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复制链接]
安宁客 | 2003-11-27 09: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解读一份耐人寻味的医药销售“白皮书”
福建:医药购销“体制黑洞”有多深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3-11-25 11:12:31)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5日电(记者吴亮 马昌豹) 一些医药销售人士自己都承认,药品销售是一个"肮脏的过程"。药品销售之黑,表面上是黑在部分医务人员"吃回扣"上,但其根本原因还是黑在体制上,是一种"体制黑洞"和"体制腐败"。  
  重复生产和虚高定价下的"体制怪圈"   
  "今
天新产品,明天新产品。拿来一看,全是老产品,唯一变化的是名字。如此推陈出新,换来的是同类竞争品种无限增多。想想看,真正新产品有几个?"
  --《白皮书》摘抄  
  我国药品生产缺少创新机制,大部分生产厂家生产的都是仿制药品,这使得我国药品生产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愈演愈烈。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络血宝注射液",实际上就是"红花注射液",目前国内生产这个品种的厂家至少数十家。这还是好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仅"环丙沙星"全国约有近千家药厂在生产,"左旋氧氟沙星"也有数百家企业在生产。福建省第二批全省药品招标中,仅"阿莫西林"报名竞标的企业就有83家,有一种"重组人的粒细胞集落因子"注射液,参与竞标的企业有66家。作为医药大国的美国仅有医药生产企业200多家,而我国则多达上万家。
  药品的虚高定价更是到了"离谱"的程度。仍以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络血宝注射液"为例,物价部门给其定的零售价是每支14.5元,企业给经销商的实际供货价只有2.1元。不久前在成都举办的全国第50届药交会上,记者发现大部分参与交易的药品都能以"20扣率"(即以政府部门定价为基准打两折)左右的价格进货。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家:某医药集团生产的"澳来克"(加替沙星),国家计委定价138元,给经销商的供货价是"10扣率到20扣率之间";北京某药业有限公司打出"脑蛋白--超低价招商"的招牌,推出的"赛尔素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规格:5ml×5)批发价37.39元,而经销商2.5元就可以进货。
 [点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复建设造成产品过剩加剧市场竞争,直接结果是价格走低。然而这种市场规律在医药行业不管用了,医院参照物价部门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来核定自己的药价,谁的药定价高,谁的药"回扣空间"大,谁的药就越好卖。于是,厂家就拼命找物价部门将药品定价拉高,或者将药品规格和包装改一下换个名称将价格拉高。这样就形成了"重复生产--药价虚高--回扣"的怪圈,医药生产和销售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说到底,我国药品生产准入和定价体制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
  "医药不分家"使"回扣"难以得到根本遏制
  "今天抓,明天抓,就连小孩也知道回扣药,该要还要,一分不少,而且还在增加。"
  "你开报告会,我搞联谊会;你专家讲座,我权威发布;你赞助学术,我支持公益。更别提所有的'地下工作者',林林总总。'蛇有蛇道,龟有龟路'。"
  --《白皮书》摘抄 
  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的一名销售人员将医药代表形容为"地下工作者",他向记者道出一肚子辛酸:医药代表就像过街老鼠一样,连卖保险的都不如。但月底了我们成了"老板",到医院给医生发"工资"去。
  这位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在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一位科室主任一天曾开出800支"络血宝"。在这家医院,开一支"络血宝",医药代表给医生3元到3.5元,院长、药剂科主任、管采购的、药房入库的都要打点一下,负责电脑统计药方的也要打点,每一支药要给药剂科主任2块钱。
  这种直接给回扣的方式,被中小型医药企业普遍采用,称为"显性回扣"。一些大的医药生产企业大都采取"隐性回扣"的方式,如赞助医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大医院的负责人、药剂科主任和医生的"出国交流"日程表都排不过来。
