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药类 查看内容

中药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籍 >> 中药类

新修本草

2015-11-17 22:02| 发布者: amtb| 查看: 302| 评论: 0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漆疮
内容:蟹(《别录》寒)
吴茱萸(《本经》温,《别录》大热)
苦 (《别录》微寒)
鸡子白(《别录》微寒)
鼠查(微温)
井中苔、萍(《别录》大寒)
秫米(《别录》微寒)
杉材(《别录》微温)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瘿瘤
内容:小麦(《别录》微寒)
海藻(《本经》寒)
昆布(《别录》寒)
文蛤(《别录》平)
半夏(《本经》平,《别录》生微寒、熟温)
贝母(《本经》平,《别录》微寒)
通草(《本经》平)
菘萝(《本经》平)
连翘(《本经》平)
白头翁(《本经》温)
海蛤(《本经》平)
生姜(《别录》微温)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
内容:雄黄(《本经》平寒,《别录》大温)
石(《本经》大热,《别录》生温、熟热)
常山(《本经》寒,《别录》微寒)
野狼毒(《本经》平)
侧子(《别录》大热)
连翘(《本经》平)
昆布(《别录》寒)
狸骨(《别录》温)
王不留行(《别录》平)
斑蝥(《本经》寒)
地胆(《本经》寒)
鳖甲(《本经》平)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五痔
内容:白桐叶(《本经》寒)
蓄(《本经》平)
皮(《本经》平)
猪悬蹄(《本经》平)
黄 (《本经》微温)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脱肛
内容:鳖头(《别录》平)
卷柏(《本经》温,《别录》平、微寒)
铁精(《别录》微温)
东壁土(《别录》平)
蜗牛(《别录》寒)
生铁(《别录》微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KT
内容:青葙子(《本经》微寒)
苦参(《本经》寒)
蚺蛇胆(《别录》寒)
蝮蛇胆(《别录》微寒)
大蒜(《别录》温)
戎盐(《别录》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蛔虫
内容:薏苡根(《本经》微寒)
菌(《本经》平,《别录》微温)
干漆(《本经》温)
楝根(《别录》微寒)
吴茱萸(《本经》温,《别录》大热)
艾叶(《别录》微温)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寸白
内容:槟榔(《别录》温)
芜荑(《别录》平)
贯众(《本经》微寒)
野狼牙(《本经》寒)
雷丸(《本经》寒,《别录》微寒)
青葙子(《本经》微寒)
橘皮(《本经》温)
吴茱萸根(《本经》温,《别录》大热)
石榴根(《别录》平)
榧子(《别录》平)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虚劳
内容:丹砂(《本经》微寒)
空青(《本经》寒,《别录》大寒)
石钟乳(《本经》温)
紫石英(《本经》温)
白石英(《本经》微温)
磁石(《本经》寒)
龙骨(《本经》平,《别录》微寒)
茯苓(《本经》平)
黄 (《本经》微温)
干地黄(《本经》寒)
茯神(《别录》平)
天门冬(《本经》平,《别录》大寒)
薯蓣(《本经》温,《别录》平)
石斛(《本经》平)
沙参(《本经》微寒)
人参(《本经》微寒,《别录》微温)
玄参(《本经》微寒)
五味子(《本经》温)
肉苁蓉(《本经》微温)
续断(《本经》微温)
泽泻(《本经》寒)
牡丹(《本经》寒,《别录》微寒)
芍药(《本经》平,《别录》微寒)
牡桂(《本经》温)
远志(《本经》温)
当归(《本经》温,《别录》大温)
牡蛎(《本经》平,《别录》微寒)
五加皮(《本经》温,《别录》微寒)
白棘(《本经》寒)
覆盆子(《别录》平)
巴戟天(《本经》微温)
牛膝(《别录》平)
杜仲(《本经》平,《别录》温)
柏实(《本经》平)
桑螵蛸(《本经》平)
石龙芮(《本经》平)
石南(《本经》平)
桑根白皮(《本经》寒)
地肤子(《本经》寒)
车前子(《本经》寒)
麦门冬(《本经》平,《别录》微寒)
干漆(《本经》温)
菟丝子(《本经》平)
蛇床子(《本经》平)
枸杞子(《别录》微寒)
大枣(《本经》平)
枸杞根(《别录》大寒)
麻子(《本经》平)
胡麻(《本经》平)
葛根(平)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阴痿
内容:白石英(《本经》微温)
阳起石(《本经》微温)
巴戟天(《本经》微温)
肉苁蓉(《本经》微温)
五味子(《本经》温)
蛇床子(《本经》平)
地肤子(《本经》寒)
铁精(《别录》微温)
白马茎(《本经》平)
菟丝子(《本经》平)
原蚕蛾(《别录》热)
狗阴茎(《本经》平)
雀卵(《别录》温)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
内容:海藻(《本经》寒)
铁精(《别录》微温)
狸阴茎(《别录》温)
狐阴茎(《别录》微寒)
蜘蛛(《别录》微寒)
蒺藜(《本经》温,《别录》微温)
鼠阴(《别录》平)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囊湿
内容:五加皮(《本经》温,《别录》微寒)
槐枝
柏木(《本经》寒)
虎掌(《本经》温,《别录》微寒)
庵 子(《本经》微寒,《别录》微温)
蛇床子(《本经》平)
牡蛎(《本经》平,《别录》微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泄精
内容:韭子(《别录》温)
白龙骨(《本经》平,《别录》微寒)
鹿茸(《本经》温,《别录》微温)
牡蛎(《本经》平,《别录》微寒)
桑螵蛸(《本经》平)
车前子叶(《本经》寒)
泽泻(《本经》寒)
石榴皮(《别录》平)
獐骨(《别录》微温)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好眠
