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复制链接]
查看2548 | 回复16 | 2003-11-22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之船人] 于 2003-11-21 21:57:44上贴
--------------------------------------------------------------------------------
灰色收入有多黑?
——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医疗卫生系统药物回扣之风屡禁不止。最近,郑州某三等甲级医院的一位主治医生,一件偶然的事情,使他对自己开大处方拿回扣的行为进行了一番触及心灵的反思。
这位医生谈起药物回扣拿出多年来写的日记,展示出他的心声。
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干啥吃啥。医生之间把开药吃回扣、拿提成的行为视为正常,互相之间有一种默契,谁吃多少回扣,各自心里清楚,嘴上糊涂。由于这种做法是暗箱操作,谁回扣的多,谁回扣的少,自然也都不去过问。后来有关部门和医院规定不准借开大处方吃回扣,由于从医生、药房管理人员到院长,大家都处在一个防空洞里,人人身上都有白毛衣咋说别人是妖精?时间长了,从隐蔽到公开,似乎合法化了。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有人去举报,大家就视你神经不正常。
我们的科室有6位医生,近年来处方是越开越大,各种新药越开越多,化验等检验越来越复杂,严格违背了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规定和职责。比如对患有炎症的病人,做一两项必要的检查就行了,常常是检验单一开就是十几种,多的达三四十种。由于检验都有不同程度的提成,医生开的项目多,就回扣的多。开药也是同样,用第一代“头孢“既省钱又治病,可为了吃回扣,医生们比着开第5代、第6代,因为开一盒新药有十几甚至几十元的好处,这种钱来的确是太容易了。当今吃各种回扣的人越来越多,包括医院用的各种医疗器具,特别是一次性消耗品,回扣的钱高于产品的价格,有的住院部的科室,甚至把一些病人治疗时节余的药物再退回药房,二次卖给患者。医院药剂科科长掌管进药大权,其家属在社会上开有诊所,院领导的侄子具体负责购买,在体制上给他们许多便利,一年医院进药几千万元,这个防空洞有多么大?多么黑?深不可测。
对“灰色收入“这个词,当初我并不理解。认为医生为病人开处方,开的多,回扣得多,符合多劳多得的政策。前几年,一个月几百元处方好处费,家里生活一下子觉得宽松了不少。这两年一个月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生意“好时上万元。其他医生有的比我拿的更多,一年下来买套房或者买辆车,并非瞎说。现在谁不想富?看到别人家里换’背投’电视,自己也觉得那玩意确实不错,看到别人置家具买床垫,自己也想躺在富丽堂皇的床上做个好梦。看到别人购新房,自己也觉得人生该有几回搏,不弄套新房住住,回味一生也遗憾。
常言道,钱是个宝,花在哪里哪里好。钱,的确给家里带来了不少幸福,给家里办了不少实事,也给家人带来了不少欢乐。家里人对我“丰厚“的收入由担心变为放心。就在家人、包括自己把处方权看得至高无上时;就在今年非典期间,人们把医务工作者又拔高了一个台阶,使“天使“又增加了一道华丽的光环时;就在人们生命受到病毒的威胁,男女老少把生命作为焦点谈论时,我第二次领悟到作为大夫对拯救生命的责任。
反思“灰色收入“
非典期间,人们对医务人员的崇拜和敬慕,使白衣使者的声望达到了一个高点,就是在这个“高点“产生的同时,从医多年的我,回家看着140平方米新房子里各种现代家具和电器,躺在“蓝梦“床上,连续几个晚上都被恶梦惊醒。每次醒来,都感到陷入了一个深深的黑胡东:灰色变成了黑色,黑色这字眼太可怕了,我在沉思中反省,一个白衣使者,怎能让身上沾满污点呢?