  [点评]在现在医药不分家的体制下,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医生吃拿回扣,因为患者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是医院和医生说了算。反对进行"医药分家"改革的人士认为:目前国家给医院的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以药养医"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就是将医院药房分离出来,医生照样会开有回扣的药品。但他们忽视了一条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只要患者有了药品消费上的选择权,市场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就可以将虚高的药价拉下来。至于其他问题,则可以通过配套改革措施来解决。尽快启动"医药分家"改革已成为专家和群众的共同呼声。
  多头管理、"管办不分"使监督机制形式化
  "物价局备案、招标、药事会、药房、大夫、商业公司、卫生局、工商局,免不了竞争对手还来份举报。各个摆平,花钱,花钱,再花钱。"
  --《白皮书》摘抄
  记者曾对福建省一家医院吃拿回扣的事件进行过曝光,来查处的部门涉及物价、工商、卫生、纪检监察等,但谁也没有查下去,最后不了了之。
  药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过程中,多个部门参与管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品生产和经营的审批、检查,物价部门负责药品定价,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市场流通中的不正当竞争等,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查处医务人员吃拿回扣,进入医院环节后,则主要由卫生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想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则要经过医保部门这一关。目前各地还普遍进行药品集中招标,设立了"药品招标委员会"。
  卫生管理部门角色定位始终"说不清楚"。作为政府部门,其自然是"裁判员",然而卫生管理部门又是医院经营的直接参与者,和医院的各种利益纠缠在一起。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卫生管理部门的一些干部和医药销售人员关系很密切。如群众反映,福建省卫生厅某职能部门一位副主任的妹妹就是福州市医药销售市场上最大的"医药穴头"(药品代理商)之一,控制着部分新特药的医院销售通道。
  [点评]多头管理看似"婆婆"多,事实上容易造成职责不分,有利益的时候一哄而上,无利可图则不管不问。
  在"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下,卫生主管部门事实上担当着医院"总院长"的角色,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其"自我改革"缺乏动力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医药卫生部门的不正之风,首先要改变这种"管办不分"的体制,让医院真正成为经济实体,通过对医院产权的多元化改造,让医院建立起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吴亮 马昌豹)   
  新闻背景:医药购销"行话"解读
  在医药购销领域,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行话"、"黑话",外行人听不懂,也很难搞明白。但这些"行话"可以反映出医药购销领域许多耐人寻味的怪现象。从下面列举的部分"行话"中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现在已经乱到让普通百姓很难想象的地步。
  扣率。按照政府部门的定价,药品有批发价和零售价两种。医院售出的药品一般在药品零售价的基础上再加15%的利润。"扣率"即药品批发价的折扣,如"30扣率",即按某种药品批发价的30%供货,即俗话所说的打三折。在实际操作中,医药经销商从医药生产企业拿到的药品价格许多在"20扣率"左右,有的甚至只有几个点的"扣率"。从低得离谱的"扣率"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药品价格的水分有多大。
  记者手上有一份广东某药业有限公司的"招商目录":
  药品名称         批发价(元) 零售价(元) 扣率(百分比)
  赖氨肌醇维12口服溶液  32.87  37.80  22扣
  依托红霉素异型片     25.94  29.83  22扣 
  维U颠茄铝胶囊      22.61  26.00  20扣
  盐酸奈福泮注射液     25.04  28.80  18扣
  人参首乌胶囊       25.74  29.60  20扣
