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血燥证辨疑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血燥证辨疑
[复制链接]
373
|
0
|
2015-11-20 22: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血燥证辨疑
时间:2015-09-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晓强
患者如出现皮肤干燥、粗糙、皲裂、脱屑、毛发干枯、口唇干燥等一类临床症状,皮肤科医生会习惯用“血燥证”来辨证论治。在诸如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等一系列干燥鳞屑性皮肤病的论治中,血燥证似乎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证型之一,在文献中,关于血燥证的论述也不在少数。但笔者以为,这个概念是否符合中医理论值得商榷。
燥的渊源
《说文》言“燥者,干也”,是相对于湿而言的一种病邪和病理状态,如费晋卿所言:“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易经》“火就燥”,说明燥与火、热之气联系紧密,火热耗津伤液,燥同样损伤津液,故有“阳明燥化”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燥与金同气相求,而金在脏为肺,肺又主皮毛,因此,燥与皮毛关系最为紧密。所以,燥邪过盛,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等。
燥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外燥实为六淫之一,乃时节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是直言:“燥胜则干”,这些都说明燥应该为秋季之主气。内燥则多为阴虚、血虚或瘀血致使阴液或津液生成减少或疏布不畅所致。一般来讲,急性发病多因外燥所致,而慢性疾病则多因内燥所致。
“血燥证”存疑
关于血燥证的论述,在古代文献中并未明确提及。“血燥证”这一概念真正提出是在现代。具体是什么时期何人首次提出,无从考证。有人提出是已故中医皮肤病学家赵炳南首创,但也无法确定。那笔者要问,为什么血燥证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是否存在却被古人所忽视呢?就此,笔者有一些想法,与同道探讨。
基础理论之辨
众所周知,燥有外燥和内燥之分,甚至有阳燥和阴燥之别。对于外燥,王孟英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一节中说:“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应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这说的是六淫之燥,诸如此类论述,举不胜数。
但对于内燥,历代直接论述的并不多,内燥之病,多为阴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辛甘”,以法测证,当知内燥伤人,临床表现多为阴证,而非我们想当然的跟外燥类似的干燥少津之证。
临床之辨
根据目前学者阐述血燥的临床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包含了血虚、血瘀、津亏、阴虚、风盛的一部分表现。换句话说,血燥证就是以上病证的一些不完整表现的简单集合。
皮肤干燥、粗糙、皲裂、脱屑、毛发干枯、口唇干燥、鼻干、大便干燥、咽干等一类临床症状,显然是外燥所致。但随便翻阅古代医典就会发现,历代医家多认为这些是由于燥邪,也就是外燥耗伤津液的结果。
津和液是人体重要的两种物质,两者皆容易为燥邪所伤,燥伤津液则口唇鼻腔干燥、眼睛干涩、皮肤汗少枯萎肥厚等。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也有:“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燥气可直接伤及肌肤,或伤肺,肺主皮毛,进而出现皮肤干燥。但这些都是燥邪直接所伤,绝非血为燥邪所伤,更不是血中有燥。如皮肤干燥、粗糙、皲裂、脱屑,皆可因血虚阴伤,或血瘀阻络,或燥邪伤津所致。而毛发干枯,亦可为血虚或精亏失养等导致。黏膜干燥,则更是津伤的直接表现。
从病变部位来看,无论在伤寒还是温病学中,凡病邪入血都非轻症。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所谓的“血燥证”并非重症,反而都是一些轻症,大多使用养血润燥之剂便可获效。
这恰好说明,病证并非血燥,而只是燥邪犯肤,或血虚或津伤造成的肌肤失养而已。
至于这种血燥能否看做内燥呢?显然更不合适。燥伤于内,应该表现为腹中冷痛、肠鸣、溏泄、咳衄之类阴证,才有了“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辛甘”的说法。据笔者推测,因很多内燥的原因不在燥,只是表现为燥,并多在血虚、津伤、血瘀中,故古人对内燥的论述并不详细。所以,在临床治疗方面,外燥润之成主要的治燥大法,如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桑杏汤之类。
误提“血燥证”有危害
由此可见,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讲,血燥证都不是一个很恰当的概念,它是血虚、血瘀、津亏、阴虚、风盛等部分表现的集合。对于“血中有燥”这样的说法更是令人费解。
也许有人会认为,没必要对这个小概念大做文章,但这种未经深思熟虑而提出的概念,若不尽快论证,或许在学术浮躁的当代,可能导致更多的谬误。
究其原因,是当代中医学者对于经典的研习与参悟不全不深。所以,笔者建议中医药学者在研究中,尤其是基础研究中,应在大胆设想的同时,更注重谨慎求证。中医学同现代科学一样都是科学,提出一个概念时,一样需要充足的证据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责任编辑:
高继明
)
皮肤干燥
,
皮肤瘙痒
,
皮肤病
,
皮肤科
,
银屑病
相关帖子
•
恶性淋巴瘤诊断程序是怎样的
•
淋巴瘤的晚期症状是怎样的 患者需注意什么
•
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有哪些诊断治疗方法
•
皮肤淋巴瘤怎么治疗 皮肤淋巴瘤是怎么导致死亡的
•
患白血病皮肤瘙痒怎么办 白血病发病有什么体征
•
淋巴癌中期症状有哪些 治疗效果如何
•
淋巴瘤性皮疹有哪些特点
•
淋巴瘤lugano分期是什么 如何治疗呢
•
恶性淋巴瘤怎么分期 按症状又分为多少类
•
淋巴癌手术后是否还会复发 应该怎样预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尊生保健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