作为医生的使命感,我的第一次认识是在我决定学医的那一天产生的。这位医生介绍时,拿出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给记者看,他在日记中写道:“下乡时,我和几名知青担着芝麻油到县粮管所交油粮,途中又累又饿,闻着香喷喷的芝麻油,想喝个醉饱。于是,我们几个下乡知青和村里人拉开距离后,用根麦结杆插进油桶里吸油喝。当时的感觉就像一个垂危病人躺在床上,接收输液后,使生命得到了复苏。这时我感到生命对一个人来说,又变得那末脆弱。--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若能拯救更多的生命该是多么伟大呀!就在这个念头上,我发誓一定要当名医生。
我医科大学毕业进了医院,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虽然只有48元,感到格外沉重。那时不要说吃医药回扣了,就是几元钱的夜班费发到手里,也要问个明白,该不该要。现在一个月吃几千元的回扣,拿的多了,想的少了。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其责任是除去病人身上的痛苦,挽救更多的生命,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幸福。所有这些,平时不能说没想过,只是在大气候的影响下,变得日趋淡漠了。有时自己觉得够吃够花了,刹住车不干了,可又总是决心难下。如果说是非典期间人们对白衣使者的崇拜打动了我,其实我更应感谢的是一位病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病人仿佛给我住了一针清醒剂,使我下定决心,痛改前非。
这位非典期间的疑似病人痊愈后,从老家带了一些土特产找到我千恩万谢:“我在郑州打工,举目无亲,家里穷得连打针的钱都拿不起,不是您和医院搭救,我也许就没命了。“这位病人说,他们村里感冒发烧没人去吃药打针,平时抗一抗就过去了,抗不过去的,没钱住院,就去卖血,这次没有抗过去,正好遇上了我这样的好人。这位患者走时,我破例送他到车站,并为他买了车票。望着这位痊愈患者的背影,我沉思我患了一种不可救治的病。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我拿出日记本写道:“医生靠处方权吃的回扣,实际上是在喝患者的血。作为拯救生命的人,却每时每刻迫害着人民的生命。身穿白色大褂的大夫,从心灵到外表,都沾满了血迹和污点,一些病人连药钱都拿不起,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卖血钱用来买药,我们却心安理得的在剥夺他们的钱,确实是失去了大夫的尊严,失去了起码的做人的良心。“写到这里,我再也写不下去了,我感到自己确实是犯了罪,是人民的罪人,这种病态继续下去,医院的大门将为谁人开放?
谁来拯救我
我不能成为永远的罪人。反思良久,我决定恢复原来的我。我决定不再利用处方权吃黑钱了。我第一次感到“灰色收入“这个字眼的可怕,人们把我们利用处方权得到的回扣称为灰色、黑色,不就是对我们天天穿着白大褂、人称白衣天使的人,一种形象的比喻和极大的愤慨吗!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我想恢复我多本来面目,恢复本来的我,却不能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有几周的时间,我坚持不利用处方权再吃回扣,努力恢复过去中的自我,可到月底其他大夫从药房登记的清单上拿到回扣时,从他们一个个敌意、冷清的目光中,我感到是自己站出来带头不拿回扣是那么孤立。因为在医院药物回扣的第一关就是医生开处方,处方开不出来,新药就推不出去,这样一来,科室主任、药房管理人员、医院的有关领导等等,他们也难以得到好处。
当看到报纸、电视对医务人员事迹的种种报道,当看到人们把鲜花献我们面前时,当非典之后在省人民会堂对医务人员表彰时,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我不反对人们对医务人员的赞誉,而在医院里吃各种回扣的人如此众多,觉得不拿白不拿,不拿就吃亏。总之,大家都在想怎样才能多赚钱,怎样才能多吃回扣,这种想法大于了对患者的关心。患者本身是痛苦的,医务人员又在他的痛处刺了一刀,这种做法在我们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容忍吗?