  药品穴头。掌握药品进入医院通道的药品代理商,一般一个地方都有若干个"药品穴头",他们和医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都有特殊的关系,可以打通各种"关节"。有的"药品穴头"自己开有医药公司,有的挂靠在某一家或者几家医药公司名下。"药品穴头"一般代理着若干种药品,手下有许多业务员(或称"医药代表")。福州市一家医药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连医药公司向医院供货都要找"药品穴头"帮忙,他们的"能量"很大。  
  招标找死。现在各地较普遍进行的医药招标一定程度上压低了药品进入医院的价格,使得药品经销商给医院和医生的回扣空间受到挤压,而回扣少了,药品的销量就直接受到影响,这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招标找死"。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经销商想出许多对付招标的招数,如将药品规格变一下,或者将药品名称变一下,就可以进行"独家规格"或者"独家品种"的招标,造成只有一家竞标的事实。一些经销商还通过"公关"等活动,使招标价不致于被压得过低。记者在调查时发现,福建省的中标药品中,一些中标药品的中标价仍然远远高于市场零售价。
  二次公关。省级药品招标只框定了可以进入医院的药品,这是药品进入医院的第一道门槛。要真正进入医院,还要经过医院药事委员会的"确标",确定最终进入医院的药品。一般药品中标后,药品经销人员的下一步工作是到医院进行第二次公关活动,想办法"摆平"医院药事委员会的成员,即"二次公关"。
  "走医院"和"走市场"。目前,药品购销在事实上形成价格上的双轨制,通过医院销售的药品执行的是政府部门核定的零售价,通过市场平价药店销售的药品执行的是竞争环境下形成的市场价。由于"零售价"中包含着"公关费用",一般情况下"零售价"远高于"市场价"。医药生产企业根据经营策略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还是通过市场销售。一般药品代理商和药厂在进行谈判时,首先确定的是代理药品是"走医院"还是"走市场"。  
  走票。一个"药品穴头"代理了某种药品后,首先要找一家医药公司,通过这家公司走帐,这就是所谓的"走票"。通过"走票",可以将低扣率拿到的药品的价格拉高到接近药品批发价或者零售价的水平,然后再供应给相关医院。走票的公司要知道如何将帐目做平,完成回扣资金的"洗钱"过程。"走票"的公司收取一定的利润提成。  
  蹿货。医药生产企业要完成一种药品的销售,首先要选定不同区域的代理商,并且要确保代理商在其"地盘"内是独家供货。由于不同代理商的销售额不同,药厂给不同代理商的供货价也不相同。这种情况下,销量大、能拿到较低供货价的代理商就有可能将药品销到另一家代理商的"地盘",这就是"蹿货"。为了防止"蹿货"现象的发生,药厂一般都要制定严格的"市场保护"措施,甚至给每件药品都印上水印编号,一旦确认有"蹿货"现象发生,就会给相应的代理商以严厉的经济处罚。(完)

安宁客 | 2003-11-27 10: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药价“黑洞”探秘:看普通药品价格如何飙升6倍

--------------------------------------------------------------------------------

2003年09月27日 14时55分07秒




    出厂价十几元钱的药,到了医院却成了100多元钱。是谁在背后操纵着药品价格?“新华视点”记者日前选取了一种普通的医保类处方药,在对其“身价”变化的过程明察暗访时发现,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卫生部门的“纠风”力度,但老百姓仍然在花冤枉钱填充着药品价格“黑洞”。
  药品名称:“神威”牌参麦注射液,规格5×10ml/盒。
  神威药业(燕郊)有限公司(下简称“神威公司”)销售部门9月24日给记者的电话报价:出厂价17.1元。
  在位于福州市湖东路的万康大药房,9月24日的零售价是18.6元。
  福建省老年医院,9月24日的售价是112.7元,是出厂价的6.6倍。
  一般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都了解,参麦注射液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常用中药制剂。这类药剂在福州市各大医院的使用量都比较大。它从出厂到给患者使用经过了哪些环节,价格又是如何升上去的呢?
  药品价格的“双轨制”
  在福建省老年医院,记者以患者身份开出这种注射液:每盒112.7元。记者随即以价格投诉为由找到这家医院的一位负责人,提出查看药剂的进价和供货公司。几经交涉,这位负责人查看了9月22日刚进的一批“神威”参麦注射液的原始记录:进货价格每盒98元,供货公司是“康安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
  记者咨询康安公司的业务员王为民:“医院进一批‘神威’参麦注射液,规格为5×10ml/盒的要多少钱?”
  王为民证实:“医院从我们公司进货的统一批发价是98元。”
  记者追问:“那你们公司从药厂的进货价是多少?”
  王为民告诉记者,一般是在向医院供货价格的基础上由厂方再让利10%左右,每盒进价约89元。
  记者问:“药店在你们公司进货,享受的批发价是多少?”
