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DXY.CN Forum » 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王不留行zdh:
2005-12-04 21:00
(引文ip wrote:)
探讨纯学术问题可以排除其他干扰,判断是否伪科学,分析研究者的动机和人品却属必须,这和伪科学担负的用处是密切关联的。就像杨教授,重宣传而轻研究,急功近利,加上其他诸多疑点,足以让大家生疑,对他创立的理论慎重对待了。
作为年轻人,对待一位老者,我写帖的风格确实对杨教授极度不敬,我先向杨教授诚恳致歉!但我凭良心发誓,我是为了杨教授好,为了这个论坛好,也还想做最后一次说教,盼杨教授好自为之,不希望看到杨教授向千万年轻人致歉的场面。
我为我这里说过的任何一个字负责!
您诚恳的认错,表现了您的高品位,尚没有辱没丁香园崇尚学术讨论的好名声,伏尔泰有句著名的话说得好:“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相对于某些动辄以封帖相威胁、妄图以强权封住别人口的网友,您虽同为对手,却更值得人尊敬。
但我还是有几句话要说一说,您对杨教授的理论显然仍抱有很大的偏见,评判一种理论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绝不能凭分析研究者的动机和个人品质来决定,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最近方舟子写了一篇文章《科学时代的伪科学》,说:“科学界对判断什么是科学,是有公认的标准的……这个标准主要有四套:逻辑的标准、经验的标准、社会学的标准、历史的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逻辑的标准和经验的标准。“哪里又有您的动机和品质标准了?!况且您是自己首先有了伪科学的先入之见,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去推测人家的研究动机和个人品质,而不是依据深入的调查和事实,又怎么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宣传也不是伪科学的特征,科学也重视宣传,想当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扔铁球,召集了那么多人,难道不是宣传?宣传并不是错,宣传以至于流落到网上,这只能说明正规的渠道不畅通,并不能成为打成伪科学的理由。不要说网上的宣传近似于白说,基本上不可能得到什么声名和任何现实的利益,就是缘于偶尔的幸运得到了,只要名实相符,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呢?不要胡乱说人家重宣传而轻研究,你怎么知道杨教授没研究?难道只有躲在实验室的研究那才叫研究?杨教授退休了,研究条件并不好,可是在他的文章里依然能看到很多闪光的东西,我认为杨教授的研究很多是很有价值的,杨教授的宣传之努力也让我非常敬佩,希望杨教授的研究能早日形成自己的系统,形成更加严密的体系,而不必理会那些恶言冷语。
伽利略扔铁球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人曾攻击他这样作的目的和动机何在?是不是也为了急功近利、博取虚名?为什么要和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作对,难道是对威武神明的教皇的“伟大”统治不满?!这样想下去可了不得,简直不杀之不足以平“神”愤了,呵呵,鲁迅当时也曾被有人攻击说收了卢比之类的话,可见动机论要不得,学术上的讨论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而不应该随便去质疑人家的动机,怀疑人家的个人品质,那和学术上的探讨是两码事。
虽然在一些具体方面还有一些分歧,但是我在总体上是支持杨教授的理论的,也能理解杨教授探讨的意义,杨教授的理论是在对现代医学深刻的反思基础上做出的,结果走到了现代医学的反面——后现代,我不能说杨教授的探讨全部对,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说大致的方向不错,这中间的探讨有很大的意义,也许他的观点超出于现代,现在的人很多不能理解,可是未来应该会有人理解,明了其中的价值,所谓分歧只是发展中的问题,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但是我看到杨教授在网上所遭受的辱骂和呵斥却令我很震惊,所以忍不住出来说两句,以示声援!
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决不是,真的勇士,只会对这些报以冷笑和蔑视,谨以此语转赠杨教授,并祝您安康!并希望您以凝练的语言,把您所想表达的真正意思说出来,因为大量的引用,反而扰乱了您本来想表达的思想,让大家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
Welcome to DXY.CN Forum » 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军门官: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行动!在没有亲身经历的实践或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而进行理论的编纂,这当然不能让大家信服!这种理论的推理是不可靠的,是有危害性的!科学,要求真实性;抛开了真实性谈理论,结果势必会导致伪科学.我想杨教授应该明白这一点.中国有句古话:隔行如隔山!!关于大家讨论的这一话题,您已经谈了很多.请问,您究竟做了多少啊??!!不是在忽悠大伙吧?!
