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胁痛
2015-12-10 22:06| 发布者: 低头花已谢| 查看: 15| 评论: 0
张(六五) 胁胀夜甚,响动则降,七情致伤之病。(肝郁) 橘叶 香附子 川楝子 半夏 茯苓 姜渣 陈 气热攻冲,扰脘入胁。 川连 牡蛎 夏枯草 炒半夏 香附 炒白芥子 徐(四九) 劳怒阳动,左胁闪闪,腹中微满,诊脉弦搏,左甚,当先用苦辛。 郁金 山栀 半夏曲 降香末 橘红 金石斛 汤(十八) 气逆,咳血后,胁疼。(金不制木) 降香汁(八分冲) 川贝(一钱半) 鲜枇杷叶(三钱) 白蔻仁(五分) 杏仁(二钱) 橘红(一钱) 丁 由虚里痛起,左胁下坚满,胀及脐右,大便涩滞不爽,用缓攻方法。(湿热壅滞) 小温中丸。 某 痰饮搏击,胁痛。(痛兼痰饮) 半夏 茯苓 广皮 甘草 白芥子 刺蒺藜 钩藤 沈(三十) 左胁下痛,食入则安。(营络虚寒) 当归桂枝汤加肉桂。 朱(五二) 左乳傍痛绕腰腹,重按得热少缓,此属阴络虚痛,十一年不愈,亦痼疾矣。 当归(三钱) 肉桂(一钱) 小茴(七分) 丁香皮(五分) 茯苓(二钱) 淡干姜(一钱) 尤(四五) 痛从中起,绕及右胁,胃之络脉受伤,故得食自缓,但每痛发,必由下午黄昏,当阳气渐衰而来,是有取乎辛温通络矣。 当归 茯苓 炮姜 肉桂 炙草 大枣 郭(三五) 痛必右胁中有形攻心,呕吐清涎,周身寒凛,痛止寂然无踪,此乃寒入络脉,气乘填塞阻逆,以辛香温通法。(寒入络脉气滞) 荜茇 半夏 川楝子 延胡 吴萸 良姜 蒲黄 茯苓 汪(六八) 嗔怒动肝,寒热旬日,左季胁痛,难外舒转,此络脉瘀痹,防有见红之事,静调勿劳可愈。(血络瘀痹) 桃仁 归须 五加皮 泽兰 丹皮 郁金 又 桃仁 归须 丹皮 桑叶 川楝子皮 黑山栀皮 又 络虚则热,液亏则风动,痛减半,有动跃之状,当甘缓理虚。 炙甘草汤去姜桂。 又 痛止,便难,液耗风动为秘,议用东垣通幽法。 当归 桃仁 柏子霜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肉 红花 凌 肝着,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 川楝子皮 炒延胡 归须 桃仁 生牡蛎 桂枝木 沈(二一) 初起形寒寒热,渐及胁肋脘痛,进食痛加,大便燥结,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辛香刚燥,决不可用。 白旋覆花 新绛 青葱管 桃仁 归须 柏子仁 王(二四) 左前后胁板着,食后痛胀,今三年矣,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 桃仁 归须 小茴 川楝子 半夏 生牡蛎 橘红 紫降香 白芥子 水泛丸。 汪 痛在胁肋,游走不一,渐至痰多,手足少力,初病两年,寝食如常,今年入夏病甚,此非脏腑之病,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瘀从便下,诸家不分经络,但忽寒忽热,宜乎无效,试服新绛一方小效,乃络方耳,议通少阳阳明之络,通则不痛矣。 归须 炒桃仁 泽兰叶 柏子仁 香附汁 丹皮 穿山甲 乳香 没药 水泛丸。 程(四八) 诊脉动而虚,左部小弱,左胁疼痛,痛势上引,得食稍安,此皆操持太甚,损及营络,五志之阳,动扰不息,嗌干舌燥心悸,久痛津液致伤也,症固属虚,但参、术、归、芪补方,未能治及络病,内经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体肝,甘缓以益,肝宣辛甘润温之补,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自臻效验耳。 炒桃仁 柏子仁 新绛 归尾 橘红 琥珀 痛缓时用丸方。 真阿胶 小生地 枸杞子 柏子仁 天冬 刺蒺藜 茯神 黄菊花四两丸。 朱 肝络凝瘀,胁痛,须防动怒失血。 旋覆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李(十九) 左胁痞积攻疼。 生牡蛎 南山楂 炒延胡 川楝子 炒桃仁 归须 丹皮 桂枝木 蒋(三六) 宿伤,左胁腹背痛。 炒桃仁 归须 炒延胡 片姜黄 五加皮 桂枝木 橘红 炒小茴 沈 暮夜五心热,嗌干,左胁痛,肝肾阴亏。(肝肾阴虚) 人参 生地 天冬 麦冬 柏子霜 生白芍 黄 左胁骨痛,易饥呕涎,肝风内震入络。(肝风入络) 生地 阿胶 生白芍 柏子仁 丹皮 泽兰 又 照前方去白芍、泽兰,加桃仁、桑枝。 又 肝胃络虚,心嘈如饥,左胁痛便燥少血。 生地 天冬 枸杞 桂圆 桃仁 柏仁 熬膏,加阿胶收。 程 胁下痛犯中焦,初起上吐下泻,春深寒热不止,病在少阳之络。(胆络血滞) 青蒿根 归须 泽兰 丹皮 红花 郁金 胡(三四) 诊脉右弦,左小弱涩,病起积劳伤阳,操持索思,五志皆逆,而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先胁痛,晡暮阳不用事,其病渐剧,是内伤症,乃本气不足,日饵辛燥,气泄血耗,六味滋柔腻药,原非止痛之方,不过矫前药之谬而已,内经肝病三法,治虚亦主甘缓,盖病既久,必及阳明胃络,渐归及右,肝胃同病,人卧魂藏于肝,梦寐纷纭,伤及无形矣,议用甘药,少佐摄镇。(肝肾皆虚) 人参 枣仁 茯神 炙草 柏子仁 当归 龙骨 金箔 桂圆肉煮厚汁,捣丸。 徐评 案中用药,颇能变通,心思有不可及处,惟用补之处,未免太重耳。 |
上一篇: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腹痛下一篇: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胃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