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轉: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哪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轉: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哪里?
[复制链接]
1241
|
7
|
2007-12-2 22: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救救中医吧”之二
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哪里?
《现代教育报》记者 郝光明
上篇“体无完肤”的学校教育
“教材越来越乱”
文革后,中医教材编了好几次,中医界的同志,尤其是一些老同志都有很大的忧虑,感觉到:所编教材的质量是越来越差。湖北中医学院的陈国权教授告诉记者:“编写于九十年代初、中期的全国中医院校第六版教材的中医门类受到中医界的广泛指责,尤以经典为最,不伦不类,面目全非,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令人啼笑皆非。”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灿玾教授告诉记者:“就是那些理论课,虽然用的是中医的语言,但是已经偷梁换柱地塞进了很多西医的概念。中医经典课程,也教得很简单,学时也少。现在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文革之后,中医的教材建设没有能够积极地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也没有能够积极地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方面是不理想的。不是发展了,而是萎缩了。”
“基础教学空对空”
香港浸会大学的李致重教授告诉记者: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文化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其本,临床医学为其主要枝干,方药和疗效则是其花、叶与果实。数十年来,中医本科教育从第一学年起,即陆续开设了大量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等。分明是“他山之石”,却美其名曰“医学基础课”。既然人们普遍认为“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那么两者的基础医学当然不会是相同的。中医本科教育长期以来却把西医的基础医学课,当作公共的“医学基础”课。
在西医基础医学连同相关的实验教学充斥、取代了中医基础医学的位置以后,学生学起中医基础理论时,则如同隔山观火——课堂上听起来滔滔不绝,深入理解起来却空洞难明。因为学生们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没有象数思维的基本训练,恰恰又被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再现的西医之“本”占去了基础医学的地位,于是中医之“本”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
在中医的基础医学在教学中被虚化之后,学生所学的中医临床以及方药知识,则成为无源之水,成为与“根和本”相分离的“枯枝、败叶、干苹果”。这样的学生下到临床中去,疗效必定不会好。
老师自己也不信中医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灿玾教授指出:“中医的师资队伍,由于在自己的成长当中,遇到了太多干扰,越来越倾向于西化。现在的中壮年中医,甚至整个的中医师资队伍可以说:中医的东西越来越淡化,西医的东西越来越强化,而且对中医的信念越来越淡薄。教师自身的素质都不高,又怎么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呢?我还听说过: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就公开散布不信中医的言论。”
“现在中医院校执教的是哪一部分人呢?工农兵学员,再加上文革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文革后培养的学生和老四届(56-59年)可大不一样:越来越西化了。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于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日益淡薄,西医的冲击日益强化,中医西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人现在都很少看古代典籍了。所谓的讲课,就是讲那本很不理想的教材。”
“教师本身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你自己信不信中医?你自己本身都不信中医,学生又怎么能信呢?不仅不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会使学生的专业思想进一步动摇。这种现象在全国的中医院校都很普遍,并不是个别现象。”
数理化越好 越难接受中医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著名老中医张灿玾教授在采访时说:“现在教育部划定医学属于理科,而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医却很难说清楚它是文科还是理科。而且中医要是没有文科基础,是很难学好的。”
“现在让理科生来学中医,理科生的文科基础是很差的,他们看不懂古代的医书。而且数理化培养出来的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方式也与学习中医所需要的象数思维有巨大的不同。过去每年学生刚入校时给他们讲阴阳五行学说时他们都很难接受,因为与他们已经形成的思想方式格格不入。”
“因此学生对中医就很怀疑:阴阳五行学说可信吗?对中医理论体系很难有信心。因为学生长期接受的是数理训练,习惯于从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进行思考,中医可不是这样。”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告诉记者:“为什么中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不感兴趣,不肯好好学?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太过欠缺。在学校里,大学以前,孩子们恐怕接触不到一点关于中医的知识。不仅中医,传统文化皆然。从小学始,一整套的西方教育体系,培养出了掌握数理化的高素质学生,而这方面素质越高,骤然面对大谈阴阳五行的另一个体系时就会越难以接受。迷信科学的他们早已将这一切划入‘非科学’从而也就是‘非正确’的范围。没有了解,兴趣从何而来?又怎么会选择它作为终身职业呢?”