内容:通草(《本经》平)
孔公孽(《本经》温)
马头骨(《别录》微寒)
牡鼠目(《别录》平)
荼茗(《别录》微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不得眠
内容:酸枣仁(《本经》平)
榆叶(《别录》平)
细辛(《本经》温)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腰痛
内容:杜仲(《本经》平,《别录》温)
萆 (《本经》平)
狗脊(《本经》平,《别录》微温)
梅实(《本经》平)
鳖甲(《本经》平)
五加皮(《本经》温,《别录》微寒)
菝 (《别录》平温)
爵床(《本经》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妇人崩中
内容:石胆(《本经》寒)
禹余粮(《本经》寒,《别录》平)
赤石脂(《别录》大温)
牡蛎(《本经》平,《别录》微寒)
龙骨(《本经》平,《别录》微寒)
蒲黄(《本经》平)
白僵蚕(《别录》平)
牛角 (《本经》温)
乌贼鱼骨(《本经》微温)
紫葳(《本经》微寒)
桑耳(《本经》平)
生地黄(《别录》大寒)
柏木(《本经》寒)
白茅根(《本经》寒)
艾叶(《别录》微温)
甲(《本经》微温)
鳖甲(《本经》平)
马蹄(《别录》平)
白胶(《本经》平,《别录》温)
丹雄鸡(《本经》微温,《别录》微寒)
阿胶(《本经》平,《别录》微温)
鬼箭(《本经》寒)
鹿茸(《本经》温,《别录》微温)
大、小蓟根(《别录》温)
马通(《别录》微温)
伏龙肝(《别录》微温)
干地黄(《本经》寒)
代赭(《本经》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月闭
内容:鼠妇(《本经》微温,《别录》微寒)
虫(《本经》寒)
虻虫(《本经》微寒)
水蛭(《本经》平,《别录》微寒)
蛴螬(《本经》微温,《别录》微寒)
桃仁(《本经》平)
狸阴茎(《别录》温)
土瓜根(《本经》寒)
牡丹(《本经》寒,《别录》微寒)
牛膝(《别录》平)
占斯(《别录》温)
虎杖(《别录》微温)
阳起石(《本经》微温)
桃毛(《本经》平)
白垩(《本经》温)
铜镜鼻(《本经》平)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无子
内容:紫石英(《本经》温)
石钟乳(《本经》温)
阳起石(《本经》微温)
紫葳(《本经》微寒)
桑螵蛸(《本经》平)
艾叶(《别录》微温)
秦皮(《本经》微寒,《别录》大寒)
卷柏(《本经》温、《别录》平,微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安胎
内容:紫葳(《本经》微寒)
白胶(《本经》平,《别录》温)
桑上寄生(《本经》平)
鲤鱼(《别录》寒)
乌雌鸡(《本经》温)
葱白(《别录》平)
阿胶(《本经》平,《别录》微温)
生地黄(大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堕胎
内容:雄黄(《本经》平寒,《别录》大温)
雌黄(《本经》平,《别录》大寒)
水银(《本经》寒)
粉锡(《本经》寒)
朴硝(《本经》寒,《别录》大寒)
飞生虫(《别录》平)
溲疏(《本经》寒,《别录》微寒)
大戟(《本经》寒,《别录》大寒)
巴豆(《本经》温,《别录》生温、熟寒)
野葛(《本经》温)
牛黄(《本经》平)
藜芦(《本经》寒,《别录》微寒)
牡丹(《本经》寒,《别录》微寒)
牛膝(《别录》平)
桂心(《别录》大热)
皂荚(《本经》温)
茹(《本经》寒,《别录》微寒)
羊踯躅(《本经》温)
鬼箭(《本经》寒)
槐子(《本经》寒)
薏苡仁(《本经》微寒)
瞿麦(《本经》寒)
附子(《本经》温,《别录》大热)
天雄(《本经》温,《别录》大温)
乌头(《本经》温,《别录》大热)
乌喙(《别录》微温)
侧子(《别录》大热)
蜈蚣(《本经》温)
地胆(《本经》寒)
斑蝥(《本经》寒)
芫青(《别录》微温)
葛上亭长(《别录》微温)
水蛭(《本经》平,《别录》微寒)
虻虫(《本经》微寒)
虫(《本经》寒)
蝼蛄(《本经》寒)
蛴螬(《本经》微温,《别录》微寒)
皮(《本经》平)
蜥蜴(《本经》寒)
蛇蜕(《本经》平)
蟹爪(《别录》寒)
芒硝(《别录》大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难产
内容:槐子(《本经》寒)
桂心(《别录》大热)
滑石(《本经》寒,《别录》大寒)
贝母(《本经》平,《别录》微寒)
蒺藜(《本经》温,《别录》微寒)
皂荚(《本经》温)
酸浆(《本经》平,《别录》寒)
蚱蝉(《本经》寒)
蝼蛄(《本经》寒)
鼠(《本经》微温)
生鼠肝(《别录》平)
乌雄鸡冠血(《别录》温)
弓弩弦(《别录》平)
马衔(《别录》平)
败酱(《本经》微寒,《别录》平)
榆皮(《本经》平)
蛇蜕(《本经》平)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产后病
内容:干地黄(《本经》寒)
秦椒(《本经》温,《别录》生温、熟寒)
败酱(《本经》微寒,《别录》平)
泽兰(《本经》微温)
地榆(《本经》微寒)
大豆(《本经》平)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下乳汁
内容:石钟乳(《本经》温)
漏芦(《本经》寒,《别录》大寒)
蛴螬(《本经》微温,《别录》微寒)
栝蒌(《本经》寒)
土瓜根(《本经》寒)
狗四足(《别录》平)
猫四足(《别录》小寒)

<
目录>卷第二\诸病通用药
<
篇名>中蛊
内容:桔梗(《本经》微温)
鬼臼(《本经》温,《别录》微温)
马目毒公(《本经》温,《别录》微温)
犀角(《本经》寒,《别录》微寒)
斑蝥(《本经》寒)
芫青(《别录》微温)
葛上亭长(《别录》微温)
射罔(《别录》大热)
鬼督邮(《别录》平)
白 荷(《别录》微温)
败鼓皮(《别录》平)
蓝实(《本经》寒)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解毒
内容:蛇虺百虫毒,雄黄、巴豆、麝香、丹砂、干姜。
蜈蚣毒,桑汁及煮桑根汁。
蜘蛛毒,蓝青、麝香。
蜂毒,蜂房、蓝青汁。
狗毒,杏仁、矾石、韭根、人屎汁。
恶气瘴毒,犀角、羚羊角、雄黄、麝香。
喉痹肿邪气恶毒入腹,升麻、犀角、射干。
