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我的中西医融合观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我的中西医融合观
[复制链接]
1113
|
1
|
2010-6-2 0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的中西医融合观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太钢总医院副主任医师郝志玲
正如“中西医融合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中西医融合指的是理论体系的融合,医学理论体系属于概念体系,是由概念以及理论构架组成的。”中西医学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逻辑方法。中医学的概念体系是辩证逻辑概念体系,而西医学则是形式逻辑概念体系,形成了两个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然而,两种概念体系在研究疾病的基本形态及功能变化而形成的基本概念上,虽有很大差别,但是可以逐步找到共同参照系的,是可以融合的。
你们抓住了“证态”中介概念,你们详细研究了中医“伤害”“温病”等基本概念体系与西医“感染”“发热”等基本概念体系的“证态”融合,给中西医学的理论融合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创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但是参照系的融合是双方面的,不但中医基本概念要参照西医基本概念,西医基本概念也要参照中医基本概念。
就以你们详述的热性病的基本概念来说,我们认为应该从比较高层次的基本概念寻找共同的参照系,这个共同的参照系就是现代系统论科学。
现代西医科学认为,发热不是体温调节障碍,而是将体温调节到较高水平,调节点上移的结果,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仍正常。体温调节功能将体内产热与散热调节到平衡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是一个属于贝塔拉菲系统论的一个热能代谢稳定平衡系统。
我们再看中医发热证中伤寒论的三阳证与三阴证以及温病学中的营卫气血证的基本概念,你就会发现除了有关热能代谢所讨论的发热恶寒、恶热、寒颤、四肢冷、四肢温等概念体系外,还索及到汗出尿少、口渴、便秘、腹泻等现代系统论及西医理论所索及水电代谢平衡系统概念体系并且重点讨论了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阴阳平衡关系)西医学理论对于这两个子系统是以同异分立的形式逻辑概念方法,各自单独地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但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却重视不够,根据现代系统论的观念,两个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有机联系的动态平衡关系。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医学先行了一步。但是只从疾病症状上现象上有个初步的轮廓关系。实际上伤寒三阳三阴症侯群,温症营卫气血症候群就是在宏观上、轮廊上、现象上勾画了热能代谢平衡(阳气)与水电平衡代谢(阴液)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动态平衡关系,但没有深入到微观水平实验水平去进一步发展,我们认为中西医学将来都要深入研究两个子系统间的关系,丰富发展医学知识。
我们找到了热性病学中热能代谢平衡(阳气)与水电代谢平衡(阴液)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为热性病的研究总纲,就有了中西医学在热性病中的共同语言,找到了共同参照系,就能实现中西医学在热性病研究方面的融合,这也就是你们提及的“证态”概念,但却是属于热病学比较高层次的基本概念,其涵盖面也就更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arpinteyrogcq
|
2015-5-19 21: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郝守玉郝志玲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