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古籍现代类
订阅

现代类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51条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 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 ...
分类:    2015-12-11 21:37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八讲 活血化瘀药-姜黄
姜黄味辛,苦,性温.主要功用是破血,行气。 姜黄破血兼理血中气滞,入肝脾二经,善破肝脾二经的血瘀气结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因血瘀气滞而引致的胸胁疼痛,可配合枳壳,苏梗、桔梗,川楝子、香附、元胡,桂心 ...
分类:    2015-12-11 21:37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脉法篇-松紧二脉
松脉即虚脉,虚松气不充,诸病宜急补,补气与补中。脉法诸书,只有虚实而无松脉,虚乃其名,松乃其实,松乃外散之脉,成分不够之脉也,补气补虚,则归根而不外散。紧脉与松脉反,内聚不舒象,转绳弹人手,寒实之现状 ...
分类:    2015-12-11 21:37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52条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目中不了了,谓视物模糊不清也,睛不和,谓眼仁暗无光泽也。伤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发热 ...
分类:    2015-12-11 21:37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八讲 活血化瘀药-郁金
郁金味辛、苦,性寒。主要有活瘀、凉血、行气,解郁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吐血、衄血,由于郁怒伤旰,肝气郁结,气郁生火,血热血瘀,肝火上逆,挟血上犯而致吐血,咳血,衄血,胸胁刺痛,吐血有块以及妇 ...
分类:    2015-12-11 21:37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脉法篇-滑涩二脉
滑脉有二象,鼎沸与盘珠,鼎沸躁热病,盘珠津液多,燥热伤津,如鼎锅之水,被火煎熬沸腾,故脉滑;津液滋多,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故脉滑。痰病脉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孕脉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 ...
分类:    2015-12-11 21:37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53条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阳明病,蒸蒸发热,大汗如流为热盛由里蒸腾于外,津液欲竭之象,应急下其热以救津液,缓则无及,宜大承气汤。 【按】壮热内迫,津液外越,故发热、汗多如流。如不急下 ...
分类:    2015-12-11 21:37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八讲 活血化瘀药-莪术
莪术味辛,苦,性温。为常用的行气破血消积药,兼能助消化。常用于以下情况: 1.消除痃痞症癖:腹中气血凝滞,积之日久结聚成块,偏在脘腹正中(或略偏右)者,叫痞,偏在两胁隐避之处者,叫癖,偏在脐旁、脐下处, ...
分类:    2015-12-11 21:37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54条
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发汗不解,指太阳病发汗后不解,竟直传于里。腹满且痛,可见结实已甚,传变迅急,不可等闲视之。须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以上三条均为病猛剧,传变迫急,看似不 ...
分类:    2015-12-11 21:36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八讲 活血化瘀药-三棱
三棱味苦,性平。主要功用是散血行气,软坚消积。常与莪术同用。 凡因血瘀气滞而引致的腹中硬块(包括肝脾肿大等),食积,痰滞以及妇女血瘀经闭等症,皆可以本品活血化瘀,行气消积、通经散结。一般说,对腹中硬块 ...
分类:    2015-12-11 21:36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55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民,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此条承上条腹满痛而言,虽以大承气汤急下,但腹满不减,即有所减亦微不足道。此为实,还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金贵》曰“腹满不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 ...
分类:    2015-12-11 21:36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八讲 活血化瘀药-乳香
乳香味辛、苦,性微温。它的主要功用有二: 1.行气活血:本品气香能香窜调气,味辛能散疚活血,性温能通经络。凡因气滞血窃,凝涩不通而致的心腹痛,跌打肿痛,痈肿疼痛等皆可随证选用。例如: (1)心腹痛,可配元 ...
分类:    2015-12-11 21:36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56条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本条应读为“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脉滑而数,为里实有 ...
分类:    2015-12-11 21:36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八讲 活血化瘀药-没药
没药味苦,辛,性平。有散瘀血、通结滞、消肿定痛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痈疡肿毒:痈疡初起,红肿热痛,可用本品活瘀散结,消肿定痛。常配合银花,连翘,赤芍,红花、防风、白芷、归尾、炙山甲,皂角刺等 ...
分类:    2015-12-11 21:36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57条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释】病人无明显的表里证而延续发热七八天不解,显为里热,虽脉浮数者,亦可以适方 ...
分类:    2015-12-11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