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复制链接]
查看1196 | 回复1 | 2010-4-8 09: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五)
              关于瘀痰饮与凝血炎症漏出液概念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
)郝守玉
太钢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郝志玲
    中医理论关于以肺为中心的上焦胸腔部位水液(阴液)流通循环的认识,是

通过对人体整体,从宏观上仔细观察,经过思考,对其内部的流通情况,进行推

断的结论(从表及里)。因为早在中医理论关于上焦肺部阴液流通概念形成的时

候,哈威的血液循环理论还没有被发现,更没有传到我国。所以中医理论的肺为

水之上源的概念,不可能与血液在胸中心脏内的大小循环等西医理论有联系。然

而中医的古代学者,却在整体方面对上焦肺部气道的,水液循环变化的观察中,

悟出了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反映水液(阴液)周边末梢流通的情况。而不是

反映血液在心脏中大小循环的知识(在这方面与西医理论相反)。
    从上焦肺部末梢循环方面中医学者观察到“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唐容

川语)。灵枢早已认识到“上焦如雾”。意思是说上焦的肺能使气道的水汽像雾

一样蒸发出来。经过联想认为这与皮肤汗液能蒸发水汽类似,故有“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之说(素问)。又联想到人体内部其他部位的,末梢水液循环的流

通,也和肺及皮肤表面观察到的相似的认识:“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

皮毛”(素问)。圣济经中说“肺为华盖,而主荣卫,故脏真高于肺,荣卫之气

行矣”。叶天士也说“肺主气属卫”。在客观上,肺与皮肤的水液循环也确有其

共性特点,它们在其水液循环过程中,都能变为水汽而散热。特别是在发热性疾

病中,由于散热的需要,其局部的水液循环都要受到影响而变化。肺与皮肤是人

体与外环境时刻开放的门户,肩负着与外环境的干扰,时刻做斗争的准备。二者

日夜巡行的水液流动以及肺卫气的驱使,有监护防范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调节

控制这些水液(阴液)流动的是肺卫之气(阳气)。阳气与阴液共同构成了肺卫子

系统。
    呼吸道对其表面水液循环稳态的变化十分敏感,如气道少许粘液的聚集,即

发生剧烈的咳嗽症状,鼻有粘液即诱发打喷嚏,小支气管间质、肺泡间质、以及

肺泡的水肿都能形成严重的哮喘,过敏性哮喘也是由于炎症渗出之故。
    胸腔与心包腔的液体渗出与漏出,也会引起胸满、胸憋、胸胁痛、气紧等情

况。这些体液循环稳态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到体液动态平衡的主干——

心血管循环的稳态,而导致周围末梢循环的变化,出现脉象的改变、舌象的改变

、颜面外观的改变等。
    西医理论对上述这些体液稳态子系统变化了的状态,虽然也分析其调控机理

,但不少是从微观上寻找其系统输入的变化(如细菌感染等)。如果我们以系统

论的观点为指导,从宏观上整体的层面上,去认识问题。这样中西医学理论就都

应依据,体液稳态的输出状态变化(如呼吸道痰饮、胸腔积液等),来推导系统

中的信息调控机制。中医理论则统统归结为肺卫阳气及其他阳气的制约(这是简

化了的认识,实际问题要复杂的多)。这样就与系统论的观点相一致,系统稳态

的运动偏移,是由于系统内部信息控制反馈环路(阳气气机),有了变化的原故

。而西医理论则归结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负反馈环的调节问题。如此,肺卫

阳气气机调控,就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环路调节统一起来,与陈雨思先生、周

东浩先生的探索思路相吻合了。
    中医理论对于上述阴液稳态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根据黑箱法推导是肺卫阳气

宣降功能发生了变化。即肺的宣发与肃降,而布散水谷精微达全身,并由肺的宣

降,而促进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的调控功能发生了变化,不能使上焦肺部的水液

流动循环被宣降达全身,而积滞与局部的结果。表现为咳嗽、喘促、咳吐痰饮、

胸痛、喉痛、声音变异、鼻塞流涕等症状。故有“气升痰亦升,气降痰亦降,气

行痰亦行也”(医林绳墨)之说。
             未完待续
txjyl1952 | 2015-5-16 23: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