“中医与西医不同,它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一个理科很好的学生,未必具有学习中医的悟性。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公式可套,也不能像解数学题那样一步步地演算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理科越好的学生,越难以接受中医的象数思维模式,对于中医一直招收理科生的问题值得再商榷。”
“再过几年中医院就只剩一块空牌子了”
学生所学知识的验证和进一步巩固都靠的是临床实习。
可是,香港浸会大学的李致重教授告诉记者:“当今的中医院校附属医院里,西医大夫、西医设备、西医诊断、西医治疗、西医医院管理模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仅从中药临床使用率这一点来看,不少附属医院达不到50%,有的甚至下降到20%。这种‘临床教学西代中’的局面不改变,如何能训练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呢?”
一些学者还指出:现在“中医院的急症差不多全西医化了,为中医急症而推广的一些制剂,几乎全是配合西医急症用药的,中医真正的东西已经很少看到”,因此大家担心“中医院再过几年就全变成西医院了,因为学术内容和治疗思路、方法变了,只会剩下一块空牌子”。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中医院越来越西医化了。不管老师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曾为学生们树立信心做了多少努力,等学生们到了医院临床实习,也就几天工夫,学生的思想就全变了。”
下篇: 在“科学化”的名义下,中医自己消灭中医
“中医不科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老中医张灿玾教授告诉记者:“在建国初期,曾提出‘中医科学化’这一口号。既然提出‘中医科学化’,不就是说中医不科学吗?后来,中央纠正了这个错误,不再提‘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但是在整个中医的管理部门,拿西医的东西来考中医,逼着中医进修西医,其实就是逼着‘中医西化’。依照我的看法,对于中医最正确的提法就是‘继承’和‘发扬’。我认为,任何一门科学用这种态度来对待,都不会发生错误。而‘中医科学化’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中医不科学。”
“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告诉记者:“中医现代化问题已经构成一个悖论:那就是中医学要现代化就要科学化,就要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又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20世纪末的中医就处于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地。”
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所以才要“科学化”。那么,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那么,中医是否发挥出自己的特色了呢?
是文化,翌卫着神州
湖北中医学院的陈国权教授在来信中说:“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也告诉记者:“中医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然而,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持,中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谈振兴中医,谈继承和发扬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几位老中医有倾囊相赠之心,几位学子有求学献身之志就可以实现的。那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良好的人文环境,那又何愁中医后继无人,何愁祖国医学不会发扬光大呢?”
正如傅景华研究员所说:“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而同时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学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中华传统一脉相承,并因此与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复兴,如果中华古学活的精神不能重现于当世,那么,中医就只能作为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对象而存在。因此,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一场空前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重现中华千古魂。只有在那时,当中医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使者走进未来科学殿堂的时候,人类将真正开始对东方文化及中医药学的重新认识,并在人类宏大的精神背景下,实现那古老与年轻、鼎成与革新、阳刚与阴柔相反相成的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2 22: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本论坛中,伤寒论视频,可供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陈新华
|
2007-12-3 15: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1,不会中医的人管理与领导中医。
2。院校老师自身素质不好。
3。中药种植,气候变化 药性味退化而变。中医有方无药。医疗效果下降。
4。商业用药广告说的过头。
5。不是伯乐,发现不了伯乐 。民间有特长的医药人。国家没可认可。我所知老的已过了。现存的有的不敢过多从事医疗。或不从事医疗。那些古老方法就这样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3 15: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陈新华 的帖子
某方面,客观存在。应引起有关部门极度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3 16: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轉載的目的
本文轉載的目的,不是反對學子去學西醫及英語,而是強調‧中醫院校既然名之為中醫院校,就應加強中醫及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否則與西醫院校何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3 17: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院校要以四大经典为基础
全面传承中医理论体系,而后再图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7-12-3 21: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請問胡版主
請問胡版主:中醫院校的四大經典,最後一個是神農本草經、還是溫條病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經典選錯了,中醫學子不就被誤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3 21: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糖糖 的帖子
伤寒与温病和卫气营血应该联在一起学习。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物四要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糖糖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