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方证与病机之我见 ——与张效霞、刘方柏二先生商榷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方证与病机之我见 ——与张效霞、刘方柏二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224
|
0
|
2015-11-20 22: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方证与病机之我见 ——与张效霞、刘方柏二先生商榷
时间:2015-08-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宇铭
?透过疾病之现象“证”以测知疾病之本质“病机”,是仲景的主要写作目的。
?仲景在解释了一次脉证所反映的病机后,便未必每一条都重复,而是改由通过脉证来代替病机论述,以训练医者的辨证思维能力。
?《伤寒论》中的“辨病脉证”是透过辨别各种疾病的现象以推知疾病本质,而今天之“辨证”则是指如何辨别各种“阶段性病机”。
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先生与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刘方柏先生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关于“方证”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对此,笔者有一些话想说,兹述如下。
“方证”的本义必须包含病机
“方证”一词,《伤寒论》中未见,《中医大辞典》中亦无载,1994年版《伤寒论研究大辞典》中说:“方证,又称‘汤证’‘药证’……主要是指经方所主治的典型病证。”
从字面上理解,“方证”首先是指“方”与“证”的关系,“方”显然指方剂,且尤指经方。关于“证”,《说文解字》云:“證,告也,从言登声;証,谏也,从言正声。《伤寒论》中的“证”当取“证”字这一古义,均指患者的不适感觉,且尤指问诊内容,系疾病之现象,类似于西医学“症状”的概念。
“方证”一词,看似只是将“方”与“证”连结起来,实际上包含了“病机”的概念。在仲景书中,虽无“病机”一词,但表示疾病原因之“因”字却出现40余次,同时,书中还有“病由”“病源”等词,以及其“序”中亦提到“见病知源”,均指明透过疾病之现象“证”以测知疾病之本质“病机”是仲景的主要写作目的。
“辨证论治”“方证”均为固定词组,其含义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而是要从中医的基础诊治理论来认识。例如“桂枝证”“柴胡证”,即指桂枝汤、柴胡汤所治之证,其中包含了病机的含义在内。
没有病机的“方证”是千年倒退
现今中医界提倡“方证”者,多只强调“方”与“证”二者,而忽视病机,主张见某些(某个)症状,即可处以某一经方、某一药物;或主张一方有数证、甚至一方一证、一药一证。
无病机的“方证”,是对仲景书的误读。虽然书中大部分条文均是先列脉证,后出主方,但在证与方之间,必须有病机作为桥梁。
《伤寒论》中,仲景使用了大量的病机术语,如“心下有水气”“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内外俱虚”“营弱卫强”“热结膀胱”等……除这些病机短句外,更有一些仔细的论述,如《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又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8条:“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亦是深入讨论整个发病过程的病机。
事实上,仲景的写作风格特殊,当他解释了一次脉证所反映的病机后,便未必每一条都重复,而是改由通过脉证来代替病机论述,目的是训练医者的辨证思维能力。
常有主张“方证”的医者基于《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指出可以见到一证即用某方,认为这是“方证”的依据。其实,句中并非是说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可以诊断使用,而是首先指出,需要有“伤寒”或“中风”的前提,意指在太阳病的过程中,若出现了柴胡证,在此时即使只见到“柴胡证”的一证,亦表示邪气已入里,故可选用小柴胡汤——并非“但见一证”便可诊断,仍需要他证依据及病机分析。若忽略此节,便易致偾事,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便是明证。
无病机“方证”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医发展的极大倒退。这种“方证”思想听起来好像很时髦,但只要抽出身来看,便明其误。试想,使用经方,如果我们连“六经”三阴三阳病的病机理论都没弄清楚,断然是连“入门”都称不上,倒退到了几千年前未有中医经典时的水平。
“阶段性病机”的方证是一错再错
从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开始,便将“证”解释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这种对于“证”的新解释写入了教材之中,影响深远,致使现代中医往往以这种“证”的概念,望文生义地理解“方证”,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方证”观。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历史观的误解。
其实,这种新的“证”的概念,与自古以来“证”的概念截然相反。古之“证”,是指疾病之现象而言,指临床表现;今之“证”,指疾病之本质而言,指某阶段的病机。两者一表一里,现象与本质完全相反,导致今日中医界经常混淆了“辨证”为何。
《伤寒论》中的“辨病脉证”,是指透过辨别各种疾病的现象,以推知疾病本质;若为今天之“辨证”,则是指如何辨别各种“阶段性病机”,是将病机、证型区别而言,而非讨论现象的鉴别。
将证是“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这句话拆开分析,“病理”本是西医学术语,中医传统上即是“病机”;而“某一阶段”则是相对于“全过程”。但从中医理论来看,无论在临床上所看到的病人,抑或是在理论上对各种疾病的认识,皆无法看到“全过程的病理概括”。最简单的如感冒这一疾病,没有一个中医能够说清楚整个感冒的全过程病机,我们亦无法从一开始就判断感冒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如何。“某一阶段”实际上是一句空话——从中医角度讲,所有的病机都只能是阶段性病机,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地说“证即病机”。
按理说,在需要辨别“病机的证”之前,也必须辨别“现象的证”,但现代中医的“证”又与传统中医的病机概念有别,导致现代中医的“辨证”可以跳过现象。在错误的“证”的观念之下理解“方证”,只能一错再错,无法对“方证”得出正确的理解。若以这种新的“证”概念去理解“方证”,看似包含了病机在内,实际上依然是把病机的概念丢弃,认为“方证”只是针对一种病之下的细分分类,而不需要对每一种疾病现象作出仔细诊察分析,故有违经典“见病知源”的原意。(责任编辑:
高继明
)
中医药
,
伤寒论
,
中国
,
能力
,
如何
相关帖子
•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是不是白血病 中药如何治疗
•
血癌是不是常说的白血病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什么是细胞淋巴瘤 如何治疗
•
恶性淋巴瘤出现腹水怎么办 如何治疗
•
头晕、淋巴结肿大、有点贫血是白血病吗 该如何治疗
•
淋巴瘤能活多久 应如何护理
•
恶性淋巴瘤症状有哪些 如何预防
•
人为什么会得淋巴癌呢 得病后应如何治疗
•
淋巴瘤复发有什么症状 如何防止复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尊生保健
低头花已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