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思考中医——第六章 3(6)
1
2
/ 2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思考中医——第六章 3(6)
[复制链接]
会联想的风
|
2004-3-2 2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思考中医——第六章 3(6)
万般阔论皆是空,明月当头心自明。以吾看来,不必多言,只把伤寒多看,其理自明。其中有不明处,吾当为君详为细解。吾先前自做一诗,其中两句:愿将此身化玉兔,夜夜捣药仲景门。吾今写出,原与诸君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yy9903132
|
2004-3-8 00: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思考中医——第六章 3(6)
禽流感期间,吃不到家禽.多少天来很多百姓荤食已经断了.春天羊肉、狗肉都不适合食用,
养牛的又不愿意杀牛,噢!!这回好了,有人把牛吹死 了.过两天菜场牛肉准卖不掉,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星河
|
2004-3-9 13: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思考中医——第六章 3(6)
血压的高低,似与阳明关系不大。
我研究的那些治疗高、低血压的好方子,并不怎么牵涉阳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4-8 14: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思考中医——第六章 3(6)
第六章 一 4 阳明的运气义 (3)燥湿所配气 【上半部分】
燥湿相对,燥湿所对应的气当然也应该相对。阳气聚敛收藏,则天气逐渐变冷;阳气聚敛收藏,则水不沸腾,湿不氤氲,躁便随之而生。因此,躁的本性为凉,或者说燥气为凉。秋为什么主燥?秋气为什么会凉?道理就在这里。而整个春夏,阳气散发蒸腾,天气随之变温变热;而随着这个阳气的散发蒸腾,带着阴水往上走,这就形成了湿。所以,湿在《中基》里虽然定为阴邪,但,究其本性而言它是与湿热相关的。这个道理大家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前面曾经说过,任何一个事物,你只要思考到了阴阳这个份上,那你就抓住了本质,你就不会动摇。任何人来你都不会动摇,就是黄帝、岐伯亲自来说你这个思考有问题,你也不会动摇!当然,要是黄帝、岐伯真的能够亲临,他看到你这个后生小子能够这样来思考问题,他会觉得孺子可教,他会赞叹都来不及。春夏为什么多湿?东南为什么多湿?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以上我们说湿性本热,燥性本凉,这是从很根本的角度讲。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苦何以燥湿,辛何以润躁,就能很好地理解。辛苦之性,《内经》已经作了很明确的定论,就是辛开苦降。开者开发阳气,降者降敛阳气。过去读本科的时候,学《中药》学到黄连、黄芩、黄柏的时候,这三味药都有一个共同的功用,就是“燥湿”。学《中药》是大学一年级的事,因此,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一直困扰了十多年。《中基》明确告诉我们湿为阴邪,那么,祛除这个阴邪就必定要依靠阳的东西,这才符合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治阳以阴,治阴以阳的基本原则。三黄是最苦寒的药,其性至阴,用这个三黄加在湿邪上,只能是雪上加霜,怎么能起到燥湿的作用呢?确实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十多年后,我开始学会用阴阳来思考问题,用阴阳来思考六气,这才发现困扰我十多年的问题原来是这么简单,这么清楚明白。
苦寒不就是清热泻火吗?不就是降阳吗?不就是为了形成秋冬的这个格局吗?不就是为了拿掉湿的这个“显”旁吗?火热泻掉了,阳气敛降了,秋冬的格局形成了,显旁没有了,还有什么湿气可言。这才想到苦寒乃是治湿的正法。这才想到《素问》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真正的“真实语”。这才感受到辛翁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苦寒燥湿的问题解决了,辛以润之就不再会成为困难。辛温何以润躁呢?辛温不就是为了鼓动阳气,蒸发阳气;辛温不就是为了形成春夏的格局;辛温不就是为了还湿的这个“显”傍。阳气鼓动了,蒸发了;春夏的格局产生了;显傍还原了,湿润自然产生,还有什么燥气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沐天翔
|
2004-4-8 14: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思考中医——第六章 3(6)
第六章 <一> 4 阳明的运气义 (3)燥湿所配气 【下半部分】
吴鞠通有一首治躁名方,叫杏苏散。这个方大家肯定学过,而且临床上会经常用到它。该方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桔壳,甘草,生姜,大枣,橘皮,杏仁等十一味药组成。本科的时候背方歌,至今对前面两句还有记忆,就是“杏苏散用夏陈前,枳桔苓甘姜枣研”,从杏苏散的这个组成,除了杏仁质润以外,其他的药物看不出什么润躁的成分,而且偏于辛温,可吴鞠通说它是润躁的。对杏苏散的这个方义,过去我也不甚理解,从《方剂》书去看,写《方剂》,讲《方剂》的这些人也未必就真正弄通了这个方润躁的实义。到后来燥的道理真正弄明白了,就知道了这个方的确是一个润躁的方。
杏苏散与小青龙汤,一为时方,一为经方,一者性缓,一者性猛,然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先师在日曾治过一例咳嗽病人,患者女性,起病三年,每逢秋季即作咳嗽,咳则一二月方罢,西药中药皆不济事。至第四年上,患者到先师处求治,先师诊罢即云:此燥咳也,当守辛润之法,径处小青龙汤。服一剂咳止,连服三剂,随访数年皆未作秋咳。小青龙汤怎么润躁?我们只知道它是辛温之剂,我们只知道它能够治疗水气病,说它润躁,着实费解。然而一旦将它与燥的本义联系起来,就知道小青龙汤治躁一点也不足为奇。为什么叫青龙呢?青龙是兴云布雨的。云雨兴布以后,天还会燥吗?
郑钦安于《医法圆通》一书中云:“阴阳务求实据,不可一味见头治头,见咳治咳,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夫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而能明白了然,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久之,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观先师以小青龙治燥咳,便知什么是“头头是道”了。学医贵乎明理,理精方能艺熟。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很清楚,不要瞧不起基础理论,不要我们讲阴阳你就打瞌睡,而讲某某方治某某病你就来精神。理不精,艺怎么熟?理不精就不可能有活法圆通,就不可能头头是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
2
/ 2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