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从《金匮》论“心病多寒”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从《金匮》论“心病多寒”
[复制链接]
465
|
0
|
2015-11-20 23: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从《金匮》论“心病多寒”
时间:2015-05-27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作者:刘茂林 叶险峰 刘明
《金匮要略》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论述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概括其总的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乘阳位所致。笔者据本篇之理法方药总结出“心病多寒”的观点,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收效颇多。今不揣浅陋讨论一二,供同道参考。
从病因病机论心病多寒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文中所言:“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的主要病因病机。“阳微”指寸脉微,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故寸脉微,为阳位见阴脉,以示上焦胸阳不足,主指心阳虚,(即前文所言“不及”),实指正气(本)虚,亦即《医宗金鉴》所谓“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之义;“阴弦”是尺脉弦,为阴位见阴脉,主下焦阴寒内盛,(即前文所言“太过”),以示邪气(标)实,亦即《医宗金鉴》所谓:“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之义。
太过之阴邪,上乘不足之阳位,即构成了“阳微阴弦”,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本虚标实,不通则闷,不通则胀,不通则痛的主要病因病机。
原文紧接着强调指出:“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又说:“今阳虚知在上焦”,就上焦心肺而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所以“阳虚”包括“极虚”,主指心阳虚,这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矛盾方面。
正如《内经?素问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言正虚之处,邪必凑之。反复强调上焦心阳不足,气血推动无力,是胸痹心痛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
从证治论心病多寒
首先从胸痹的主证、重证、轻证和急证的有关条文分析。
主证:“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
重证:“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瓜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一枚(捣)。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轻证:“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桔枳姜汤方:桔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急证:“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以上5条7方,说明胸痹病的主证是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前已述及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本虚标实,心肺气机不畅,故见以上主证,治以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若胸痹痰饮较盛,水气凌心迫肺,则不能平卧,心痛彻背,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强通阳散结和蠲饮降逆之力。
若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而偏于邪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降逆除满,以祛邪为先;而偏于正虚者,用人参汤,温阳健脾,益气除湿,大气来复,阴寒自散,以扶正为要,即所谓痛有补法,亦即《内经》塞因塞用之法。
若胸痹轻证,饮阻气滞,胸中气塞,短气,而病偏于肺,饮邪较重者,用苓杏甘草汤,宣肺利水,化饮理气;若病偏于胃,气滞较重者,用桔枳姜汤,温中降逆,化饮理气。若胸痹急性发作,救急用薏苡附子散,方中薏仁除湿缓急止痛,炮附子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用于胸痹急证。
其次从心痛轻证、重证及原文附方的有关证治分析。
轻证:“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
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二分),干姜一两(一二分),赤石脂一两(一二分)(蜂蜜为丸)。
附方:“九痛丸,治九种心痛”。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炼蜜丸,酒下)。
以上所论2条3方,依然是针对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阳微阴弦”而设。若寒饮上逆,心中痞,心悬痛之心痛轻证,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化饮,降逆平冲;若阴寒痼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之心痛重证,当用乌头赤石脂丸,乌、附、椒、姜,大辛大热并用,温阳散寒,逐饮止痛。附方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意为能治多种心痛。
纵观本篇所论7条10方,主论上焦心阳不足,治以恢复心之阳气为主,兼以蠲饮降逆理气止痛。所用方药分析如下:其中3方用了附子、干姜、白酒;2方用了人参、生姜、薤白、桂枝,它如乌头、蜀椒、巴豆、吴茱萸、赤石脂等辛温之品不乏其用,可谓“寒者热之”之专篇,无一偏寒凉之方。充分说明其方药紧扣心阳不足,心病多寒之病机。
总之,《金匮》所论胸痹心痛,总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寒饮上逆心胸,心肺气机不畅,不通则闷,不通则胀,不通则痛。正如黄坤载所言:“阳不敌阴,则阴邪上犯,浊阴填塞,是以胸痹,宫城逼窄,是以心痛。”
笔者以为黄氏所论“浊阴”,除主指阴寒、痰饮、瘀血之外,还应包括现代人认识到的高血脂、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因此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应在前人温阳化饮、逐寒止痛的基础上,通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而且要加强活血化瘀及降脂和软化血管等方面的研究,以开辟治疗新途径。
名家论心病多寒
笔者在多位医家的论著中发现相似观点,可互相补充为证。
名医冉雪峰在《冉雪峰医案》中说:“胸膺为阳位,胸痛多属心阳不宣,阴邪上犯。”可以理解为心阳不宣,阳不敌阴,阴邪上犯,心阳不足,是导致胸痹的主要矛盾方面。
国医大师李振华指出:“临床上,心病患者多因心阳衰竭而致死亡,尤以冬季严寒、黎明阴盛之时属多……如治疗冠心病,既要重视活血以通脉,更要重视心阳的强弱,如心阳强盛,虽心脏血管狭窄,亦可促使心脏供血,不足致衰竭;如心阳衰弱,虽心脏血管狭窄不甚,亦可因心阳虚弱而致气虚血瘀且促使衰竭。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主张在助心阳的基础上加理气活血之品,以使心脏血行通畅。”可见他治心病重视心阳,与本论心病多寒如出一辙。
名医高体三言:“少阴以心火为主……故少阴一病,病于寒者多,而病于热者少。”与心病多寒之论,可谓不谋而合。
据临床观察,按五行而论,心病则火不足,心阳虚,推动无力,则水湿泛滥,痰血阻滞。轻则胸腹胀满;重则胸腹闷胀疼痛、肝脾肿大;甚者胸背痛,水湿外溢,四肢郁胀,下肢浮肿。
综上所述,中医所论胸痹心痛类似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等症,《金匮要略》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上焦心阳不足是其发病关键,立辛温宣痹通阳之大法,创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经方,迄今依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据其理法方药,总结出“心病多寒”的看法,以温经通阳、恢复心之阳气治其本,佐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法以治其标,用于临床,多获良效。
注:
九种心痛,首见于《金匮?附方》,然缺详释。《千金要方》有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九种心痛的记载,有较大参考价值。
金匮要略
,
河南
,
学院
相关帖子
•
半夏麻黄丸
•
半夏干姜散
•
鳖甲煎丸
•
艾汤
•
肺痈的验方秘方
•
耀瓷拔火罐
•
火疗体系形成于东汉时代
•
极功法
•
少林内功
•
酸枣仁汤治失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闻中心
中医沙龙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儿科
語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