这位医生在最近一篇日记中写道:有着近20年党龄的我,这些天来,我竭力想改变自己,处于周围的各种压力,我感到自己是那么身单力薄,如果像’文革’那样,患者和人民会对我们“吃黑“的人,揭个千疮百孔,会给我们戴上无数顶不称职的帽子。遗憾的是,对于医疗战线回扣风愈演愈烈的现象,已形成了一个链条,好像没办法根治?我过去担心这一天的到来,现在迫切希望这一天尽快到来,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我们这些“患病“的医生,使我和所有的患者成为人民欢迎的、健康的白衣使者。
如何才能遏止医疗回扣
医疗回扣是个社会问题,在医疗体制改革改了多年的情况下,这一问题为何制而不止,关键是体制改革、思想认识和法律制裁不到位,造成一些医务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取不正当的暴利。有一专家把这种行为称作“权力寻租“,如何才能遏止权力寻租、腐败成风的局面,这位专家和有关部门谈了他们的看法。
这是一个权力寻租的问题
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刘汴生,针对医疗回扣现象谈到:这是一个权力寻租的问题。权力寻租原指政府的权力部门和掌握这些权力的个人利用公共管理权力为个人谋利益,但由于腐败的腐蚀作用,权力寻租的对象由政府官员蔓延到社会公共服务的其它部门(如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医院)。权力寻租的特点是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得到占有“租金“(即“超经济暴利“)的特权,所以寻租活动往往伴随着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这种寻租活动只耗费资源而不创造社会财富,或者说它只是一种为个人增加收入而不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活动。寻租活动的泛滥,为任何进步的制度所不能容忍。
权力寻租的这种泛化,使腐败由社会的个别现象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如何才能遏止权力寻租、腐败成风的局面?刘汴生认为,为阻断权力寻租克服腐败就要不断地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建立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是关键。由于权力寻租,在过剩药品费用支付的背后,病人和医生都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包括病人得到的是价高质低的公共服务,医生失去了人们对这一崇高职业的信任。作为治病救人的崇高职业,医生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回新的职业道德准则,树立在人们心中的新形象。
现有的医院管理体制只所以存在权力寻租,是组织内部绩效体系中的非组织绩效占了主导作用。当人们转向用回扣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绩效时,就会出现给病人的药越开越多,越开越贵,检查项目越来越多,甚至可以把卖给病人的药和治疗服务尽量节约下来再卖给病人换回高额的收益。这时,组织内部的正式的组织绩效失去了对回扣的制约,而非正式绩效却强化了回扣的激励作用,使回扣风越演越烈。只有当医院真正实行了不利于回扣的绩效体系和制约机制时,权力寻租才能得到遏制。
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可以进行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医院组织再造。为保证医院对病人的服务质量,医院内部形成不同的服务分工,这种服务分工以市场价值为价值形成了价值链,我们要界定每一价值链存在的价值,并让其表现出“阳光下的价值“。这些组织内部的价值链又形成了不同的分利集团。组织再造的过程是在这些集团之间形成一种制约关系。制衡关系的确立可以是将一些业务分离出去,利益同时也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单位,有了相对利益,制衡关系也就建立了起来。比如一些地方对医疗体制改革采取的医、药分离措施等。不能分离的业务可以在业务管理上将管理权力分开,用权力约束权力,也能建立监督制约的机制。目前,组织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较完善的是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考虑医院试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模式也不为一条制度创新的思路。
根治回扣是个社会问题
