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儒释道学医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内,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此乃劳力。久思则伤脾,久虑则伤心,思虑日久,则心脾俱损,谓之劳神。防劳者,房事过度。耗泻肾精而不知节制,伤及先后天之本源,谓之房劳过度。诚然,过度安逸,长期不劳动,不运动,气血不畅,脾胃不健,营卫虚脱,偶感风寒,而病势极重者,安逸之过也。
二○○四年六月十八日星期五12时18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5外伤凡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寒冻虫兽致伤,皆谓之外伤。
凡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轻则破皮流血,中则伤筋动骨,重则伤及内脏,气血虚脱。
===================================
烧烫寒冻之伤,多在皮肉,偶伤筋骨。其所能致死者,寒冻为阴,而烧烫为阳,阴阳过之者大,人不免于死也。
所谓虫兽致伤,无非虫叮鼠咬。毒蛇猛兽之流,攻击人体以至受伤。中国历来便是于蛇类交往及其深厚,不像西方人,对蛇虫畏惧万分。中国历来就有治蛇打狗之道。
二○○四年六月十八日星期五13时36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6痰饮瘀血在至病因素中,尤以痰饮瘀血最为特殊。痰饮瘀血,源于病,而又可发病,西方谓之“并发症”,其病来势必凶,不可不防。
6.1.6.1痰饮
浊者为痰清者为饮。痰液尚有有形无形之分,咳出体外者为【有形外痰】,反之则是【无形内痰】。痰者,炎上之病也,属阳,而饮病属阴液病。饮病又有痰悬溢支四种划分,见于《金匮》。
外感六淫,内有七伤,而脾肺肾三焦水液代谢不正常,是为痰饮之根源。痰阳病主外而饮阴病主内。痰饮之诊,多为水病,其脉弦滑,甚则水肿。
二○○四年六月十八日星期五14时00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6.2瘀血气虚滞,血寒热,皆能生瘀血。内外两伤,血液旺衰,失摄妄行,也能至病。
血者,在脏腑也在经络乃至体表。其为病者,症状繁多。总而言之,症为:刺痛,不可按,夜间更甚。瘀肿青紫,望诊便能知之。脉多细涩沉弦结代。
【连载】儒释道学医
呜呼,病因一节终矣!其为病者:七情内伤,外感六淫,饮食劳逸,虫兽之害,烧烫寒冻,痰饮瘀血。今不才不考病症,唯列其条目者,盖有《中诊》在后,愚不敢怠慢,快马仍需加鞭,下一节,发病原理来也!二○○四年六月十八日星期五14时22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6.2发病原理纵谈发病者,阴阳也,内外也,正邪也。
正气者,五脏六腑运作之气,是为脏腑机能之表现,元宗营卫是也。正气旺盛,气血充盈,营卫生会,而外邪不得入,脏腑欣欣然。筋纲肉墙,营卫兵卒,经络将军,纵有外邪,处之泰然!
邪气者,上述六大病因中,六淫疠气固然是;饮食偏废劳逸不当之后,正气虚衰,外有微邪,而不能敌者,坐大成重邪。兼之七情内伤,则正气日衰,邪气大侵,痰饮瘀血乃生。
是故正气不足,不以敌外邪,乃病之根源;外邪虽重,若正气强旺,则不得犯。
发病之机,乃是正邪较量!正气强,病实证,否则为虚证;阳邪阳病伤阴生热;阴邪伤阳生寒。
正气虚衰,邪之所处,病之所至。君不见扁鹊之于蔡桓公乎?
【连载】儒释道学医
病因有【内外旁】之分,天时地利,谓之外因,人之所处,乃是旁因,而内因则在体。居家、事业之环境,是为小环境,如在身旁,故曰旁因。
先天禀赋,后天调养,是为体质之本源,精神状态,心理活动,七情之根本,如此二者,乃是人体内因。
写在本章结尾: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二○○四年六月十八日星期五14时22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7病机久闻十九病机大名,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四十七》:风掉眩;寒收引;气膹郁;湿肿满;热瞀瘈;痛痒疮;厥固泄;痿喘呕;禁鼓慄,如丧神守;痉项强;逆冲上;胀腹大;躁狂越;暴强直;声如鼓;胕肿骇;转反戾,水液浑浊;水液澄澈清冷;呕酸下迫。
今日之始,当细细查之。
【连载】儒释道学医
7.1邪正盛衰7.1.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之间又盛衰,而后虚实分焉,实者,正盛邪衰,搏于体,症多阳、热、外、上、升、发、燥、火等。
虚者,正衰而邪盛,搏于体,症多阴、寒、内、下、降、收、湿、水等。
搏之日久,则不分敌我,难辨雌雄!是故所谓虚实者,相对论之,而不可绝对论处,过则谬!本文初,有真假寒热辨,今日始知正邪盛衰虚实之间,也有真假,盖其搏之日久,物极反也,医者当精诚察之。
【连载】儒释道学医
7.1.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转】者,【发】也,【归】者,【回】也!【转发】者,疾病传变日甚,【回归】者,人体康复渐安。
正久不胜邪,其病传也,变也,甚也!正衰日久,必死。顺应天道,曰昌,外邪退位,乃愈。邪去而正气不复者,谓之“后遗”盖其病日久,先后天精气伤,三焦俱损,脏腑不全,经脉多塞,阴阳虽平不健,亦非天道;再感外邪,必病,势更重。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0时2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