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三)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三)
[复制链接]
1321
|
1
|
2010-4-7 12: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三)
----关于瘀痰饮与凝血炎症漏出液概念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丁甘仁认为水饮泛滥横溢是由于脾胃之阳式微,而且水饮还上激于肺,灌溉肌肉,凝聚募原之故。我们应用系统论的语言,意思就是说,水饮的脱离开液体动态平衡系统,或是原来的体液稳态发生了运动的变化,是由于阳气(热能代谢)系统中的脾气子系统与肾气子系统的功能减弱,还激发了肺气子系统的功能变化,不能制水之故。内经认为“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寒收引,皆属肾水。”已为脾气子系统概念,与肾气子系统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医方集解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两千年来历代中医名家,对这三个概念都各有所发挥,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我们想要以系统论为参照系,结合西医理论,给出三者能够相互沟通的含义。讨论中西医融合,我们一贯遵从此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脾功能衰减就是脾失运化水液的能力,表现为便溏、浮肿、出血、下利。我们这里以系统论为参照系去认识,它就是人体热能代谢(阳气)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称作脾气子系统更为恰当。既然是脾气,又是子系统那就不同于西医的脾器官概念,脾气子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解剖形态上不一定联系在一起,(就如同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解剖形态不联系在一起是相似的。)甚至我们古代的一些中医学者,可以不追究脾在左,还是在右。(因为这个脾气子系统与血液形态解剖学的脾脏是大不相同的)。我们是想探索用系统论的黑箱方法,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考虑其功能上的联系,模拟其功能上的整体关系。
对于肾与肺的认识中医理论文献素问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饮入于胃----上归于肺,通调水道”。看来也是两个和脾气相似的控制阴液循环的阳气子系统。
总括以上观点,以中医学为核心,以系统论为指导就是说人体的阴液流动,是从胃到膀胱的一个大循环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又分为三个子系统,一个是处于上源的肺气调控的子系统,一个是在中部作为堤坊的脾气调控的子系统,还有一个是处于下源的肾气调控的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共同调节控制人体阴液整体的系统平衡稳态。血瘀、痰证、水饮证的病理状态,就是由于这三个子系统调节控制的异常,相互之间的相生相克制约
关系辅助关系发生了变化,它们所控制的阴液的平衡稳态及其相互关系也出现了异常,致使人体整体阴液系统的稳态出现了稳定中的运动与运动中的稳定过程。(陈雨思语)
中医理论中,还有一套关于人体阴液从胃到膀胱大循环过程,系统调控的说法,与肺脾肾子系统调控人体阴液流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类似,也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这就是三焦调控水液的说法。内经说“水谷皆入于口-----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其液”。难经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从这些古典著述看出三焦概念早期形成时,是指能使来自水谷之精微,津精液血得以周流于肌肤或脏腑之间的控制动力(三焦之阳气)。三焦阳气有疏通水道的功用,故素问有“三焦者决凟之官,水道出矣”的说法。
上焦包括人体的上部,按温病条辨大致是肺与心包络两个脏象部位,代表上焦阳气的功能。素问说“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是通达皮肤肌腠的卫气,司汗孔的开合,调控汗液(阴液)的动态平衡。
中焦包括人体的中部位,按温病条辨大致是脾胃脏象所在,中焦阳气的功能是腐熟水谷,吸取精华,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化血气,滋养全身,灵枢说“中焦受气,取赤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如果中焦阳气减弱,就会导致消化不良,吸收不好,腹泻等症状的发生。
下焦包括人体的下部。按温病条辨是肾肝两个脏象,大致是肾肝大小肠和膀胱等,下焦阳气的主要功能是水液的灌渗,与清浊的泌别,以及大小便的排泄。难经三十一难中说“下焦者----主分别请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千金方中说下焦为“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于清浊”。
总上所说,中医理论的三焦概念,也和前述的肺脾肾脏象概念类似,是说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的阴液循环流动,分别是以上焦阳气、中焦阳气、下焦阳气三个子系统,由归属与热能代谢为主体的精气精密调节控制着。用李时珍的话说就是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的三元之气。
同样一个含义 ,中医理论常常用两种概念两种语言,甚至用多种概念、多种语言表达,两千年来争论不休,造成人为的混乱,虽然有所发挥,但究竟弊多利少,阻碍中医的发展。上述关于 肺脾肾脏象调控阴液流动循环,还是三焦调控阴液流动循环,就和温病与伤寒之争类似形成了两套说法,两种概念,其含义是一样的。我们进行中西医证态融合之前,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结合西医的认识对其进行规范与统一。不然的话,中医概念还没有融合,怎能谈上与西医融合呢?就这两种说法来看,我们认为还是以肺脾肾的脏象子系统的说法为好。
如果我们打破西医理论的框架,把人体分为横膈以上,胸腔部位以肺为中心的水液循环,和腹腔上部以脾胃为中心的水液循环,和腹腔中下部以肾肝膀胱生殖道为中心的水液循环来看,用现有的西医知识重新观察,却是各有其特色,可以看做是水液大循环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以后我们还要细谈)。
同样我们也打破西医理论框架,对粘膜、肺泡、皮下结缔组织、体腔的体液循环往返重新认识,寻找其共性,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组织结构疏松,组织外部对组织血管压力较小,血管的血液、渗出液、漏出液很容易流出到这些组织之外,或组织之中。由于它们的具有管道与腔隙的组织结构共性决定了它们很容易发生出血,渗出与积液的特性。中医理论抓住了这些共性,形成了血瘀证、痰证、水饮证概念是有一定客观依据的。但西医学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基本概念。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向肥妓
|
2015-5-16 06: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擦!我要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郝守玉郝志玲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