医疗体制改革到位难,关键它是个社会问题。河南省卫生管理部门一位资深专家谈到,医疗回扣反映在医生身上,这是整个回扣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从体制上讲,药品的生产是第一位的。从批号到药品的质量事关患者的治疗程度甚至生命,由于获得一个批号要付出吃、喝、请、送的代价,在药品没出世之前,这些就计入了它的成本,这是为药品注入的第一桶“生育指标水“;药品的价格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目前政府部门制定价格的人员,真正董药品知识和技术的人员缺乏,加上各种药厂雨后春笋出现和新品药物急剧增加,使政府计划和物价部门显得格外神圣。由于药品的定价直接关系到厂家的利润,厂家在定价过程中,敢于以“吃小亏才能占大便宜“的经营策略,开展各种公关。比如以产值的百分之几拿出来给有关管理者作为回报,一个年产值几千万的企业,回报就相当可观,这是为药品注入的第二桶“价格水“;药品生产出来后,由药商打进医院,要经过药房及有关领导批准才能进入医院,既便是通过种种形式的招标,仍有水分,人们把这种“门槛费“称作注入医药的第三桶水;医生利用处方开药得到的好处是第四桶“回扣水“。由于这四种水分的存在,呈现出一个正常情况下的非正常生产经营和消费链条,为此,医疗体制的改革并非医疗系统本身能够左右的,他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回扣问题既然是个社会问题,就应该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从源头抓起。凡是以不同形式吃回扣的,能否一律按违法论处?据了解,河南这几年在医药经销领域,只有一个县一人因经销假药被法院判了3年。据河南省卫生厅纪检部门人员介绍,全省卫生系统近几年也查处一些利用职务之便牟取额外收入的人,由于中国目前法律方面对利用职务之便得到的提成,没有明确的解释,对这些人员只能按违纪论处。记者采访的几家医院,都说没有发现医务人员的违规行为,而在暗访中,某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实话实说:回扣比以前更厉害,药商是无孔不入,医生是有机必钻。记者在这家医院几个楼梯处看到:医务人员从事药商活动违法,接受红包下岗的警示牌极为醒目。而这位知情人介绍,一千多人的医院,目前没有因触犯这条禁令被抓或下岗的。如果把拿回扣的人都抓走,医院就瘫痪了。
构筑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国家卫生部、河南省卫生厅在1999年9月制定下达的《规范医疗秩序维护病人权益的八条规定》中明确指出:严禁临床医生利用处方权收受药品开单费、药剂人员收受统方费;严禁临床科室私自采购或代销药品、器械,从中收取促销费、宣传费;严禁医疗机构、药械采购人员在医药购销中收受回扣、好处费;严禁医务人员以介绍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治疗等为由收取“介绍费“、“转诊费“等形式的加扣和提成;严禁医疗机构任何人私自为药品经销单位代开、代售药品或要求病人到自己指定的药店购药。这些规定推行以来,无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回扣之风为何愈演愈烈,有关专家认为,一是体制问题,二是人的思想意识问题,三是执法执罚力度不够。
专家呼吁,医疗回扣直接反映给患者的是医疗部门,也就是药品注水的最后一桶水,而前几道关口注水的成分更为严重,只是他们的做法更隐蔽、更毒辣。根治医疗回扣现象,仅靠医疗部门本身远远不够,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敢于动大手术,在药品定价方面,根据药品的确切成本,科学、实际的定价,在核价时一次挤掉所有的水分,真正达到物有所值,使消费者的消费更为合理,尤其在我国多数群众不富裕的情况下,用较少的钱,治较大的病。
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李俊秀认为,医院是一个窗口,医疗回扣反映在患者身上,医院不能说没有责任。作为院长,他力争管好院内的事,对医院外的问题,无法去管。对于回扣问题,他承认医院不是一方净土,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力争降到最低限度。他说,医务人员吃回扣,一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二是与本人的思想意识有关,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意识。在六七十年代,甚至在九十年代初期,医务人员不懂得啥叫回扣,即便你额外给他钱,弄不明白谁也不敢要。现在人们对钱的意识重了,有的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为此,针对医疗回扣问题,他们首先加强对所有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大会讲政策、讲法律,小会订措施。医院注意控制药物使用的比例,超出常规,比如某种药物使用率急剧上升,就肯定有了问题。在监督措施上,一是病人或家属与负责治疗的医生签订合同,病人有对治疗过程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医院组成的检查人员,不定时地抽查;三是开设举报信箱,欢迎社会及新闻媒体监督。李俊秀还谈到,从他们医院使用的药物情况看,新药的水分太大,他建议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把水分彻底挤掉。在药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形成平等竞争,医院在今后的改革中,属于一种企业,要逐步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去管理,不提供回扣的条件和土壤,使医务人员保持本色,树立医务人员的新形象。