  王为民回答:“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但她拒绝告诉记者具体价格。
  记者找到了神威公司在福建的另一家经销商--金马医药公司。这家公司批发部的曾先生告诉记者,零售药店从这家公司进货,享受的批发价是每盒17.3元,公司从药厂的进货价则是17元左右。
  同种品牌规格的药品,由于销售“线路”不同,冒出了两种相差悬殊的价格体系。
  药价差额进了谁的腰包?
  福建省一家医药公司的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药厂卖给药店的药品,由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各个环节的利润不断受到挤压,这就是出厂时批发价很低的原因。医药公司一般再加几个点的利润后批发给药店。
  “但供给医院就不同了,除了正常的营销网络外,从进入医院药品目录再到患者手里,经过的环节至少有医院领导、药剂科、科室负责人、医生等多个环节。没有差价空间,谁会开你药厂的药!所以厂家必须预留出足够的‘促销费用’。”
  这位负责人以参麦注射液为例解释:若出厂的两种批发价分别以89元和17元计算,差额有72元,如果药品是经过医药公司售给医院的,这部分“差额”经过厂家的“技术处理”后,交由医药代表支配“做医院的工作”。
  在福建省老年医院,一些医生告诉记者,他们医院进的“神威”参麦注射液是由医院口腔科一位刘姓医生代理的。每售出一盒药剂,刘姓医生给开药医生的回扣是10元,给主要院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的回扣是30元,自己“留成”30元。举报医生告诉记者,这在整个老年医院的医生中已是“公开的秘密”。
  这家医院一位熟悉内情的医生告诉记者,仅仅“神威”参麦注射液这一种药剂,医院一个月的使用量约在300盒左右,药品销售收入3万多元。粗略估算,这其中至少有一万多元钱经过医药代表“回流”到医院少数领导和医生口袋里。
  据记者了解,福建省老年医院日常使用的药品品类2000多种,去年的医药销售收入1800多万元。而这家医院药事委员会的一位成员则向记者透露,医院药事委员会13名成员,但进哪家药厂的药,基本上是院长一个人说了算。
  药品中标价仍然有“水分”
  今年3月份,福建省第二次医药集中招标,最后中标的药品品类有2500多种。福建省医药招标承办单位随后公布的“中标候选品种确认表”中,就包括规格为每盒5×10ml的“神威”参麦注射液,中标价每盒52.6元。由于受非典的影响,福建省第二次医药集中招标的品种价格今年10月份正式生效。
  这意味着,今后这一规格的“神威”参麦注射液再进入福建省老年医院时,每盒进货价要从98元调低到52.6元。
  但记者在进行这次药价追踪时,却发现这一品种就在几天前从最终确定的中标药品目录上消失了。代理投标的闽药经济开发公司的业务经理陈平告诉记者,中标药品公示时,柘荣县中医院举报这一品种的中标价偏高,招标主管部门于是和药厂协商,希望他们将标价调低,药厂最终压价到每盒40元,招标主管部门希望“能再降一降”,厂方不同意。陈平说:“最后是厂方主动撤标的,因为我们这个52.6元的报价本来就是在同类药品中最低的,厂方让步到40元已是很不容易了。”
  记者感到很纳闷,就是将中标价降到30多元,和17.1元的出厂价相比仍然高出不少,为什么厂方不愿意再让步呢?