(引文杨鸿智 wrote:)
杨鸿智:
就病毒与细胞凋亡关系问题IP的意见是:
一 这本书的理论应该是对的。
二 既然这本书的理论是对的,您转载的说法应该也不会错。
谢谢IP。
首先"这本书的理论应该是对的",既然是"理论应该是对的",说明他还不能确定,当然他肯定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所以用了"理论应该是对的".但是在下面.他突然冒出个"既然这本书的理论是对的"?!显然他已经肯定了这种理论.这难道不矛盾吗?!对于这样一段话,你不纠正里面的错误,我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另外,我在别网站上看见了你发的帖子,将DXY里的讨论的话题都扯出来了.我有种感觉-------你这是在炒作!是想以次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我想这样未免有点卑劣了吧?!有本事的话,请拿出几篇高档次的文章来,让大家学习,学习.谢谢!
杨鸿智:
就病毒与细胞凋亡关系问题IP的意见是:
一 这本书的理论应该是对的。
二 既然这本书的理论是对的,您转载的说法应该也不会错。
这个话是IP说的,所以我谢谢IP。
参加争论第一个要注意的是听清楚是谁说了什么话,不要张冠李戴.
军门官:
那么就请你对我的最前面的一个帖子做出合理的解释吧!另外,我认为你真的有本事的话,就请拿出几篇高档次的文章来,让大家学习,学习,用你的真才识学来信服大家,让大家通过学习都能得到提高.而不是来和大家争论你的观点是多么正确,诸如此类等等,谢谢!
cypress1975
杨教授,看了半天不知道你要说什么,看完了,仍然不知道你说什么。没有你自己一句话,都是别人的话,而且都是健康报之类的消息,可以知道,你的理论其实不是什么理论,你也不知道什么是理论,更不用说建立什么理论了。
Yunxiang
版主为什么不给ip加分?以前杨贴他的理论我记着都加了分的
军门官
由于杨鸿智在很多的网站,重复发了类似的内容,没有一点新意.所以我现在认为,杨鸿智并不是来传播知识,而是来炒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建议斑竹封此帖!
真理越辩越明!纵观杨鸿智的内容,他所参考的文献完全是国内的资料,根本就没有国外的资料!请问:难道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水平真的比国外的强吗?!难道是杨鸿智忘了查国外的文献?还是他的外文本身........。杨鸿智的职称又是怎么评上来的?
王不留行zdh
(引文军门官 wrote:)
真理越辩越明!纵观杨鸿智的内容,他所参考的文献完全是国内的资料,根本就没有国外的资料!请问:难道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水平真的比国外的强吗?!难道是杨鸿智忘了查国外的文献?还是他的外文本身........。杨鸿智的职称又是怎么评上来的?
让你这样辨下去,真理只会越辩越昏,看来你只是对杨教授的家底感兴趣,对杨教授的理论却是压根不懂,还是别在这儿出丑了。杨教授,我坚定的支持您,暂且别过,以后我还会关注此贴!!
军门官
(引文王不留行zdh wrote:)
让你这样辨下去,真理只会越辩越昏,看来你只是对杨教授的家底感兴趣,对杨教授的理论却是压根不懂,还是别在这儿出丑了杨教授,我坚定的支持您,暂且别过,以后我还会关注此贴!!
哈哈!!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说"真理只会越辩越昏".我不是对他的家底感兴趣,而是对他的知识底蕴产生了怀疑.我们要对站友负责,所说的话要有根据,绝不能凭空捏造!虽然这里允许争论,但是象你这样的论调是必须受到谴责!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消极的指导作用.杨鸿智的理论根基是什么?是来源于国内的那些参着很大水分的文献杂志?还是来源于自己在屋里的苦心编纂?!你这么盲目地支持他,分明是他的走狗!
cypress1975
王不留行你好,鄙人看不懂杨教授的理论,请你解释一下大家双手欢迎小王为大家讲解。
Ip
2005-12-05 09:39
(引文军门官 wrote:)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消极的指导作用.杨鸿智的理论根基是什么?是来源于国内的那些参着很大水分的文献杂志?还是来源于自己在屋里的苦心编纂?!你这么盲目地支持他,分明是他的走狗!