风肿毒肿,沉香、木香、薰陆香、鸡舌香、麝香、紫檀香。
百药毒,甘草、荠 、大小豆汁、蓝汁、蓝实。
射罔毒,蓝汁、大小豆汁、竹沥、大麻子汁、六畜血、贝齿屑、 根屑、蚯蚓屎、藕芰
汁。
野葛毒,鸡子清、葛根汁、甘草汁、鸭头热血、猪膏。
斑蝥、芫青毒,猪膏、大豆汁、戎盐、蓝汁、盐汤煮猪膏、巴豆。
野狼毒毒,杏仁、蓝汁、白蔹、盐汁、木占斯。
踯躅毒,栀子汁。
巴豆毒,煮黄连汁、大豆汁、生藿汁、菖蒲屑汁、煮寒水石汁。
藜芦毒,雄黄、煮葱汁、温汤。
雄黄毒,防己。
甘遂毒,大豆汁。
蜀椒毒,葵子汁、桂汁、豉汁、人溺、冷水、土浆、食蒜、鸡毛烧吸烟及水调服。
半夏毒,生姜汁、煮干姜汁。
石毒,大豆汁、白鹅膏。
芫花毒,防己、防风、甘草、桂汁。
乌头、天雄、附子毒,大豆汁、远志、防风、枣肌、饴糖。
莨菪毒,荠 、甘草汁、犀角、蟹汁。
马刀毒,清水。
大戟毒,菖蒲汁。
桔梗毒,白粥。
杏仁毒,蓝子汁。
诸菌毒,掘地作坑,以水沃中,搅令浊,俄顷饮之。
防葵毒,葵根汁。
野芋毒,土浆,人粪汁。
鸡子毒,淳醋。
铁毒,磁石。
食诸肉马肝漏脯中毒,生韭汁、韭根烧末、烧猪骨末、头垢、烧犬屎酒服豉汁亦佳。
食金银毒,服水银数两即出、鸭血、鸡子汁、水淋鸡屎汁。
食诸鱼中毒,煮橘皮、生芦苇根汁、大豆汁、马鞭草汁、烧末鲛鱼皮、大黄汁、煮朴硝
汁。
食蟹中毒,生藕汁、煮干蒜汁、冬瓜汁。
食诸菜毒,甘草、贝齿、胡粉三种末水和服之。
小儿溺,乳汁服二升佳。
饮食中毒心烦满,煮苦参汁饮之,令吐出即止。
服石药中毒,白鸭屎汁、人参汁。
服药过剂闷乱者,吞鸡子黄、蓝汁、水和胡粉、地浆、 荷汁、粳米粉汁、豉汁、干姜、
黄连屑、饴糖、水和葛粉饮。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服药食忌例
内容:有术,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鱼 等物。
有藜芦,勿食狸肉。
有巴豆,勿食芦笋羹及野猪肉。
有黄连、桔梗,勿食猪肉。
有地黄,勿食芜荑。
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及羊肉。
有细辛,勿食生菜。
有甘草,勿食菘菜,又勿食海藻。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陆,勿食犬肉。
有常山,勿食生葱生菜。
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鳖甲,勿食苋菜。
有天门冬,勿食鲤鱼。
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杂生菜,又不可食诸滑物果实等,又不可多食肥猪、犬肉、
油腻、肥羹鱼脍、腥臊等物。
服药通忌见死尸及产妇淹秽事。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凡药不宜入汤酒者
内容:朱砂 雄黄 云母 阳起石 钟乳 银屑 孔公孽 石 矾石 石硫黄 铜镜鼻 白
垩胡粉 铅丹 卤咸 石
灰藜灰
上十七种石类
野葛 野狼毒 毒公 鬼臼 莽草 巴豆 踯躅 蒴 皂荚 菌 藜芦 茹 贯众
野狼
牙芜荑 雷丸 鸢尾 蒺藜 女菀 耳 紫葳 薇衔 白芨 牡蒙 飞廉 蛇衔 占斯
辛荑 石南 虎掌 枳实 虎杖 芦根 羊桃 麻勃 苦瓠 瓜蒂 陟厘 云实 野狼跋
槐子 地肤子 青葙子 蛇床子 茺蔚子 菥 子 王不留行 菟丝子
上四十八种草木类
蜂子 蜜蜡 白马茎 狗阴茎 雀卵 鸡子 雄鹊 伏翼 鼠妇 樗鸡 萤火
僵蚕 蜈蚣 蜥蜴 斑蝥
芫青 亭长 地胆 虻虫 蜚蠊 蝼蛄 马刀 赭魁 虾蟆 蜗牛 生鼠 生龟 诸鸟兽虫
鱼膏骨髓胆 血屎溺
上二十九种虫兽类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畏恶七情表
内容:寻万物之性,皆有离合,虎啸风生,龙吟云起,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漆得蟹而散、麻
得漆
而涌,桂得葱而软,树得桂而枯,戎盐累卵,獭胆分杯。其气爽有相关感,多如此类,其理
不可得而思之。至于诸药,尤能递为利害,先圣既明言其说,何可不详而避之。时人为方,
皆多漏略。若旧方已有,此病亦应改除。假如两种相当,就其轻重,择可除而除之。伤寒赤
散,吾恒不用藜芦。断下黄连丸,亦去其干姜而施之,无不效。何忽强以相憎,苟令共事乎
,相反为害,深于相恶。相恶者,谓彼虽恶我,我无忿心,犹如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
更良,此有以相制伏故也。相反者,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今画家用雌黄、胡粉相近,便
自黯妒。粉得黄则黑,黄得粉亦变,此盖相反之证也。药理既昧,所以不效,人多轻之。今
案方处疗,恐不必卒能寻究本草,更复抄出其事在此,览略看之,易可知验。而本经有直云
茱萸、门冬者,无以辨其山、吴、天、麦之异,咸宜各题其条。人有乱误处,譬如海蛤之与
甲,畏恶正同。又诸芝使薯蓣,薯蓣复使紫芝。计无应如此,不知何者是非?亦宜并记,
当更广检正之。又《神农本草经》相使,止各一种,兼以《药对》参之,乃有两三,于事亦
无嫌。其有云相得共疗某病者,既非妨避之禁,不复疏出。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玉石上部
内容:玉泉(畏款冬花。)
玉屑(恶鹿角。)
丹砂(恶磁石,畏咸水。)
曾青(畏菟丝子。)
石胆(水英为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荑、白薇。)
云母(泽泻为使,畏鳝甲,反流水,恶徐长卿。)
钟乳(蛇床子为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 草。)
朴硝(畏麦句姜。)
硝石(萤火为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
芒硝(石苇为使,畏麦句姜。)
矾石(甘草为使,恶牡蛎。)
滑石(石苇为使,恶曾青。)
白石英(恶马目毒公。)
紫石英(长石为使,畏扁青、附子,不欲 甲、黄连、麦句姜。)
赤石脂(恶大黄,畏芫花。)
黄石脂(曾青为使,恶细辛,畏蜚蠊。)
白石脂(燕屎为使,恶松脂,畏黄芩。)