  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如果中标价低了,就意味着药厂原来“预留”给医院的回扣比例受到挤压。没有了这部分“预留回扣”,就是进了集中招标的中标目录,也没钱再“打点”医院的各个环节。在医药代表中流传着“中标找死”的说法,说的就是中标价压低了药品进入医院的价格,如果给医院领导和医生的回扣少了,进了医院的药品也卖不动。
  这位业内人士说,一些药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不愿意将投标价调低。招标竞争虽然激烈,但在预留足够的“回扣空间”这一点上,大部分药厂都有一种“默契”,都不愿意坏了这一“行规”。而记者在实地调查时发现,招标药品中,中标价远高于平价药店零售价的不在少数。
  记者还发现,在福建省第二次医药集中招标中,尽管神威公司规格为5×10ml/盒的参麦注射液没有中标,但另一规格为3×20ml/盒的参麦注射液中标,中标价每盒88元。(完)
  短评“市场”怎么就失了灵
  新华网福州9月27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吴亮、马昌豹)药品是不是商品?当然是!既然是商品,市场就应该是调节其价格的基本杠杆。然而就像大家所看到的,市场规律在药品价格面前仍然处于失灵的状态,患者吃什么药,花多少钱,“市场”说了不算。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了解药品的流通环节。就大部分药品而言,出厂后要经过医药公司再到医院,由医生开给患者。目前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已放开,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平价药店,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过医院这一环节的药品销售额仍然占到80%左右。这就是说,平价药店销售的主要是一些常用的非处方药,大量的处方药是由医院开给患者的,这是药品销售的大头。患者在医院输液,使用的必须是本医院的药品,如果在医院住院更不用说了,能自己将药带进病房使用吗?
  到医院开药不像你买衣服,合不合身可以先试一试。大部分患者对大部分药品是不熟悉的,尤其是现在各种新药品种越来越多,包装换了又换。得了什么病,该吃什么药,患者一般都是听医生的,药品使用的选择权在医生手里。如果这个医生是对患者完全负责任的,他会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将病尽快治好,然而一些医生要靠药品回扣来增加“收入”,哪种药品的回扣高就开哪种药。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患者得个头疼脑热就要花掉数百元的原因。
  近几年,许多地方都开始实施药品集中招标,这使得部分药品的虚高价格下调,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这是一件好事。然而“新华视点”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药品的中标价仍然远高过它在市场上的零售价,药厂在投标时就预先给医院这一环节留出了“回扣空间”。一些药厂说得清楚:如果实着心眼将价格压到真正的市场价位,没有了回扣的钱,药品中标了照样进不了医院,就是进了医院销量也会下来。“医生不愿意开你的药了”。
  为了制止药品回扣这种歪风,近年来各地采取了很多措施,医生收受红包和拿回扣的现象少多了,然而要真正清除药品流通中的暗箱操作,仅仅靠严格治理还是不够的,一定要向市场机制要办法。一是要尽快实现“医药分家”,让医药销售完全进入市场,截断流向医生口袋里的那部分“销售成本”。二是要积极培育医药零售市场,让一部分有实力的医药批发和零售企业在市场中不断壮大,以此来“冲击”医院居高不下的药品价格。(完)



















 

  来源:新华网

军民软件 | 2003-11-27 12: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医药分家后,医院靠什么生存、发展?
jinsir | 2003-11-28 11: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谁也知道吃回扣不光彩,但吃回扣是先从领导者时兴开的,群众只不过是跟着领导喝口汤而已,比起领导们的回扣,医生的灰色收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领导最有政治觉悟,群众都是感化了的,没有领导的行为,群众不敢去吃回扣。
| 2003-11-28 15: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哈哈哈吃,回扣有理了,真是高明的医生
安宁客 | 2003-11-28 17: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盗者有道,且不说梁山好汉,一般窃贼,见人伤于途,病于床,末必就肯下手。
而医者,倒正是下手掏人钱袋的好时机。难怪医者旧时归于三教九流,与巫者同。
与儒者的地位是天差地远。当然,今天的儒者--教师,掏起人的钱袋来也是好手,
称得上又狠又准。
jinsir | 2003-11-28 17: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收入有多黑?——一位医生对“灰色收入“的反思

要是说实话,我所见到的医生:不吃回扣的是因为什么?你们知道吗。是他摸不着!
这里讨论这个没什么用。
我国我党,一直反腐倡廉叫的很响,高级干部还不保自身廉洁,中层、下层乃至老百姓就更不用倡了。
好好议议我们的业务比啥都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