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粉

[复制链接]
查看417 | 回复2 | 2015-11-21 23: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蚌粉--《*辞典》
    【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 Bànɡ Fěn
    【别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纲目》),蚌壳粉(《本草述》),蚌壳灰(《中国医学大辞典》)。
    【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贝壳制成的粉。取蚌壳洗净,刮去黑皮,研成粉末或煅灰用。
    【化学成份】各种河蚌的贝壳,常含微量的锶。它们有强大的集积锶的能力,故水中有否被Sr污染,可由分析其壳中的Sr而知之。参见"蚬壳"条。
    【药理作用】
    加蚌壳粉喂养大鼠及小鼠,皆无增进体重的作用。其吸收率为14.45%,绝对吸收量为12.67毫克,比磷酸氧钙组和对照组高,股骨X线片及钙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骨质钙化好,故蚌壳粉的钙有一定效用。
    锶的作用与钙相类似,但较弱而毒性也较低。以往认为其有毒性,可能与其中含有钡所致,锶很少吸收(主要在胃中吸收),血中之锶排泄也很快,如同时注入钙可促其排出,进入体内主要贮藏于骨胳中,能抑制骨的钙化。只有放射性锶有临床用途。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②《纲目》:"咸,寒,无毒。"
    【归经】
    入肺、肝、胃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胃三经。"
    【功能主治】
    化痰消积,清热燥湿: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
    ①《本草拾遗》:"烂壳为粉,饮下,主反胃,心胸间痰饮。"
    ②《日华子本草》:"治疳,止痢并呕逆;痈肿醋调敷。"
    ③《纲目》:"解热燥湿,化痰消积。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撩阴疮、湿疮、疿痒。"
    ④《医林纂要》:"治顽痰,止咳嗽,清心保肺。"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干掺或调敷。
    【附方】
    ①治痰饮咳嗽:真蚌粉(新瓦上炒红),入青黛少许,用淡虀水滴麻油数点,调服二钱。(《内经类编试效方》)
    ②治积聚涎块,结于心腹之间,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蚌粉一两,巴豆七粒(去壳及膜)。上二味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只以醋丸其粉,如梧子大。丈夫脐腹痛,炒茴香酒吞下二十丸;妇人血气,炒姜酒下;败血冲心,童便和当归酒服;常服姜酒下。(《世医得效方》炒粉丸)
    ③治痈疽赤色肿有尖头者:醋和蚌蛤灰涂,干者易之。(《千金方》)
    ④治诸疮疽:川乌、蚌粉、草乌、海金砂、赤小豆、天南星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调,涂患处。(《普济方》消肿毒方)
    ⑤治脚指湿烂:蚌蛤粉干搽之。(《寿域神方》)
    【临床应用】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将蚌壳研粉置铜锅中干炒,待药粉呈黄褐色,腥味挥发殆尽后冷却过筛。每服1~2克,白天每小时1次,1日12~14次,4~8周为一疗程。治疗41例,服药14~79天不等。结果上腹部疼痛消失者28例,减轻者7例;上腹部压痛消失者23例,减轻者6例;X线复查21例,龛影消失者9例,变形消失者1例,龛影缩小者6例。
    【摘录】《*辞典》
    蚌粉--《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 Bànɡ Fěn
    【英文名】 powdered shell of freshwater mussel
    【别名】蚌蛤灰、蜃灰、蚌壳粉、蚌壳灰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蚌科动物褶纹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无齿蚌等淡水产的贝壳制成的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rostaroa plicata(Leach)2.Hyriopsis cumingii(Lea)3.Anodonta woodiana(Lea)
    采收和储藏:取蚌壳洗净,刮去黑皮,捣碎,研粉或煅后研粉。
    【原形态】
    1.合渍珠母贝,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
ueez2304 | 2017-8-25 03: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一毛。
善尔纲 | 2019-5-1 03: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