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哪里?

[复制链接]
查看1241 | 回复7 | 2007-12-2 22: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救救中医吧”之二

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哪里?

《现代教育报》记者 郝光明

上篇“体无完肤”的学校教育


   “教材越来越乱”
    文革后,中医教材编了好几次,中医界的同志,尤其是一些老同志都有很大的忧虑,感觉到:所编教材的质量是越来越差。湖北中医学院的陈国权教授告诉记者:“编写于九十年代初、中期的全国中医院校第六版教材的中医门类受到中医界的广泛指责,尤以经典为最,不伦不类,面目全非,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令人啼笑皆非。”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灿玾教授告诉记者:“就是那些理论课,虽然用的是中医的语言,但是已经偷梁换柱地塞进了很多西医的概念。中医经典课程,也教得很简单,学时也少。现在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文革之后,中医的教材建设没有能够积极地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也没有能够积极地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方面是不理想的。不是发展了,而是萎缩了。”

    “基础教学空对空”

    香港浸会大学的李致重教授告诉记者: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文化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其本,临床医学为其主要枝干,方药和疗效则是其花、叶与果实。数十年来,中医本科教育从第一学年起,即陆续开设了大量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等。分明是“他山之石”,却美其名曰“医学基础课”。既然人们普遍认为“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那么两者的基础医学当然不会是相同的。中医本科教育长期以来却把西医的基础医学课,当作公共的“医学基础”课。

   在西医基础医学连同相关的实验教学充斥、取代了中医基础医学的位置以后,学生学起中医基础理论时,则如同隔山观火——课堂上听起来滔滔不绝,深入理解起来却空洞难明。因为学生们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没有象数思维的基本训练,恰恰又被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再现的西医之“本”占去了基础医学的地位,于是中医之“本”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

   在中医的基础医学在教学中被虚化之后,学生所学的中医临床以及方药知识,则成为无源之水,成为与“根和本”相分离的“枯枝、败叶、干苹果”。这样的学生下到临床中去,疗效必定不会好。

   老师自己也不信中医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灿玾教授指出:“中医的师资队伍,由于在自己的成长当中,遇到了太多干扰,越来越倾向于西化。现在的中壮年中医,甚至整个的中医师资队伍可以说:中医的东西越来越淡化,西医的东西越来越强化,而且对中医的信念越来越淡薄。教师自身的素质都不高,又怎么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呢?我还听说过: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就公开散布不信中医的言论。”

   “现在中医院校执教的是哪一部分人呢?工农兵学员,再加上文革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文革后培养的学生和老四届(56-59年)可大不一样:越来越西化了。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于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日益淡薄,西医的冲击日益强化,中医西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人现在都很少看古代典籍了。所谓的讲课,就是讲那本很不理想的教材。”

  “教师本身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你自己信不信中医?你自己本身都不信中医,学生又怎么能信呢?不仅不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会使学生的专业思想进一步动摇。这种现象在全国的中医院校都很普遍,并不是个别现象。”

   数理化越好 越难接受中医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著名老中医张灿玾教授在采访时说:“现在教育部划定医学属于理科,而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医却很难说清楚它是文科还是理科。而且中医要是没有文科基础,是很难学好的。”

  “现在让理科生来学中医,理科生的文科基础是很差的,他们看不懂古代的医书。而且数理化培养出来的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方式也与学习中医所需要的象数思维有巨大的不同。过去每年学生刚入校时给他们讲阴阳五行学说时他们都很难接受,因为与他们已经形成的思想方式格格不入。”

    “因此学生对中医就很怀疑:阴阳五行学说可信吗?对中医理论体系很难有信心。因为学生长期接受的是数理训练,习惯于从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进行思考,中医可不是这样。”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告诉记者:“为什么中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不感兴趣,不肯好好学?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太过欠缺。在学校里,大学以前,孩子们恐怕接触不到一点关于中医的知识。不仅中医,传统文化皆然。从小学始,一整套的西方教育体系,培养出了掌握数理化的高素质学生,而这方面素质越高,骤然面对大谈阴阳五行的另一个体系时就会越难以接受。迷信科学的他们早已将这一切划入‘非科学’从而也就是‘非正确’的范围。没有了解,兴趣从何而来?又怎么会选择它作为终身职业呢?”

