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中医
›
中医基础
›
基础知识
订阅
基础知识
听声音知五脏健康(中医讲坛)(中医养生)
总是哼唧肾不好 发怒爱喊肝火旺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闻不仅指闻气味,还包括听声音。《黄帝内经》提出,呼、笑、歌、哭、呻为五声,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仔细倾听五声,便能大概了解五脏 ...
2015-11-30 21:25
“先天之本”的诠释 等(中医保健)
“先天之本”的诠释 人皆生于父母,父母的精血结合,然后在母亲胞宫内形成胎儿,要妊娠十个月。这是一个生命的开始,中医讲先天精气,从此开始。这时候他的生长便依赖先天精气,还有母亲提供给他的营养。直到他的脏 ...
2015-11-30 21:24
长夏话“湿”(健康专列/疾病课堂)
长夏,指的是夏秋相交的时节。中医五行理论认为,长夏季节,气候以“湿”为特点,且与人体五脏中的“脾”相对应,因此,防病方面要提防“湿邪”入侵,养生要注重健脾除湿。 什么是“湿邪” 传统中医认为,风、寒、暑 ...
2015-11-30 21:24
八纲辨证指的是什么(健康关注)
八纲辨证指的是什么 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 ...
2015-11-30 21:24
如何正确应用脉诊(健康关注)
2015-11-30 21:24
此“胆”非彼“胆”(健康关注)
2015-11-30 21:24
问诊的主要内容(健康关注)
2015-11-30 21:24
阴阳在中医学中如何应用(健康关注)
根据阴阳学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的规律,则人之体表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背在上外为阳,腹在下内为阴。 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 无论是人体的整体还是各部分的生理功能,都可 ...
2015-11-30 21:24
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两大特点(健康关注)
何谓辨证论治?如何区分寒热、虚实?怎样扶正、祛邪?……在社会“中医养生热”流行的当下,如何把晦涩难懂的中医专业术语,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现代话”,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生活,还需要时间和正确的解读引导。本报 ...
2015-11-30 21:24
中医之府(中华医药)
血之府 指血脉。血聚于经脉之中,故名。 髓之府 指骨,骨内藏髓,故名(见《素问·脉要精微论》)。 肾之府 指腰部,故“腰为肾之府”。临床上腰酸痛属于虚证者,大多由于肾虚(见《素问·脉要精微论》)。 筋之府 指膝 ...
2015-11-30 21:23
中医神色之迷
望神可以辨别病人神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神,指的是病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意识、神采和表情等情况的总和。 如病人精神充沛,神志清晰,目光精彩,面色红润,表情活泼,语音洪亮,呼吸平静,则表示神气健旺,正气 ...
2015-11-30 21:23
中医的肾≠西医的肾(农村与社区)
中医的肾和现代医学的肾脏概念有所不同。现代医学的肾就解剖实体及其生理功能而言:两个肾脏呈蚕豆形,位于腹部深处、肋骨的下方,它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肾脏主要清除我们体内的毒素、废物及过多的水分。 ...
2015-11-30 21:23
祖国医学论衰老(传统医学)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大约在50岁以后,肝肾开始亏虚,会出现驼背、弯腰、耳鸣、齿脱、发白等一系列衰老之象。 气血不足:气血是人体先天获得与后天不断补充而形成的生命物质。人体如果气血不足,体表及内脏器官则 ...
2015-11-30 21:23
常用药引有哪些(中医大观)
1.生姜 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逆的作用。治疗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中常以此为引。一般用3~5片(约9~15克),煎水得汤适量,此即为姜汤引。 2.葱白 有通阳散寒的作用。治疗风寒感冒,以葱白2~3茎,切碎 ...
2015-11-30 21:23
中医学中的“女子胞”(中医大观)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是女性独有的生殖器官。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广肠(直肠)之前,呈倒梨形。女子胞具有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中医认为,女性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生 ...
2015-11-30 21:23
1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29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证候探讨
辨证论治
治则治法
基础知识
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