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伤寒论》的三部定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的三部定位
[复制链接]
2947
|
6
|
2010-3-5 13: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马文辉 太原三部六病门诊部
《伤寒论》把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三部发生病变后出现的病证分别称为表证、里证、表里证。三部是人体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三阴三阳中的六气、六病、六证是三个不同概念。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在《内经》中称作“六气”,是一个时间和方位概念。在《伤寒论》中六气单独使用时,多指病位和过程。形成“六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概念后,用以区分外感热病的发热类型和时间特点。而作为“六证”(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则既概括了病性(寒热虚实),又包含了病位和病时(阴阳表里),是外感热病的分证纲领。
三部的划分
《内经》中病位的概念只有表里之分,《伤寒论》的病位划分形成了三部的概念。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明确提出除表里之外,还有一个半表半里的病位。这是对《内经》病证定位的补充和发展,也是仲景独具特色的三部定位。仲景据病证发生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表证、里证、表里证(即半表半里证)。论中提到“表证”的条文有3条,而只提到“表”的有18条;提到“里实或内实”的6条;“表里证”的3条。均指病证的三部定位。
有关“表里证”的概念由于条文论述过简,争议较大。第253、257两条讲的是“无表里证”的大承气汤证,无表证还说得通,无里证则难解了。因此,历代医家多把它作为偏正词组解读——无表里证就是无表证,令人匪夷所思。那么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又作如何解释呢?实际上表里二字连用,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词组。正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上所说:“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在半表半里。”无表里证就是无半表半里证,有表里证就是有半表半里证。那么半表半里证是一个什么证?除了小柴胡汤证外,还有其他方证吗?第168条为“表里俱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第153条和第49条为“表里俱虚”和“须表里实”的少阴证。因此,有理由相信表证、里证之外的所有病证都应该属于“表里证”(半表半里证)。
三部的范畴
通过对《伤寒论》398条130余个脉证的分析,带有明显部位特征的病证有50余个。涉及头项的有12条,如头痛、头项强痛;涉及四肢的有38条,如四肢疼痛、四肢拘急、四肢厥冷、支节骨节疼痛、手足逆冷等;涉及躯干的有20余条,如身疼、腰痛、体痛、身重等;涉及皮肤的有3条,如身痒、肤冷、虫行皮中状等;涉及鼻子的有10余条,如鼻衄、鼻鸣、鼻干燥等;另外还有以咳喘为主症的条文。这个由头面、项背、腰体、四肢、手足、周身皮毛以及呼吸道表现出的症候群构成了表部范畴。
以胃为主症的条文有32条,如胃家实、胃中干燥、胃中有燥屎、胃中虚冷、胃气不和等;以腹为主症的条文有30条,如腹痛、腹胀满、腹中雷鸣、腹中冷、腹中饥等;以心下为主症的条文有34条,如心下满、心下烦、心下硬、心下痛、心下痞、心下结、心下急等;以少腹、小腹、脐为主症的条文有10余条,如小腹满、少腹硬、少腹痛、少腹结急、脐痛等;以胸中、膈上为主症的条文5条,胸中寒、膈上有寒等;另外还有以吐泄、大便硬等为主症的条文。如此上至胸膈,连及心下、胃中,脐腹、少腹,下到小腹的整个消化系统表现出的症候群构成了里部范畴。
以胸胁为主症的条文有24条,如胸满、胸烦、胁满、胁痛、胸胁痞满、胸胁苦满等;以心、心中为主症的条文有32条,如心烦、心悸、心乱、心动、心痛、心中懊 农等;以背恶寒为主症的条文有2条;以咽喉为主症的条文有17条,如咽干燥、咽痛、咽喉烂等;另外还有以小便为主症的条文。这些上至咽喉,前有心胸,后为心背,旁达两胁等心肾系统表现出的症候群构成了半表半里范畴。
三阴三阳“六气”和“六证”在三部中的归属
《伤寒论》中单独使用“太阳”的共11条,“太阳证”的1条,它们都属于表部或表证的范畴。其中单独使用“阳明”的共16条,“阳明证”的3条,它们都属于里部(内)和里证(内实)的范畴。论中单独使用“少阳”的共5条,“少阳证”的1条,它们都属于半表半里部或表里证的范畴。
恽铁樵曾经指出:“夫三阳既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则三阴当亦有地位可言……何以于三阳则言之凿凿,于三阴则绝口不谈?”恽氏引日本喜多村之言认为“邪在表而虚寒者,少阴也;邪在半表半里而虚寒者,厥阴也;邪入胃而虚寒者,太阴也。”这较之将三阴皆归入里证已是质的进步,但还没有彻底摆脱六经表里关系的束缚。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三部定位的合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枢者,《内经》称为游部或不表不里,《伤寒论》称作半表半里。少阴为二阴之枢,少阳为二阳之枢,二者同居半表半里。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证为心肾阳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为何还有许多医家把它列为表证?因经络学说中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主表,少阴也应该属表了。实际上经络学说三阳经都主表,而三阴经均属里。另外,他们还有一个理由是,把《伤寒论》第301、302条的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称作两感伤寒。这又是一个误解,两感是《素问·热论》中的概念,它更加反证了少阴是里证。如果少阴是表证,为什么又叫两感呢?陆渊雷说:“少阴病者,乃全身机能衰退之病也。”章太炎说:“少阴心疾也。”少阴与少阳病证是同位而异性的两组病证,都属半表半里。论中单独使用“少阴”的共5条,“少阴证”的1条,都属于半表半里部或表里证的范畴。
太阴主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历代医家无争议。论中单独使用“太阴”的共7条,都属于里部或里证的范畴。
这样太阴、少阴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厥阴主表就顺理成章了。然而,事情远未结束。论中仅3条单独使用“厥阴”,343条的“灸厥阴”是讲穴位,327条“厥阴中风”不知所云,就只剩下了326条。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所论述的病证完全是消化系统里部的症状,无论如何也不能列入表证范畴。如果把厥阴病归入里部,又违背了一分为二的阴阳学说和一分为三的三部定位。故只能在厥阴病的提纲上作文章。难怪近代大家陆渊雷说:“假定本篇首条为仲景原文,为厥阴提纲,则厥阴无厥证,下文厥热诸条,虽若连类相及,实乃照文生义耳。”对厥阴病的提纲提出异议。纵观厥阴全篇,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本条是所有厥证的病机和病症,病位在表,由四肢末梢循环障碍所致。产生厥症的原因很多,如蛔厥、痰厥、气厥、热厥、实厥、脏厥、寒厥等,哪一种才是表阴证呢?《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指出:仲景三阴之补剂,分而三之,伤在厥阴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在少阴者,通脉四逆汤中之;伤在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当归四逆汤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冻疮、雷诺氏病、脉管炎等病症的治疗。因此,只有当归四逆汤证才是真正的厥阴病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王佳吞
|
2010-9-20 0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有道理,确实不错,先顶顶再说!!!!
上海psp维修
psp维修
iphone维修
psp电影下载
psp游戏下载
盐城热线
盐城人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HGSA667788
|
2011-3-25 19: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尹强柱2011
|
2011-4-2 12: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hoho~~~
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心灵解码♥亲密关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8261b0100py9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求团火天
|
2011-5-2 08: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是因为已经有了你我不想再碰到更好的
相宜本草官网
相宜本草怎么样
相宜本草旗舰店
相宜本草好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pletchernhf
|
2014-4-23 2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邵又珏
|
2014-5-10 01: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人终成眷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理探源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