啡肽性的。中国ZhiyuWANG研制的电针补泻仪,使电针具有了补、泻的不同功能。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光辐射疗法,有人认为是将一种能量输送到人体内部;也有人认为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可作为艾灸的替代物。但不管怎样,这种光辐射有助于提高痛阈和增加局部血流、皮肤温度。白俄罗斯某InstituteofDoctorTraining对聚焦超声波(FU)的研究表明,FU照射可使穴位区的氧分压显著增加,改善微循环;高强度的FU会抑制神经电位的频率和幅度,弱强度则反之;并认为FU照射对腰骶部脊神经根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2疗效机理的探讨

针灸对人体作用机制是针灸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者们从生理、生化、形态各个方面来探讨针灸作用的途径,从中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在生理研究方面,日本KenjiKAWAKITA等证实传入细纤维参与内源性疼痛抑制;而韩国HyeJungLEE等认为针刺足三里抑制了中枢对尾部伤害性刺激的代谢反应。日本ToshiakiSUZUKI等在健康人身上观察到针刺列缺能改变脊髓运动神经的兴奋性。美国KathleenK.S.HUI等应用磁回声影像技术观察到针刺在人脑内产生了大范围的效应。另外,针刺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诸如血管舒缩、汗腺分泌等的研究也有报道。在针刺镇痛机理研究中,有人报告了血管紧张肽2及阿片肽的作用。

关于针刺对免疫、内分泌系统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有了许多进展。报道表明,无论是针刺,还是电针、灸法、激光,均能双向调整人体免疫机能,使疾病向愈。针灸既能影响细胞免疫,也能影响体液免疫和巨嗜细胞吞噬系统。这个结论不仅在动物模型,而且在病人、甚至健康人群中均得到了证实。韩国Sung-WoonKIM在研究中认为,直接对免疫系统起作用的是艾燃烧的热量和释放出的焦油。他认为,一定浓度的焦油可以刺激细胞(免疫)增殖,但并不涉及IGF─1系统。日本Kan-shoYAMAKA等的工作表明,神经肽的释放可影响免疫功能,其中含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可引起血管扩张、抑制免疫功能,而P物质(SP)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免疫功能。日本SacgujiNAKAI等的工作表明,灸法可保护糖尿病大鼠胰腺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对STZ(佐链脲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有治疗作用。美国KarlC.H.TAI报告了头针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头针有助于降低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但对去甲肾上腺素基本上没有影响,提示了头针作用的某些机理。关于多巴胺系统与行为活动的关系,以及针灸如何影响这一关系,Wen-ChiangPAI等做了有趣的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阻断剂pimozide和针刺百会均能影响禁水大鼠的舔水行为:单纯给予针刺,压抑舔水行为;但如果在给予pimozide之后再给予针刺,则针刺会翻转pimozide的舔水抑制效应。

在形态学上,中国台北Dou-MongHAU等观察到艾灸对小鼠植入性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温度越高、灸时越长,抑制越明显。根据有人提出的“针刺作用是对人体伤害性刺激的结果”一说,日本SakaeYONEYAMA等在6位志愿者的血海穴打孔活检,确实观察到针孔周围组织中有明显的微细孔隙及轻度炎症反应,并在24小时后所取样本中观察到了CD阳性细胞,但他认为这种组织损伤对人体是相当安全的。日本的KenjiKAWAKITA等认为在针灸作用于皮肤时,存在着多型感受器诱发肌肉、神经反应。日本YorikoNIINA等认为,经皮电刺激比电针更有助于移植肌皮瓣的存活,也就是说面刺激可能要优于点刺激,高频率优于低频率。对小鼠行为的研究亦证实了电针抗焦虑作用。

3有关经络、腧穴研究   

在19篇有关经络研究的文章中,中国占有13篇,显示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其它国家还难与中国相伯仲。中国的胡翔龙以中国经络研究新进展为题做了专题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在循经感传、经脉线循行的客观检测及显示、经脉脏腑相关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此次会议的论文中,中国胡翔龙等报道了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进一步研究。中国Yi-KuanXIE等的工作显示经络现象可能是特殊的传入─传出─传入回路形式出现在脊神经中的一种功能活动。而中国的Jing-yiZHANG等认为,由于皮肤表层切口能切断针刺信息通道,因此经络线上皮肤的连续是针刺信息传递的前提。中国G.HsiYOUNG在研究经络生物电现象时发现,经络皮肤电阻抗随着子午流注的变化而变化。日本YuliS.SASAKI认为,在12经脉系统中,手臂上三条阴经有“泵”的作用,构成了经脉的心肺机制,并且太渊、少海、鱼际、中冲、间使五个热穴在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张维波等通过实验证实同一条经脉线的经穴之间血流量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日本的MasaakiJIN等从健康人合谷穴进针,在商阳穴处测得生物光子的发射,这种生物光发射可因人体身体状况不佳而消失。在循经感传的研究上,中国吴宝华等观察循经感传过程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试图解释循经感传发生的机理。美国DavidP.J.HUNG调查了178,533人循经感传出现情况,比较各人种间、各国籍间、各种人群间的循经感传出现的差异,认为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循经感传。日本SiYU等用肌电图和超声波技术研究得气的客观指标,认为针感的物质基础之一可能是肌间组织即肌膜。还有一些作者讨论了经络的起源与发展、经络与气的关系、经络与神经的关系、经络与基因的关系等等。中国胡卫国则认为,研究经络不应该忽视它产生时的特定文化背景。关于经络与全息针灸系统的关系,俄罗斯TamaraA.PETRAKOVA认为人体存在着对应均匀全息系统。中国的蔡明华认为,十二经分布的全息现象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特征,掌握这一特征可推出经穴的特效功能,并根据需要找出经验穴。