太一禹余粮(杜仲为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玉石中部
内容:水银(畏磁石。)
殷孽(恶术、防己。)
阳起石(桑螵蛸为使,恶泽泻、菌桂、雷丸、蛇蜕,畏菟丝子。)
凝水石(畏地榆,解巴豆毒。)
石膏(鸡子为使,恶莽草、毒公。)
磁石(柴胡为使,畏黄石脂,恶牡丹、莽草、杀铁毒。)
玄石(恶松脂、柏子仁、菌桂。)
理石(滑石为使,畏麻黄。)
孔公孽(木兰为使,恶细辛。)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玉石下部
内容:青琅 (得水银良,畏乌鸡骨,杀锡毒。)
石(得火良,棘针为使,恶虎掌、毒公、 屎、细辛,畏水。)
特生 石(火炼之良,畏水。)
方解石(恶巴豆。)
代赭(畏天雄。)
大盐(漏芦为使。)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草药上部
内容:六芝(薯蓣为使,得发良,恶恒山,畏扁青、茵陈蒿。)
天门冬(垣衣、地黄为使,畏曾青。)
麦门冬(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 。)
术(防风、地榆为使。)
女萎萎蕤(畏卤咸。)
干地黄(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菖蒲(秦艽、秦皮为使,恶地胆、麻黄。)
远志(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杀天雄、附子毒,畏珍珠、蜚蠊、藜芦、齐蛤。)
泽泻(畏海蛤、文蛤。)
薯蓣(紫芝为使,恶甘遂。)
菊花(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使。)
甘草(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人参(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石斛(陆英为使,恶凝水石、巴豆,畏白僵蚕、雷丸。)
牛膝(恶萤火、龟甲、陆英,畏白前。)
细辛(曾青、桑根为使,恶野狼毒、山茱萸、黄 ,畏滑石、硝石,反藜芦。)
独活(豚实为使。)
柴胡(半夏为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子(荆子、薏苡仁为使。)
菥 子(得荆子、细辛良,恶干姜、苦参。)
龙胆(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
菟丝子(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使,恶 菌。)
巴戟天(覆盆子为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防风(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杀附子毒,畏萆 。)
络石(杜仲、牡丹为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黄连(黄芩、龙骨、理石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蒺藜子(乌头为使。)
沙参(恶防己,反藜芦。)
丹参(畏咸水,反藜芦。)
天名精(垣衣为使。)
决明子(蓍实为使,恶大麻子。)
芎 (白芷为使,恶黄连。)
续断(地黄为使,恶雷丸。)
黄 (恶龟甲。)
杜若(得辛荑、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蛇床子(恶牡丹、巴豆、贝母。)
茜根(畏鼠姑。)
飞廉(得乌头良,恶麻黄。)
薇衔(得秦皮良。)
五味子(苁蓉为使,恶萎蕤,胜乌头。)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草药中部
内容:当归(恶 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秦艽(菖蒲为使。)
黄芩(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芍药(须丸为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干姜(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粪,杀半夏、莨菪毒。)
本(恶 茹。)
麻黄(浓朴为使,恶辛荑、石苇。)
葛根(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前胡(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
贝母(浓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栝蒌(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玄参(恶黄 、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苦参(玄参为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反藜芦。)
石龙芮(大戟为使,畏蛇蜕、吴茱萸。)
狗脊(萆 为使,恶败酱。)
石苇(滑石、杏仁、射干为使,得菖蒲良。)
萆 (薏苡为使,畏葵根、大黄、柴胡、牡蛎、前胡。)
瞿麦( 草、牡丹为使,恶桑螵蛸。)
白芷(当归为使,恶旋复花。)
紫菀(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 木,畏茵陈。)
白薇(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
紫参(畏辛荑。)
淫羊藿(薯蓣为使。)
款冬花(杏仁为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荑、麻黄、黄芩、黄
连、黄 、青葙。)
白藓(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萆 。)