同意前半部分,反对最后一句。王不留行zdh对后现代理论和其他科学、哲学的认识是其他dxyer少有人及的,为人也足够正直,令人敬佩,也是我甘心服输的理由。另一方面,王不留行zdh支持的其实是后现代理论与医学结合的可能性,随之支持杨教授进行研究,而忽视杨教授进行这种研究的虚伪性和真实动机。等到王不留行zdh认识到这点,我相信那时他也一定会坚决和杨氏理论做斗争的,这一切,我想不需要等若干代后才见真伪,而可能只需要几年几月的时间。
轻易上纲上线,对人格进行污辱,不是一个辩手应该具有的风格,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这样的。
(引文cypress1975 wrote:)
王不留行你好,鄙人看不懂杨教授的理论,请你解释一下大家双手欢迎小王为大家讲解。
事实上,我相信王不留行zdh对医学、科学、哲学等多方面的认识比杨教授深刻的多,思考也周全许多,能力也强,如果王不留行zdh进行后现代医学理论的研究,那就是真正的探索,错亦有益,我不会说认输,根本就不会去怀疑的。
(引文王不留行zdh wrote:)
但我还是有几句话要说一说,您对杨教授的理论显然仍抱有很大的偏见,评判一种理论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绝不能凭分析研究者的动机和个人品质来决定,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最近方舟子写了一篇文章《科学时代的伪科学》,说:“科学界对判断什么是科学,是有公认的标准的……这个标准主要有四套:逻辑的标准、经验的标准、社会学的标准、历史的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逻辑的标准和经验的标准。“哪里又有您的动机和品质标准了?!况且您是自己首先有了伪科学的先入之见,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去推测人家的研究动机和个人品质,而不是依据深入的调查和事实,又怎么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果你关注过科学和伪科学的争论,一定知道连何祚庥、方舟子的打假能力也遭到质疑的,更别说我这样的无名小辈了。不敢对伪科学有任何先入之见,慎而又慎的。事实上,不是我对这个理论的怀疑有先入之见,而是杨教授对这个理论的研究目的和动机有先入之见。如果你需要一些深入调查证据的话,请PM我,可以告知诸多疑点,不想在这里公布。
(引文)
重宣传也不是伪科学的特征,科学也重视宣传,想当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扔铁球,召集了那么多人,难道不是宣传?宣传并不是错,宣传以至于流落到网上,这只能说明正规的渠道不畅通,并不能成为打成伪科学的理由。不要说网上的宣传近似于白说,基本上不可能得到什么声名和任何现实的利益,就是缘于偶尔的幸运得到了,只要名实相符,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呢?不要胡乱说人家重宣传而轻研究,你怎么知道杨教授没研究?难道只有躲在实验室的研究那才叫研究?杨教授退休了,研究条件并不好,可是在他的文章里依然能看到很多闪光的东西,我认为杨教授的研究很多是很有价值的,杨教授的宣传之努力也让我非常敬佩,希望杨教授的研究能早日形成自己的系统,形成更加严密的体系,而不必理会那些恶言冷语。
伽利略扔铁球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人曾攻击他这样作的目的和动机何在?是不是也为了急功近利、博取虚名?为什么要和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作对,难道是对威武神明的教皇的“伟大”统治不满?!这样想下去可了不得,简直不杀之不足以平“神”愤了,呵呵,鲁迅当时也曾被有人攻击说收了卢比之类的话,可见动机论要不得,学术上的讨论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而不应该随便去质疑人家的动机,怀疑人家的个人品质,那和学术上的探讨是两码事。伽利略第一次扔铁球是为了科学研究,如果他从此环意大利周游,巡回演出,或者还希望收取门票,这算啥呢?
