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儒释道学医
7.2阴阳失调阴阳失调,乃是阴阳失却动态平衡。阴阳失调,则正气不盛,是为发病传变之内因,第一章中就有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今复论之,当有所裨益。
===================================
7.2.1阴阳偏盛
六月九日笔记:邪气盛,曰实,正气衰,曰虚。
今观之,外邪入侵,必从其类。邪气盛则实,偏盛则为实证。阳邪阳盛,阴邪阴盛,是为寒热之争。阳偏盛,阴偏衰,如此种种,是为消长也。
【连载】儒释道学医
7.2.1.1阳偏盛阳盛,必然阴虚。阴虚有二:阴相对不足;绝对不足。
相对不足,谓之【实热证】;绝对不足,谓之【虚热证】,或曰【实热兼阴亏证】
【阳邪入体】或【阴邪入体而从阳化热】初,阳略盛而阴未虚,谓之阳偏盛,实热证;久则伤耗阴液,是为真阴亏,为【虚热证】。
阳偏盛,其热多在体表,盖正邪相搏于腠里内外也。八纲,多为阳、实、表、热。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12时42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7.2.1.2阴偏盛阴盛,必然阳虚。阳虚有二:阳相对不足;绝对不足,在此,很难明确区分。
阴偏盛,其寒多内生,阴盛则阳热不足,病理性代谢物孳生,究其根本,外邪阴寒湿气引动人体阴寒内盛,阳不制阴寒静湿,久则阴盛阳病。
八纲,多为阴、虚、里、寒。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13时05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7.2.2阴阳偏衰六月九日笔记:邪气盛,曰实,正气衰,曰虚。
今观之,外邪入侵,必从其类。精气夺则虚,偏衰则为虚证。阳气被夺则阳衰,阴液被夺则阴衰,是为外邪之大者也。阳偏衰,阴偏盛,如此种种,是为消长也。
阳虚则阴盛虚寒,阴虚则阳亢虚热。阴阳之盛,如前所述,乃是外邪作用,而阴阳之衰,多由人体内发。
【连载】儒释道学医
7.2.2.1阳偏衰阳衰,必然阴盛,阴盛则寒,是为虚寒。多由于体内先天禀赋不足,久病缠身,阳气虚耗所致。又以脾肾阳衰为最!
肾阳为诸阳之本,固藏先天之阳,脾运化水谷而生后天之阳气。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气机不畅,温煦不力,阳不制阴,则阴液虚少,体态颓痿。
阴盛则寒,是为实寒,阳衰而寒,是为虚寒。前者以寒为主,后者以虚为主。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15时23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7.2.2.2阴偏衰阴衰,必然阳盛,阳盛则热,是为虚热。多由于阳邪入侵体内而伤本阴,久病缠身,阴液虚耗所致。又以肝肾阳衰为最!
肾阴为诸阴之本,固藏先天之阴,肝藏血,最具后天阴液。人体之所以生长,全赖阳气推动阴液乃成。肾阴虚衰,阴液不足,内热火旺,是为虚热,假阳亢。
阳盛则热,是为实热,阴衰而热,是为虚热。前者以热为主,后者以虚为主。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15时41分
【连载】儒释道学医
7.2.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者,先伤阴,后损阳,以或先伤阳,后损阴。阴阳互损,其病更甚!肾为阴阳之本,阴阳互损,必及肾脏。
【连载】儒释道学医
7.2.3.1阴损及阳阴衰则阳盛,日久,则阳气虽盛,然无所依存,其势必衰,是为阴损及阳,阴虚为主,阴阳两虚。
当是时,后天阳气无所依,渐衰,损及肾精阳气。
【连载】儒释道学医
7.2.3.2阳损及阴阳衰则阴盛,日久,则阴液虽盛,然再无生源,其势必竭,是为阳损及阴,阳虚为主,阴阳两虚。
当是时,后天阴液无所生化,日渐枯竭,损及肾精阴气。
【连载】儒释道学医
7.2.4阴阳格拒上文讲述阴阳偏盛,盛极,则格拒。真假寒热是也。外邪入,从其类,阳复阳,阴复阴,否极,而泰不来,是为重证!
【阴盛格阳】,简称【格阳】,阴寒湿邪在内,伤本阴格本阳,真寒假热;
【阳盛格阴】,简称【格阴】,阳热火邪在内,伤本阳格本阴,真热假寒。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16时2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