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复制链接]
查看1970 | 回复16 | 2004-12-28 12: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回复中介绍过多次王唯工博士「气的乐章」一书,但发现似乎没有网友看过,以下转贴王唯工博士的一篇文章,欢迎讨论:
  
气与中国传统医学作者/王唯工 中研院物理所 王林玉英 师范大学物理系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而临床医学又是应用科学,不仅包含了物
理、化学、生物、生理学等基础科学,而且小至分子生物学、显微组织学、大至
系统生理学、大体解剖学,又分小儿内、外科、神经内、外科,心脏科、外科……
纵横经纬,无所不包,西方医学总是分系科学,个别处理,但是这么大的学问学
习起来,可真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从何开始。  中国传统医学则更是一
门有趣的学问,因为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整体的。我们要研究中
国传统医学,虽然也可分门别类,分系分科,但是最后总要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
体系,要把那么多五花八门的资料整合在一起,真像是写封神榜或天方夜谭,要
把几百个神仙或是一千个故事编在同一本书里。再进一步讨论中医之可能内涵之
前,让我们先试着了解一下目前中医已有的一些理论。  
    根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之《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1988年第
五版)中医之基本特点有二: 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重视人体本身之统一性、
完整性。与自然界之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机体整体之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而实现的。中医所定义之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及胆。这五脏六腑包含了器官及其经络。 二、辩证论治 这是中医认识疾病及治疗疾病之特色。「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病理概括,而「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病症及体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及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常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为中医一是辩证论治而非按病施治。  
    中医之基本学说则以阴阳五行及脏象为其精髓,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最初是手指日光的背光向,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以后引申为气候之寒暖,方位之上下,动静等对比性的分配。中医有依组织部位将五脏视为阴,六腑视为阳,下部为阴,上部为阳。中医在动静之间取得平衡,就是所谓的「阴平阳秘」而「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所以「致中和」就成了中医之最高境界。  而五行学说则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组成认为所有物性的基础,因其相互间的属性而有生克与制比的关系。并根据五脏之特性,如木性可曲直,枝叶条达,有生发之特性,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其性上炎,心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有运化水各,输送精微,精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清肃为顺,故以肺属水。水克火,火克金,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来描述。有了以上的基础,则六腑与五脏相表里,而将六腑之属性与五脏相关连,进而推展至气、血、津液,及经络系统。而经络系统也分属五脏六腑。  
    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如上所简述,脉络分明,系统有序。治疗的方法也是同样的可分为阴阳;针灸有补泻的手法,而药物也是寒凉温热等属性。治疗的方法也分五脏六腑或是十二经络,针灸之穴道分属十二经,及任督脉。药物也分入五脏六腑而有属经之理论。  
由上述理论看来,阴阳五行为中医之哲学架构,而五脏六腑及十二经络为中医之生理架构,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哲学架构及生理架构有何关系?……。其实如果我们能回答这个大难题,自然也就能为这套理论找到实证之科学基础。  
   其实中医理论中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气行血」,这是目前西方医学尚未发现的生理现象。究竟「气」是什么?中医之生理中肝有肝的「气」,肾有肾的「气」,脾有脾的「气」……,而且十二经又是气血运行之轨道。由此看来对气的了解也就成了了解中医整个理论的枢纽。  
   近年来我们在血液循环的基础理论上,发现了共振的现象,血管有其特定共振频率,器官及穴道也一样有其共振频率。器官或穴道与动脉因为耦合振动进而产生分频现象。由此理论推演,每个器官就有了自己的共振频率,身上有那么多器官,每一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共振频率,岂不是要有千百种频率了。心脏是血液压力波动力的来源,在常态时,它一再重复打出相同的波形,由佛氏转换可知重复波之频率组成,只有其本频之谐波。如果我们把相同谐波共振之器官归为一类,则自然得到内脏与经络关系。五脏及其经络各属一个低频,所以属阴;六腑及其经络,各属一高频,所以属阳。  
    生病时先是循经传,因为此频率能量不够,则整条经络皆供血不足,各器官逐个发生病变;严重时则越经传,利用相表里或相生相克的关系传到另一个经络去,由此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如果以脉中之频率为经络的指针,则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论治,甚至阴阳五行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气」由共振之理论看来,就是心脏打出来的压力能量(占循环系统中能量之95%血液之动能仅占约5%)在各个器官及经络分布之状况。如某器官气不足,则压力不足,器官中微小动脉括约打开时,血液就没有力量射入微血管中而营养组织,所以此器官就因气之不足而缺血,自然就缺营养,缺氧及抵抗力等,进而代谢之废物累积,久而久之,百病皆可由此而来。  
   气为什么会不足呢?最大的可能是心脏不够力,这是全身性的「气」不足,也可以是肺循环不好,那么血是够的,可是血中的含氧量却不够(抽烟的人经常有此问题),当然也可以是某一个经络受了伤,尤其是伤及筋骨,那么此经络的共振状况就严重受到阻碍,因而整个的共振振幅都受到压抑,当然就难免因缺血而影响到其生理功能,进而生病。这些变化或其它器官之变化都可由脉诊仪作定量的诊断。  气功以一个广泛的定义来看,可以是任何改善身体血液分布的运动。其实有氧舞蹈可视为一种粗浅的气功,机械而重复的动作,就可以改善血液的循环。但是中国自古以来传下来的各种功法,又配合了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的生理基础,其有效性当然就更高了。  
军民软件 | 2004-12-29 19: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西化论而已,而且是比较庸俗的那种
逸湘 | 2004-12-30 13: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下面引用由军民软件2004/12/29 07:12pm 发表的内容:
西化论而已,而且是比较庸俗的那种
如果你看过「气的乐章」全书
你会为这句话后悔的
闻名 | 2004-12-31 10: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还停留在验证中医的低浅层次,无趣无趣!!!
