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复制链接]
luwenbo
|
2003-5-12 22: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平 脉 法 第 二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比难治。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在浮部,饮在皮肤;在中部,饮在经络;在沉部,饮在肌肉;若寸口弦,饮在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在下焦。
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脉浮而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饲。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捋,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饮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卫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失经,名曰血崩。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无外证者,为病属内伤。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
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为外毒;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内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误攻则内陷,内陷则死。
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当发痈脓;发热者,暴出;无热者,久久必至也。
寸口脉浮滑,按之弦急者,当发内痈;咳嗽胸中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腹中挚痛为肠痈,当便脓血。
寸口脉大而涩,时一弦,无寒热,此为浸淫疮所致也;若加细数者,为难治。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周,言胃气虚竭也;此为医咎,则虚取实,守空破血;脉滑则为哕,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必硬,气噫不除。令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胃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也。
趺阳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不利,而大汗出,法应胃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淤泥而死。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趺阳脉微沉,食饮自平,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趺阳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变为数疾,发热汗出者,不治。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妊娠脉弦数而细,少腹痛,手心热,此为热结胞中,不先其时治之,必有产难。
产后脉洪数,按之弦急,此为浊未下;若浊已下而脉如故者,此为魂脱,为难治。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师曰: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师曰:发热则脉躁,恶寒则脉静,脉随证转者,为病虐。
师曰:脉乍大乍小,乍静乍乱,见人惊恐者,为崇发于胆,气竭故也。
师曰:人脉皆无病,暴发重病,不省人事者,为厉鬼,治之以祝由,能言者可治;不言者死。
师曰: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掣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油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奇经八脉不系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
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
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急,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
带脉为病,苦腹痛,腰间冷痛,脉当沉而细,治属少阴。
阳蹻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缓,治属少阳。
阴蹻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
阳维与诸阳会,其为病在脉外,发寒热,脉当浮而虚,治属气分。
阴维与诸阴交,其为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热,脉当弦而涩,治属血分。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为气血之别,使不拘一经也。
奇经八脉之为病,由各经受邪,久久移传,或劳伤所致,非暴发也。
问曰:八脉内伤何以别之?师曰:督脉伤,柔柔不欲伸,不能久立,立则隐隐而胀;任脉伤,小便多,其色白浊;冲脉伤,时咳不休,有声无物,劳则气喘;带脉伤,回身一周冷;阳蹻伤,则身左不仁;阴蹻伤,则身右不仁;阳维伤,则畏寒甚,皮常湿;阴维伤,则畏热甚,皮常枯。
问曰:八脉内伤其脉何似?师曰:督脉伤,尺脉大而涩;任脉伤,关脉大而涩;冲脉伤,寸脉短而涩;带脉伤,脉沉迟而结;阳蹻伤,脉时大而弦;阴蹻伤,脉时细时弦;阳维伤,脉时缓时弦;阴维伤,脉时紧时涩。问曰:其治奈何?师曰:督脉伤,当补髓;任脉伤,当补精;冲脉伤,当补气;带脉伤,当补肾;阳蹻伤,则益胆;阴蹻伤,则补肝;阳维伤,则调卫;阴维伤,则养荣。
问曰:其处方奈何?师曰: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则无失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wenbo
|
2003-5-12 22: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六气主客第三
问曰:六气主客何以别之?师曰: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此名客气。
问曰:其始终奈何?师曰:初气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满,四气始于大署,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主客相同,其差各三十度也。
问曰:司天在泉奈何?师曰:此客气也,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则为在泉,太阳为初气,厥阴为二气,司天为三气,太阴为四气,少阳为五气,在泉为终气;卯酉之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则初气太阴,二气少阳,三气阳明,四气太阳,五气厥阴,终气少阴;戌辰之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丑未之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已亥之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其余各气,以例推之。
问曰:其为病也何如?师曰:亦有主客之分也;假如厥阴司天,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逆。少阴司天,主胜,则心热,烦躁,胁痛支满;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跗肿,血溢,疮,喑,喘咳。太阴司天,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客胜,则首、面、跗肿,呼吸气喘。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逆,仰息,甚则有血,手热;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瘰,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疭。阳明司天,主胜,则清复内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金居少阳之位,客不胜主也。太阳司天,主胜,则喉嗌中鸣;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也。厥阴在泉,主胜,则筋骨徭并,腰腹时痛;客胜,则关节不利;内为痉强,外为不便。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肢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胻、腨、足病,瞀热以酸,跗肿不能久立,溲便变。太阴在泉,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客胜,则足痿下肿,便溲不利,湿客下焦,发而濡泄,及为阴肿,隐曲之疾。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阳明在泉,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满,不能久立;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泄。太阳在泉,以水居水位,无所胜也。
问曰:其胜复何如?师曰:有胜必有复,无胜则无复也;厥阴之胜,则病耳鸣,头弦,愦愦欲吐,胃膈如寒,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及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不通;其复也,则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少阴之胜,则病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呕吐,躁烦,腹满而痛,溏泄赤沃;其复也,则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嗌燥,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则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膈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太阴之胜,则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又或湿气内郁,寒迫下焦,少腹满,腰椎痛强,注泄,足下湿,头重,跗肿,足胫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头项痛重,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窃泄无度。少阳之胜,则病热客于胃,心烦而痛,目赤,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少腹痛,下沃赤白;其复也,枯燥,烦热,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肺痿,化而为水,传为跗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阳明之胜,则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胸中不便,嗌而咳;其复也,则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阳之胜,则病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亘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血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时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则传为濡泄;其复也,则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以眩仆,食减,腰椎反痛,屈伸不便,少腹控睾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乃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此六气之病,须谨识之,而弗失也。
师曰:子知六气,不知五运,未尽其道,今为子言,假如太阳司天,而运当用己,夫甲己土运也,太阳寒水也,土能克水,太阳不能正其位也;又如厥阴司天,而逢乙庚金运;少阴少阳司天,而逢丙辛水运;太阳司天,而逢丁壬木运;阳明司天,而逢戊癸火运,其例同也。
问曰:其治法奈何?师曰:风寒暑湿燥热各随其气,有假者反之,甚者从之,微者逆之,采取方法,慎毋乱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wenbo
|
2003-5-12 22: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伤 寒 例 第 四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有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节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相似,但治有殊耳。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必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也,可不审明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始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飧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歧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晤,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痛,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也,以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伤寒传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汤发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斤(洗)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传太阳,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方:
桂枝二两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方:
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皆传经变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矣。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若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者,变为温毒。温毒,病之最重者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兹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为制。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纳不消,必非大满,犹有寒热,则不可下;若表已解,而纳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辨,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维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焉?