牡丹(畏菟丝子、贝母、大黄。)
防己(殷孽为使,恶细辛,畏萆 ,杀雄黄毒。)
女菀(畏卤咸。)
泽兰(防己为使。)
地榆(得发良,恶麦门冬。)
海藻(反甘草。)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草药下部
内容:大黄(黄芩为使。)
桔梗(节皮为使,畏白芨、龙胆、龙眼。)
甘遂(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天雄(远志为使,恶腐婢。)
芫花(决明为使,反甘草。)
泽漆(小豆为使,恶薯蓣。)
大戟(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钩吻(半夏为使,恶黄芩。)
藜芦(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乌头、乌喙(莽草为使,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
附子(地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 、人参、乌韭、黑豆。)
葶苈(榆皮为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
半夏(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虎掌(蜀漆为使,畏莽草。)
贯众( 菌为使。)
蜀漆(栝蒌为使,恶贯众。)
恒山(畏玉札。)
牙子(芜荑为使,恶地榆、枣肌。)
白蔹(代赭为使,反乌头。)
白芨(紫石英为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
茹(甘草为使,恶麦门冬。)
菌(得酒良,畏鸡子。)
荩草(畏鼠妇。)
夏枯草(土瓜为使。)
野狼毒(大豆为使,恶麦句姜。)
鬼臼(畏垣衣。)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木药上部
内容:茯苓、茯神(马 为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胶、龟甲。)
柏实(牡蛎、桂、瓜子为使,恶菊花、羊蹄、诸石、面、曲。)
杜仲(畏蛇蜕、玄参。)
干漆(半夏为使,畏鸡子,今又忌油脂。)
蔓荆子(恶乌头、石膏。)
牡荆实(防风为使,恶石膏。)
五加皮(远志为使,畏蛇蜕、玄参。)
黄柏(恶干漆。)
辛荑(芎 为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酸枣仁(恶防己。)
槐子(天雄、景天为使。)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木药中部
内容:浓朴(干姜为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
山茱萸(蓼实为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吴茱萸(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秦皮(大戟为使,恶吴茱萸。)
占斯(解野狼毒毒。)
栀子(解踯躅毒。)
秦椒(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桑根白皮(续断、桂心、麻子为使。)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木药下部
内容:黄环(鸢尾为使,恶茯苓、防己。)
石南(五加皮为使。)
巴豆(芫花为使,恶 草,畏大黄、黄连、藜芦、杀斑蝥毒。)
蜀椒(杏仁为使,畏橐吾、附子、防风。)
栾华(决明为使。)
雷丸(荔实、浓朴为使,恶葛根。)
溲疏(漏芦为使。)
皂荚(柏实为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兽上部
内容:龙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龙角(畏干漆、蜀椒、理石。)
牛黄(人参为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
白胶(得火良,畏大黄)。
阿胶(得火良,畏大黄。)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兽中部
内容:犀角(松脂为使,恶 菌、雷丸。)
羊角(菟丝子为使。)
鹿茸(麻勃为使。)
鹿角(杜仲为使。)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兽下部
内容:麋脂(畏大黄,恶甘草。)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虫鱼上部
?:蜜蜡(恶芫花、齐蛤。)
蜂子(畏黄芩、芍药、牡蛎。)
牡蛎(贝母为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吴茱萸、辛荑。)
桑螵蛸(畏旋复花。)
龟甲(恶沙参、蜚蠊。)
海蛤(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虫鱼中部
内容:伏翼(苋实、云实为使。)
皮(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蜥蜴(恶硫黄、斑蝥、芜荑。)
虫(畏皂荚、菖蒲。)
鳖甲(恶矾石。)
蛴螬(蜚虫为使,恶附子。)
乌贼鱼骨(恶白蔹、白芨。)
蟹(杀莨菪毒、漆毒。)
鱼甲(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天鼠屎(恶白蔹、白薇。)
露蜂房(恶干姜、丹参、黄芩、芍药、牡蛎。)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虫鱼下部
内容:蛇蜕(畏磁石及酒。)
蜣螂(畏羊角、石膏。)
斑蝥(马刀为使,畏巴豆、丹参、空青,恶肤青。)
地胆(恶甘草。)
马刀(得水良,得火良。)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果上部