河南省卫生厅纪检部门负责人谈到,医疗回扣问题牵扯到社会各个方面,就医疗系统本身,仅靠纪律检查部门查办远远不行,这是一项廉政建设的大工程,针对回扣现象,从卫生部到各级医院都出台了各种制约措施和办法,为何制而不止,一是从体制上有待研究和改革,二是在法律上对这种现象应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有个更具体可操作性的东西,从严治理,加大打击力度。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堵塞各方面的漏洞。目前省卫生厅出台的《河南省合理应用抗生素考评标准》等,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治理作用。但,这只是治表,要治本,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


无心 | 2003-11-22 12: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应先查政府官员,灰色收入一年也拿不到10万啊。
羊角锤 | 2003-11-22 21: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正”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常”平常,普通的。“正常”表示正在进行中的平常,普通的动作!
            试问:学习五年,每年一万元;开始工作,月薪一千元,几年收回成本?
心无所住 | 2003-11-23 19: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仔细看看这位先生的年龄。再想想我过去说的一个就医绝招“不找38岁以上及55岁以下的医生看病。”
张瑞兆 | 2003-11-23 21: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文字我有同感
但是我觉得干好医生  外财能不收就不收   有些事总有人管[move]文字[/move]
qimintang | 2003-11-23 22: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有同感
和大家有同感
但“不找38岁以上及55岁以下的医生看病。”
这个年龄是中西医的黄金年龄,水平高的全在这个年龄段,这办法恐怕害了自己哦。
年纪大了以后西医就不行了,复杂的手术站不下来了,中医到是好得多,可以看到80
三文鱼 | 2003-11-25 13: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也许灰色收入是可恨的,良心是不能出卖的,但是谁会想到医生的基本收入和投入的精力是不是成正比?》
如果能在法规上,政策上大幅度的提高医生的待遇,谁会想去要那些回扣?
只是没办法而为之,因为人总要生活啊,
人首先要温饱,温饱之后会攀比,如果在自己工作收入很好的时候,谁会去做违法的事情。
国外的医生收入很好,是中产阶级,而中国呢,是底蹭阶级,如果抛开灰色收入的话,这样的生活谁会去过?
心无所住 | 2003-11-25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下面引用由qimintang2003/11/23 10:44pm 发表的内容:
但“不找38岁以上及55岁以下的医生看病。”
这个年龄是中西医的黄金年龄,水平高的全在这个年龄段,这办法恐怕害了自己哦。
...
看来你不懂社会科学。
这是我几年以前功尽弃的办法。现在而言则是“不找40以上及55以下的医学看病”。就我眼下所及此说仍然适用。
安宁客 | 2003-11-26 2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下面引用由三文鱼2003/11/25 01:08pm 发表的内容:
也许灰色收入是可恨的,良心是不能出卖的,但是谁会想到医生的基本收入和投入的精力是不是成正比?》
如果能在法规上,政策上大幅度的提高医生的待遇,谁会想去要那些回扣?
只是没办法而为之,因为人总要生活啊 ...
也许应该想一想,你的灰色收入中就有患者的活命钱、举债的钱、攒几十年的养老钱,于心何忍?所谓灰色收入,为盗而已。盗亦有道,医岂能无道?
羊角锤 | 2003-11-26 21: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也不能只怪医生,看看现在中标、进医院的药,昂贵的新药占多少!中标后涨价的占多少!再者青霉素等老药对耐药菌还有效吗!医生只有处方权、没有决定进药品种的权利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