(引文)
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决不是,真的勇士,只会对这些报以冷笑和蔑视,谨以此语转赠杨教授,并祝您安康!并希望您以凝练的语言,把您所想表达的真正意思说出来,因为大量的引用,反而扰乱了您本来想表达的思想,让大家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
希望王不留行zdh和我们一道监督,杨教授从今日起能够以凝练的语言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解释,减少引用,至少在引用之后在文末说明一下,一方面尊重原作者,一方面尊重科学,为年轻人做出榜样,关键的,只有引用过的注明之后,才可以让人知道哪些是您的原创,您的思考,而不至于说全部是转帖,或者说转帖拼成的一盆大杂烩居然也能成就味美绝伦的佳肴。
杨鸿智
ip 你不是说:
"从明日起不再针对杨教授和他的理论进行任何质疑了。回归自己专业,是非自有人公断的。"
怎么不到一天就又出来了?这是第三次出山了!什么时候再回去?有趣吧!是否回山和出山也是辩论问题的一个方法?
Welcome to DXY.CN Forum » 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ip
2005-12-05 11:10
请杨教授注意一点,我主要是在和王不留行zdh进行学术和哲学方面的探讨,这也不行吗?这也算出山?出山两个字我这样的无知之辈也受用不起的,留给别人去吧。如果就因为这个不慎捎带上您的话,对不住您了!而且,我又要提醒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唉),如果您专注论坛辩战而不是进行您所谓的“研究”的话,一个IP收口了,千万个IP在后面等着呢,因为您的理论是如此荒谬,自己又没能力进行有效解释和辩驳……,停,停,停!我这次真的停了。杨教授,好自为之,就此别过!
杨鸿智:
事情是ip首先在这里发出第一个帖子,对我和我的《后现代理论医学》提出质疑的。现在。按ip的说法,我“没能力进行有效解释和辩驳”,但是,就这样,提出质疑的主攻手ip怎么已经三次退出辩论了呢?ip真的是不打自倒吗?这样的拳击手是否有心理障碍?是否需要心理医生帮助?
Welcome to DXY.CN Forum » 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ip
2005-12-05 13:19
(引文)
杨鸿智 wrote:
……在下面的讨论中可能涉及一些临床治疗的内容。希望大家不要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应用,否则,后果自负。出于医学的人道主义,我不想搞什么知识产权,所以我无保留地讲述治疗的内容,但是,这里只是学术讨论,只是讨论理论问题,我不希望大家现在就做这样的治疗。……
才注意到杨教授昨日的帖《散论-47 后现代理论医学产生的过程》,非常欣喜杨教授有了如此重要的转变,更加注重理论的学术意义,而不再急切地想把它应用到临床上,对当今疑难病症给出彻底的治疗方案,不再强调它的经济效益,至少当前阶段不提。无论杨教授这个理论是否正确,这种态度上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也值得我们学习,就算杨教授还要责怪我再次发言,我也要出来说上这段,表示对杨教授的敬佩之情,谢谢!