穴位功能特异性仍然是腧穴研究的重点。如外关对脑血液循环的影响、内关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穴位和非穴位刺激对输尿管功能的影响、以及足三里对胃活动能力和食道回流作用的影响。中国严洁等比较了针刺足阳明胃经不同腧穴对人体胃窦容积变化的影响,认为胃经穴有此特异性,且胃经的穴中也存在着作用的差异。在运用腧穴诊断上,英国的BisongGuo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中阴阳平衡严重混乱,导致心经受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青灵穴上表现出强阳性反应。日本ShojiKOBAYASHI通过检查志室穴判断患者是否气失衡,并在施治之后再检查志室穴的反应来判断疗效。

关于腧穴针刺的深度,日本TomofumiOZAKI等在尸体上观察肾俞、志室两穴的针刺安全深度,提出刺肾俞要小于40mm,刺志室要小于30mm,刺命门要小于25mm。中国台北Jung-GengLIN等研究了穴位安全深度和针刺得气深度,认为这两者均与身体胖瘦程度有关;同身寸取穴法适用于成年人而不适用于儿童。美国YongMingLI等提出借助新近开发的透视人系统进行穴位三维结构解剖学研究的可能性。德国Long-YuZhu认为穴位与神经有密切关系。他将四白等15个穴位与神经相对应,运用于临床治疗中。日本YoshioIKAI等十分重视口腔穴位的研究,他认为这些位于口腔内部的穴位与全身经脉密切相连,在诊断、治疗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4针灸研究方法学的提出

随着针灸文献报道量的急剧增加,及各病种疗效的不断提高,如何准确地评价针灸疗效、正确地分析针灸治疗结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RichardHAMMERSCHLAG等认为,当前的临床研究应改进试验设计和写作方法。以色列ShuZHANG等认为,在镇痛效果的评定中应尽量采取“患者单盲法”,以证明针灸确有其效,而不是安慰作用。意大利AlfioBAN-GRAZI认为,在治疗方法和科研中应该考虑社会伦理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意大利MauroAngeloCODIFAVA等主张把数理模式引进针灸临床研究中来,建立针灸临床计量学,从而更精确地表达针灸疗效。澳大利亚BarryNESTER则认为中医传统针灸不同于生物医学,它的发展还是应该建立在定性研究基础之上。意大利FilomenaPETTI认为必须加强针灸研究方法学的研究,制定统一规范、设立专项议题、建立相应组织、筹措资金,来推动针灸科学的发展。法国JeanG.M.BOSSY认为,针灸研究有3种途径:一是动物实验,二是临床验证,三是社会评估。临床验证要在严格的方法学指导下进行,排除任何主观因素,以随机化和设立对照组进行可比性对照为条件而实现。

5结语

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十年来,世界针灸学术有了长足进步:一是传播迅速,使用针灸的国家和地区已从80年代的120多个,发展到140多个;二是学术研究呈多学科、多视角、多方位的全面发展趋势;三是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人才在国际交流中频频亮相,引起世界针灸学界的关注。在世界针灸领域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如何继续保持学术领先地位?著名针灸学家、世界针联前主席王雪苔教授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思路,值得我们思考。通过分析这次会议论文情况,不但看到我国的明显优势,还从中发现了不足。譬如,与临床治疗和机理研究相比,我们在如何准确评价针灸疗效、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客观检测手段、以及表述疗效的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5年就已经颁布了《针灸临床研究规范》,说明对针灸研究方法学的讨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再如,意大利学者关于针灸疗效的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国开展公费医疗体制改革和创建医疗保险制度之际,我们研究、比较针灸同其它医疗手段经济支出情况,进而分析针灸疗效的社会经济效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我们应该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寻找我们的空白和薄弱点,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加以弥补,这样才能做好“人有我全”的文章,以确保我国在世界针灸学界的学术领先地位。

(《中国针灸》1997)
郝廷 | 2010-9-1 21: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先顶顶再说!!!!!!!!!!!!






.
拒绝飞的鸟y | 2011-3-11 19: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杯相 | 2011-4-9 15: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的啊,楼主不错的啊,支持了……
0
实现5690 | 2011-4-28 14: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精神!!!!!!











.
陈怡弟吝 | 2011-5-10 22: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先顶顶再说!!!!!!!!!!!!







.
mehvo | 2011-11-18 23: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看看。












娱乐网:http://x.zsjdc.com
pf78570836 | 2011-11-21 20: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地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惟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
www.seottk.com
低调的错 | 2012-1-5 09: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不遇的好帖子,不得不顶












商标注册费用
whrdgxxk | 2012-1-26 14: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有什么好看法 都说一下吧












正品网上购物
http://www.taoyj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