逸湘 | 2004-12-31 12: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不无趣 不无趣
此篇的重点在以科学的方法解释「中医经络学」
军民软件 | 2004-12-31 12: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单就此文而言,作者对中医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估计《气的乐章》也不过如此
逸湘 | 2004-12-31 13: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下面引用由军民软件2004/12/31 12:22pm 发表的内容:
单就此文而言,作者对中医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估计《气的乐章》也不过如此
为何不看过全书再对全书作批评
此文肤浅
请指出肤浅之处
才是学术讨论之道
一句肤浅
如何讨论
tomi | 2005-1-5 20: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我也觉得没有必要看全文了,上面那段文字我还是在与网友聊天边聊天看完的。
   对我一点启发都没有。
   对中医的解释,最好还是从传统文化角度去解释。理解透了古典,其精髓就浅显易明了,也就现代了。
   《思考中医》在这方面非常好,简直是中医现代化的里程碑。
逸湘 | 2005-1-6 11: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借用老中医马光亚的序一用:
        中国脉学超时代的进步   89岁老中医 马光亚   
    中医脉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旧的社会多数人重视中医,认为中医看病,病人不必开口讲病,三指一按,便知道病在哪里,提起笔来开方,可以药到病除。其实,没有这么神秘,今日社会一切从新,医学进步,更不会落后。中医的脉学,将露出新的曙光。   
   我临床五十年以上,没有几天不为人看病,看病第一要辨明病证,病证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之不同,临床观色问证,得到患者病情之后,要以脉象来作最后的决断。然后才有把握为病人开方、故看脉确实极为重要,我当年学医,最初读李中梓医宗必读的『四言脉诀』,后来读李时珍的『濒湖脉学』,还觉不够,再去读张石顽的『诊宗三昧』及陈修园医书的脉诀,张石顽的『诊宗三昧』,比较浅显而深入,易读易知,他以色脉合为最可靠的诊法,将色脉、脉位、脉象、经络诸论,说得十分透彻,我认定『诊宗三昧』,是一部研究脉学的好书。
  最近,我得见一部研究脉学的新书,是研究物理学高深而大有成就的学者王唯工所着,这一书出现,是中国脉学超时代的进步,他有很好的科学研究的素养,先精通了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因发现中国医学是最佳而能救人的学问,乃特意取中医的脉学来着实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写成此一部书。
    我数十年临床,虽对许多疑难病证,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时代进步‧我不能以此为足,要开步向前求进,才能有登蜂造极的一日,王唯工的表现,是值得我钦佩而取法的。我要从他的新着中,求取脉学的进步。
    王着脉学是研究脉的原理,不是在脉的形象上多费功夫。古人言脉,大部是着形象的考究,八脉、二十八胍、三十脉,不外是在形象上兜圈子,王研究脉的原理,认定「气是脉的原动力,李时珍、张石顽等虽曾说过脉是候五脏六腑之气,但王唯工贝体说出「共振」的道理,是更上一层楼了。气为血帅,血液循环发生共振的现象,从现象可看出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关系及影响,而认识不同的脉。从古中医用三个指头把脉,王唯工发明了脉诊仪,只要用一个小片电极片碰触脉搏,病人身上的十二经脉全部显示在屏幕上,并可列印诊断书,这是中国医学在脉学上,进步登上最高的境界了。
    我对王唯工的脉学新着出版,证实中医进步,表示祝贺之忱,持为之序。
    2002年8月15日
军民软件 | 2005-1-7 12: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王 的观点还停留在 从近代西医看中医的层次;比较突出的就是将中医的五脏与解剖的五脏相对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