ps:针对杨教授刚刚的发言补上一句:我向谁认输还有认输的原因上面已经有了,我不想再多说,愿意看的可以自行查看。
散论-47 《后现代理论医学》产生的过程
——从《后现代理论医学》产生的过程看《后现代理论医学》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接前)
十 刺五加
80年代,刺五加成为一个神奇的药品。原因是苏联给宇航员吃刺五加。在人类漫游太空的行动中,有一种保健品伴随着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它就是刺五加。1979年9月,前苏联在丘拉坦地区发射了"礼炮六号",航天站的飞行指令长利亚霍夫和飞行工程师柳明,奇迹般地创造了连续飞行了175天的最高纪录,使美国"太空实验"的3名宇航员创造的84天纪录相形见绌。"礼炮六号"工作人员除了享有指定的70多种食品外,每天早晨要加服4毫升"棕红流浸膏"。这种浸膏就是刺五加制品。 刺五加在太空中不仅调整人体在失重状态下周身血管的舒张度,而且增强对各种信号的识别能力,使人思路清晰。
我像大家一样,怀着好奇心查阅了有关的资料,资料说:刺五加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动物实验表明可促进小鼠脾、胸腺增量,能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骨髓细胞的造血能力,有抗疲劳,提高小鼠游泳耐力,有促进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当时,有促进DNA、RNA合成的作用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只是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引起我的注意。因为现代医学使我们知道蛋白质对于机体的重要性,而DNA、RNA合成,与医学临床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就没有注意。
我拿来服用了一下,发现,按说明书上的剂量吃,没有什么感觉,加的剂量很才有临床效果。当时,我已经40多岁,但是,脸上还经常因“青春痘”感染而起小脓包。以前,经常要吃抗生素,又担心抗药性和副作用。现在吃了刺五加以后,感觉起码与抗生素的效果相当,但是,不用担心抗药性和副作用,并且还有强身健体的综合作用。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刺五加就成为我的保健品。
虽然大家知道刺五加的这些作用,认为这些作用已经说明了刺五加对生命的意义,但是,这实际认识还是不够的。当干细胞理论出现以后,特别是当我把系统论与生命联系起来以后,发现刺五加的我们的意义是太重要了。虽然还是那几个字的说明,但是,我们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了。我之所以能够把系统论与刺五加的作用联系起来,起码是因为我曾经注意并且长期服用过刺五加。
十一 谷氨酰胺
大约是90年前后,我在石家庄工作的时候,一次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是
美国朱迪·夏波特和南希·厄利什合著的《基本营养素——谷氨酰胺》一书。传统上谷氨酰胺主要是治疗肝昏迷。认为谷氨酰胺作为血氨的运输工具,可以将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氨从中枢运到外周,从尿道排出体外。但现在认识到,真正的运载工具不是谷氨酰胺而是谷氨酸,谷氨酸结合氨之后以谷氨酰胺的形式转运到外周,谷氨酰胺是谷氨酸装载了氨后的形态,把谷氨酰胺输入体内,就相当于将装满血氨的车送到大脑,无法再起到运载血氨的作用。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竟然在医学界这么多高级知识分了中间延续了许多年,现在终于明白了。但是,随着这一错误的解释,谷氨酰胺这一药品也迅速从常用临床药物的名单中消失。
《基本营养素——谷氨酰胺》一书说,谷氨酰胺有许多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中说:
最先发现谷氨酰胺重要作用的人不是医生,而是那些想在实验室培养细胞的人。在50年代,一位名叫Hennry Eogle的人想通过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葡萄糖来使人和动物的细胞在体外生长。但他发现,仅有葡萄糖是不够的。在试用了许多营养物之后,他发现谷氨酰胺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和其他一些细胞的生长。像大多数新发现一样,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直到20年后,人们重新发现这一现象时才引起重视。70年代,美国国立卫生院Herbert Windmuelle药学博士研究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在小肠吸收的特点,为此,他靠灌注含适当营养的溶液保持一小段肠子存活。这些溶液主要含葡萄糖。但这些溶液均不能保持肠子的存活。这位博士推测,灌注液缺少某种为肠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经过筛选实验,发现这个物质就是谷氨酰胺。
现在已经知道:谷氨酰胺是由谷氨酸和氨化合而成。谷氨酰胺与谷氨酸一样,也是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从结构上看,谷氨酰胺的特点是比其他的氨基酸多了一个氮原子。而且谷氨酰胺在细胞中很容易分解成谷氨酸和氨。而释放出多余的氮原子。氮是合成核酸、蛋白质、氨基酸等不可缺少的原料。所以,现代研究认为谷氨酰胺是氮的运载工具。对干细胞的分裂增殖起重要作用。相比之下,葡萄糖只能为细胞提供能量,不能为干细胞再生提供原料,所以当细胞正常生活时,葡萄糖从提供能量维持生理活动的角度看,是必需的。但在疾病过程中,当功能细胞受损,需要干细胞再生,重建组织器官时,葡萄糖就不起作用,而需要谷氨酰胺了。
但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当人们对干细胞还不太了解,当人们还没有看见媒体对干细胞移植铺天盖地的宣传的时候,当人们还不知道干细胞可以治疗一切疾病的时候,怎么会对这本书给予重视呢?
