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复制链接]
查看1194 | 回复9 | 2004-11-25 22: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本就藏有水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一泻子,一补母。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此也可说是阳脱)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其用为阳也。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
少阴君火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小云:此确属定法。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从卦而言,阴卦用火。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
阳明燥金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在其小周天之中也。)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
厥阴风木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小云:木为水火之中气,妙!)
太阴湿土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小云:妙!)。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小云:湿为太阴之气,燥为阳明之气,肺从太阴则湿,从阳明则燥,燥分热燥与寒燥,热燥者风与火加也,寒燥者风与寒加也。风与火加者,用清凉润而降其金气,所谓金肺与阳明也。总之水火既济,地天交泰在东西之气机升降中求之。)其原总由于湿盛也。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阴易盛而阳易衰也。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泄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小云:湿者,水火之中气。木也为水火之中气。正如余所说温湿之气从左从东方升也。此为后天八卦坎离震兑,子午卯酉,气机升降出入之理。)

jryymk | 2004-12-12 13: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谢谢分享
weidaobucuo | 2004-12-12 21: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相当精彩!值得深思·!以此为台阶,的确可以更深的理解先圣的思考方法!正所谓的仲景心法!
sirj | 2004-12-13 20: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六经之争论,千百年来无定说,正所谓难为仲景肚里的“蛔虫”(呵呵)。
谢谢分享!希望共同进步!
weidaobucuo | 2004-12-17 16: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从气化角度来研究伤寒心法,以及从经络,脏腑来研究伤寒是自古以来的几大方向。其中虽然有争论,但是如果从《内经》的思想体系出发,其实以上几种出发点最终是可以统一的!
蒙古大夫 | 2004-12-20 15: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我在其他论坛也看到这个帖子,很想从中学点东西,但总觉得有点虎头蛇尾呀。。。。。。详于前而略于后,黄先生啥时再悟一点,别忘了拿出来呀。
糖糖 | 2004-12-28 15: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古今谈:
    第一:
    事实并非如先生所言:〔魏晋以来,绝解者〕那样。如能抽得出时,看看郑钦安〔寒寒恒论〕和张隐庵诸书,就大不乏人在,安可言〔绝无仅有〕呢?虽以〔六经为经〕的大家实在太多,加上现今人,常常分不清真伪高低,谨重〔名牌效应〕,那么,  即出如现友人所指的〔乌烟瘴气〕现状去了。
    第二:阁下在论及〔太阳寒水〕一段,如: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它仍未谈到本质。说到说到,又〔寒〕转到〔水〕,最后又转到〔膀胱〕,更转到〔小肠〕去了。
    经言: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怎么又谈到〔寒为水气所化生〕?〔内经〕不是言:〔天垂象,地成形〕?〔内经〕:〔以阴阳为标〕〔以气为本〕的〔标本中见〕关系?转到阁论中,〔寒〕又怎么成了是〔水所化生〕?的呢?
    如果以〔天人相应〕的学说为依据,天之气本为客观存在的东西,似乎未见〔内经〕中有〔五运化生六气〕的学说。故,在天之气为阳,在地之水为阴,故经中有: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天气下临,地气上升,人则生在这天地二气之〔气交之中〕。
    说到膀胱,又不严,经明言为太阳,其起始,符〔足太阳经〕,并不直指膀胱,看来:膀胱与足太阳经二者之间的内在意义,相信是不能等同?怎么又扯到小肠去了?
   请问:〔小肠又怎化生寒呢?〕
   〔天人相应〕,〔在天为气,在地成形〕。故〔无形的气〕与〔有实之形〕,这二者都是客观存在。故,寒之水,无形与有形,其中的质的区别,都不能混淆。故人体病亦当如是,有无形之气病,有有形之实病。若二者分不清楚,一样辨不清伤寒论中〔气与形的病机变化了。况〔以调和营卫,温经散解散表寒〕的主方,如理解为促使膀胱之气化,反而不正好〔化为寒了〕?可知,先生的推论,水化寒,膀胱主水,小肠与膀胱都名〔太阳〕此,先生都将其包含在其间去了。真是,其解绝无古人。
     但我总是支持先生〔六气辨证〕的基本观点。
郭跃辉 | 2004-12-28 16: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什么太阳少阳,看了就犯晕,为什么不用些粗显的现代语来表达那些看似深奥的医理,难道是现代语比较贫,不能表达那么深的医理。
糖糖 | 2004-12-28 17: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看来,传统文化与今,隔阂很久了!古人学习中医,是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黄小云 | 2004-12-28 22: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附:“小云”所悟求同道指正)

与古今谈先生商权
第一:〔六經主六氣說〕,這一高見,就比一般〔六經為經〕論者高。
然而,事實並非如先所言:〔魏晉而後,絕解者〕那樣。如能抽得出時,看看鄭欽安〔寒寒恒論〕和張隱菴諸書,就大不乏人在,安可言〔絕無僅有〕呢?雖以〔六經為經〕的大家實在太多,加上現今人,常常分不清真偽高低,謹重〔名牌效應〕,那麼,  即出如現友人所指的〔烏煙瘴氣〕現狀去了。
小云:“你所举的鄭欽安〔寒寒恒論〕和張隱菴所论及的运气方面的学说,我赞同。但是医之道和医之所悟各有不同,全在于医者本人。彼未论及者有此,此未论及者有彼。看一二人所著之书难有大悟,我认为应多看几个人的书则所悟更深,比如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赵献可的《医贯》,李中梓的《删补颐生微论》,張隱菴的《侣山堂类辩》,高士宗的《医学真传》,章楠的《医门棒喝》,再结合运气学说和先后天八卦去思考去悟可能才会有所得,我就是这样去悟的,而你的见解与我的见解只是大同小异而已,但是我自认为在运气学说上是下了功夫的,以后有机会再互相交换心得吧。下面就先生的疑问谈一谈我的看法,与先生商权。”
第二:閣下在論及〔太陽寒水〕一段,如:
〔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
在下認為仍未談到本質。說到說到,又由〔寒〕轉到〔水〕,最後又轉到〔膀胱〕,更轉到〔小腸〕去了。
小云:“各人的悟有不同,我的看法是六经也好六气也好,要看其标本中三气,在人则以六经以应六气,但终究以人为本以人而论。天之寒与地之水为标本呼应之所指既在地为水而在天为寒,四经为一小周天,则可以悟清悟透水火之含意,结合气机升降可以悟出水火既济,和心肾相交之理。你如果不相信,你不妨悟一悟,当然我也只能说是我们的见解不同罢了。”
經言: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怎麼又談到〔寒為水氣所化生〕?〔內經〕不是言:〔天垂象,地成形〕嗎?〔內經〕不談得清清楚楚:〔以陰陽為標〕〔以氣為本〕的〔標本中見〕關係嗎?轉到閣論中,〔寒〕又怎麼變成了是〔水所化生〕?的呢?
