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复制链接]
查看3498 | 回复21 | 2003-5-1 13: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作者:小鱼儿
    
现今,有很多人认为《伤寒杂病论》久已残缺,怀疑白云阁古本是后人托名之伪作.但我们认为此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不是后人补充之作。
原因:若是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之文,应有此怀疑,今二者差异如此之多,皆以古本为是,若他人删补改易,岂能尽合圣师之意。且又句句工整,无懈可击。观其增文部分,有一字或数字者,一句者,一条者,数条者,半篇者,全篇者,或接连数篇者。且多是古籍未载之独特见识。倘使别人所著,其人亦是亚圣之才,必另著他书以传世。查未见能与本书相匹者,知非他人所著。
例:越婢加术汤主治风水,现代多用治疗肾小球肾炎,但疗效欠佳,而古本则有柴胡桂枝汤治疗风邪乘肾,河南蔡德元医生尊之,用此汤治疗肾炎多获良效。治疗肾病用柴胡桂枝汤,实出人意料,若无圣明之见,岂能致之?
例:仲师自序云:“观今世之医 明堂 厥庭,尽不见察。”其批评世医不知道审查此二处,自著中必论及其审查方法,但其他版本都未记载,应是脱漏,只有古本有之。与序文相应为情理之中。且其审查手法十分新颖,见解高于《内经》和历代医者,若非才高识妙,焉能致之?若是后人所著,必在他书中流露一二。
例:在其他版本中,治疗宿食,无论虚实皆用承气,实有不足,古本在太阴篇中有:“有宿食 ,若大便溏者,宜厚朴积实白术甘草汤。”此汤为虚者设。若是后人制方,必不少神曲,莱菔子,山查,内金,麦芽等。而圣师时此皆未入药,亦明此乃原文。
 依据用药分析--全书用药139味,除红花柯子外,均载于《名医别录》中。未用别录以后的药物。古本中有用香蒲,而此药在梁朝以前已经很少应用。故推测此书成于梁朝以前。
依据用字分析---古本中,瓜篓写为括篓,而栝篓首见于《雷公炮炙论》证明此书写于公元420年之前古本中用“沃”字,别之医书未见有用,只见于《内经》,所以可以知二者成书年代相差不远。
依据文风分析---古本文句简练而短,符合汉代文风。如133条:“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皆分,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而且古本措辞精深,非一般可比:以“脉随证转”诊疟疾,病人“谷气多入”明除中,言简意赅,令人叹服。实显作者才秀。

根据书中所序:叔和所抄行于世的相传为第7次稿,而此书为第12次稿。众所周知叔和所传现以是残篇,讹误甚多。而相比较古本优点颇多。其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其全书比宋本多出30%,且有88首处方是宋本所无。在伤寒论中古本与宋本有差异之处为134条400余处。浅见分析后都是古本正确。基本上解决了历代争议的疑点,其有用药不合今意者颇多,但都有奇效。且伤寒与杂病合篇,并论述了温病,和其它六淫至病。太阴篇文多一倍,虚实水食,表邪肝乘尽述之。黄疸 宿食列入阳明,寒疝 淋病书于厥阴。实符合仲师六经辨证之论点。
总之古本解决了宋本给我们留下的众多疑点,并新增了许多内容。所以我们认为古本是仲景原著保存较好的版本.
古本为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米泊让先生的先师:中医学家黄竹斋 于1934年得桂林罗哲初先生珍藏的张仲景第46世孙保存的<<伤寒杂病论>>的第12稿。黄先生于1939筹资刻本版印制公世。根据书中所序:“此书为清朝道光年间,左盛德宦游岭南,遇仲景孙张绍祖,得观绍祖家历代珍藏,从未轻易示人的《伤寒杂病论》。并手抄一部。后来此书传与桂林的左盛德先生,左先生又秘藏了40年”。后来因为左盛德感动于黄竹斋先生“寻访仲景古本的诚心”特公开一览。此本因远僻边疆,得以免遭战火。但流传艰难,几乎亡佚。后终于在黄竹斋先生不惜一切的努力之下,得以大白天下。仲景先师的毕生心血终于没有付与劫灰,其英灵有知,应可告慰
文本

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志一 | 2003-5-1 13: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更正:
上文为转贴,发帖时操作有误,请版主更正。
学海无涯 | 2003-5-3 23: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就是桂林古本?
志一 | 2003-5-4 11: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是的。
三七生 | 2003-5-4 17: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本文作者见识很高,说理令人信服。
金谷子 | 2003-5-4 22: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真经难见,真解难求,真事难做,真人难得。
luwenbo | 2003-5-12 21: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大家想不想要?我已经转换为TXT了
岐黄子 | 2003-5-12 22: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可贴过来。
luwenbo | 2003-5-12 22: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伤 寒 杂 病 论 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祸及患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乎!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错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亡,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之。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乘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诊决,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伤 寒 杂 病 论 序
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刻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训之下,始亦疑之,及读至《伤寒例》一卷,见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尽载其中,于六经已具之条文并不重引。法律谨严,始知坊间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发汗吐下后各卷,盖后人以读书之法,错杂其间,而未计及编书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问仁者众,问政者繁,何不各类其类,而惮烦若此耶!吾师讳学正,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孙,自晋以后迁徙不一,其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吾师虽承家学,不以医名,亦不轻出此书以示众人,余之得受业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术,得针灸之学于永川邓师宪章公,后随侍先严游宦岭南,与吾师同寅,朝夕相过从,见余手执宋本伤寒论,笑问曰:“亦嗜此乎?”时余年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领,正寻绎耳。”师曰:“子既好学,复知针灸,可以读伤寒论矣,吾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传,恐成坠绪。”遂历言此书颠末,及吾师家世滔滔不倦。先严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师事焉。今罗生哲初为吾邑知名人士,从习针灸历有年所,颇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尽受之,余不负吾师,罗生亦必不负余,故特序其原起,罗生其志之,罗生其勉之。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luwenbo | 2003-5-12 22: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平 脉 法 第 一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像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迟缓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之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人本声宫变角者,为木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瘳;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师曰:脉肥人则浮,瘦人则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初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初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博,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当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当死,他皆仿此。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寸口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脉不足?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硬,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苔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也?师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