正如美国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所表达的对研究现状的忧虑。作者写道:“在两百年前,一个重要的发现:吃柠檬和酸橘能防止水手在漫长的环球航行中患上坏血病。今天,在21世纪的门前,科学发现了谷氨酰胺的价值。对于正在康复的病人来说,对谷氨酰胺的补充是十分重要的。可能就像当年的柠檬与酸橘对水手来说是避免患坏血病的希望那样重要。许多关于谷氨酰胺的新消息仍然分散地登载于科学刊物上。大多数关于谷氨酰胺的研究都不是准备用于实际业务工作的。同时也很自然地不是大众易于接受的知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不能够立刻看出它的价值。况且,我当时正在河北省燕山腹地挂职锻炼,连我自己将来做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这么专业的知识呢?所以,一开始我没有买这本书。但是,我在后来连续三次到书店的时候都把这本书拿来看。终于,凭着我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我想,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个知识会有用的,还是先买下备用吧。
在以后的研究中我知道,与我国的情况相反,美国对谷氨酰胺的研究日益深入已经生产出数种稳定的谷氨酰胺制剂投入市场,日本也紧随其后,生产出口服制剂“麦滋林”,此药已进入我国市场。但因为我国大多数医生不了解谷氨酰胺的作用机制,所以很少在治疗中应用此药。总的看来,谷氨酰胺促进DNA复制的作用虽然在50年代就被发现。70年代又再度被发现,但医学界对谷氨酰胺的注意还是不够的,对谷氨酰胺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受到广大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重视。世界如此,中国更是如此,中国在对谷氨酰胺的认识上,又比欧美日晚了几十年。(麦滋林进入中国已有近十年历史)。
值得欣喜的是,谷氨酰胺已经受到我国上层科学家的注意。在《医药院士世纪谈》一书中,黎介寿院士在《发展迅速的临床营养支持》一文中重点谈到谷氨酰胺问题。黎介寿,1924年生,普通外科专家,湖南省刘阳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在文章中写道:“现在又发现,谷氨酰胺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体内含量最多的氨基酸,占肌肉氨基酸的60%,是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生长迅速细胞如肠粘膜细胞、红细胞等的主要营养物质。被称之为组织特殊营养素。但谷氨酰胺的水溶液极不稳定,易分解为谷氨酸与氨。故现有的复方氨基酸液中不含有谷氨酰胺。当前对谷氨酰胺的制剂与其在人体中的作用研究甚多,并研制有甘氨酸——谷氨酰胺和丙氨酸——谷氨酰胺两种双肽制剂。在溶液中甚为稳定。当输入人体内后再水解,分离出谷氨酰胺和丙氨酸和甘氨酸。这类制剂已在临床推广使用,预计它的使用将对改善氮平衡,促进组织的组成,改善免疫功能等都有益。”
人们对一个事情的认识,除了感性认识,即经验以外,还必须有理性认识。而且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后,才能对这个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候才能够真正重视这个事情。到现在,对谷氨酰胺不能真正重视并且在临床实践,是因为没有一个理论来支持它。这时候,我也是在瞑瞑之中等待着那个理论的出现。
《 待续 》
Welcome to DXY.CN Forum » 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pgup
2005-12-05 15:05
我对谷氨酰胺到是知道一点,也来说2句,《医药院士世纪谈》该书出版于1998年12月,从黎教授阐明谷氨酰胺的重要性之后,大家对它已经重视起来,对谷氨酰胺的研究日益兴旺,这点可以通过厉年发表的文献数量予以证明。在cnki上进行检索,从1999年~2005年共有10021篇文献提及“谷氨酰胺”,篇名/关键字/摘要中出现的有1565篇,单2005年就有459篇,谷氨酰胺的用途及其作用机制今天已经基本清楚,不再新鲜了。甚至还发现了一些疗效强于谷氨酰胺的药物,也包括我们的国粹——中药。你的认识还是老皇历啊,需要尽快更新了。
杨鸿智:
2005-12-05 23:05
这个网友说我的知识是老皇历,这真的是不假。我在前面引用的《基本营养素——谷氨酰胺》一书中,对谷氨酰胺重要作用的说明中已经说过:
最先发现谷氨酰胺重要作用的人不是医生,而是那些想在实验室培养细胞的人。在50年代,一位名叫Hennry Eogle的人想通过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葡萄糖来使人和动物的细胞在体外生长。但他发现,仅有葡萄糖是不够的。在试用了许多营养物之后,他发现谷氨酰胺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和其他一些细胞的生长。像大多数新发现一样,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直到20年后,人们重新发现这一现象时才引起重视。70年代,美国国立卫生院Herbert Windmuelle药学博士研究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在小肠吸收的特点,为此,他靠灌注含适当营养的溶液保持一小段肠子存活。这些溶液主要含葡萄糖。但这些溶液均不能保持肠子的存活。这位博士推测,灌注液缺少某种为肠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经过筛选实验,发现这个物质就是谷氨酰胺。
按时间算,到现在已经50年,半个世纪了。这当然是老皇历了。但是,我现在说的问题,不是翻皇历,而是说对某一个药物的认识和应用到什么程度。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谁知道了它?是研究人员,还是临床医生?有几个人知道?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如果只是少数人在实验室做点实验,而临床医生那里没有在病人身上使用,这有什么作用呢?在你们的实验室中,可能确实是老皇历了,但是,现在的事情是,临床这里还没有动静。所以,从临床的角度,这是新知识。我现在说还是新皇历。而且,以后还要有许多人翻这一页皇历,这一页皇历将来会停在这里许多年。
我从1984年到河北省卫生厅科教处工作,就开始接触到科研问题。虽然我是分管医学教育的,但是,与科研部分是同室办公的,特别是每年上课题、评成果时候,管科研的人不够用,都要我们大家来帮忙签字盖章。这样,一年年过去,我们真的就像翻皇历,科研项目一个接一个是绝对不能重复的,当然,只要有拿国家工资的科研人在,这样的工作也绝对不会停止。1993年,我被发到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作副所长,我就更有幸具体了解一个科研单位这半个世纪的工作内容,这又是一个皇历。
如果从这个皇历上看,我们的科研工作一点也不落后。凡是美国搞过的我们都搞了。但是,只不过是晚了那么半拍。诺贝尔奖是美国的,知识产权是美国的,我们的科研只是交学费和打门票,而这又只不过是仅仅满足了几个科研人员的好奇心,我们大多数国人在应用这些技术成果时候还要再掏钱的。
我们的科研人员就像玩多米诺骨牌的孩子。只管一路推下去,对以后的事情是不管的。如果我是这样的科研人员,我应该感觉羞愧。现在的多米诺骨牌推到哪一块了?下面是《健康报》上的一篇文章:
单分子行为研究启动
王雪飞
2003.02.17 1版 今日要闻
本报讯记者王雪飞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国家投资800万元,由该委生命科学部与数理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生命科学中的单分子行为研究,近日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全面深入到单个分子的行为层面,已经与国际同行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副主任叶鑫生介绍,生物单分子行为研究,是指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对生物行为的实时动态检测,是分子生物学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充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明显的前瞻性和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也刚开始。因此2002年6月项目指南发布后,受到我国生命、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全国有35个大学及研究所递交了申请书38份。经同行专家评议,从中选出清华、北大、第二军医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8个单位的12位申请者答辩。目前,该项目招标已经完成,专家答辩委员会最后以记名投票方式选出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韩启德院士担任项目总主持人,并确定由韩启德、白春礼、陈宜张三位院士和罗永章教授分别领衔《单分子水平的蛋白质错误折叠与异常生命现象》、《单分子水平的生物信号转导》、《免疫调节中抗原—抗体及其他配体—受体特异性分子识别的单分子机制》和《生物单分子成像、检测和操纵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等4个主攻方向。专家预计,经过5年集中攻关,该项目研究可望深入揭示心血管病、疯牛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找到更加有效预防和治疗这些重大疾病的方法。
这篇文章的时间是2003.02.17,大家一看就会说,这又是老皇历了。我现在已经退休,正在家中带外孙,培养第三代,没有条件翻皇历了。那么,希望现在手中还拿着皇历的青年网友帮忙告诉我们,这皇历是几月几日了?
|