小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脏象学说你又作何理解呢?无其形何以谈其象?如果不论寒是水所化生,那又怎么谈得上天人相应和天地的气机升降呢?不知先生是如何理解三阴和三阳的,六气的阴阳怎样分辩。”
如果以〔天人相應〕的學說為依據,天之氣本為客觀存在的東西,似乎未見〔內經〕中有〔五運化生六氣〕的學說。
故,在天之氣為陽,在地之水為陰,故經中有:
〔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天氣下臨,地氣上升,人則生在這天地二氣之〔氣交之中〕。
小云:“这又是我们的见解不同了。我认为既然有天气之降又有地气之升,那么天降何物地升何物呢?”
說到膀胱,又不嚴,經明言為太陽,其起始,符〔足太陽經〕,並不直指膀胱,看來:
膀胱與足太陽經二者之間的內在意義,相信是不能等同的吧?怎麼又強扯到小腸去了呢?
請問:〔小腸又怎化生寒呢?〕
小云:“四经为一小周天,况张子和有:太阳少阴标本从,之说。这些都是运气学说里的知识啊,你怎么说不能等同呢?况丹溪有:脏责腑,腑责脏,之说。我只能说是我们的见解不同罢了。”
〔天人相應〕,〔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故〔無形的氣〕與〔有實之形〕,這二者都是客觀存在的。故,寒之水,無形與有形,其中的質的區別,都不可以混淆。小云“但是阴阳互根之理要通。”
故人體病亦當如是,有無形之氣病,有有形之實病。若二者分不清楚,一樣辨不清傷寒論中〔氣與形的病機變化了。
況〔以調和營衛,溫經散解散表寒〕的主方,如理解為促使膀胱之氣化,反而不正好〔化為寒了嗎〕?
由此可知,先生的推論,水化寒,膀胱主水,小腸與膀胱都名〔太陽〕此,先生都將其包含在其間去了。
真是,其解,絕無古人。或者,又是易經周天等理所導生的吧?
但在下總是支持先生〔六氣辨証〕的基本觀點的。
以上意見,不知然否,還請先生指正。
小云“非也,研究运气学说,必须要知其标本,知标本则先生决无此说。”
第二:閣下在論及〔太陽寒水〕一段,如:
〔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
在下認為仍未談到本質。說到說到,又由〔寒〕轉到〔水〕,最後又轉到〔膀胱〕,更轉到〔小腸〕去了。
經言: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怎麼又談到〔寒為水氣所化生〕?〔內經〕不是言:〔天垂象,地成形〕嗎?〔內經〕不談得清清楚楚:〔以陰陽為標〕〔以氣為本〕的〔標本中見〕關係嗎?轉到閣論中,〔寒〕又怎麼變成了是〔水所化生〕?的呢?
如果以〔天人相應〕的學說為依據,天之氣本為客觀存在的東西,似乎未見〔內經〕中有〔五運化生六氣〕的學說。
故,在天之氣為陽,在地之水為陰,故經中有:
〔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天氣下臨,地氣上升,人則生在這天地二氣之〔氣交之中〕。
說到膀胱,又不嚴,經明言為太陽,其起始,符〔足太陽經〕,並不直指膀胱,看來:
膀胱與足太陽經二者之間的內在意義,相信是不能等同的吧?怎麼又強扯到小腸去了呢?
請問:〔小腸又怎化生寒呢?〕
〔天人相應〕,〔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故〔無形的氣〕與〔有實之形〕,這二者都是客觀存在的。故,寒之水,無形與有形,其中的質的區別,都不可以混淆。
故人體病亦當如是,有無形之氣病,有有形之實病。若二者分不清楚,一樣辨不清傷寒論中〔氣與形的病機變化了。
況〔以調和營衛,溫經散解散表寒〕的主方,如理解為促使膀胱之氣化,反而不正好〔化為寒了嗎〕?
由此可知,先生的推論,水化寒,膀胱主水,小腸與膀胱都名〔太陽〕此,先生都將其包含在其間去了。
真是,其解,絕無古人。或者,又是易經周天等理所導生的吧?
但在下總是支持先生〔六氣辨証〕的基本觀點的。
以上意見,不知然否,還請先生指正。
小云“观先生所举诸条,我认为先生未将运气学说悟透,不然的话不会将膀胱与小肠分开来论。水火二气或燥湿之气如何看待也有标和本的呀。子和景岳皆谓风从火,燥就湿,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请先生三思之而言,我在研究五运六气学说的时候,同时也研究了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还有四柱,六爻,奇门,八宅风水,玄空风水等。我认为对研究运气学说都是有帮助的,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小云     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