内容:大枣(杀乌头毒。)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果下部
内容:杏仁(得火良,恶黄 、黄芩、葛根,解锡毒,畏 草。)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菜上部
内容:冬葵子(黄芩为使。)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菜中部
内容:葱实(解藜芦毒。)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米上部
内容:麻 、麻子(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米中部
内容:大豆及黄卷(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
大麦(食蜜为使。)
酱(杀药毒、火毒。)
上一百九十七种,有相制使,其余皆无。

<
目录>卷第二
<
篇名>药对岁物药品
内容: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时,为阳起石、桑螵蛸、凡十物使,主二百草为之长。
立春之日,木兰、射干先生,为柴胡、半夏使,主头痛四十五节。
立夏之日,蜚蠊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
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为牡蛎、乌喙使,主四肢三十二节。
立秋之日,白芷、防风先生,为细辛、蜀漆使,主胸背二十四节。
上此五条出《药对》中,义旨渊深,非俗所究,虽莫可遵用,而是主统之本,故亦载之。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玉泉
内容:味甘,平,无毒。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疗妇人
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轻身长年。人临死服五斤
,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生蓝田山谷,采无时。
畏款冬花。蓝田在长安东南,旧出美玉,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
故名玉泉。今人无复的识
者,惟通呼为玉尔。张华又云,服玉用蓝田谷玉白色者;此物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有人临
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
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葬,皆用珠襦玉匣,是
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亦
应依《仙经》
服玉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乃发热如寒食散状。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余
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
〔谨案〕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其以
法化为玉浆者,功劣于自然液也!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玉屑
内容:味甘,平,无毒。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
生蓝田,采无时。
恶鹿角。此云玉屑,亦是以玉为屑,非应别一种物也,《仙经》服谷玉,有捣如米粒,
乃以苦酒辈,消令如泥,亦有
合为浆者。凡服玉,皆不得用已成器物,及冢中玉璞也。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徐善亭部界中,
日南、卢容水中,外国于
阗、疏勒诸处皆善。《仙方》名玉为玄真,洁白如猪膏,叩之鸣者,是真也。其比类甚多相
似,宜精别之。所以燕石入笥,
卞氏长号也。
〔谨案〕饵玉,当以消作水者为佳。屑如麻豆服之,取其精润脏腑,滓秽当完
出也。
又为粉服之者,即使人淋壅。屑如麻豆,其义殊深。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丹砂
内容: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
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杀精魅邪恶鬼,除中恶、腹痛、毒瓦斯、疥 、诸疮。久服通
神明不老,轻身神仙。能化为汞,作末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析者良。生符陵山谷,采无
时。
恶磁石,畏咸水。案此化为汞及名真朱者,即是今朱砂也。俗医皆别取武都仇池雄黄夹
雌黄
往俱用,此为谬矣。符陵是涪州,接巴郡南,今无复采者。乃出武陵、四川诸蛮夷中,皆通
属巴地,故谓之巴沙。《仙经》
亦用越沙,即出广州临漳者,此二处并好,惟须光明莹澈为佳。如云母片者,谓云母砂。如
樗蒲子,紫石英形者,谓马
齿沙,
亦好。如大小豆及大块圆滑者,谓豆沙。
细末碎者,谓末沙。此二种粗,不入药用,但可画用尔。采沙皆凿坎入数丈许。虽同出

井,胜火井也。炼饵之法,备载《仙方》,最为长生之宝。
〔谨案〕丹砂大略二种,有土沙、石沙。其土沙,复有块沙、末沙,体并重而色黄黑,
不任画用,疗疮疥亦好,但不入心腹之药
尔,然可烧之,出水银乃多。其石沙便有十数种,最上者光明沙,云一颗别生一石龛内,大
者如鸡卵,小者如枣栗,形
似芙蓉
或出水内,形块大者如拇
指,小者如杏仁,光明无杂,名马牙沙,一名无重沙,入药及画俱善,俗间亦少有之。其有
磨嵯、新井、别井、水井、
火井、芙蓉、石末、石堆、豆末等沙,形类
别有越沙,大者如拳,小