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使有所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犹在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水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时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欲饮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救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又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一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
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二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
脉六损,一日死,平人三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四损,经气绝,五损,腑气绝;六损,脏气绝。真气不行于经,曰经气绝;不行于腑,曰腑气绝;不行于脏,曰脏气绝。经气绝,则四肢不举;腑气绝,则不省人事;脏气绝,则一身尽冷。
脉盛身寒,得之上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下之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数乍疏者死。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脉濡而弱,弱反再管,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厥发汗,躁不得眠;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则筋惕肉瞤。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止于心下。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可发,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吐谷,气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踡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云,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而发汗,其咳必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踡而苦满,腹中复坚,命将难全。
厥逆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必死。
凡发汗,欲令遍身濈濈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若汗多者,不得重发汗,亡阳故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凡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脉反涩,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动气在右,不可下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饮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踡。
动气在上,不可下之,下之则掌中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轩,食则下利清谷,心下痞。
咽中闭塞,不可下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之,下之则发微热,若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云,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弦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数为痛,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而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体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法,清谷不容闲;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侯也;如此恶寒者,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危殆也。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初,头痛,目黄,衄不可制,阴阳俱虚,贪水者必藕,恶水者厥。若下之,则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则目闭;贪水者,下之则脉厥;其声嘤嘤,咽喉塞,汗之则战栗;恶水者,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初,汗之则口中伤,舌上白苔,烦躁,脉反数,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小便不利也。
凡服下汤,得利便止,不必尽剂。此以前是汗吐下三法之大要也。若能于此例之外,更神而明之,斯道其庶几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wenbo
|
2003-5-12 22: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杂 病 例 第 五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可用之。经曰:勿虚虚,勿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粥。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于脏腑,为内所因也;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多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为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园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暗暗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者,其病在中焦,实也,下之则愈 ;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可治也。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也。色脉非是,法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犹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河,自汗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项痛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痛肠鸣胀满心拘急;脏病三十六,腑病三十六,合为一百八病;此外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如病者素不喜食,而反暴思之,必以热也。
夫病在诸脏欲攻,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仿此。
夫病者手足汗,上气脚缩,此六腑之气绝于外也。下利不禁,手足不仁者,此五脏之气绝于内也。内外气绝者,死不治。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为腹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或为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者,必痔。
问曰:三焦竭,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之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上焦竭者,必善噫;下焦承中焦之气,中气未和,谷气不行,故下焦竭者,必遗溺失便。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榖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处;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转辗移痛;榖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愈而复发,为榖气。诸积之脉,沉细附骨在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在关者,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出下关,积在少腹;在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右;脉出右,积在右;脉左右俱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wenbo
|
2003-5-12 2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温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法,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法,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曲子,温服一升,日三腹。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妇,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曲子,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曲子,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 牡丹一两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再服。
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温邪干心也,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取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此温邪乘肺也,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杏仁十四枚(去皮尖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则少腹热痛,小便赤说,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声,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站鱼,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说,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声,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尺,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声,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方(见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制)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制)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声,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交,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栀子汤方:
栀子十六枚(劈)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虎加地黄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收,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百合七枚(劈)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wenbo
|
2003-5-12 22: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伤 暑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七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两把粳米半升半夏半升(洗)石膏一斤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收,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收,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数者,此为肺液伤,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栝蒌茯苓汤主之。
栝蒌茯苓汤方:
栝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洗)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竹茹半夏汤方: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味弱者,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职业,猪苓加人参汤主之;一物栝蒌汤亦主之。
猪苓加人参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人参三两
右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wenbo
|
2003-5-12 22: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太不幸了,我做好的光盘坏了,后面的文章无法读了。我只能抽时间重新做,做好之后再给大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志一
|
2003-5-12 23: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玄隐子
|
2003-5-13 21: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我有一同事,他读研时就研究伤寒版本,他说,桂枝古本乃无稽之谈,请问:作何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志一
|
2003-5-13 22: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称“桂枝古本乃无稽之谈”者众,取信与否,可将宋本所无者验之临床,真谬自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