   “中医与西医不同,它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一个理科很好的学生,未必具有学习中医的悟性。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公式可套,也不能像解数学题那样一步步地演算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理科越好的学生,越难以接受中医的象数思维模式,对于中医一直招收理科生的问题值得再商榷。”

  “再过几年中医院就只剩一块空牌子了”

   学生所学知识的验证和进一步巩固都靠的是临床实习。

   可是,香港浸会大学的李致重教授告诉记者:“当今的中医院校附属医院里,西医大夫、西医设备、西医诊断、西医治疗、西医医院管理模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仅从中药临床使用率这一点来看,不少附属医院达不到50%,有的甚至下降到20%。这种‘临床教学西代中’的局面不改变,如何能训练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呢?”

   一些学者还指出:现在“中医院的急症差不多全西医化了,为中医急症而推广的一些制剂,几乎全是配合西医急症用药的,中医真正的东西已经很少看到”,因此大家担心“中医院再过几年就全变成西医院了,因为学术内容和治疗思路、方法变了,只会剩下一块空牌子”。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中医院越来越西医化了。不管老师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曾为学生们树立信心做了多少努力,等学生们到了医院临床实习,也就几天工夫,学生的思想就全变了。”



    下篇: 在“科学化”的名义下,中医自己消灭中医


     “中医不科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老中医张灿玾教授告诉记者:“在建国初期,曾提出‘中医科学化’这一口号。既然提出‘中医科学化’,不就是说中医不科学吗?后来,中央纠正了这个错误,不再提‘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但是在整个中医的管理部门,拿西医的东西来考中医,逼着中医进修西医,其实就是逼着‘中医西化’。依照我的看法,对于中医最正确的提法就是‘继承’和‘发扬’。我认为,任何一门科学用这种态度来对待,都不会发生错误。而‘中医科学化’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中医不科学。”

    “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告诉记者:“中医现代化问题已经构成一个悖论:那就是中医学要现代化就要科学化,就要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又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20世纪末的中医就处于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地。”

    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所以才要“科学化”。那么,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那么,中医是否发挥出自己的特色了呢?

   
    是文化,翌卫着神州

湖北中医学院的陈国权教授在来信中说:“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也告诉记者:“中医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然而,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持,中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谈振兴中医,谈继承和发扬不能只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几位老中医有倾囊相赠之心,几位学子有求学献身之志就可以实现的。那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良好的人文环境,那又何愁中医后继无人,何愁祖国医学不会发扬光大呢?”

  正如傅景华研究员所说:“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而同时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学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中华传统一脉相承,并因此与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复兴,如果中华古学活的精神不能重现于当世,那么,中医就只能作为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对象而存在。因此,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一场空前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重现中华千古魂。只有在那时,当中医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使者走进未来科学殿堂的时候,人类将真正开始对东方文化及中医药学的重新认识,并在人类宏大的精神背景下,实现那古老与年轻、鼎成与革新、阳刚与阴柔相反相成的和谐。”
胡来元 | 2007-12-2 22: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本论坛中,伤寒论视频,可供借鉴。
陈新华 | 2007-12-3 15: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1,不会中医的人管理与领导中医。
2。院校老师自身素质不好。
3。中药种植,气候变化 药性味退化而变。中医有方无药。医疗效果下降。
4。商业用药广告说的过头。
5。不是伯乐,发现不了伯乐 。民间有特长的医药人。国家没可认可。我所知老的已过了。现存的有的不敢过多从事医疗。或不从事医疗。那些古老方法就这样消失。
胡来元 | 2007-12-3 15: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陈新华 的帖子

某方面,客观存在。应引起有关部门极度关注。
糖糖 | 2007-12-3 16: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轉載的目的

本文轉載的目的,不是反對學子去學西醫及英語,而是強調‧中醫院校既然名之為中醫院校,就應加強中醫及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否則與西醫院校何異?
胡来元 | 2007-12-3 17: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院校要以四大经典为基础

全面传承中医理论体系,而后再图创新。
糖糖 | 2007-12-3 21: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請問胡版主

請問胡版主:中醫院校的四大經典,最後一個是神農本草經、還是溫條病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經典選錯了,中醫學子不就被誤導了?
胡来元 | 2007-12-3 21: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糖糖 的帖子

伤寒与温病和卫气营血应该联在一起学习。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物四要素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