者如鸡鹅卵,形虽大,其杂土石不如细明净者。经言末之名真朱,谬矣。岂有一物而以全、
末为殊名者也。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空青
内容:味甘、酸,寒、大寒,无毒。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益肝气
,疗目赤痛,去肤翳,止泪出,利水道,下乳汁,通关节,破坚积。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令人不忘,志高、神仙。能化铜、铁、铅、锡作金。生益州山谷及越 山有铜处。铜精熏则
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采,亦无时。
越 属益州。今出铜官者,色最鲜深,出始兴者弗如,益州诸郡无复有,恐久不采之故
也。凉州西平郡有空青山,
亦甚多。今空青但圆实如铁珠,无空腹者,皆凿土石中取之。又以合丹成,则化铅为金矣。
诸石药中,惟此最贵。医方
乃稀用之,而多充画也,殊为可惜。
〔谨案〕此物出铜处有,乃兼诸青,但空青为难得。今
出蔚州、兰州、宣州、梓州,
宣州者最好,块段细,时有腹中空者;蔚州、兰州者,片块大,色极深,无空腹者。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绿青
内容:味酸,寒,无毒。主益气,疗鼽鼻,止泄痢。生山之阴穴中,色青白。
此即用画绿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带挟。今画工呼为碧青,而呼空青作绿青,正反矣。
〔谨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曾青
内容:味酸,小寒,无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养肝
胆,除寒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
铜。生蜀中山谷及越 ,采无时。
畏菟丝子。此说与空青同山,疗体亦相似。今铜官更无曾青,惟出始兴。形累累如黄连
相缀,色理小类空青,甚难
得而贵,《仙经》少用之。化金之法,事同空青。
〔谨案〕曾青出蔚
次鄂州,余州并不任用。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白青
内容:味甘、酸、咸,平,无毒。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
。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可消为铜剑,辟五兵。生豫章山谷,采无时。
此医方不复用,市人亦无卖者,惟《仙经》卅六水方中时有须处。铜剑之法,具在《九
元子术》中。
〔谨案〕陶所云∶
今空青,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白如碧,亦
青时,亦用之,名鱼目青,
以形似鱼目故也。今出简州、梓州者好。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扁青
内容:味甘,平,无毒。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创不瘳,破积聚,解毒瓦斯,利精神,去
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久服轻身、不老。生朱崖山谷武都、朱提,采无时。
《仙经》俗方都无用者。朱崖郡先属交州,在南海中,晋代省之,朱提郡今属宁州。
〔谨

朱崖巴南及林邑、扶南、舶上来者,形块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时有空者;武昌者,片
块小、而色更佳;兰州、梓

者,形扁作片,而色浅也。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石胆
内容:味酸、辛,寒,有毒。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
下血,诸邪毒瓦斯,令人有子,散症积,咳逆上气,及鼠 。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
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一名毕石,一名黑石,一名棋石,一名铜勒。生羌道山谷羌里句
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采。
水英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荑、白薇。《仙经》有用此处,俗方甚少,此药
殆绝。今人时有采者,其色青
绿,状如琉璃而有白文,易破折。梁州、信都无复有,俗用乃以青色矾石当之,殊无仿佛。
《仙经》一名立制石。
〔谨案〕
此物出铜处有,形似曾青,兼绿相
此乃绛矾。比来亦用绛矾
为石胆,又以醋揉青矾为之,并伪矣。真者出蒲州虞乡县东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块如鸡卵
者为真。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云母
内容:味甘,平,无毒。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
明目,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轻身,延年,悦泽不
老,耐寒暑,志高神仙。一名云珠,色多赤。一名云华,五色具。一名云英,色多青。一名
云液,色多白。一名云沙,色青黄。一名磷石,色正白。生太山山谷齐、庐山,及琅邪北定
山石间,二月采。
泽泻为之使,畏 甲,反流水,恶徐长卿。案《仙经》云母乃有八种∶向日视之,色青
白多黑者名云母;色黄白多
青名云英;色青黄多赤名云珠;如冰露乍黄乍白名云沙;黄白晶晶名云液;皎然纯白明澈名
磷石,此六种并好服,而各
有时月;其黯黯纯黑,有文斑斑如铁者
炼之有法,惟宜精细;不
尔,入腹大害人。今虚劳家丸散用之,并只捣筛,殊为未允。琅邪在彭城东北,青州亦有。
今江东惟用庐山者为胜,以
沙土养之,岁月生长。今炼之用矾石则柔烂,亦便是相畏之效。百草上露,
乃胜东流水,亦用五月茅屋溜水。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石钟乳
内容:味甘,温,无毒。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
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瞧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
不练服之,令人淋。一名公乳,一名芦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山谷及太山,采无时。
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 草。第一出始兴,而江陵及东境名山
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轻薄如
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长挺乃有一二尺者。
色黄,以苦酒洗刷则白。《仙经》用之少,而俗方所重,亦甚贵。
〔谨案〕钟乳第一始兴,
其次广、连、澧、朗、郴等州者,虽浓而光润可爱,饵之并佳。今峡州、青溪、房州三洞出
者,亚于始兴。自余非其土地,不可轻服。多发淋渴,止可捣筛,白练裹之,合诸药草浸酒
服之。陶云钟乳一、二尺者,谬说。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朴硝
内容: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胃中食
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炼之白如银,能寒能热,能滑能涩,能辛能苦,能咸能酸,入地千岁不变,色青白者佳,
黄者伤人,赤者杀人。一名硝石朴。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采无时。
畏麦句姜。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蚕陵二县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杂黑斑。

石用之,当烧令汁沸出,状如矾石也。《仙经》惟云硝石能化他石。
今此亦云能化石,疑必相似,可试之。
〔谨案〕此物有二种∶有纵理、缦理,用之无别。白
软者,朴硝苗也,虚软少力,炼为硝石,所得不多,以当硝石,功力大劣也。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硝石
内容: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
气,疗五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 蚀疮。练之
如膏,久服轻身。天地至神之物,能化成十二种石。一名芒硝。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
西羌,采无时。
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疗病亦与朴硝相似,《仙经》多用此消化诸石,
今无正识别此者。顷来寻访,
犹云与朴硝同山,所以朴硝名硝石朴也,如此则非一种物。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
硝大同小异, 如握盐雪
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
硝乃是练朴硝作之。与后皇
甫说同,并未得核研其验,须试效,当更证记尔。化硝石法,在三十六水方中。陇西属秦州,
在长安西羌中。今宕昌以
此诸山有咸土处皆有之。
〔谨案〕此即芒硝是也。朴硝一名硝石朴,今练粗恶朴硝,淋取汁
煎,练作芒硝,即是硝石。《本
经》一名芒硝,后人更出芒硝条,谬矣。

<
目录>卷第三
<
篇名>芒硝
内容:味辛、苦,大寒。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
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生于朴硝。
石苇为之使,畏麦句姜。案《神农本经》无芒硝,只有硝石,名芒硝尔。后名医别载此
说,其疗与硝石正同,疑此
即是硝石。旧出宁州,黄白粒大,味极辛、苦。顷来宁州道断都绝。今医家多用煮练作者,
色全白,粒细,而味不甚烈。
此云生于朴硝,则作者亦好。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说云∶“无朴硝可用硝石,生山之阴,
盐之胆也。取石脾与硝石,
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硝石。其味苦,无毒。主消渴热中,
止烦满,三月采于赤山。
朴硝者,亦生山之阴,有盐咸苦之水,则朴硝生于其阳。其味苦无毒,其
腹中饱胀,养胃消谷,去邪
气,亦得水而消,其疗与硝石小异”。按如此说,是取芒硝合煮,更成为真硝石,但不知石
脾复是何物?本草乃有石脾、
石肺,人无识者,皇甫既是安定人,又明医药,或当详。练之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暖汤淋
朴硝,取汁清澄煮之减半,
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皆六道也,作之忌杂人临视。今益州人复炼矾石作硝
石,绝柔白,而味犹是矾石
尔。孔氏解散方又云∶熬炼硝石令沸定汁尽。如此,
硝石犹是有汁也。今仙家须之,能化他石,乃用于理第一。
〔谨案〕晋宋古方,多用硝石,
少用芒硝,近代诸医但用芒硝,鲜言硝石,岂古人昧于芒硝也。《本经》云生于朴硝,朴硝
一名硝石朴,硝石一名芒硝,理既明白,不合重出之。

上一篇:本草经集注5下一篇:食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